寧海糧食生產發展紀實!從「番薯羹」「洋芋羹」輪番交替,到頓頓吃米

2021-02-27 寧海發布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我縣地處典型的丘陵地帶

耕地資源非常有限

而水稻是我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耕耘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水稻平均畝產只有兩三百公斤,每年「雙搶」成為農民一年中最難熬的日子;與此同時,許多寧海人還不能頓頓吃米,「番薯羹」「洋芋羹」輪番交替,煮一鍋米飯還會特意加點前一天的剩飯,以達到節約用米的效果。

如今,我縣水稻單季畝產800多公斤已經是常態,插秧機、收割機等機械代替了人工,解放了農民,水稻種植也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人們早已從擔心吃不飽變成追求吃得好。

風雲變幻70年

寧海人用辛勤的汗水、奮鬥的姿態

解決了溫飽問題

迎來了舌尖上的幸福

糧食生產與土地政策緊密關聯。從集中勞動到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再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兩次不得不提的顛覆了我縣糧食生產模式的土地變革。

土地承包合同書、社員自留山使用證、山林所有權證

1952年,我縣水稻平均畝產只有257公斤。那時,飽經滄桑的人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和溫飽作鬥爭。

記者採訪了多位現年八十多歲的寧海老農民,提及年輕時候的生活,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一起種田,吃大鍋飯。人民公社化階段,有人老老實實幹活,也有人偷懶耍滑,高度集中的勞動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期間,我縣耕作制度逐步推行單季改雙季,間作改連作,兩熟改三熟耕作制,至1975年,複種指數提高到206.6%,就是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幹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極大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提高了糧食生產力。根據縣誌記載,198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20萬噸,為解放以來最高一年。

然而,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經營小而分散、基礎設施難以建設、收益低等弊端開始凸顯,我縣不少地區開始出現拋荒現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1世紀初,敢於創新、勇於突破的寧海人打了政策的「擦邊球」,悄悄地進行了土地流轉,打破了原先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許多種糧大戶得以誕生。至2018年,全縣土地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含50畝)的規模種植大戶共計217人,全年稻麥累計種植面積達79400餘畝。

而這一變革,在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的同時,更是奠定了我縣糧食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生產的基礎。

如果說良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那麼良種良法則是糧食生產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我縣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其中1980-1986年間,年均減少量達6650畝。且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往作為「資本主義尾巴」的蔬菜水果登上田地這片大舞臺,生產糧食的耕地面積更為變少。

怎樣在有限的耕地上種出儘可能多的糧食?這是農技專家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根據縣誌記載,1949年至1986年,我縣共推廣良種和優選農家種268個,其中秈稻118個,粳稻84個,糯稻43個,雜交稻23個。在幾十年的農業技術變革中,水稻呈現高產、矮化、優質的變化趨勢。

品種變了,種植方法也得跟著變。縣農技推廣研究員魏章煥介紹,良種和良法是一個配套的過程,每次引進新品種試驗,農技人員就得琢磨怎麼播種、怎麼施肥、怎麼防治病蟲害等一系列問題,最後總結出相配套的栽培方法。總體來看,我縣糧食種植由粗放轉向精細。以施肥為例,2007年我縣推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田地量身定做肥料配方,缺什麼補什麼,針對性更強,增收效果明顯,且還能減少化肥用量和肥料流失,該技術普遍得到了種糧農戶的認可。

良種良法之下,近年來我縣糧食高產攻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952年,我縣推廣雙季間作稻,平均畝產才257公斤。2010年,我縣種糧大戶應可省種植的超級稻每畝單產和百畝方平均畝產均創浙江省水稻吉尼斯紀錄;2011年,更是畝產突破900公斤大關;至2015年,春優927百畝方平均畝產達到951公斤。

「甬優」雜交水稻

2004年,我縣引進「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項目,為農戶打開了一條新的增收路徑。「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具備高產、優質、抗病、抗倒等優良特徵,種子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縣種子公司經理樂煥東介紹,15年來,我縣共制種12.6萬餘畝,累計生產甬優系列雜交種子1350萬公斤,是寧波市最大的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傳統的水稻生產相比,制種基地每畝平均產值在3500元左右,比單季稻畝產值平均增加近1000元,增加純利潤700元。建立雜交水稻繁種基地成為許多種糧大戶的致富路。

說到糧食生產,不得不提的還有糧食生產機械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糧食生產機械很少,插秧、收割都是人工勞作。特別是「雙搶」時期,時間緊、任務重,農民每天早上四五點就得起床,苦幹到天黑才回家,真的是全家人都要被累得脫層皮,更別提插秧被螞蝗叮咬、割稻被稻葉擦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縣農業機械只局限於手扶拖拉機、腳踏打稻機、機動打稻機等,收割用的還是傳統的鐮刀。直到2004年,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一是「中央1號文件」決定對農民購買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二是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從此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我縣也不例外。

2005年至2008年,全縣獲補助的機械共543臺套,補助資金880.3萬元。其中,符合補助要求的機械可獲每臺30%的補助,插秧機可獲80%的補助。「乘著政策的東風,那幾年,我們在水稻的耕作、收穫、植保等機械化生產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水稻插秧的機械化一直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問題。」縣農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說。

△收割

為了克服這個「瓶頸」,2007年,我縣在茶院鄉下徐村開展水稻機插秧播種試驗。當年曆經「韋帕」「羅莎」兩次颱風,散播的水稻倒伏嚴重,機插水稻經受住了考驗,且畝產普遍比散播的高。這讓農民看到並體驗到了插秧機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標誌著水稻機插秧技術已成熟。

彼時,我縣的土地流轉正轟轟烈烈,優惠的政策、成熟的技術,給應運而生的種糧大戶帶來了一場及時雨。種糧大戶應可省種植了上千畝水稻,他介紹,一臺高速插秧機一般一天可以插50畝左右水稻,一臺機子就抵得上10個人。他笑稱,「如果是傳統方式種田,恐怕早就吃不上飯了。」

翻耕機、插秧機、噴灌機、收割機、脫粒機、烘乾機……如今,從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脫粒、烘乾,水稻的種植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而藉助機械,1人就可以管理100畝的土地,這無疑為我縣糧食生產插上了「翅膀」。「2018年我縣創建成功『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制種產業也實現了從育秧、插秧、收割、烘乾的全程機械化操作,另外馬鈴薯全程機械化也獲得了重大突破,下一步我們將在蔬菜全程機械化方面及特色農業機械推廣方面加大示範推廣力度。」縣農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說。

△糧食烘乾中心

民以食為天

時代的潮流滾滾向前

糧食始終是老百姓的天

在有限的耕地上

寧海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奮鬥

以種出更多更為甘美的糧食

相關焦點

  • 稱重評比、節糧倡議…… 節約糧食,寧海在行動!
    看寧海客戶端記者陳俊通訊員徐鴻鑫  親手製作節約糧食倡議書,剩飯剩菜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稱重評比,朗誦節約詩歌,「送菜」分享快樂……在我縣的各所中小學,一場場讓學生入「腦」入「行」的「節約運動」正在全面鋪展,人人參與,幹勁十足。  節糧倡議 主題班會校園成為節約宣傳陣地
  • 應可軍 | 寧海零食雜談(外二篇)
    寧海一直流傳著「東門漓滷滴漿,西門大棒夾槍,北門珍珠寶貝,南門瓜蒲茄菜」的民謠。這民謠形象地說明了寧海的地理特徵與生活、生產及經濟方式的關係。寧海,背山面海,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山區森林覆蓋率極高,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山體大多由西向東,面向象山港、三門灣,海洋性的氣候直接侵襲到群峰山坡上,山體時常被朝雲夕霧籠罩著。
  • 春暖農事忙——龍南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紀實
    龍南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多措並舉保障全縣早稻播種面積6.86萬畝。截至4月7日,該縣已完成6.79萬畝。宣講到戶 早稻種植早部署「按之前的正常產量,早稻和晚稻加起來並沒有中稻一季的雙倍多,加上灌溉用水導致的早稻成本高等因素,很多人選擇只種中稻,其他時間則種植其他農作物。
  • 「中國糧食發展研究」課題組在我縣調研糧食生產經營情況
    「中國糧食發展研究」課題組在我縣調研糧食生產經營情況 2020-08-04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興化市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日前,在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考評驗收會上,經過現場陳述、專家評審、輪番質詢、點評打分等環節的激烈角逐,興化市獲得93.5的高分,在32個縣市中名列第四,通過考評驗收。自2018年興化市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市創建以來,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該市新增大中型拖拉機483臺、旋耕機1362臺、乘座式插秧機775臺、高效植保機441臺、聯合收割機增加408臺、糧食烘乾機增加266臺。
  • 寧海人這種米 只給自家媳婦準備不對外銷售 網友:太可惜了
    寧海紅米特點長田頭村位於寧海桑洲長田山北坡,西鄰天台縣,因該村有長達300米梯田,故名長田頭。長田頭村舍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是寧海有名的高山村。寧海紅米就種植地位於海拔500米以上的長田頭村,浸潤的是山泉,已達到「有機農業」的標準。
  • 科普| 吃米和吃麵到底哪個更好?
    湯泡飯通常是米飯加水,它的米粒仍然是完整的沒有破碎,所以吃的時候需要牙齒咀嚼然後再到胃裡,這樣才能消化,老年人吃了湯泡飯之後,米粒和水可能很快速地就到達胃裡,在口腔裡缺少咀嚼的過程,所以就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長期吃湯泡飯的話,對腸胃道的損害還是比較大的,容易引起一些慢性胃炎等疾病。長期喝粥也容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 第40個世界糧食日:節約糧食有各式各樣的新招
    今天(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世界糧食日呼籲:全球團結一致,提高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這幾個月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漸漸深入人心,大家也都在想一些各式各樣的新招,節約糧食。為了鼓勵消費者節約糧食,餐館還推出了相應的獎勵機制,如果沒有剩菜,會贈送精美小禮品。外婆味道雲投店 馬芸英:「就是這麼一把勺子,客人用完餐打包帶走,我們過去發現桌子上是光碟的,我們就做一個帶標識的小勺子送上去,客人也是很喜歡。」
  • 我是寧海!
    我們的創建目標是:打造中國一流的山海靜美生活全域旅遊目的地,全國縣域全域旅遊改革發展先行區、創新區和示範區。寧海會將山、水、海、島、泉、礁匯聚一域。全域旅遊,也就是處處皆風景哦~~~冬天純潔的浙東第一尖寧海也是美食的天堂,不僅有山間的清新,也有海風的鮮美,想要了解寧海,吃算得上是最直接的一種。
  • 頓頓「吃太飽」,你的身體可還好
    在網上,重慶一位「大胃王」一次吃掉300個抄手、60斤小龍蝦、30碗面,還要再吃幾大碗蛋炒飯……雖然「大胃王」只是一個極端個案,但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喜歡吃到「十分飽」。在我國民間有「七分飽」的說法,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如果我們頓頓」吃太飽「就會影響到健康狀況,甚至容易患一些疾病。
  • 唐代是如何保證糧食的生產?重生產卻不奪農功
    唐朝時期,國泰民安、萬朝來賀其實糧食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若輕的角色。唐朝的統治階級們認識到了糧食對於百姓的重要性,其的統治思想中意識到民生的根本是使得百姓可以吃飽,其把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糧食安全這個概念但是其切實在履行想要社會實現穩定就要實現糧食的安全。
  •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亳州市譙城區曬出糧食生產 「成績單」
    今年以來,亳州市譙城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以優質專用糧食提質增效生產為重點,積極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亳州市譙城區政府印發了《譙城區2020年「三夏」工作指導意見》《譙城區農業災後恢復生產若干意見》《譙城區秋種工作指導意見》等糧食生產相關文件,明確任務目標,採取有效措施推進糧食生產,把糧食生產納入年度崗位責任目標,多次召開會議部署抓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保證糧食總產穩定增長。調優糧食生產結構,促進糧食提質增效。
  • 天下旅遊,寧海先遊⑦ | 春天到一市,踏青、美食兩不誤!
    一市美景大賞狀元峰|最美風車公路 狀元峰,位於一市鎮山上方村,海拔544米。爬上狀元峰,南面可拍三門灣、一市鎮全景,北面可拍連緬山脈及寧海縣城全景。這裡一側面朝大海,一側風車林立,這裡有花海、雲海、日出,是距離寧海城區最近的風電場公路!
  • 河北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 穩定糧食生產
    工作方案要求,要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管控、激勵引導,分類施策、穩妥處置,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
  • 吃米和吃麵到底哪個更好?多年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因此,吃相同重量的饅頭和米飯,前者攝入的熱量更高。飽腹感:吃饅頭獲得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更多,相對更抗餓。吃麵和吃米到底誰更不易胖很難說清。其實,不管是饅頭還是米飯,它們的飽腹感都比較低,不利於減肥,且升糖指數較高,不利於血糖控制,糖尿病人應該限制吃米和面的量。
  • 推廣「糧食+」綠色高效模式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以來,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糧食+」綠色高效模式,積極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農技推廣工作躍上新臺階。一、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全省水稻生產布局呈現「平原增、丘陵穩、山區減」的特點,生產結構由傳統單雙季稻混作變為一季中稻為主。
  • 吉林鮮米先嘗到溫州 溫吉籤訂糧食經濟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自從浙吉兩省對口合作工作啟動以來,溫州市與吉林市糧食部門從2017年4月開始謀劃糧食經濟戰略合作,積極組織糧食產銷對接,成效明顯。吉溫兩地儲備糧(稻穀)異地代儲合作合同數量總計已達2.5萬噸;友誠米業、金星精製米、康琪米業、普康農業等吉林大米加工企業與溫州快鹿、雨洋、正德、豐澤源等糧食企業籤訂了近2萬噸大米、雜糧產銷合作協議;中糧吉林米業香谷坊大米全面進駐溫州快鹿印象門店銷售。
  • 資訊 | 寧波:寧海正月十四過元宵
    寧海因為有其特殊的典故流傳,傳統上在正月十四日過元宵節,俗稱「十四夜」。明崇禎與清康熙《寧海縣誌》中記載:歲令,元宵市廟張燈十三日至二十日乃熄。在康熙以前元宵節是指一段日子,而不是某一日。光緒《寧海縣誌》:「元宵燔桑柴謂之炟址界,市廟裡社結彩張燈演劇敬神至二十日乃止。正月十五謂元宵,城中演劇十四起,鄉間十三起。」可見在清朝中後期才確定正月十四夜為元宵節。
  • 藍鯨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的「寧海智造」
    今日起,本報推出「六爭攻堅·記者在現場」欄目,刊發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反映各地奮力爭先謀發展的鮮活報導。敬請關注。  記者金一恆  記者日前走進位於我縣科技園區科技區塊的寧波藍鯨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與多數生產企業廠區隆隆機器轟鳴聲的情況不同,這裡有些安靜。
  • 寧海十四夜!
    十四夜,寧海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謎、吃特色美食,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今年,寧海各地又有什麼樣的慶祝活動呢。下面就隨小布一起觀看一下寧海各地鬧元宵的熱鬧場面吧!   昨天下午,長街鎮山頭村舉行第四屆「燈人」文化節,由200多人組成的燈人巡遊隊伍從村西唐皇廟出發穿村巡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