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我縣地處典型的丘陵地帶
耕地資源非常有限
而水稻是我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耕耘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水稻平均畝產只有兩三百公斤,每年「雙搶」成為農民一年中最難熬的日子;與此同時,許多寧海人還不能頓頓吃米,「番薯羹」「洋芋羹」輪番交替,煮一鍋米飯還會特意加點前一天的剩飯,以達到節約用米的效果。
如今,我縣水稻單季畝產800多公斤已經是常態,插秧機、收割機等機械代替了人工,解放了農民,水稻種植也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人們早已從擔心吃不飽變成追求吃得好。
風雲變幻70年
寧海人用辛勤的汗水、奮鬥的姿態
解決了溫飽問題
迎來了舌尖上的幸福
糧食生產與土地政策緊密關聯。從集中勞動到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再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兩次不得不提的顛覆了我縣糧食生產模式的土地變革。
土地承包合同書、社員自留山使用證、山林所有權證
1952年,我縣水稻平均畝產只有257公斤。那時,飽經滄桑的人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和溫飽作鬥爭。
記者採訪了多位現年八十多歲的寧海老農民,提及年輕時候的生活,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一起種田,吃大鍋飯。人民公社化階段,有人老老實實幹活,也有人偷懶耍滑,高度集中的勞動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期間,我縣耕作制度逐步推行單季改雙季,間作改連作,兩熟改三熟耕作制,至1975年,複種指數提高到206.6%,就是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解決溫飽問題。
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幹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極大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提高了糧食生產力。根據縣誌記載,198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20萬噸,為解放以來最高一年。
然而,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經營小而分散、基礎設施難以建設、收益低等弊端開始凸顯,我縣不少地區開始出現拋荒現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1世紀初,敢於創新、勇於突破的寧海人打了政策的「擦邊球」,悄悄地進行了土地流轉,打破了原先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許多種糧大戶得以誕生。至2018年,全縣土地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含50畝)的規模種植大戶共計217人,全年稻麥累計種植面積達79400餘畝。
而這一變革,在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的同時,更是奠定了我縣糧食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生產的基礎。
如果說良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那麼良種良法則是糧食生產的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我縣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其中1980-1986年間,年均減少量達6650畝。且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往作為「資本主義尾巴」的蔬菜水果登上田地這片大舞臺,生產糧食的耕地面積更為變少。
怎樣在有限的耕地上種出儘可能多的糧食?這是農技專家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根據縣誌記載,1949年至1986年,我縣共推廣良種和優選農家種268個,其中秈稻118個,粳稻84個,糯稻43個,雜交稻23個。在幾十年的農業技術變革中,水稻呈現高產、矮化、優質的變化趨勢。
品種變了,種植方法也得跟著變。縣農技推廣研究員魏章煥介紹,良種和良法是一個配套的過程,每次引進新品種試驗,農技人員就得琢磨怎麼播種、怎麼施肥、怎麼防治病蟲害等一系列問題,最後總結出相配套的栽培方法。總體來看,我縣糧食種植由粗放轉向精細。以施肥為例,2007年我縣推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田地量身定做肥料配方,缺什麼補什麼,針對性更強,增收效果明顯,且還能減少化肥用量和肥料流失,該技術普遍得到了種糧農戶的認可。
良種良法之下,近年來我縣糧食高產攻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952年,我縣推廣雙季間作稻,平均畝產才257公斤。2010年,我縣種糧大戶應可省種植的超級稻每畝單產和百畝方平均畝產均創浙江省水稻吉尼斯紀錄;2011年,更是畝產突破900公斤大關;至2015年,春優927百畝方平均畝產達到951公斤。
「甬優」雜交水稻
2004年,我縣引進「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項目,為農戶打開了一條新的增收路徑。「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具備高產、優質、抗病、抗倒等優良特徵,種子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縣種子公司經理樂煥東介紹,15年來,我縣共制種12.6萬餘畝,累計生產甬優系列雜交種子1350萬公斤,是寧波市最大的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傳統的水稻生產相比,制種基地每畝平均產值在3500元左右,比單季稻畝產值平均增加近1000元,增加純利潤700元。建立雜交水稻繁種基地成為許多種糧大戶的致富路。
說到糧食生產,不得不提的還有糧食生產機械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糧食生產機械很少,插秧、收割都是人工勞作。特別是「雙搶」時期,時間緊、任務重,農民每天早上四五點就得起床,苦幹到天黑才回家,真的是全家人都要被累得脫層皮,更別提插秧被螞蝗叮咬、割稻被稻葉擦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縣農業機械只局限於手扶拖拉機、腳踏打稻機、機動打稻機等,收割用的還是傳統的鐮刀。直到2004年,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發生了兩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一是「中央1號文件」決定對農民購買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二是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從此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我縣也不例外。
2005年至2008年,全縣獲補助的機械共543臺套,補助資金880.3萬元。其中,符合補助要求的機械可獲每臺30%的補助,插秧機可獲80%的補助。「乘著政策的東風,那幾年,我們在水稻的耕作、收穫、植保等機械化生產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水稻插秧的機械化一直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問題。」縣農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說。
△收割
為了克服這個「瓶頸」,2007年,我縣在茶院鄉下徐村開展水稻機插秧播種試驗。當年曆經「韋帕」「羅莎」兩次颱風,散播的水稻倒伏嚴重,機插水稻經受住了考驗,且畝產普遍比散播的高。這讓農民看到並體驗到了插秧機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標誌著水稻機插秧技術已成熟。
彼時,我縣的土地流轉正轟轟烈烈,優惠的政策、成熟的技術,給應運而生的種糧大戶帶來了一場及時雨。種糧大戶應可省種植了上千畝水稻,他介紹,一臺高速插秧機一般一天可以插50畝左右水稻,一臺機子就抵得上10個人。他笑稱,「如果是傳統方式種田,恐怕早就吃不上飯了。」
翻耕機、插秧機、噴灌機、收割機、脫粒機、烘乾機……如今,從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脫粒、烘乾,水稻的種植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而藉助機械,1人就可以管理100畝的土地,這無疑為我縣糧食生產插上了「翅膀」。「2018年我縣創建成功『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制種產業也實現了從育秧、插秧、收割、烘乾的全程機械化操作,另外馬鈴薯全程機械化也獲得了重大突破,下一步我們將在蔬菜全程機械化方面及特色農業機械推廣方面加大示範推廣力度。」縣農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說。
△糧食烘乾中心
民以食為天
時代的潮流滾滾向前
糧食始終是老百姓的天
在有限的耕地上
寧海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奮鬥
以種出更多更為甘美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