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窮苦人的救命糧,老一輩農民都吃過,如今卻在國外泛濫成災

2020-12-23 騰訊網

茼蒿是很多人愛吃的一種蔬菜,尤其是在冬季的時候,用來下火鍋那才叫好吃,茼蒿作為一種蔬菜,吃起來卻有種野菜的風味,所以在很多地區,茼蒿一直被認為是野菜,但真正論起來,茼蒿並不是野菜,畢竟它雖然有野生的,但是在我國卻有著悠久的種植和食用歷史,在古代的時候更是被譽為「皇帝菜」,受到達官貴族們的喜愛。

要說是野菜,也得是野茼蒿才對,但這裡要注意,野茼蒿並非野生茼蒿,它是另外一種植物,和茼蒿了無論是科屬還是外形都不一樣,那麼這野茼蒿到底是什麼呢?

野茼蒿的科普。

其實很多老一輩的農民對於野茼蒿應該不陌生,因為野茼蒿曾經做過窮苦人的救命糧,很多老一輩的農民都吃過,在民間還被稱作「革命菜」、「安南菜」等。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這野茼蒿其實並非我國本土植物,而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

野茼蒿原產地是熱帶非洲地區,是菊科野茼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個頭高大,一般可以生長到1米左右,莖有縱條稜,葉膜質,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頭狀花序數個在莖端排成傘房狀,其花期在7月到12月,也就是說這個季節依然能見到野茼蒿開花。

野茼蒿的危害

一般野生植物的名字當中很少有「野」字的,而野茼蒿偏偏有,筆者個人認為這個名字當真對得起它名字中的那個「野」字,因為這玩意兒在農村野外到處都是,沒人管的雜草堆裡最多了。並且只要在農村地區,但凡什麼地方荒廢了,那麼一定可以長出一撮撮野茼蒿來,甚至還可以從它的生長高度來判斷這個地方荒廢了多久,越高荒廢得越久。

此外,作為外來物種,野茼蒿也是一種十分具有入侵性的植物,它本身的適應性和繁殖力就極強,大量生長的話會與農作物植物爭奪水、光照和肥料。而且野茼蒿還有一定的化感能力,對一些旱地中生長的農作物,比如小麥和玉米的種子萌發與幼苗的生長有著一定的抑制作用。

早在2008年的時候,國外就有超過30個國家將野茼蒿列入了「最具入侵性」的植物名單當中,但即便是知道它的危害,也無能為力,因此野茼蒿現如今已在國外多個國家泛濫成災,如東南亞、太平洋環島以及澳洲沿海岸等地,野茼蒿就已蔓延開來。

野茼蒿的價值。

上面說了那麼多野茼蒿的壞話,可能很多老一輩的農民,以及熟悉它的朋友不會引起共鳴,畢竟比起入侵植物來說,人們更喜歡將它視為一種美味野菜。

確實,野茼蒿可以作為野菜食用,而且據說野茼蒿自傳入我國以來就一直被作為野菜食用。不過在以前的時候,野茼蒿主要是作為填飽肚子的無奈選擇,尤其是適逢災年的情況下,一株小小的野茼蒿可能就是窮苦人眼中的「救命糧」。

當然,在現如今野茼蒿被發展成了一種「保健型野菜」,在市場常有售賣,其本身的營養價值豐富,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同時還有健脾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最為重要的是,野茼蒿有著口感清脆、味道清香的優點,只要簡單的處理一下,就能變成口味出眾,讓人食指大動的美味菜餚。

記得網上有個段子說的很有意思,神秘的東方吃貨大國向來不是一個對入侵物種友善的地區,這些年來來回回那麼多入侵物種,一些個比較出名的已經成了保護動物,需要靠人工養殖來避免滅絕,實在是有些過於悽慘。野茼蒿其實也是如此,別看它在國外的日子很快活,但是在我國也已經走在了這條路上,可見人們對於野茼蒿有多喜愛。

結束語:

時至今日,野茼蒿雖然沒有被人工種植,但它依舊是一種讓人垂涎的野菜,有人將之用來做涼拌,有人將之用來炒肉絲,有人將之用來熬湯。不過無論是何種用法,大家還是要注意一點,野茼蒿是外來植物,還是一種十分具有入侵性的外來植物,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它泛濫成災,不然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後果。

各位朋友,你們如何看待野茼蒿?你們吃過野茼蒿嗎?歡迎留言交流哦!

相關焦點

  • 曾是貧苦人的救命野菜,如今10元一斤成稀罕貨,人稱「野菠菜」
    導讀:曾是貧苦人的救命野菜,如今10元一斤成稀罕貨,人稱「野菠菜」春季到來以後,生活在農村裡的朋友都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去野外挖野菜來吃,這吃野菜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記載了不下20種的野菜
  • 九十年代的「救命糧」,口感鮮美,如今數量泛濫卻不讓吃?
    我國喜歡吃水產品的人非常多,水產品鮮嫩美味的味道總是能釋放你的味蕾,讓你對水產品拒絕不了。因此,很多養殖戶紛紛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和獲取利益,養殖了很多品種的水產品供消費者購買。而水產品對魚情有獨鐘的人大有人在,大多數魚的口感細膩鮮嫩,讓人吃了總是難以忘懷。像比較昂貴的昂刺魚,因為它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口感也非常不錯,所以就算價格比市場上其他魚類要貴上許多,還是會吸引到不少人去購買。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魚是九十年代的「救命糧」,口感鮮美,如今湖泊中這種魚的數量有數十萬噸,也不讓人吃。
  • 又一入侵物種泛濫成災,曾作為美食引入我國,如今卻成農村噩夢!
    又一入侵物種泛濫成災,曾作為美食引入我國,如今卻成農村噩夢! 說起入侵物種,不知道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筆者最先想到的,就是名滿天下的小龍蝦了。當年的小龍蝦,在美國可以說是泛濫成災。於是,有人就想到了中國。小龍蝦被中國引進之後,便迅速火爆了起來,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 酷似毛毛蟲,曾是窮人的救命糧,種苗45元一棵,如今大量種植致富
    老舊不能給農民帶來收益的植物,此時就要被徹底清理掉,農民要換作其他更有機會賺錢的新作物。此時為了配合農民進行春耕,農村的大集上出現了扎堆賣種苗的人,有人賣青棗苗、有人賣柚子苗,還有人買一些比較新品種的作物。其中有一種新作物種苗在集市上很吃香,一棵賣到了45元,買的人可不少。
  • 高粱曾是華北農民的「救命糧」,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
    比如在抗戰時代,那首詠嘆「九一八事變」的歌曲《松花江上》裡,那一句「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曾叫多少國人痛徹心扉。艱苦的華北敵後抗日戰場上,那被稱為「青紗帳」的大片高粱地,也灑下過多少英烈的熱血。
  • 城市裡的人吃糧是花錢買的,為什麼會有人說是農民養活了他們
    城市人民吃糧食都是花錢買的,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說,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肯定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因為簡單說糧食是農民種的。說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也不是簡單的因為糧食是農民種的,是因為沒有等價交換,特別是那些老一代農民,他們是在自己吃不飽飯的前提下,為城市人民提供糧食,而且是低價糧食。我雖然沒有經歷過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但也經常聽老人們說起那段歲月。
  • 西海固,是紅軍長徵結束的地方,也曾是在聯合國都掛了號的窮苦地
    耐旱的馬鈴薯就變成了西海固人的「救命蛋」,養活著這裡世世代代的貧苦人。醃菜也是西海固的一大習俗。為了節約水,西海固人就用刷子將菜上的塵土刷下來,然後直接醃製。因為缺水,當地村民家家惜水如金,洗碗就是用抹布直接擦淨。趕上天陰要下雨時,人們也不會躲在家裡。他們會穿上薄點的衣服到地裡,一邊幹活一邊等雨。雨後回家,脫去衣服,把身體擦乾,就算洗過澡、洗過衣了。
  • 50年前是「救命糧」,味道鮮美,今被列為保護動物,不讓吃
    我國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水產品的種類比較多,食用口感也十分獨特可口,每種魚都有不同的鮮美味道,比如說昂刺魚,它的食用口感很是鮮美,肉質也十分細膩多姿,讓人吃了後總是難以忘懷,因此在市場上它的價值並不便宜,一斤可賣出18元左右。
  • 改革開放40年|從「救命糧」到「金蛋蛋」——民樂馬鈴薯產業點「土...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從「救命糧」到「金蛋蛋」——民樂馬鈴薯產業點「土「成」金「之路  每日甘肅網記者 楊紅麗 通訊員 焦德宏  2018年,民樂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民樂縣最具生產潛力、
  • 野貓在澳洲泛濫成災,人貓大戰澳洲大敗,200萬隻野貓真吃不完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地提升之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人們在生活上,不僅只有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對於自身精神上的追求。恰好眼下的旅遊業,能後滿足當代人們對於生活精神上的追求。
  • 比豬肉漲價更「讓人擔心」的一幕來了,農民集體不賣糧
    對於老百姓來說,沒有什麼比吃好穿好更重要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於吃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很注重營養搭配,因此各種食品的價格都牽動著大家的心。
  • 在國外泛濫成災,在我國卻成火鍋用料,網友:可能要人工種植了
    今天咱們來說一種這樣的植物,它為了生存也是十分「努力」,在國外泛濫成災,在我國卻成火鍋用料,網友:差點就人工種植了。但在短短的100年不到的時間裡,牛膝菊在我國各地地方都有了生長,甚至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也有它身影的出現。為了自己的生存,牛膝菊的生存能力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在我國有大面積的生長,在國外更是瘋狂的生長。歐洲、美洲、南亞等地區,也都有它的身影,而且還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雜草,甚至可以說是泛濫成災,為何為這麼說呢?
  • 洋姜好吃,為什麼沒人大面積種植?
    到了秋季或是初冬季節,農戶都會到田間到處挖洋姜,有的自己吃,有的就拿到集市上去賣。 洋姜種植不需要管理,還可以種植一次多年採收,為什麼沒人大面積的種植呢?對此,我們詢問了糧果蔬的有關技術人員,他們給出了以下幾點原因:
  • 這魚在我國是極品美味,燉火鍋是一絕,到國外卻成「淡水魔王」
    比較有名的入侵物種,有水葫蘆、加拿大一枝黃花、小龍蝦、牛蛙、福壽螺等等,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泛濫成災了,然而其中有幾種在我國不僅沒泛濫成災,反而還成為了農民朋友種植、養殖的特種農產品,小龍蝦就是其中最出名的,現如今在我國湖北、江蘇一帶都發展成為了支柱型產業。
  • 國外泛濫成災,到國內卻成美食,吃火鍋離不開,還要人工栽種
    很多人都愛吃火鍋,尤其是在冬季時,吃上羊肉火鍋全身暖暖的,而在吃火鍋時除了要吃上一些葷菜,也要配上蔬菜爽爽口,這樣葷素搭配吃起來更為美味獨特。有一種野菜,它在國外泛濫成災,很難進行剷除,但在我國卻用在火鍋中,吃起來美味獨特,它就是牛膝菊。
  • 草原農牧業的一大禍害,但骨骼可代替虎骨,曾有農民靠捕捉它致富
    導讀:草原農牧業的一大禍害,但骨骼可代替虎骨,曾有農民靠捕捉它致富「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對於老鼠這種動物,不管是我國人們,還是外國人,都沒啥好印象。特別是在以前農村裡,更是被農民朋友所痛恨,那個時候糧食不充足,農民辛辛苦苦的種植糧食,自己都捨不得吃,而老鼠猖獗,經常去偷農民們糧食,還禍害莊稼地,能不可恨嗎?因此自古以來,老鼠都被認為是農牧業上的一大害獸,農民朋友一見到老鼠就拿著掃把追著打。
  • 小麥抬價搶糧,漲價瘋狂,農民:災荒年不賣
    農民:災荒年不賣熟悉近段小麥收購價格的農民都知道,近段小麥收購的價格可謂是非常喜人。相較於往年來說,同期我們進行對比之後會發現一七、一八、一九年都沒有今年的小麥收購價格高。而且就目前形勢來看,即使給很高的價格,收糧的貿易商去到農村進行收糧食的工作也是十分難進行。
  • 多國鯉魚泛濫成災,長得碩大無比卻沒人敢吃,專家提議:投毒治理
    但話說回來,之所以新型魚類會頻繁出現,主要就是因為不同魚類的混合生存導致,而這其中就因為外來物種的入侵就導致這個過程的加快,於是帶來了生態系統的絮亂,就比如鯉魚,如今就在全世界範圍中經常「惹」出事情。亞洲鯉魚侵擾美國「五大湖區」亞洲鯉魚其實就是原產亞洲的鯉魚科魚類,是美國人對於青魚,草魚,鱅魚,鰱魚和鯉魚等魚類的統稱。
  • 美國農民拿豬蹄換美元或中斷,美農業垃圾或泛濫成災,倒貼錢求運?
    我們知道,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美國人往往對亞洲人眼中的許多美食並不感興趣。比如,豬蹄、豬心、豬舌、豬雜碎、牛雜碎、雞爪、亞洲鯉魚、魚頭、鴨脖、鴨腸、鴨肝、鴨掌、雞胗等亞洲人餐桌上不同菜系的美食,都是美國人不歡迎甚至感到害怕的食物。
  • 引入國內數十年,曾泛濫成災,如今卻被吃到瀕臨滅絕,80一斤很難買
    某些物種來到了新的環境中,而新的環境缺乏對這類物種的制約平衡,就會導致新物種的快速繁殖並傳播,導致泛濫成災的情況。中國也是一個經常遭受物種入侵的國家,很多人喜愛的筍殼魚就是入侵物種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