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民吃糧食都是花錢買的,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說,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肯定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因為簡單說糧食是農民種的。
說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也不是簡單的因為糧食是農民種的,是因為沒有等價交換,特別是那些老一代農民,他們是在自己吃不飽飯的前提下,為城市人民提供糧食,而且是低價糧食。
我雖然沒有經歷過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但也經常聽老人們說起那段歲月。
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咱們新中國成立不久,當時這些老一代的人民,都是全心全意建設發展咱們的新中國,工人上班拿工資,農民種地交公糧。
當時的工人雖說收入也是很低,但是有這穩定的收入,在統購統銷時期,也有定量的糧食供應,而且是低價供應,雖說也不能敞開肚皮隨便吃,但基本上是不會挨餓,而且大部分都是細糧。
和這些工人同時代的農民,他們不單是沒有固定的工資,就連糧食也沒有當時城市人民的定量多,而且是大部分都是粗糧,白面也就是過年可以吃上點。
當時在生產隊時期,每年糧食下來,都是先拿最好的糧食上交國家,就是交公糧,然後還要完成國家的糧食徵購任務,就是統購糧餘糧,當時糧食是不能自由買賣的,糧食價格都是由國家定價,價格是低於實際價值很多的。
咱們都能想的到,如果不是價格偏低,那就不用統購統銷了,也不用徵購了,可以自由買賣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可以讓城市人民,吃到便宜的糧食,可以更好的為工業化發展出力。
所以當年那些老一代的農民,他們辛勤耕耘土地,所得來的勞動成果,到城市人民的手裡,是不對等的交換。
有些人說當年城市人民吃糧,是花錢買的怎麼回事,花錢買的是不假,但那不是等價交換,當時種地的農民自己都吃不飽,城市人民卻能吃著低價糧,這就說明了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並不是空穴來風。
至於有的網友所說的吃糧食花錢了,不存在誰養活了誰,這話也沒錯,但是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等價交換,問題就是當年根本就不是等價交換,如果真是等價交換,不統購統銷,或者沒有徵購糧任務,單交農業稅,農民糧食可以自由買賣,那個時代挨餓的就不是農民了,啥有比填飽肚子重要。
所以說當年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並沒有什麼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