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鄧春華教授
本刊記者|陳強
鄧春華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鄧春華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泌尿男科學專家,目前也奮鬥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他本身最擅長的專業領域是男科學,因此他在男性健康方面做了非常多的開創性研究;自他接任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以來,在全面促進男性健康方面,組織全國專家著眼於長遠發展開展了不少頗有影響的活動,做了很多工作。關注和維護男性健康,事關健康中國戰略的有序實施,是全社會的責任。基於此,我們對鄧春華教授做了一次專訪。
《健康中國觀察》: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國人民的第一重要工作,作為醫務工作者,您們辛苦了!在此,可否先簡要談一下,貴院包括咱們的科室團隊以及學會層面在防控疫情方面開展了哪些針對性的工作,有了哪些成效?
鄧春華:首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除夕夜開始派出第一批醫療隊馳援武漢,目前已有數批醫療隊200餘名醫務人員到武漢前線抗疫。
我們男科學團隊張亞東博士也是「逆行」武漢參加抗疫援鄂醫療隊的男科醫師代表,目前主要是參加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此期間,張博士還組織了一場全國青年男科醫師線上學術交流,介紹武漢前線抗疫情況,同時就新冠肺炎非常時期男性健康若干問題展開討論。其次,男科學團隊的楊其運博士等主動支援醫院急診,奔向抗擊疫情第一線。再者,由於疫情原因許多男科患者無法前往醫院就診,我院開設線上男性健康管理門診,幫助患者在非常時期解決疾病診治與健康管理問題;羅鵬博士則緊貼疫情熱點,撰寫通俗易懂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對男性健康影響的科普文章——「抗擊新冠病毒,警惕「蛋蛋」的憂傷!」,該文對抗擊疫情的同時注意保護男性健康有著很好的警示意義。
在學會層面上,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同濟醫院劉繼紅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同濟醫院王濤教授,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委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蘇新軍教授等一直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近日,劉繼紅教授還向世界衛生組織考察團的國際專家介紹了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經驗。
目前,不少省市開始陸續復工,但疫情仍未結束,不能放鬆抗疫,基於此特殊時期的男科患者診治需求,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孫祥宙秘書長組織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期男科診療工作的若干建議》,其內容涵蓋:疫情下男科面臨的挑戰與總體工作原則、男科門診工作建議、男科病房工作建議、男科手術室管理建議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男性健康的影響與對策等。對指導各級男科醫師開展臨床工作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由於中國男科強基層的線下培訓活動受到影響,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與丁香園、貴陽新天等平臺開設了中國男科強基層燎原工程(男科規範化診治培訓)雲課堂,使得基層男科醫生在特殊時期仍有學習交流的機會,便於大家在疫情特殊時期繼續做好男性健康服務工作。
《健康中國觀察》:男性群體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為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男性健康非常重要。在此,可否請您從專業角度解讀一下,當前我國男性健康狀態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鄧春華:我們分幾點來看這些問題。第一,與女性健康相比,男性總體健康狀況堪憂。資料顯示男性預期壽命比女性少4-7年,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男性群體罹患各種重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高。對男性而言,男科疾病的常規表現恰恰是這些重大慢病的早期症狀和預警信號,但男性群體發現男科常規症狀後主動求醫的比率比較低;第二,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老齡化與人口結構變化、環境等要素的影響,各種男科疾病,如男性生殖與優生問題、男性性功能問題、前列腺疾病、雄激素相關疾病等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由於男科疾病往往是心身疾病,且與重大慢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男性健康不光會影響整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還會引申到影響家庭和睦,影響工作,甚至可以說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第三,男性健康問題至今仍未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與發展100餘年、門類齊全、診治規範、大眾重視度高並得到深入研究的成熟學科婦產科學相比,男科學才剛剛起步,巨大的男科疾病服務需求人群與弱小的男科專業隊伍形成鮮明對照,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男科醫師匱乏,大多數男科患者或男性健康服務需求人群「求醫無門」。目前,我國大多數基層醫療單位既無男科專科,也無專業男科醫師,即便是大城市、大醫院單獨設置男科專科的比例也非常低。因此,我們認為,男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專科建設未能被廣泛重視,導致服務能力的欠缺,是制約男科的學科可持續發展、影響男性健康服務供給的重要瓶頸。
《健康中國觀察》:健康知識普及行動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第一行動,強調了「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重要觀點。在此,請您分享一下,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在男性健康促進各個方面,如臨床診療水平提升、健康知識普及、健康教育等方面開展了哪些重要工作,成效如何?
鄧春華:針對《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在男性健康促進各個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我們編制了《中國男科疾病診治指南》並廣泛推廣應用;開展了系列的男科繼續教育,如針對青年男科醫師提升的「中國男科青年人才菁英計劃」,針對基層男科醫師的「中國男科強基層燎原工程(男科規範化診治培訓)」,「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健康扶貧系列活動」,包括「男性健康萬裡行」、「男性健康惠萬家」等系列科普活動。同時,為了更好地實施上述活動,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組織編寫了基層男科醫師培訓教材——《男科疾病診療常規》和《中華醫學會男性健康系列科普叢書》,並在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微信公眾號、男科強基層微信公眾號同步宣傳科學規範的男科疾病知識。
為了落實「健康中國行動」從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精神,男科學分會提出把男科疾病診治與男性健康管理融合,把男性健康融入大健康,進行從新兒童期到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的男性健康管理。據此,國內首家三甲醫院的男性健康管理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男性健康管理中心於2019年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成立,旨在充分利用多學科優勢,跨學科協同發展,爭創全國領先、國際先進的男性健康管理中心,成為男科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健康管理、臨床診治、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示範基地。同時,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兒童男科學組於2019年12月在廣州成立,將集合男科、泌尿科及小兒外科的多學科優勢,提升兒童男科疾病的規範化診療水平。兒童男科學組的成立,標誌著男性健康「從娃娃抓起」的「全生命周期」男性健康管理模式正式起航。
《健康中國觀察》:您認為當前我國男性健康受關注程度、知識普及力度、健康教育深度等方面尚存哪些不足,有何改進建議?
鄧春華:前面我們提到了,男性健康服務供給存有重要瓶頸,這已經充分說明我國男性健康的受關注程度還是偏低的。目前,男科學還處於學科發展的初級階段,要發展成像「婦科學」這樣的獨立臨床學科,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總的來看,我國男性健康事業的發展還存較大不足:
一是男科疾病的診療規範亟待加強。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男科學,在我國近二十年來雖然取得眾多進展,診治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目前體制中仍缺少男科學的學科建制、專業人才巨大缺口、基層男科人才匱乏的現狀,民營醫療機構更缺乏男科學人才的培訓體系,部分監管不得力,使得男科疾病的規範化診治面臨諸多問題。因此,本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在繼續修訂和完善《中國男科疾病診治指南》基礎上,加強男科專業人才培養,並著手編寫《男科疾病診療常規》,完善「行業規範文件」與培養「男科專業人才」並行,全方位促進男科疾病的規範化診療。
二是男性健康知識貧乏與科普教育投入不足。隨著社會發展,男性健康服務需求人群不斷增多,而與之發展不相稱的是百姓的男性健康素養、男科疾病防治知識貧乏。當下,男性健康知識的宣傳渠道與內容良莠不齊,男科「偽」科普知識「泛濫」,而男性健康問題又有隱私性特點,這便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正確判斷,進而影響了人們對科學的男性健康知識的獲取與相關幹預措施的及時實施;加上正規醫院的男科專業人員缺口大,涉及男科專業不規範的民營醫療機構不斷出現,呈現了「正規軍」建設乏力,「遊擊隊」泛濫的態勢,導致眾多男科患者有病無處投醫或有病亂投醫,進而引發了男科患者上當受騙的事件層出不窮。基於上述現狀,我們男科學分會組織全國一線男科醫務人員,編寫了《中華醫學會系列男性健康科普叢書》、《男性生殖健康》、《「性」命有關》等科普資料,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宣傳科學、規範的男性健康科普知識。藉此機會,我們也呼籲政府與社會各界重視男性健康,加大投入,加強監管,普及男性健康知識,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三是與男性健康相關的科學研究仍顯薄弱,相關成果轉化有待加強。與其他成熟學科相比,年輕的男科學在臨床研究、基礎研究以及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近二十年來,男科學雖然在男性性功能治療藥物、輔助生殖技術、男性幹細胞工程等男性健康相關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男科規範化診治的需求,特別是面對快速增長的男性健康服務需求人群和日益複雜的男科疾病,男科學研究任重道遠。因此,男科學分會堅持「緊密結合國情,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從男科臨床實踐出發,凝練科學問題,融貫中西科學,多學科交叉融合,臨床——基礎——轉化研究並舉,兼顧男科疾病診治與男性健康管理」的原則,探索一條從整體觀念出發、以「健康」為主導的男科學的科學研究道路。針對現階段中國國情,男科學研究重點應該放在男性健康與影響大健康的慢性疾病之間的共性發病機制與防治策略,男性生殖與優生工程,衰老相關男科疾病的發病機制、健康管理及診療新方法,前列腺疾病發病機制、管理策略及診治新方法、新技術,融合中西方多學科理念建立男性盆底疾病防治體系等。
四是祖國醫學對男科學發展作用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現代男科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而且主要基於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等基礎知識,從西醫的臨床與科學思維入門。雖然有其鮮明特色如循證醫學,但同樣存在整體觀念不足、片面追求細節、證據的獲得受到醫學發展程度、醫學倫理等因素的限制等局限。祖國醫學早在數千年前就有男科疾病診治與男性健康管理的相關記載,中醫藥體系綜合了天文地理氣象知識,從整體健康出發,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以及有關男科疾病防治的臨床思維及物質文化遺產,是男科學發展的重要寶藏。因此,加強現代男科學與祖國醫學中男科學的思想、觀念相互融合,是發展中國特色男科學的重要內容和必由之路。目前,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的相關工作已經很注重這方面的融合發展。
《健康中國觀察》:《「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的人民健康工作核心。我們關注到,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發起了「中國男科強基層燎原工程」,請您酌情介紹一下該活動項目的發起初衷以及一些基本情況。
鄧春華:為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圍繞國家對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規劃和實施方案,落實中華醫學會健康扶貧政策,基於基層男科診療隊伍薄弱的現狀,匯集國內優秀男科專家,集結相關社會力量,於2019年3月共同倡議發起「中國男科強基層燎原工程」(簡稱「燎原工程」),為廣大基層男科醫生在「男科疾病規範化診治」方面提供學習、交流、分享的平臺,並提供技術支持,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促進基層男科規範化診療,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化,促進分級診療和基層衛生工作的健康發展。同時,針對基層群眾男性健康知識匱乏,邀請大城市大醫院的男科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系列「男性健康惠萬家」的大型男性健康科普教育活動。
「燎原工程」是一項政治有高度、行動有力度、影響有深度的利國利民的項目,自2019年4月20日在我國革命老區、國家特困縣、國家衛生健康委精準衛生扶貧點、紅軍萬裡長徵第一站的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正式啟動以來,至2019年12月底,我們已先後完成了於都站、粵西站、莞惠站、哈爾濱站、義烏站、成都站、揚州站、承德站、杭州站、百色站、廣州站、西寧站、鄭州站、青島站、浙江北侖站、南京站、江蘇揚州站、廣東廣寧站、寧波站、福建三明站、湖北十堰站、四川廣安站、江門珠海中山站、廣西田東站25場活動,受益的基層男科醫師達2000餘人。今年,「燎原工程」將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更大範圍內深入展開,並得到同心圓慈善基金會(基層男科醫師培訓專項基金)等眾多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同時,我們建立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健康扶貧基地及黨員志願者幫扶崗,為實現「促進男科疾病規範診治、提升基層男科服務能力」邁出堅實的一步,為保障基層男性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意義深遠。
《健康中國觀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也是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也大大增加,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呈現出比單純的軀體健康問題更突出的態勢。權威報告指出,我國約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在此請您分享一下,男性心理健康促進,包括醫務工作者、普通民眾、相關企事業單位等各個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內都應該做哪些努力?
鄧春華:在中國,作為一名男性,無論是在工作崗位上還是在家庭裡,都必須是一個剛毅、堅強、不屈不撓的形象。這是社會和家庭給男性這個角色提出的要求,甚至也是男性給自己提出的要求。這個要求,從某個角度來說,有其合理性,但社會、公眾和家庭在很多時候卻忽略了男性也存在著精神脆弱的問題,也存在心理需求。儘管男性在某些身體素質方面可能強於女性,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心理不需要關心。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男性在面臨壓力時同樣會出現情緒問題,同樣需要被關心和呵護。男性自身更需要認識到這個事實,更需要明白出現情緒問題,並不代表男性就不堅強,勇於承認情緒問題也是堅強表現的一部分。其次,男性在壓力面前表現出焦慮、抑鬱等情緒,這些精神心理問題除了可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變化外,還可能引起男性性功能下降等男科特異性問題,而後者又會導致自信心下降,進一步導致焦慮、抑鬱等情緒加重,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實際上,臨床上大部分男科疾病都屬於心身疾病,我們在診療工作中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最後,我們需要鼓勵男性勇於向他人傾訴自己的壓力,勇於向專業的心理機構求助。所以,作為男科醫生,我們除了需要關心男性的身體健康之外,我們自己也要多學習心理學知識,還需要主動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向他們普及心理學的知識。普通民眾需要改變對男性的陳舊觀念,需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應該主動關心身邊的男性家屬或朋友,接受他們的傾訴,並在適當時候鼓勵他們向專業機構求助。
相關企事業單位,如果有條件,可以開展員工幫助計劃(EAP),在這個項目裡需要重點關注男性的心理狀況,可以進行心理測評,提供心理科普講座,並對重點對象提供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服務。目前,在很多大型公立醫院心理專科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諮詢,但遠未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近年來也有不少民營醫療機構開設心理諮詢服務點,也能夠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這也說明了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在提高。
《健康中國觀察》: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老年健康促進也成為了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內容。在此,請您從專業角度分享一下,老年男性群體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與主要表現有哪些,應如何著手維護?
鄧春華:雖然男科疾病貫穿男性的全生命周期(從兒童期到老年期),但老齡人群無疑是男科疾病多發的重要群體。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影響整體健康的各種重大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與日俱增。值得重視的是,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基礎醫學研究成果提示男性性功能障礙、中老年雄激素下降等男性健康問題不但與老齡化進程中的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而且往往是這些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臨床症狀和預警信號。隨著年齡增加,男性生殖及內分泌功能逐漸減退,不但影響性與生殖功能,而且會導致全身重要器官功能下降,引發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進而影響生活質量甚至預期壽命。所以說,男科疾病是中老年男性整體健康的晴雨表。老年男性群體是前列腺疾病的高發群體,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多發於中老年男性,有研究表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病率在50歲男性人群達50%,80歲後高達80%,前列腺癌在歐美是中老年男性中發病率第一位、死亡率第二位的腫瘤,近年來我國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癌發生率也呈現增高趨勢,是中老年男性健康的大敵。此外,年齡相關的退行性變化(睪丸衰老或睪丸功能早衰)是影響生育及優生的重要原因,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應對老齡化進程中的男性健康問題,重點還是前面所述的通過科普教育提高大眾的男性健康知識素養,重視學科建設、加強男科專業人才培養,特別是注重男性健康管理與男科疾病診治並重。例如,在基層或社區醫療慢病防控中注意男性健康這一中老年男性整體健康的「風向標」,不但有助於男科疾病早診早治,而且還可以提前發現和管理許多重大慢病,男科醫師與其他多學科協作,做到從中老年男性健康著手,診治男科疾病、管理整體健康的目的,把男性健康融入大健康。
總之,社會發展的需求、人們對男性健康的逐步關注在推動著男科學的發展,但其發展依舊任重道遠。展望男科學的未來發展,應借鑑婦科學的發展歷程,吸納其他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經驗,注重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觀念的融合,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健康中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