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何又「窮兵黷武」?

2021-02-23 小杜侃史

漢景帝於公元前114年初,在48歲之齡壯年病逝。漢景帝劉啟臨終前,把帝位傳給了自己14個兒子中的第十個兒子劉徹。在這一點上,漢景帝還是獨具慧眼的,選了一個牛氣沖天的繼承人,因為漢武帝劉徹以後將憑藉自己的豐功偉績成了古代史上比較突出的霸氣帝王。民間推崇漢武帝之霸氣,其原因無外乎漢武帝在文治武功上的成績,尤其是武功的表現特別令人振奮,甚至已經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然同時,我們也知道,漢武帝是開啟了影響中國古代數千年歷史的「獨尊儒術」的帝王,於是矛盾就出現了,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何卻又窮兵黷武呢?今天我們就回到歷史深處,來探尋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希望能夠得到滿意的答案。

第一:何為獨尊儒術?

這一點必須弄清楚,因為很多人經常把千年儒家說成一個面貌,其實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至少在漢武帝時期,所推行的「儒家」和春秋時期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是有區別的。根據《董仲舒傳》記載,在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新的治國方略,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那麼這推崇孔氏的到底是什麼內容呢?在《武帝紀贊》中的記載給予了補充,即「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也就是說把《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儒家經典作為核心的帝國治國思想。這就是所謂的獨尊儒術。

第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到底是真獨尊還是假獨尊?

漢武帝時期的帝國思想口號叫「獨尊儒術」,但是他是真的獨尊儒術嗎?實際上情況有點複雜,單從漢武帝本人的情況來看,漢武帝本人並非真正的純粹儒家,比如他重用酷吏、甚至迷信巫術,這都不是真儒家所倡導的內容。

此外漢武帝獨尊的儒術是真的儒術嗎?當然也不是,因為儒家自孔子開始,往後經歷了諸多聖賢的改革,比如孟子、荀子等,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此時的儒家已經不是春秋時期孔子所創立之初的儒家了。為了適應當時的歷史背景,或者準確點來說應該是為了適應當時的帝國統治者,儒家學派也在不斷修整自己的主張和做事方式,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更容易入仕。學而優則仕嘛,不然讀聖賢書還有什麼用呢?做官是實現人生價值和抱負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方式,這是儒家給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謀的一條就業之道。

在經歷了法制的秦之後,天下的成敗和輸贏,都是靠實力來說話的,而不是靠儒家的禮儀等六經,所以為了完善自己的思想主張,到西漢時,儒家的思想已非孔子最初所提出的思想,而是雜糅了道、法、甚至陰陽五行家的諸多思想內容。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這時候的儒家思想經過數代人的辛苦鑽研,已經慢慢對帝國的胃口了。

因此,漢武帝本人雖然不是純儒家思想的知識追求者,而漢武帝所搞的獨尊儒術,也不是孔子原來的儒術,而是經過後人不斷完善和修改後的儒術。那麼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行為是真的嗎?這個倒是真的。

前面已經說了,因為儒家思想已經修改到適合帝國統治的要求了。何以見得呢?我們且看,法家思想雖然效果明顯,但是太過嚴峻,不講道理,甚至過於殘忍,缺乏人情味,秦亡就是最好的例證。但儒家則不同,儒家推崇的道是王道,這是維護皇帝的,帝國當然喜歡;儒家所推崇的政是仁政,這是老百姓喜歡的,百姓認可;儒家所推崇的制為禮制,這的皇帝喜歡的,君臣有序,方有規矩;儒家推崇的治是德治,所謂以德服人,凡事不是靠嚴刑酷法來判定是非,乃是靠講道理、靠高尚的人格魅力來說事,這當然也人人喜歡啦。

所以說,儒家思想滿滿都是人情味兒,對帝國統治者有利,老百姓也喜歡接受,雙贏。故此,就實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美好圖景。如此完美的治國思想,一代帝王漢武帝怎麼會拒絕呢?因此,漢武帝獨尊儒術,那是真的獨尊。

第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真的罷黜百家嗎?

漢武帝真的獨尊儒術,那麼他是真的罷黜百家嗎?其實仔細翻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事實是,非也。漢武帝在「罷黜百家」上的態度可以說是充滿了餘地的,或者說他是有主要目的的。至少他沒有採取暴力手段把諸子百家殘忍殺絕,當然也沒有學習秦始皇把民間的藏書搜出來燒掉。那麼漢武帝罷黜百家到底罷黜的是誰呢?

按照歷史的記載來看,漢武帝罷黜百家實際上針對的對象是縱橫家。為什麼呢?因為根據西漢初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封王太多,從異姓王到同姓王,都對帝國的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甚至發動過可怕的叛亂,比如七國之亂等。而在這其中,有一群人,不容小覷,他們就是所謂的縱橫家。這些縱橫家為了混口飯吃,在各封國之間流竄,成為封王們的謀士或家臣,出謀劃策,興風作浪。

各封國的老闆們在這些縱橫家的蠱惑下,內心不斷被掀起波瀾,要麼是不甘心目前的地位,要麼是很擔心目前的地位。動輒,就要造反。這就嚴重影響了帝國的穩定和統一,帝國的老闆們豈能容忍?漢武帝又豈能容忍?因此,漢武帝罷黜百家實際上就是除掉危害帝國政權的縱橫家們。而對帝國政權無害的那些學派,並沒有採取什麼嚴酷的手段和迫害。比如法家,甚至還繼續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

第四: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何又「窮兵黷武」?

漢武帝既然把儒家思想當做帝國的治國思想方針,為何又窮兵黷武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有條件有實力對外發動戰爭,西漢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帝王的治理,「文景之治」使得帝國各方面都取得了恢復和發展,而且也積攢了一定的財富,即打仗需要經濟基礎,因此漢武帝有發動戰爭的資本。

其二是漢武帝的性格,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性格剛毅,具有強烈的開拓意識,所以,他要積極開疆拓土,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西漢帝國,所以,他在有條件實現抱負的情況下,怎麼可能不發動戰爭呢?

其三是對外發動戰爭的條件也成熟,當一個有雄心和抱負的帝王手握準備充足的大軍,看到邊患和異邦小國,怎麼能夠不產生欲望,將匈奴打跑,將小邦吞併呢?尤其是匈奴的威脅,以前總是靠和親解決,可是和親畢竟不是多光彩的手段,漢武帝先後派遣霍去病衛青等徵伐匈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可是漢武帝在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打仗,這讓帝國是無法承受的。因為打仗需要糧草、需要兵役,甚至民夫,可是如果帝國的多數男性長期都在戰爭中,那麼帝國的土地誰來耕種?帝國的賦稅又從哪裡來徵收?時間久了,帝國終於承受不住,窮兵黷武的弊端就出現了。在公元前89年的時候,漢武帝本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他下了一道《輪臺詔》,罷戰,開始了休兵養民的新時期。

結語:總的來說,漢武帝獨尊儒術是為了給帝國制定更加科學的治國思想方針,而漢武帝窮兵黷武則是為了開疆拓土。兩件事,目的不同,雖然看似有矛盾,但實際上並無矛盾。前者的獨尊儒術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奠定了上千年的治國基礎,這一點在歷史上意義非常重大。

參考史料:《史記》《漢書武帝本紀》《董仲舒傳》等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學術謊言
    學術界長期認為,董仲舒在建元元年的對策,為漢武帝、大漢王朝,乃至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定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基調。此說不出自《史記》,是北宋司馬光的創新,班固雖有「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但與司馬光的說法根本不同,且二說都沒有科學依據。
  • 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說到漢武帝,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會想到他的兩大偉業,一是開疆拓土、北逐匈奴。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儒家主張以德報怨,獨尊儒術的西漢為何重用酷吏、徵伐不斷……
    大抵就是從漢武帝採納他們的意見,開始在王朝中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可是後來也有人提出質疑,漢武帝真的有推行「獨尊儒術」嗎?為何有人生出這樣的疑惑呢?因為我們從漢代朝廷的實際舉動,從內亂和外戰,從酷吏和宦官身上,好像看不到「獨尊儒術」的結果。我們印象中的「儒」應該是謙遜有禮,溫文爾雅,仁義誠信,但漢代的社會好像並非如此。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的罵名不是惡意加給他的,本來就是事實。只不過窮兵黷武說的是晚年的漢武帝,對於漢武帝的綜合評價,也都是功大於過的。漢朝從劉邦開始,就被匈奴給欺負慘了,之後漢朝採取和親政策,得到邊境安寧,國內休養生息。漢朝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逐漸強盛。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揭秘漢武帝文治改革背後隱藏的刀光劍影
    本期話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上臺之後推動的第一項重要改革。這項改革措施的出臺經歷了複雜而曲折的過程,它將西漢朝廷最有權力的四方政治勢力都捲入其中,使得一場表面上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改革,背地裡卻遍是腥風血雨。
  • 獨尊儒術:西安董仲舒墓
    為何稱為「下馬陵」?是因為此地安葬著一位人物,連皇帝到此都要下馬步行。那這是哪個人物讓皇帝都如此敬重呢?這個人物是漢朝人,他的思想曾經影響了此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當他去世之後安葬在長安城南曲江附近。有一天,漢武帝經過這裡時,聽說這裡是他的墓地所在,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於是民間稱這裡為「下馬陵」。
  • 【優質投稿】《統編本教材如此表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值得商榷》
    百家學說之中,法家由於亡秦的影響,不能用於政治鬥爭,田蚡認為儒學是可以和「黃老思想」針鋒相對的,田蚡向漢武帝推薦了趙綰、王臧兩位儒生,《史記•魏其武安列傳》載:「(田蚡、竇嬰)推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在田蚡等人的指使下,趙綰、王臧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儒學獨尊運動。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
    後人說儒術賴以粗傳,對陸賈的這個評價是正確的。賈山在他的《至言》裡說「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併吞海內,而不篤仁義,故天殃已加矣。」,指出了秦始皇在世之時天下已然崩壞而不自知。而賈誼在傳誦千古的《過秦論》裡說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改不施仁義,是不明攻守之勢」。隨著對秦亡原因的探索,儒家的仁義、禮樂、王道政治等主張重現了自身的價值。
  •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在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提出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思想,它的背景和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從儒家思想講起。儒家學派大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一書中曾經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天下。
  •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的罵名?
    很多人以為,罵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是普通讀者,不懂歷史的人,恰恰相反,罵他的大多都是歷史學家們、文人、大師,唐太宗也這樣罵。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何如一曲好琵琶,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寫的,為了讚揚昭君出塞,就貶低漢武帝窮兵黷武。問題是,漢武帝之前打匈奴也和親,卻換不來和平,漢武帝之後和親就可以換和親,難不成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女更美?
  • 「獨尊儒術」的歷史真相:漢武帝力捧的儒林偶像前身是諂媚的獄吏
    本期話題作為西漢第一個由平民登上宰相之位的讀書人,公孫弘在武帝朝的平步青雲正是西漢「獨尊儒術」的歷史鑑證。可是這位儒林的偶像不但沒有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普遍尊重,反而遭到了一眾社會名流的強烈抨擊。到底「獨尊儒術」要力捧的是些什麼人呢?雖然今天有不少人將儒學視為鼓吹君主專制制度的反動學說,但具體到公孫弘的身上,我堅持認為他的諂君媚上不是儒學的影響所致。恰恰相反,這是公孫弘背叛儒家教義的明證。因為說到底,這個40歲才開始接觸儒家學說的半老書生,他本來的面目其實是個獄吏。
  • 為何同樣是改革變法,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卻成功了
    因竇太后的阻撓,第一次尊儒活動失敗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開始獨攬皇權,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廣納天下賢士,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也在此列漢武帝開始採用董仲舒的意見漢武帝認為董仲舒的建議的確有利於統治,於是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規定了在官學的教育中只允許講授儒學。
  • 漢武帝和君士坦丁大帝
    秦帝國結束了戰國時代的諸侯紛爭,取而代之的漢帝國在漢武帝時期建立了至高皇權;馬其頓帝國結束了希臘城邦時代,取而代之的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東羅馬)完成了集權統治。從政治領域來看,東方的漢武帝劉徹和西方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性格和手段方面有很多共同之處:漢武帝在政治方面,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年號,頒行推恩令,頒布太初曆,加強中央集權。
  • 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晚年為啥做出「立子殺母」這種與儒家相背之事?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是北伐匈奴,耗盡西漢文景之治的積蓄,同時將整個西漢經濟基本打垮為代價,將匈奴壓制下來,為後來的漢宣帝掃平匈奴,及後世中原王朝幾百年沒有大邊患打下堅實基礎。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儒家在後來發展成正統思想奠定基礎。
  •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一詞已經被拿來形容漢朝的廣闊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會誕生出這樣的國家觀念,和當時崇奉大一統的思想氛圍,以及漢武帝積極推行的政治改革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除去淮南王劉安之後,漢武帝將郡縣制推行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這才讓大一統政府有了存在的基礎,而這一切的背後又和儒家思想的盛行息息相關。
  • 吃一下漢武帝劉徹的瓜:七個標籤褒貶不一,哪個最讓人爭議不斷
    提到漢武帝劉徹,一般人都會想到他的赫赫戰功,開疆擴土,領導漢朝達臻鼎盛;也有者說他窮兵黷武,對國家造成浩大負擔,中年後昏庸導致巫蠱之禍發生,動搖了朝廷的根基。雖劉徹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對漢朝甚至整個中國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
  • 漢武帝臨終一言,道盡窮兵匈奴之因,學者:漢武帝不容污衊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但後世儒家對漢武帝卻好感寥寥,反而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因此,如今漢武帝地位很高,但在古代儒家眼裡卻是亡國之君的形象。《資治通鑑》: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
  • 治國方略——漢武帝更化求治,尊崇儒術
    漢武帝的改革第一個措施,就是尊崇儒術,確立國家的主導統治思想。  尊崇儒術,確立國家的主導統治思想  漢武帝繼位以後表揚了一位蜀郡太守文翁,他在地方上建立了一種學府,招一部分地方上的青年才俊去學習,學習期間可以跟郡太守巡視所屬各縣,讓學生很有臉面,當然也給學生提供經濟上的若干優惠條件。
  • 秦始皇和漢武帝誰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漢武帝也很牛,開疆拓土,國勢強盛。但是漢武帝的功勞是建立在文景之治國富民強的基礎上的,雖然漢武帝對外戰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窮兵黷武,對國之根本,對老百姓傷害很大。所以,這就是個角度問題了,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當然是千年偉業,值得歌頌,但是對於百姓來說,漢武帝治下日子是不好過的。
  • 漢武帝曾孫劉詢,文治武功都超過了漢武帝,為什麼名氣卻不大
    劉詢原名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的重孫,也是在歷史上知名的中興之君,親政二十五年間,他對內部整頓吏治,大力推廣農牧業,對外部使匈奴屈從,使西漢行將崩潰的局勢再次出現了回暖的景象。劉詢強盛時期的西漢,稱之為是西漢最光輝的階段,劉詢的雄才大略,顯而易見也比漢武帝更強。公元68年,劉詢總算熬死了霍光,將朝中支配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奮發圖強,完成了西漢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