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於公元前114年初,在48歲之齡壯年病逝。漢景帝劉啟臨終前,把帝位傳給了自己14個兒子中的第十個兒子劉徹。在這一點上,漢景帝還是獨具慧眼的,選了一個牛氣沖天的繼承人,因為漢武帝劉徹以後將憑藉自己的豐功偉績成了古代史上比較突出的霸氣帝王。民間推崇漢武帝之霸氣,其原因無外乎漢武帝在文治武功上的成績,尤其是武功的表現特別令人振奮,甚至已經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然同時,我們也知道,漢武帝是開啟了影響中國古代數千年歷史的「獨尊儒術」的帝王,於是矛盾就出現了,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何卻又窮兵黷武呢?今天我們就回到歷史深處,來探尋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希望能夠得到滿意的答案。
第一:何為獨尊儒術?
這一點必須弄清楚,因為很多人經常把千年儒家說成一個面貌,其實事實上不是那麼回事。至少在漢武帝時期,所推行的「儒家」和春秋時期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是有區別的。根據《董仲舒傳》記載,在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新的治國方略,即「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那麼這推崇孔氏的到底是什麼內容呢?在《武帝紀贊》中的記載給予了補充,即「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也就是說把《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儒家經典作為核心的帝國治國思想。這就是所謂的獨尊儒術。
第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到底是真獨尊還是假獨尊?
漢武帝時期的帝國思想口號叫「獨尊儒術」,但是他是真的獨尊儒術嗎?實際上情況有點複雜,單從漢武帝本人的情況來看,漢武帝本人並非真正的純粹儒家,比如他重用酷吏、甚至迷信巫術,這都不是真儒家所倡導的內容。
此外漢武帝獨尊的儒術是真的儒術嗎?當然也不是,因為儒家自孔子開始,往後經歷了諸多聖賢的改革,比如孟子、荀子等,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此時的儒家已經不是春秋時期孔子所創立之初的儒家了。為了適應當時的歷史背景,或者準確點來說應該是為了適應當時的帝國統治者,儒家學派也在不斷修整自己的主張和做事方式,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更容易入仕。學而優則仕嘛,不然讀聖賢書還有什麼用呢?做官是實現人生價值和抱負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方式,這是儒家給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謀的一條就業之道。
在經歷了法制的秦之後,天下的成敗和輸贏,都是靠實力來說話的,而不是靠儒家的禮儀等六經,所以為了完善自己的思想主張,到西漢時,儒家的思想已非孔子最初所提出的思想,而是雜糅了道、法、甚至陰陽五行家的諸多思想內容。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這時候的儒家思想經過數代人的辛苦鑽研,已經慢慢對帝國的胃口了。
因此,漢武帝本人雖然不是純儒家思想的知識追求者,而漢武帝所搞的獨尊儒術,也不是孔子原來的儒術,而是經過後人不斷完善和修改後的儒術。那麼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行為是真的嗎?這個倒是真的。
前面已經說了,因為儒家思想已經修改到適合帝國統治的要求了。何以見得呢?我們且看,法家思想雖然效果明顯,但是太過嚴峻,不講道理,甚至過於殘忍,缺乏人情味,秦亡就是最好的例證。但儒家則不同,儒家推崇的道是王道,這是維護皇帝的,帝國當然喜歡;儒家所推崇的政是仁政,這是老百姓喜歡的,百姓認可;儒家所推崇的制為禮制,這的皇帝喜歡的,君臣有序,方有規矩;儒家推崇的治是德治,所謂以德服人,凡事不是靠嚴刑酷法來判定是非,乃是靠講道理、靠高尚的人格魅力來說事,這當然也人人喜歡啦。
所以說,儒家思想滿滿都是人情味兒,對帝國統治者有利,老百姓也喜歡接受,雙贏。故此,就實現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美好圖景。如此完美的治國思想,一代帝王漢武帝怎麼會拒絕呢?因此,漢武帝獨尊儒術,那是真的獨尊。
第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真的罷黜百家嗎?
漢武帝真的獨尊儒術,那麼他是真的罷黜百家嗎?其實仔細翻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事實是,非也。漢武帝在「罷黜百家」上的態度可以說是充滿了餘地的,或者說他是有主要目的的。至少他沒有採取暴力手段把諸子百家殘忍殺絕,當然也沒有學習秦始皇把民間的藏書搜出來燒掉。那麼漢武帝罷黜百家到底罷黜的是誰呢?
按照歷史的記載來看,漢武帝罷黜百家實際上針對的對象是縱橫家。為什麼呢?因為根據西漢初期的國情來看,諸侯封王太多,從異姓王到同姓王,都對帝國的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甚至發動過可怕的叛亂,比如七國之亂等。而在這其中,有一群人,不容小覷,他們就是所謂的縱橫家。這些縱橫家為了混口飯吃,在各封國之間流竄,成為封王們的謀士或家臣,出謀劃策,興風作浪。
各封國的老闆們在這些縱橫家的蠱惑下,內心不斷被掀起波瀾,要麼是不甘心目前的地位,要麼是很擔心目前的地位。動輒,就要造反。這就嚴重影響了帝國的穩定和統一,帝國的老闆們豈能容忍?漢武帝又豈能容忍?因此,漢武帝罷黜百家實際上就是除掉危害帝國政權的縱橫家們。而對帝國政權無害的那些學派,並沒有採取什麼嚴酷的手段和迫害。比如法家,甚至還繼續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
第四: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何又「窮兵黷武」?
漢武帝既然把儒家思想當做帝國的治國思想方針,為何又窮兵黷武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有條件有實力對外發動戰爭,西漢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帝王的治理,「文景之治」使得帝國各方面都取得了恢復和發展,而且也積攢了一定的財富,即打仗需要經濟基礎,因此漢武帝有發動戰爭的資本。
其二是漢武帝的性格,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性格剛毅,具有強烈的開拓意識,所以,他要積極開疆拓土,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西漢帝國,所以,他在有條件實現抱負的情況下,怎麼可能不發動戰爭呢?
其三是對外發動戰爭的條件也成熟,當一個有雄心和抱負的帝王手握準備充足的大軍,看到邊患和異邦小國,怎麼能夠不產生欲望,將匈奴打跑,將小邦吞併呢?尤其是匈奴的威脅,以前總是靠和親解決,可是和親畢竟不是多光彩的手段,漢武帝先後派遣霍去病衛青等徵伐匈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可是漢武帝在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打仗,這讓帝國是無法承受的。因為打仗需要糧草、需要兵役,甚至民夫,可是如果帝國的多數男性長期都在戰爭中,那麼帝國的土地誰來耕種?帝國的賦稅又從哪裡來徵收?時間久了,帝國終於承受不住,窮兵黷武的弊端就出現了。在公元前89年的時候,漢武帝本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他下了一道《輪臺詔》,罷戰,開始了休兵養民的新時期。
結語:總的來說,漢武帝獨尊儒術是為了給帝國制定更加科學的治國思想方針,而漢武帝窮兵黷武則是為了開疆拓土。兩件事,目的不同,雖然看似有矛盾,但實際上並無矛盾。前者的獨尊儒術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奠定了上千年的治國基礎,這一點在歷史上意義非常重大。
參考史料:《史記》《漢書武帝本紀》《董仲舒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