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2020-12-22 騰訊網

在湖南衛視播出紀錄片《中國》的第五集《天下》片尾部分,用極短的篇幅介紹了史學大家司馬遷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引申出了"中國"這一概念。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一詞已經被拿來形容漢朝的廣闊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會誕生出這樣的國家觀念,和當時崇奉大一統的思想氛圍,以及漢武帝積極推行的政治改革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除去淮南王劉安之後,漢武帝將郡縣制推行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這才讓大一統政府有了存在的基礎,而這一切的背後又和儒家思想的盛行息息相關。

我們知道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政府的主導思想是黃老學說,那麼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要接受董仲舒的意見,將儒家學說立為正統,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原因,對於之後的中國歷史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上圖——漢武帝劉徹劇照

一、漢武帝不喜黃老學說的原因

在紀錄片中,有兩位黃老學說的支持者佔據了十分重要的戲份,他們是漢武帝劉徹的祖母竇氏以及淮南王劉安。他們兩個人在劉徹即位早期對政局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其中竇氏更是在建元二年的時候,直接罷免了劉徹任命的儒家名士王臧和趙綰,這基本直接宣告了劉徹新政的失敗: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劉安當時則是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王,也是黃老學說的領袖人物,他們對於劉徹政治改革的幹涉和頻頻勸阻,可能會讓劉徹對於他們尊奉的黃老學說產生負面情緒。

上圖——竇太后劇照

但這並不是劉徹打算用儒家思想代替黃老學說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西漢的政治問題上。紀錄片中提到了西漢名臣賈誼所寫的《治安策》,其中提出在漢文帝時期,西漢王朝面臨的問題以及隱患,這也引起了劉徹的高度注意。而其中和黃老學說有關係的主要有兩點。

上圖——賈誼塑像

第一是在國家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宗室和勳貴開始過起了奢靡的生活,雖然文景二帝都是生活簡樸之人,但是他們奉行的無為而治的政治路線,讓他們無法對下屬做出太多的規勸,只能夠以身作則,希望教化下面的臣民,但這顯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這些貴族的奢靡生活不但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有可能引發底層人民的不滿,這對於漢王朝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第二則是秦朝的殘餘影響還沒有被完全肅清,雖然在漢朝建國之後,統治者便拋棄了秦朝時期的嚴苛政策和法家學說,但是他們在部分制度上依然沿用了秦朝的章程。黃老之學提倡守舊和無為,這讓秦朝的部分傳統一直得到了傳承,這讓法家的部分思想依然存在不小的影響力,這對於漢王朝的形象樹立存在負作用。

上圖——秦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劉徹因此知道自己如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有所作為,必須進行政治改革,而這一切的前提便是放棄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這需要他尋找新的政治思想。

二、劉徹對於儒家文化的尊崇

在竇太后去世之後,西漢王朝的權力終於被劉徹完全掌握。他也開始嘗試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天下學子發出邀請,讓他們針對現在國家的局勢發表意見,提出能夠改善政局的具體方法。

上圖——董仲舒塑像

漢武帝在眾多的文章中看重了董仲舒的對策,經過和董仲舒的多次書信交流,劉徹終於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提議,將儒家思想設立為漢朝的指導政治思想,並且開始用六經取士,這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社會上的絕對主流。

劉徹之所以選擇儒家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和當時西漢帝國所處的歷史背景有直接關係。在劉即位的時候,西漢雖然在文景二帝的統治下進入了安定的盛世,但是中央政府對於過埃及的控制力其實並不強大。當時西漢採取的是郡縣和分封並行的政治制度,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的地區十分有限,這讓劉徹的權力受到的很大的限制,而且其統治地位也並不是十分穩固。

上圖——漢武帝劉徹畫像

董仲舒在他的對策中提出了統治者受命於天的理論,這不但可以讓劉徹的統治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更有助於改變自從春秋戰國以來,強者為尊的法家理論體系,這對於漢王朝的形象確立有著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董仲舒這種理論還將統治者和他的家族完全分離開,這讓劉徹擁有了遠遠高於諸侯王的地位,這對於西漢中央政府權威的提高有著很大幫助。

上圖——孔子劇照

董仲舒在此之外,還提出了"大一統"的概念,雖然儒家理論在孔子時期是分封制度的堅定擁護者,但是經過歷代儒生的改革,其已經進化成為了一種與集權統治相適應的理論體系。董仲舒提出,如果國家想要長治久安,那麼統一的管理和思想方式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提升統治者的地位,並對全國進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論調無疑也是劉徹所希望看到的。

基於以上兩點,劉徹才選擇了儒家思想,並用其代替了漢朝奉行幾十年的黃老之學。在不久之後,劉徹便開始在全國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最終將帝國的實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而這也是對董仲舒政治設想的實踐。

三、劉徹統一思想界的深遠意義

那麼劉徹統一思想界的舉動,除了幫助他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之外,對於中國的歷史發展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筆者認為漢武帝的這一選擇對中國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意義,第一是其確立了文人政府的統治模式,為之後兩千年的封建政府建設提供了模板,第二則是他讓文化認同成為了超越疆域與種族的精神符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開拓進取以及包容的特質。

首先漢武帝在將儒家設置為指導思想之後,政府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標準,那就是要依靠對於儒家經典的了解程度來進行挑選。

這讓全國的學子們都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雖然這確實會對其他思想流派的發展造成打擊,但是整體上,其還是有效提升了士大夫階級的政治積極性,並確立了以儒家學子為主體的文人政府形式。這一政府形式在後面的王朝中,雖然偶有失落,但依然延續了兩千年,成為中國封建政治的根基。

上圖——古代文人官員集會

漢武帝對於思想界的統一在中華民族的塑造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漢武帝確立統一思想之前,全國各個地方的文化傳統都有不小的區別,這讓西漢王朝的各個地區很難凝聚成一個整體,這也是百姓凝聚力不強的根本原因。

而自從漢武帝提升儒家學說的地位之後,他便在全國各地積極推廣儒家思想,這讓地區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弭。

這不但是國家統一管理的基礎,更讓百姓之間產生了新的文化認同感,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特質。自此之後,文化認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徵,凡是傾慕中原文化,並願意歸附的民族都會被同化,這讓中華民族具有了包容的性格,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

大一統精神的廣泛傳播也讓中國這一概念深入人心,這對於集權王朝的統治以及國家的疆域的維持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圖——儒家經典《論語》書影

四、結語

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帝王,其在位時間極長,而且立下了許多輝煌的功績。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自然是他擊敗匈奴,開疆拓土的壯舉,這讓他在文治方面立下的功勞被人們所忽視。實際上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改革,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在位時期最重要的改革,便是將儒家思想作為了國家的統一政治思想,這讓漢朝初年奉行的黃老之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儒家文化的幫助下,漢武帝終於有了變革的勇氣和依據,他不但依靠統一的思想肅清了秦朝的思想殘餘,更將大一統思想發揚到極致,對西漢進行了徹底的郡縣化改造。

更重要的是,劉徹的這一改革,讓全國各地的思想變得統一,這不但打破了地區之間的隔閡,更讓中華民族有了相同的文化根基。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的源頭,自此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對於儒家文化的認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最重要標籤,這種超越種族的評判標準推動了民族融合,也讓我們的文化變得包容開放。

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還催生了文人政府,這一由士大夫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模式在中國綿延兩千年,成為封建集權社會的最根本特徵,這也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史記·孝武本紀》

【2】《漢書·董仲舒傳》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學術謊言
    漢武帝讓學者和有關官員討論,大家認為該書譏諷朝政。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是老師的著作,說:「該書的作者是『下等的愚夫』,應當處死。」於是,董仲舒被捕入獄,罪當處死,漢武帝下詔特赦了他。董仲舒再也不敢宣傳「陰陽災異」了。(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
  •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何又「窮兵黷武」?
    在這一點上,漢景帝還是獨具慧眼的,選了一個牛氣沖天的繼承人,因為漢武帝劉徹以後將憑藉自己的豐功偉績成了古代史上比較突出的霸氣帝王。民間推崇漢武帝之霸氣,其原因無外乎漢武帝在文治武功上的成績,尤其是武功的表現特別令人振奮,甚至已經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然同時,我們也知道,漢武帝是開啟了影響中國古代數千年歷史的「獨尊儒術」的帝王,於是矛盾就出現了,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何卻又窮兵黷武呢?
  • 【優質投稿】《統編本教材如此表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值得商榷》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剛登基繼位之初,就罷免了丞相衛綰,任命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建元初年把持朝政掌握實權的仍然是信仰「黃老之學」的竇太后,田蚡作為新貴官僚的代表,企圖從以竇太后為首的舊貴族手中奪回權力。田蚡認為取代「黃老之學」便是第一步,於是開始在思想領域與「黃老之學」作鬥爭。
  • 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說到漢武帝,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會想到他的兩大偉業,一是開疆拓土、北逐匈奴。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揭秘漢武帝文治改革背後隱藏的刀光劍影
    本期話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上臺之後推動的第一項重要改革。這項改革措施的出臺經歷了複雜而曲折的過程,它將西漢朝廷最有權力的四方政治勢力都捲入其中,使得一場表面上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改革,背地裡卻遍是腥風血雨。
  • 獨尊儒術:西安董仲舒墓
    這就是讓皇帝有所戒懼,從而在思想上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因此,這組「天人感應」塑像可以是這樣的:這裡還是董仲舒和漢武帝兩個人物,董仲舒一臉嚴肅地手指蒼天,漢武帝則顯出一臉的驚恐,手上的漢簡也散落了一半。這既體現了「天人感應」的內容,又展示了「天人感應」帶給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的戒懼之心,顯出了「天人感應」思想的效果之一。
  • 儒家主張以德報怨,獨尊儒術的西漢為何重用酷吏、徵伐不斷……
    大抵就是從漢武帝採納他們的意見,開始在王朝中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可是後來也有人提出質疑,漢武帝真的有推行「獨尊儒術」嗎?為何有人生出這樣的疑惑呢?因為我們從漢代朝廷的實際舉動,從內亂和外戰,從酷吏和宦官身上,好像看不到「獨尊儒術」的結果。我們印象中的「儒」應該是謙遜有禮,溫文爾雅,仁義誠信,但漢代的社會好像並非如此。
  • 漢武帝為何不再信奉黃老之學,而開始推崇儒學,答案藏在3個字裡
    「獨尊儒術」的千年傳承,那麼他為什麼放棄當時已經在漢朝上層紮根的黃老之學。在漢武帝登基之初,大漢朝真正說了算的,是他的奶奶太皇太后竇氏,有人可能會問,古代不都是「男尊女卑」嗎,一個老太太怎麼就能在大漢朝說了算呢?駱駝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不論皇帝執政時信奉的教派是什麼,但有一點都從來不會有變,那就是「以孝為先」。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
    後人說儒術賴以粗傳,對陸賈的這個評價是正確的。賈山在他的《至言》裡說「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併吞海內,而不篤仁義,故天殃已加矣。」,指出了秦始皇在世之時天下已然崩壞而不自知。而賈誼在傳誦千古的《過秦論》裡說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改不施仁義,是不明攻守之勢」。隨著對秦亡原因的探索,儒家的仁義、禮樂、王道政治等主張重現了自身的價值。
  • 孔子和秦始皇,誰的影響更加深遠?不同方面,不同勝者
    其實孔子和秦始皇這二人都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悠久而深遠的影響,那麼這二人的誰的影響到底更大一些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一下,第1點就是二人到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什麼影響?而孔子對於我們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文化方面,在精神無比活躍的年代裡,儒家學派乃是當時最偉大的思想學派,信徒眾多。而孔子的身上還有著對舊秩序的堅持,對舊規則的維護,這使得不少人找到了共鳴。不過諸侯從戰爭的需要來看,還是沒有採用孔子的思想,而是採用了兵家、縱橫家以及法家的思想。在西漢建立後,因為天下平定,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他們重用黃老學派。
  • 治國方略——漢武帝更化求治,尊崇儒術
    這老太太長壽,他的孫子漢武帝當了皇帝好幾年了,好太太還健在,她不光是健在還喜歡幹政,有垂簾聽政的意思。她覺得孫子年輕,大事你要向我請教,由我來拍板定案。這位竇老太太在學術觀點上是一個旗幟鮮明的黃老學派的愛好者。她自己喜歡讀《老子》,喜歡讀黃老之學的東西,並且她還下個命令,要求她的娘家人竇氏和一批劉氏宗親的青年弟子跟她一樣都要學黃老之術,這是對未來的國家領導幹部的後備軍施加學術影響的一個辦法。
  • 為何同樣是改革變法,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卻成功了
    沒有一種方針永遠適用於國家的不同時期所以在漢武帝時期,面對強大的漢王朝,漢武帝決定對治國的思想方針提出改革。可是漢武帝卻遭遇了最大的阻礙,便是他的祖母,喜歡幹政的竇太后。拒《漢書·董仲舒傳》記載:「《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闢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 漢武帝也有無計可施的時候,這個方針竟然取代了董仲舒的八字方針
    在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病逝了,便由皇太子劉徹繼位,其實他就是我國歷史上的雄主,漢武帝劉徹。然而漢武帝初登大典之時,他的年齡僅有十六歲,雖說當時的漢武帝,還是一個不懂得事理的孩子,但是他擁有著一股雄心勃勃的氣勢,立志是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在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提出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思想,它的背景和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從儒家思想講起。儒家學派大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一書中曾經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天下。
  • 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晚年為啥做出「立子殺母」這種與儒家相背之事?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是北伐匈奴,耗盡西漢文景之治的積蓄,同時將整個西漢經濟基本打垮為代價,將匈奴壓制下來,為後來的漢宣帝掃平匈奴,及後世中原王朝幾百年沒有大邊患打下堅實基礎。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儒家在後來發展成正統思想奠定基礎。
  • 「獨尊儒術」的歷史真相:漢武帝力捧的儒林偶像前身是諂媚的獄吏
    本期話題作為西漢第一個由平民登上宰相之位的讀書人,公孫弘在武帝朝的平步青雲正是西漢「獨尊儒術」的歷史鑑證。可是這位儒林的偶像不但沒有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普遍尊重,反而遭到了一眾社會名流的強烈抨擊。到底「獨尊儒術」要力捧的是些什麼人呢?雖然今天有不少人將儒學視為鼓吹君主專制制度的反動學說,但具體到公孫弘的身上,我堅持認為他的諂君媚上不是儒學的影響所致。恰恰相反,這是公孫弘背叛儒家教義的明證。因為說到底,這個40歲才開始接觸儒家學說的半老書生,他本來的面目其實是個獄吏。
  • 文翁為何居循吏列傳之首
    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齎計吏以遺博士。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
  • 千古一帝秦始皇與至聖先師孔子,二者誰的影響深遠?
    說起秦始皇我們不禁想起萬裡長城,想起統一天下,想起統一文字以及度量衡這些重大的策略,腦海中浮現千古一帝這四個大字;而說起孔子,個個都能想起春秋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影響深遠。不過說起他們兩個人,究竟誰對後來的影響深遠?
  • 漢武帝劉徹篇
    匈奴自秦朝末年就稱為中原地區的邊患,漢高祖有白登之圍,呂后有冒頓(讀作末讀)之辱。之後一直保持和親政策。漢武帝矢志抗擊匈奴,重用衛青、霍去病、公孫賀、韓安國等一時天縱英才的大將,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