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晚年為啥做出「立子殺母」這種與儒家相背之事?

2021-02-08 騰訊網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是北伐匈奴,耗盡西漢文景之治的積蓄,同時將整個西漢經濟基本打垮為代價,將匈奴壓制下來,為後來的漢宣帝掃平匈奴,及後世中原王朝幾百年沒有大邊患打下堅實基礎。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儒家在後來發展成正統思想奠定基礎。孝道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既然漢武帝這麼重視儒家理論,為什麼還做出「立子殺母」這種有違儒家孝道之舉呢?

一、立子殺母

漢武帝晚年巡狩經過河間時,有望氣的說這裡有個奇女子。漢武帝就派人去尋找,找到了一名女子,這名女子比較奇特。

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漢書·傳·外戚傳》

這位拳夫人因為後來居住在鉤弋宮,被稱為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很受晚年的漢武帝寵愛,她在太始三年為漢武帝生下一兒子,劉弗陵,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他在公元前87年被立為太子,這是漢武帝生命的最後一年。

鉤弋夫人以為自己的地位穩固了,終於可以憑子貴。沒有想到的是漢武帝居然找了一個藉口將他殺掉。

《漢書》給出的解釋是:

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猶與久之。

如果知道漢武帝有這個擔憂,鉤弋夫人還會編出懷胎十四個月的謊言,以及利用女術邀寵嗎?這個答案或許沒有答案了。

孝,在儒家中的份量是很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孝引出忠。漢武帝這樣做不是與儒家相違背嗎?因為鉤弋夫人是未來的太后,漢昭帝盡孝的對象。

秦始皇的母親與大陰人嫪毐私通生下兩孩子,秦始皇殺掉嫪毐及同母弟,軟禁了自己的母親。最終受不了輿論壓力,還是與母親相好,以盡孝道。

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鹹陽,復居甘泉宮。——《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做,反常的背後是什麼?

深層原因

中國歷史上繞不開的兩個重大轉折點是秦漢與隋唐,秦漢繼分封制啟封建郡縣混合制,隋唐繼九品官人法啟科舉制度。秦漢開啟的是大一統國家統治及管理方式的探索,隋唐開啟的是大一統國家背景下人才選擇和流動的探索。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他懵了,包括秦國的官吏都懵了。怎麼管這麼大的地方?

秦始皇召開二次大型會議,展開激烈爭論,就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達成了共識,模式是全面實行郡縣制,方式是以吏為師,統一度量衡。試驗沒有幾年,秦朝就倒了。

劉邦從草莽中起來了,他靠著沛縣的朋友和死黨完成天下的統一。這個時候劉邦開始思考誰來管理這個天下。

他滅了幾個拱他當皇帝的諸侯王,又將蕭何抓進監獄削弱其影響力,這些舉動顯示劉邦對外人並不信任。

特別當盧綰這個同年同月的死黨也背叛自己的時候,他徹底不信任外人了。

他必須找到他值得信任的人來管理天下,這個時候劉邦想到了自己的老婆呂后,自己的兄弟劉氏一族。因為他們的利益與自己是一體的。

劉邦的試驗沒有幾年就掛了,這個時候呂后上位誅殺劉氏,呂后死後,開國功臣起兵反誅呂氏一族,重立劉氏之後。

立誰呢?當時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母族不能太厲害,因為不能再重蹈呂后之路。

第一人選是齊王,第二人選是淮南王,第三人選是代王。

最後入選的是代王,代王入選的原因就是母族不太厲害,不會重蹈呂后之難。

代王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害怕外戚專權的思想在漢初就形成了。

功臣可信嗎?漢文帝上臺之後,對功臣也不放心,他找了一個藉故將周勃抓到監獄中去,最後又放出來,這個和他的父親劉邦抓蕭何的手法是一模一樣。

劉氏開始佔有很大的份額,事實證明打虎還是親兄弟好使。

至少到漢文帝這一時期,劉氏在西漢的穩定作用是巨大的。

劉氏一坐大,問題就來了,因為漢景帝發現劉氏族人有些尾大不掉,最後造成七國之亂。

劉氏不可信,那信誰?

轉來轉去又是母族,也就是外戚。

這樣就又形成外戚專權的現象,竇太后作為漢武帝的奶奶一直管到漢武帝繼位之後。這讓漢武帝很不爽。

不過漢武帝勝在年輕,拼時間自然能拼得過竇太后。

外戚專權讓漢武帝很不爽,那信任劉氏宗親嗎?當然不了,因為七國之亂看出劉氏宗族最終也靠不住。漢武帝的推恩令顯示他對劉氏宗親的態度。

找誰靠譜?

漢武帝發生儒家學說的大作用,受到儒家教育之人都忠君,再加上董生提出的「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都正好符合漢武帝急需的。

儒家就走到前臺來了,儒家走到前臺,不意味著漢武帝就是儒家的忠實粉絲,他只是在用儒家,用儒家培養出來的忠心。

他的曾孫漢宣帝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一句話是應對他兒子漢元帝提出要重用儒生這個觀點的反駁。特別點出儒家的內生性問題: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

對於他來說利用儒家來穩固西漢天下,這是他的想法。

既然漢武帝的核心是穩固西漢的江山,那他為什麼會逼殺太子,及和他當了幾十年夫妻的衛子夫?理由很簡單那就是漢武帝擔心衛家會控制天下,因為衛家有一段時期是十分寵大的。

為什麼漢武帝又重用衛青呢?因為他有才,有抗擊匈奴之才,當他發現霍去病可以取代衛青之時,衛青很快失寵。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當時的局面。

自是之後,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在漢武帝心中外戚不可信,兄弟也不可信,那誰可信?

大臣。

霍光是霍去病家族,衛子夫倒後也談不上什麼外戚了。金日磾本來是匈奴人,上官桀從羽林期門郎做起,沒有太大背景,桑弘羊是商人家庭出身。西漢商人家庭地位不高。

這四個託孤大臣是精心選擇的,他們即不是劉氏宗親,也不是外戚,相反他們的根基都不深,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尾大不掉。

如果鉤弋夫人夫人不死,外戚必然會重新出現,基於這種想法,漢武帝做出一個非常不人道的事情,立子殺母。至於儒家,他不是儒生,他只是用儒家,而不是膜拜儒家,漢家皇帝從漢元帝開始才有了真正儒家的粉絲。

不過歷史永遠在開玩笑,當霍光專權之後,西漢皇帝發現大臣也不可靠,此時劉氏宗親已經勢微,所以轉而重新重用外戚。孝元皇后王政君幹政多年,最後為王莽代漢創造條件。

這估計是漢武帝沒有想到的!

說一句題外話:漢武帝發現儒家的功用,真正讓儒家佔據主流地位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打通上下層的流動,同時也將儒家牢牢捆綁在一起。從孔穎達奉唐太宗之命編撰科舉必考書目時,就註定凡科舉者必儒家也。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獨尊儒術」,為何又「窮兵黷武」?
    在這一點上,漢景帝還是獨具慧眼的,選了一個牛氣沖天的繼承人,因為漢武帝劉徹以後將憑藉自己的豐功偉績成了古代史上比較突出的霸氣帝王。民間推崇漢武帝之霸氣,其原因無外乎漢武帝在文治武功上的成績,尤其是武功的表現特別令人振奮,甚至已經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然同時,我們也知道,漢武帝是開啟了影響中國古代數千年歷史的「獨尊儒術」的帝王,於是矛盾就出現了,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何卻又窮兵黷武呢?
  • 古代的立子殺母,僅僅是人性問題嗎?
    但是,晚年的漢武帝卻疑神疑鬼,昏聵無道。在佞臣江充製造的巫蠱事件中,逼得戾太子最後自殺身亡。就在戾太子死後,漢武帝在繼位嗣君問題上傷透了腦筋。最後他只能把眼光鎖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劉弗陵身上,當時的劉弗陵還只有五、六歲,但這不影響劉弗陵繼位大統。於是漢武帝令立太子劉弗陵,是為昭帝,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
  •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學術謊言
    公孫弘立學官時,經過多方研究對比,最後立了董仲舒的公羊學為博士。(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毋生,齊人也。
  • 儒家主張以德報怨,獨尊儒術的西漢為何重用酷吏、徵伐不斷……
    大抵就是從漢武帝採納他們的意見,開始在王朝中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可是後來也有人提出質疑,漢武帝真的有推行「獨尊儒術」嗎?為何有人生出這樣的疑惑呢?因為我們從漢代朝廷的實際舉動,從內亂和外戰,從酷吏和宦官身上,好像看不到「獨尊儒術」的結果。我們印象中的「儒」應該是謙遜有禮,溫文爾雅,仁義誠信,但漢代的社會好像並非如此。
  • 漢武帝一生豐功偉績,雄韜偉略,晚年為何要立子殺母?
    漢武帝一生豐功偉績,雄韜偉略,晚年為何要「立子殺母?漢武帝時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在位時長最久的一個皇帝,他這一生在位五十四年,對整個漢朝的貢獻不計其數,尤其是前半生他一直在徵戰沙場,為國家謀求幸福安康穩定的生活。
  • 為何漢武帝要立子殺母?
    漢武帝老來得子十分高興,取名為劉弗陵,並把鉤弋夫人的宮門命名為堯母門,這其中的意思可就十分明顯了,加之太子劉據逐漸不入皇帝法眼,衛家實力衰落,和衛子夫的矛盾早就已經擺在了桌面上了。鉤弋夫人時不時地吹一吹枕邊風,周圍別有用心的人一直挑唆漢武帝,導致漢武帝成天就想著如何才能讓劉弗陵上位,廢掉衛家勢力。
  • 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說到漢武帝,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會想到他的兩大偉業,一是開疆拓土、北逐匈奴。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是怎麼回事?
    漢武帝雄才大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改變過去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而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加強統一集權,任用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北方威脅,派張騫出使西域
  • 殺母立子還是抑鬱而終?漢武帝的鉤弋夫人到底因何而死?
    但後世褚少孫在《史記》補記裡面卻說,是因為漢武帝擔心太子年幼,太后亂政,所以在立劉弗陵之前,先殺其母。也是現在所常說的殺母立子。 但到底是抑鬱而終還是殺母立子呢,我們後代人已經不得而知了,只能從記載下來的一些細枝末節來推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位鉤弋夫人。
  • 獨尊儒術:西安董仲舒墓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只要不是在儒家「六藝」之列的,不認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都不應該允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也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認為,只有這樣,那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和學說就不會再來迷惑百姓了,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子孫後代。
  • 【優質投稿】《統編本教材如此表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值得商榷》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剛登基繼位之初,就罷免了丞相衛綰,任命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建元初年把持朝政掌握實權的仍然是信仰「黃老之學」的竇太后,田蚡作為新貴官僚的代表,企圖從以竇太后為首的舊貴族手中奪回權力。田蚡認為取代「黃老之學」便是第一步,於是開始在思想領域與「黃老之學」作鬥爭。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揭秘漢武帝文治改革背後隱藏的刀光劍影
    本期話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上臺之後推動的第一項重要改革。這項改革措施的出臺經歷了複雜而曲折的過程,它將西漢朝廷最有權力的四方政治勢力都捲入其中,使得一場表面上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改革,背地裡卻遍是腥風血雨。
  •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我們知道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政府的主導思想是黃老學說,那麼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要接受董仲舒的意見,將儒家學說立為正統,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原因,對於之後的中國歷史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 治國方略——漢武帝更化求治,尊崇儒術
    失誤之處就在於應該改革的時候沒有搞改革。這是董仲舒作為一個思想家對漢武帝提出的一個建議,這個建議代表了一種時代的呼聲,就是國家建設走到了今天,已經不像以前那麼貧困了,你得改革了,再不改革這個國家不可能真正強盛起來。漢武帝是個英明之君,是個雄才大略之主,他並不滿足於把自己當權的時候的事處理好就成了。
  •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事跡簡介
    ,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
  • 漢武帝劉徹簡介 漢武帝劉徹之後的皇帝是誰?——劉氏文化之劉姓名人故事
    漢武帝簡介: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景帝之子,劉徹,原名劉彘,立為太子時改名為徹,西漢皇帝(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在法律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認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地位。在位五十四年,是西漢的鼎盛時期。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他統治下的西漢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強盛。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但由於徭役兵役的增加,人民負擔加重,引起農民反抗。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
    陸賈對秦的批判就是不能行仁義法先王,「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 」,「秦始皇設車裂之刑,李斯治法於內。事逾繁而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 。」所以他對劉邦說「馬上得天下,安得馬上治天下乎?」,要求劉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陸賈寫《新語》,劉邦稱善。開啟了漢儒順應時世,容納百家的先河。後人說儒術賴以粗傳,對陸賈的這個評價是正確的。
  • 外戚之患,尾大不掉,始皇終生不立皇后,武帝立子殺母
    秦王嬴政在大殿上,秦王嬴政面對太后、群臣意有所指的說著「外戚專權的危害,痛斥外戚專權危害王權穩定」,針對兩位公主誰為後的問題,嬴政做出了「自寡人始,大秦永不立後」的決定。中國歷史上有三位達到權力巔峰的女人,呂雉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他是劉邦的老婆,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被立為皇后,劉邦死後,她身後的呂氏外戚集團把持漢朝幾十年,可謂是外戚幹政的巔峰,對內呂后剷除反對自己的劉姓諸王;對外大量提拔呂氏弟子掌控軍隊,整個國家的權利基於呂后一人之身,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在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提出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思想,它的背景和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從儒家思想講起。儒家學派大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一書中曾經說,不喜歡殺人的人才能統一天下。
  • 漢武帝劉徹
    此前是「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漢武帝繼位時期,國家無事,人給家足。但這種表面繁榮的背後卻潛伏著尖銳的矛盾。    漢武帝決心解決這些矛盾,於是,他首先從人才入手,下詔全國薦舉「賢良方正」之士。經一番選舉、考試,大儒董仲舒名列榜首。武帝召見董氏,詢問國策。董仲舒從容以對,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治國安邦之策,深得武帝之心,史稱「賢良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