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大雅 | 見物,即道

2021-02-14 拙覺

器,皿也

盛物為器

物周為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物之上

常見匠人之心

常懷生活高意

如此

凡器不凡

小器不小

茶有茶器

酒有酒器

花有花器

香亦有香器

得雅器

或是竹篾青青

或是木質溫氳

花蔭之下

隔葉取流觴

弄花香滿手

逍遙隨處可覓

少時讀明朝人魏學洢的《核舟記》,裡面描述了王叔遠精湛的核雕之技,「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精工奇巧,讓人不由嘆為觀止。

 

 中國微雕之核舟

方寸毫釐之間,仿佛藏納了一個浩大的天地。山水、花鳥與人在這細微的世界裡顯得愈發生動。

古代中國的器物,常以精緻聞名,以雅致見長,雖多為尋常小器,卻有千般花樣,萬般精巧。雖為小器,實有大雅。

以木為器,器物素樸優雅,一器有一器的年輪;

以陶作器,器物滄桑古雅,無言處處處如有歷史的回音;

以瓷為器,器物泠然溫雅,宋、明山水的波磔起伏隱約可見;

瑪瑙、琉璃、玉石,亦是各有各的情致,各有各的雅韻。

光景猶如松脂,滴入器物之中,長久地被封存起來。待若干年後,開啟視之,紋路依舊清晰可辨。

 

一碟茶,有一碟茶的風雅。

 

茶器,在千年的更迭之中,早已成為一件藝術品。青的瓷,白的瓷,灼灼天目盞,風情景泰藍……各式茶器,盛滿各式茶韻。 

看茶色變化,聞茶味悠然,品茶,賞茶,亦品茶器,亦賞茶器。

 

海南黃花梨頂級貔貅!

尺寸:24x15x11.5

 重  :1715克

能見到,算難得

不是尤物,不入江湖


喜歡美物掃碼添加

拙覺美物商城

相關焦點

  • 石盆:拙器大雅
    明·青石石盆說明:石盆長方形石盆,盆壁厚實,器形寬大穩重。石盆上寬下窄,敞口折沿,壁面有弧度,素麵無工,盡顯文人之氣又不致單調,為種植花卉盆栽之佳器。清·白石人物紋海棠盆說明:盆是大雅之物,是文化和藝術的集大成者。此件清代白石滿工高浮雕石盆,形制古樸端莊,石質細膩,雕工精湛。此盆周身雕刻人物紋,盆身分四瓣,每瓣所刻人物構成不同場景,人物的雕刻概括且生動。
  • 大雅1號——改良春見
    大雅1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科研人員於1998年以清見桔橙為母本、以新生系3號椪柑為父本雜交,經過10多年選育而成的晚熟橘橙品種,2016年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也被稱為「改良春見」。平均單果重290克,果實橫徑7.6釐米,縱徑7.4釐米。
  • 「器體道用」說的來源及其文體學意義
    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以言之為道,以數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無,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3]78在孔穎達看來,「道是虛無之稱」,「道即虛無為體」[3]78。「道」即「一」,即「無」。
  • 土味十足的南瓜配上這道食材,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鮮甜味美
    土味十足的南瓜配上這道食材,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鮮甜味美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尤其是南瓜得以廣泛栽種,在鄉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坡上地裡隨處可見,且長勢喜人,南瓜全身都是寶,南瓜花煮湯和煮麵,那是童年的記憶,至今難忘
  • 詩經《大雅 韓奕》賞析
    無廢朕命,夙夜匪解,虔共爾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闢。王錫韓侯:淑旂綏章,簟茀錯衡,玄袞赤舄,鉤膺鏤鍚,鞹鞃淺幭,鞗革金厄。當然,從用韻角度來說,道、考叶韻,位、闢叶韻,張、王叶韻,舄、厄叶韻。因此本詩並非傳抄錯誤,而是史官記載本詩之後,太師重新編聯時,進行了順序更易。
  • 《莊子》道論
    由此而開啟了第二段內容,即如何將破碎的世界統一起來,如何克服人生的困境。  第二段在其開頭部分有四個設問句:「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下文接著答曰:「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意謂在小成中就產生了真偽,在榮華中就有了是非。在小成中大道就不存在了,存在於榮華中的言亦即是以榮華的形式出現的言,這就不恰當了。
  • 國學認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形而下本篇關鍵詞:易經、論語、虛實、有無、唯心與唯物、抽象與實物、哲學與科學、道與器。原句出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無形的道體層面,形而下的是萬物各自的表層的相,是已經到了物的表層方面了。「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識形態範疇,是一種用思維去認知世間萬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西方稱之為「哲學」,常用的問題是「我是誰?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宰相生辰賜物故事小考
    因記載不限,已不能分清,是魏仁浦生辰時,收到了本該是宰相生辰才可收到的賜器等;還是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裡,即不是魏仁浦的生辰,收到上述諸物。可以知道的是,周世宗賜魏仁浦的器幣鞍馬之時,魏仁浦還未能擔任宰相。那麼從這次周世宗「賜器」的逾矩之舉,可以看出其已存在了立魏仁浦為相的心思,或是僅僅體現君王對於臣子的一份關懷。和周世宗此舉相似的還有趙普罷相後,受賜生辰禮一事。
  • 創意電子小製作,出門語音提醒器
    人手離開金屬門拉手後,晶體三極體VT1恢復振蕩、VT2重新截止,揚聲器B最多只發出一遍語音聲即停止。電路中,電阻器R1的阻值取得比較大,既利於降低靜態時晶體三極體VT1的工作電流,又利於VT1受到人體作用後很容易停止蕩振,從而提高觸摸開關的工作靈敏度。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現在佛陀又說即非碗,就是說這碗的本質是泥土,泥土它不但可以燒製成碗,它同樣可以燒製成其它的一些物品,比如說磚塊、花瓶、陶偶、雕塑等等,不管這個泥土製作成什麼,它的本質還是泥土,這個是永遠不會變,至於這個碗,它只不過是泥土的一種多樣性的呈現而已。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載了孔子在教學中與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言論,倫理道德,為人處世之道以及教育原則與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問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式花器 唐物探源
    三件運用不同材質的日式竹編花器,素樸無華的竹的質感,或復古或空靈的造型,讓他的心一點點地釋放著秋日寧馨的喜悅,光聽那竹材的名字就讓人好奇:煤竹、胡麻竹和苦竹。  唐物中的中國淵源  老丁收藏的三件竹編花器,形制各異,怡人心神。在他心目中,每件都是凝結著工匠精神的貴重器物,三件花器初到時都被鄭重地裝在一個木匣子裡。其中兩件還署上了作坊名、匠人的名字、製作年號。
  • 究竟什麼是「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但「道」作為物,又絕不是一般之物,而是「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萬物之宗」(第四章)。
  • 大俗大雅相反相成
    王羲之王羲之最有藝術創新精神,他的字既體現著那個時代最時尚的審美追求,又很好地繼承了書法的藝術傳統,融大俗大雅於一體,因此千餘年來備受推崇,書家奉為至寶,老百姓也喜歡看,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典範。所以雅俗共賞的藝術在創作上很難,難在它的各種藝術因素與各種審美關係之間有很嚴密的藝術邏輯在內,只是它求之於大道,也就生出無意擺放之態,因此也才有後來的雅者見其內俗者悅其相的欣賞大觀了。這很像泰山的五大夫松,黃山的迎客松,樹葉、樹梢、樹枝、樹幹,左伸右屈,下俯上仰,其狀天然,人見人喜。但是它們這種形狀的形成都是生命與自然力衝突的結果。所有的衝突都是一理,但具體衝突不同,所以千姿百態,千形萬狀。
  • 孟昶和他的亡國夜壺—「七寶溺器」
    太祖看此物豔美絕倫,問是何物?答曰:孟昶御用夜壺。趙匡胤當場將其摔個粉碎,嘆道:「夜壺都用鑽石鑲嵌,那用什麼鑲嵌飯碗呢?如此不思國政,奢靡享樂,國豈有不亡之理?」孟昶見到太祖僅七天,被鴆殺。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初名仁贊,字保元,漢族。邢州龍崗(今河北邢臺)人,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
  • 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 ,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 大雅柑栽培技術手冊(完全版)
    大雅柑1號曾用名98-51,是中國柑桔研究所用清見桔橙×新生系3號椪柑雜交育成的優良雜柑品種,果實外觀和樹體均酷似春見,但品質超過春見,所以有人稱之為「改良春見」。認識大雅柑1、品種特性樹體特徵:樹勢較強健,抽梢能力強,形成樹冠快;結果前樹形較直立,結果後漸開張,樹冠圓頭形。
  • 朱子《詩序辨說六:大雅》
    大雅 235《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此詩章句本甚分明,但以說者不知比興之體,音韻之節,遂不復得全詩之本意,而碎讀之,逐句自生意,義不暇尋繹血脈,照管前後,但見勿踐行葦,便謂仁及草木;但見戚戚兄弟,便謂親睦九族;但見黃耉臺背,便謂養老;但見以祈黃耉,便謂乞言;但見介爾景福,便謂成其福祿。隨文生義,無復倫理。諸《序》之中,此失尤甚,覽者詳之。)
  • 《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在「不能見如來」這句裡,菩提流支的譯本中,還寫明了不能以色相音聲見如來的原因,那就是「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接下來來看一下南陳天竺法師真諦三藏的譯本:「如如不動,恆有正說,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