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名人】道教上清派開祖:魏華存

2021-02-07 中華魏氏宗親會

        魏華存(251~334)為晉代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師,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字賢安,道士稱她紫虛元君與南嶽魏夫人。任城人。晉司徒魏舒之女。漢族民間稱之為"二仙奶奶"。

        魏夫人生於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其父魏舒,時年己四十四歲。魏夫人幼小時,隨父任朝廷官職,居住洛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時喜讀《老子》、《莊子》、三傳五經及諸子百家。幼年時,就接受天師道,羨慕神仙,靜默養煉。及年長,信道修煉,日益強烈,平時按道教養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並且用吐納氣液,攝生靜養。家中親戚往來,她一概拒絕會見。她要求離開家庭,住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無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讀道書,靜養煉。

        魏夫人到二十四歲的時候,父母親強迫她嫁給太保掾、南陽籍的劉文(字幼彥),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璞,小的叫瑕。幼彥後來做了修武縣令。魏夫人內心一直嚮往道教,崇信越來越誠。待二個兒子長大,於是就和丈夫分居,齋戒別室。終因精誠勤致天帝開懷,命神人降授《上清經》,由魏夫人傳播於世,遂為道教上清派開祖。

         道教傳說,魏夫人與丈夫劉文分居之後,經過了三個月,忽有清虛真王褒及眾真人降臨夫人齋室,告訴夫人說:「你專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於是,讓玉女打開玉笈拿出《上清真經》三十一卷,說:「我昔潛心學道,遇南極夫人,西城王君,授我寶經三十一卷,誦經習行,以成真人,住有小有洞天仙王,今日所授,乃昔日的文本。」隨後,清虛真人王褒起立向北,畢恭畢敬,執書而祝說:「奉泰帝的命令,於今良辰吉日,以褒昔精思於陽洛山所授的寶書,傳與魏華存,計三十一卷,華存當謹守明法,修真成仙。有洩我書者,身為下鬼,族及一門。」祝罷又說:「此書當傳真人,不僅我得如此,你今獲此,皆泰帝的命令。自我之後,當有七人得到它,至華存即是第四個人了。」於是,親手授予夫人。隨後,王褒又摘經中之節度,行事之口訣,一一傳於夫人。接著,景林真人又授夫人《黃庭內景經》,令其晝夜存念,誦習萬遍之後,可洞觀鬼神,調和三魂五魄,可致長生久視。授己畢,眾真人隱形而去,留言他日將會見於洛陽山中。

      魏華存在洛陽修真養煉好多年,己獲得上乘體驗。後來,丈夫劉文去世,中原發生饑荒,魏夫人樂善好施,救濟貧飢,得到真人兆示,得知中原將發生大亂,擬攜二子渡江南下。魏夫人離開洛陽到江南,半途中,盜賊橫行,流寇打劫,而夫人所到之處,都平安無事,逢兇化吉。到南方後,夫人的兩個兒子都十分爭氣,長子劉璞升安城太守,次子劉瑕任太尉從事中郎將。夫人從此得以清齋而居安靜煉養,誦經修道,真功日進。魏夫人在陽洛山,道成功滿之後,開始講經傳道,以其大德高行,天師道徒推舉她為天師道祭酒(高級傳教師),領職理教,克盡職守。魏夫人得到《上清經》後,就勤奮誦習,宣講教化,形成了以士族知識分子為主體的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在煉養方法上,改變了過去從符籙禁咒和燒鍊金丹,而為專煉人體的精、氣、神以求長生久視之道,成為套綜合醫學、仙道、巫術為一體的,以煉神為主的存想靜功。魏夫人為了使上清派的煉修功夫深入人心,她把原來在晉武帝太唐九年(公元288年)三十七歲時接受到的《黃庭內景經》草本,加以修訂整理後,並予注述,撰為定本,傳抄問世。道教傳說,晉興寧三年(公元365年),魏夫人降臨琅玡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宅,告楊清規戒律,解說方術要訣,以《上清經》三十一卷親授楊羲,並讓他用隸書寫出,再傳給丹陽許謐、許翽父子,二許又另抄寫傳習。東晉末年,戰亂紛起,楊與二許先後去世,而許翽之子許黃民攜《上清經》避亂浙東,從此浙東盛傳上清派。上清派後傳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四十餘年,建道觀、收弟子,著書傳道,弘揚上清道法,使茅山成為上清派傳教中心。茅山、龍虎山、閣皂山合稱江南道教「三山符籙」,一直延續至今。


         魏夫人定本的《黃庭內景經》簡稱《黃庭經》,是早期道教重要的經典之一。它是七言詩的形式描述人體臟腑功能,以三丹田與黃庭宮為樞紐,存思黃庭,煉養丹田,積精累氣,以求長生。內中所談到的人體生理,多與中醫學相通,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重視大腦的作用,確與現代科學不謀而合。

         《黃庭內景經》首次提到中國氣功學所說的"三丹田"學說,對人體科學養生學有很大的貢獻。煉功時,注重腦(上丹田)、心(中丹田)、臍(下丹田)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存養丹田,保氣煉精,這正是讀《內景經》的人練功強身卻病,養生長壽的最高希望。魏夫人於東晉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撰寫了《黃庭外景經》三卷之後而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民間傳說

       黃庭觀在道教中的名望很高。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東晉鹹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著名的女道士南嶽魏夫人在禮鬥壇白日飛升成仙。魏夫人名華存,字賢安,山東任城人,東晉司徒劇陽文康公魏舒的女兒。幼年時便熟讀"莊老之書","篤意求神仙之術",發誓不嫁。後來在父母的脅迫下,二十四歲時嫁給南陽劉幼彥,生二子,長名璞,次名瑕。據《南嶽志》記中所錄的《南嶽魏夫人傳內傳》雲:婚後,華存夫人時常"閒齋別寢,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經修道。傳說由於精誠所至,感動上天,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臨到她家裡,授她《太上寶文》、《八素隱書》三十一卷和《黃庭經》。她得到經卷後,日夜誦讀,潛心修行。丈夫死後,天下大亂,攜帶二子渡江南行。爾後又與二子分開,與侍女麻姑於晉大興年間來到南嶽,在集賢峰下,結草舍居住,靜心修道。這就是黃庭觀的來由。在她修行的十六年中,傳說西王母曾約請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靈瓜,還得到西王母所賜的《玉清隱書》四卷,"時年八十,仍顏如少女"。八十三歲時,即晉成帝鹹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間,她閉目寢息,飲而不食",七天後一天夜裡,被西王母派眾仙來迎接她升天。

        傳說,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駕著鶴車來到觀前的"禮鬥壇"相迎。杜甫在《望嶽》詩中說:"恭敬魏夫人,群仙夾翱翔",說的就是這件事。魏華存升天后,被帝封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嶽夫人"。與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緱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嶽衡山的神仙洞府。傳說魏夫人升天以後,黃庭觀裡繼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則成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於這些神話傳說,黃庭觀成為南嶽道教歷史上的神奇之地。

歡迎關注中華魏氏宗親會微信公眾號:zhwszqh

歡迎各魏氏宗親投稿,本微信公眾號便於宗親相互聯絡、相互交流,有利於弘揚魏氏家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宣揚魏氏典範人物,推動魏氏家族企業發展,推進魏氏家族的繁榮發展!投稿郵箱:3240562561@qq.com

相關焦點

  • 【魏氏名人】魏華存,開創道教上清派,著道家經典《黃庭經》《元始大洞真經》
    西晉末年,北方戰亂,為「五胡亂華」前奏,遂有大批北方難民南遷,魏華存與兩個兒子也在向南逃難之列(此時丈夫劉乂已歿)。據說,華存與兒子所到之處,甚是安定,於是,兩個兒子在南遷過程中,沒有放棄學業。後來,兩個兒子都非常爭氣,大兒子劉璞當上了安城太守、光祿勳;小兒子劉瑕做到了從事中郎將。
  • 魏華存的歷史地位
    在他的影響下,魏華存自幼對玄學和道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耳濡目染天師道的傳道經典和方式,以其大德高行,博得天師道徒的擁戴,被推舉為天師道祭酒,領職理教,克盡職守,在天師道中享有崇高地位。  (二)上清派道教創始人。  上清派道教的創立和魏華存的傳道生涯,在古代文獻之中,存在兩大疑點:一是魏華存以王褒為師;二是《黃庭經》為誰所作。
  • 魏華存與茅山
    道教是一個有著平等觀念的宗教,自東漢末流行以來,一直宣揚,不論男女,只要學道積德,建功立業,精修勤煉,都可以得道成仙。所以,幾千年來,不論是享受榮華富貴的人,還是掙扎在貧窮線上的人都十分信奉道教,他們或追求身體健康、長壽,或為謀求解脫現世痛苦,青燈黃卷,晨鐘暮鼓,堅守著內心的信仰。
  • 上清派、靈寶派、符籙派、丹鼎派:這「道家四派」,有何不同
    道教的歷史很久遠,而在這久遠的歷史歲月中,它的各個宗派,也就很多,比如,太平道、五鬥米道、北天師道、南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樓觀派、神霄派、全真道、武當道、丹鼎派、符籙派等等等等,大概有數十種之多;而其中名氣較大,而且又帶著一個「派」字的,大概就要數上清派、靈寶派、符籙派、丹鼎派了。
  • 魏華存其人其事及美麗傳說
    當年,李世民在徵討洛陽王世充時,久攻不下,「二仙奶奶」——紫虛元君「夢授兵法」,幫助李世民一舉攻克洛陽,活捉了王世充。李世民隨即立下誓願,要為「二仙奶奶」——紫虛元君立祠,開闢道場弘揚道教。今天,面對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地、科學地、認真地給予審視和甄別。對於那些人民喜聞樂見、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神話傳說,給予科學的繼承、甄別和整理,使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服務。首先,應該指出,魏華存(公元252年~公元335年)是我市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她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焦作度過的。
  • 茅山,乃上清派的發源地,被譽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茅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上清派的發源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與諸多海拔千米以上的道教名山,如武當、嶗山、青城山、終南山等相比,最高峰只有30多米的茅山,只能算一座小山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茅山是眾多道教大師的棲息隱居、修持煉養之地,因而此地孕育和興起諸如「上清派」、「茅山宗」、「靈寶派」等道派。尤其是一前一後的兩個茅山人—葛洪和陶弘景,使茅山成為了道教理論的重要發源地。上清派作為道教宗派中極有影響力的一個派別,約形成於東晉中期。
  • 上清派祖師魏華存與黃庭經 .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基本典籍之一,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重要經典,主要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統稱《黃庭經》。為上清派第一代大師魏夫人魏華存所作。魏華存其人   魏華存(251~334),史稱魏夫人,字賢安,任城樊人。其父魏舒(208~290),字陽元。
  • 魏夫人魏華存
    魏華存長期生活在洛陽,耳濡目染天師道的傳道經典和方式,以及在洛陽流傳的養煉經典,諸如《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等。後決然歸依道教,並開創上清派。魏夫人內心一直嚮往道教,崇信越來越誠。待二個兒子長大,於是就和丈夫分居,齋戒別室。終因精誠勤致天帝開懷,命神人降授《上清經》,由魏夫人傳播於世,遂為道教上清派開祖。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
  • 關於道教中神仙的七個等級,原來神仙分為七等
    其實這裡面有個故事,現階段的道教基本上都是以正一派和全真派這兩個門派的觀點為主,其他門派的觀點極少採納,這個是因為什麼呢?上清派的故事關於上清派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上清派的祖師叫做魏華存,只不過成立的時間較晚,到了三國時期,有一個叫做張魯的成立了天師道,這個天師道完全是繼承了道教的意志,在三國時期影響巨大,魏華存本是天師道的人,後來張魯被曹操降服後,魏華存就想著自立門派了,亂世是一個出梟雄的年代,這並不奇怪,魏華存成立門派也是以道教為基礎,但是為了能夠取代天師道就創造了一位新的神仙
  • 上清始祖——魏夫人
    在中國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併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晉之際的魏華存。幼彥後來做了修武縣令。魏夫人內心一直嚮往道教,崇信越來越誠。待二個兒子長大,於是就和丈夫分居,齋戒別室。終因精誠勤致天帝開懷,命神人降授《上清經》,由魏夫人傳播於世,遂為道教上清派開祖。道教傳說,魏夫人與丈夫劉文分居之後,經過了三個月,忽有清虛真王褒及眾真人降臨夫人齋室,告訴夫人說:「你專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
  • 道教——上清派
    道教歷代祖師大德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每逢民族危難時,都是道教挺身而出,所以道教,歷來都默默的承受著諸多,衝擊,打擊,犧牲....道教發展到今天已經衰微凋敝至極!道教的沒落何曾不是中華文化的沒落,衰微。為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讓大家對道教有一些了解,我特意,選出了,道教上清派,並作了簡單介紹,希望能和國學及道教文化愛好者共同研究,探討,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 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煉法門試論(一)
    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六朝道教上清派以上清經三十一卷經籙之授受為主,以魏華存為第一代宗師,宗奉西城王君、三茅君、王褒等神仙,以江蘇句容巿茅山為中心。因為此派以上清經為主,所以稱為上清派,因其以茅山為中心,所以也稱茅山派。
  • 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乾貨,記得三連哦)道教門派總觀道教嚴格意義上說,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雛形,天師張道陵是讓這個雛形得以完善和成大變成了有體系的教派。道教內部門派非常多,根據道教門派記錄的書籍《諸真宗派總簿》記錄在冊的道教門派共有86個門派。
  • 道教的黃大仙不是黃鼠狼!
    修習此派法術者,多以道教符,咒以及一些佛教密宗法器,借靈異靈力助己行事。但是這些並不是茅山上清派的傳承範,所以被人稱作「下茅」。至於網上說「上中下三茅」,則是對「三茅真君」的誤傳。茅山只有「上茅」與「下茅」,其中「上茅」就是指的茅山上清派。
  • 【魏氏名人】----魏惠王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為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見襄陵之戰),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制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 道教的全真派與正一派
    北宋以後,道教的流派發展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等。自明清以來,道教唯存全真、正一兩大派,流傳至今。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派」,為道教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王嚞,號重陽子,即王重陽。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山東傳道,以全性返真為宗旨,名其講道處曰「全真庵」,入道者為「全真道士」。全真道教義的特點有:(1)提倡三教合一。
  • 道教:四大宗壇
    中國的道教源於上古,離不開中華文化這個母體,同時道教又是一個多神教,多種神靈崇拜,其實是包含了多方面的文化體系。道教在東漢正式形成教團後,即立意「尊天敬祖」,之後,所修廟堂、設壇場,用意也在「敬神事,教民追孝也。」 東晉時上清派魏華存祖師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壇」,宗壇九層,印用「九老仙都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