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煉法門試論(一)

2020-12-14 春樹居主人

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

六朝道教上清派以上清經三十一卷經籙之授受為主,以魏華存為第一代宗師,宗奉西城王君、三茅君、王褒等神仙,以江蘇句容巿茅山為中心。因為此派以上清經為主,所以稱為上清派,因其以茅山為中心,所以也稱茅山派。

上清派的重要人物有魏華存、楊羲、許謐、陸修靜、陶弘景等人。魏華存是上清派理論及經典的主要傳授者,魏華存本身是正一派女官祭酒,對正一派所重視的符、籙、咒、印、叩齒、潠水等儀軌都能靈活掌握,並將之運用於上清修持法門中。另外,漢代讖緯《龍魚河圖》、《黃庭經》、《二十四生圖經》中存思身神的方式1,以及周秦以來吐納導引,引氣行於體內等法門,都被配合用來修仙;於是形成了上清派的獨有特色。

這種以存思內神為主,配合符籙呪水及引氣行身的修行方式,在《上清大洞真經》等上清派道經所述的修持法門中,都可以明顯看出來。上清派的獨特修行法門,使茅山道士,成為道教道士的代稱詞,而《上清大洞真經》到了宋代和文昌信仰結合,形成洞經文化,至今雲南納西古樂中仍保留不少古時誦經樂腔,足見其影響力深遠。

道教關鍵字:道教上清派上清派修鍊法門修鍊法門存思身神存思身神一、序言一、序言道教認為吾人身上與生俱來,即有諸神主司人體各部組織功能,這些神祇,茲簡稱為「身神」,也稱之為「內神」。

身神的概念,顯然是將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組織功能神格化,且把人體視為一小宇宙而來。身神(內神)的思想,在漢代讖緯《龍魚河圖》已出現;而「內神」一詞,則出自《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

2。《太平經》將體內的五臟神稱為「內神」,以之與外界的「外神」相對。

本文沿承其意,用來稱呼吾人身體內及體表,與生俱存的眾多神祇,這些神祇各有各的名諱、形貌及職司,司掌吾人身上髮、膚、齒、舌、五臟、六腑、血、脈等等諸功能。

道經中敘述內神的名諱及存思內神的修煉法門,漢世已肇其端,至東晉上清經而達極峰。在漢世,身神和外神有別,讖緯書中所見的髮、齒、眼、舌等身神,僅是小神。東漢在身神方面,逐漸增加了三丹田(見《太上靈寶五符序》),並將身神區分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真(《二十四生圖經》),也出現了腦部九宮的概念(見《黃庭內景玉經》第七章、二十一章);同時全身的身神愈分愈細,以為身神的結構與天界神祇結構相應(詳見《太上老君中經》)。

到了六朝上清經時,將三丹田腦部九宮之存思,視為修仙捷徑,並發展成了身神即外神,大量擴大身神的數目;以為身神階位有大有小,身神中之大神甚多,尤以腦部九宮為最;且人體內有一神,天界亦必有一神與之相應。如《大洞真經》說上清三十九帝入身中三十九戶而說經。

再如《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說腦部九宮的洞房宮,中為黃老君,左無英公子,右白元君;而《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說:「白元、無英、中央黃老,皆是上1身神又稱內神,是指人身體內各器官之主司神祇。2《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云:「思之,當先睹是內神已,當睹是外神也。或先見陽神而後見內神,覩之為右。此者,無形象之法也。亦須得師口訣示教之。」

(《正統道藏.太平部.傅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四十一冊二三九頁)內神指體內五臟神,外神指身外自然界之神祇。

清天真官位之號。」3可見東晉的上清經派,是將身神與外神相合而為一了,視人體為一小宇宙。身神的思想,繼東晉上清經派的闡揚,其後愈演愈烈,不僅身神即是天界大神,同時身神的數量,竟然增加到了成千上萬的地步。《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老君曰:子等身中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千二百形影,體有萬二千精光、五藏六腑、二十四神。常存念之,勿令離身;有病三呼,即降其真。」(《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夙字號》,新文豐三十一冊四四二頁)宋.曾慥《道樞.卷二十七.太白還丹篇》:「心者,帝王也,藏三於鼻。足為三臺,以照萬臣者也。肝之神統三萬六千精光神。

守其左肺之神,統一萬二千形影神。守其右脾之神,統八萬四千毛孔神。守其前腎之神,統五萬精華元氣神。守其背頂之神,首之神,統髮神,守於上宮。膽之神,守於下部。」《正統道藏.太玄部.誠字號》,新文豐三十五冊三九四頁上)身神由漢代讖緯中所見的髮膚小神,發展成東漢的三丹田及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發展到東晉上清經以腦部九宮、三丹田為主的存思「真一」修道法門,不僅以身神為大神,同時認為身內之神即天界之神。

至其後而發展成三萬六千神,甚或五臟六腑各部領統數萬身神,儼然形成一個神祇人數龐大的機構,共同來進行身體各部功能的運轉。這種思想顯然以吾身即宇宙,宇宙即吾身;吾身內部之神祇結構,即是天界之神祇組織結構。身神的發展,以東晉的上清經派為主要樞紐。上清經派,是由南嶽夫人魏華存降授楊羲《上清經》三十一卷而來。

上清經派的特色在於觀想身中神祇,使外神與內神相合為一,而達鍊形易質,長生不死的目的。上清經派的三十一卷經書以《上清大洞真經》為首,所以有時也以《上清大洞真經》來做為上清經經書的代稱詞。

《雲笈七籤》卷四〈上清源流經目注序〉頁二說:「楊君師事南嶽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4文中的「《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是指整個早期的上清經共有三十一卷,非單指《上清大洞真經》一本道書。

上清經派既是以觀想身內神祇為主,所以上清經中所出現的內神名諱特別的多,此派跟《黃庭經》有密切的關係,陶弘景《登真隱訣》卷下載有〈誦黃庭經法〉,包括「拜祝法」、「存神別法」等;文中所載修習《黃庭經》法,即已重視內神的存思了。這些身內神祇,各有所司,或主司五臟,或主六腑,或主丹田,或主各部感官功能,或指血脈穴位,數量之多,難以枚舉。這些神祇都是與生俱來,隨著胎兒,由胚胎而血脈、筋肉,在母胎中逐步成長而後進入身內形成的。

所以上清經派所講身內各部位的神祇,以今日科技看來,頗類似各部組織功能的主司作用,主宰各部器官的運作。

以眼而言,眼有眼的功能作用,舌有舌的功能作用,各有所司,各守其位,互不相擾;道經認為這些器官的功能作用,均有主司者,並賦予名諱形貌,視之為神祇,於是有眼神、鼻神、舌神、髮神等等。上清經最具代表者即是《上清大洞真經》。

《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大洞守一內經法〉說:「天人仙皇,握寶神經。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合變,號《大有妙經》。第三玉訣洞真玄經三五七九,號《太上素靈》。

是故上一帝君(泥丸宮)寶《大洞真經》。中一丹皇(絛宮)寶《雌一妙經》。下一元王(命門丹田宮)秘《素靈洞玄大有妙經》。此三五之號,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極章,並玉清之禁訣,高上之秘篇。」5《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三九素語內咒訣文〉:「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寶經》。

第三之奇《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6據上所言,道藏中所見的《上清大洞真經》、《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三經為上清經之三本主要經書。

而北宋.朱自英《上清大洞真經序》也說︰「中央黃老元素道君,總彼列聖之奧旨,集成大洞之真經,故曰三十九章經也。

又有《徊風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是三經者,所以輔乎《三十九章》之尊經耳。夫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寶經》。第三之奇,《素靈大有妙經》。」

7《上清大洞真經》所見之修鍊法門,即是存思三十九章之神,徊風混合成帝一。

此經的輔佐經典有《徊風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說明了修煉大洞經法,除以帝一為主外,須加上「雄一」、「雌一」等修煉法門。

雄一、雌一是腦部九宮神祇。朱自英說:「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寶經》。第三之奇,《素靈大有妙經》。」實是沿自《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之說。

而以三經而言,《大洞真經》主修「帝一」(代表眾神滙歸大道);《五老雌一寶經》主修「雌一」、「雄一」(腦部九神);《素靈大有妙經》則闡述修習守三丹田的「守一(守三一)」法門,但亦兼及雄一、雌一。

易言之,上清經派的修習法門以存思為主,而所觀想存思的對象,其最上者以修煉眾神歸一的「帝一」為首;其次為存守腦部九宮的「雄一」、「雌一」,其次為存守上中下丹田(泥丸、絛宮、命門)為主的「守一」法門。帝一名父寧,字合母精;象徵「父寧母精,二合雙成;百真大混,一徊始生。」

8帝一為道體的人格化,所以最尊高。在上清經看來,修煉眾神徊風混合的帝一,高於修煉九宮的雄一、雌一與三丹田的守一;但以歷史的演進言,則存思三丹田的「守一」,是由《老子》的「抱一」演變來,反而應先於其餘二者。

本壇祭煉葫蘆,需要可以留言私聊。

相關焦點

  • 道教法術中的煉炁與煉將 | 道教玄宗,窺探天機
    道教法術中的煉炁與煉將在道門的來看,炁被看作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法師的法力所在,法師所召役的神將,也是一炁所化。所以作為合格的法師,必須煉炁有成。在漢代的道書中,就已將存思與鍊氣結合起來。《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所載《太清五始法》《食日月精之道》等等,都是基於「子欲為道長生不死,當先存其神,養其根,行其氣,呼其名」的信念。而存神與行氣,實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食氣假存思為途徑。
  • 【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密教的五輪觀身修持法門,以臍下、臍中、心上、眉上、頂上為觀想部位,且將諸神和體內部位相配系;這些做法,也和道教以泥丸(眉間退入三分處)、絛宮(心臟處)、命宮(臍下三指向內處)及黃庭、氣海、關元等為觀想處是相近;而六朝上清派的存思法門,即是觀想人體內重要部位之神只吐炁入身,鎮守身中各相應部門。身神之說出自道教將人體視為一小宇宙,宇宙中有此神,人體內亦有此神。
  • 茅山上清派的來歷
    》雲南道教網,堅持原創!魏夫人名華存,山東任城人。她是西晉司徒魏舒之女,早年志慕仙道,常服藥行氣。長大後嫁給南陽劉幼彥,生有二子。但因其心期幽靈,二子稍長,便與丈夫分居,齋於別寢。《上清經》的問世與傳播,在道教中形成一個新的派別,即上清派。該派信奉元始天王(後改稱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神靈,以魏夫人或楊羲為開派祖師,主要傳習《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等經典。
  • 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文/曉夢閣主道教,這個以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為基礎而創立的本土宗教,深深地紮根在華夏大地上,道教文化在許多領域都傳承和發揚了華夏的文化,特殊時期更是下山作戰保家衛國,一個亂世接地氣,盛世了無蹤跡的宗教。一句話:有原則,有個性。有讀者私信我說,想了解下道教的門派知識,安排!
  • 茅山上清派的起源
    免費訂閱...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句容茅山道院,弘揚道教文化!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茅山「上清派」是繼「太平道」、「五鬥米道」之後的重要道派,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教派的創立與發展,往往有其經典著作和宗祖傳承體系。
  • 【魏氏名人】道教上清派開祖:魏華存
    幼年時,就接受天師道,羨慕神仙,靜默養煉。及年長,信道修煉,日益強烈,平時按道教養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並且用吐納氣液,攝生靜養。家中親戚往來,她一概拒絕會見。她要求離開家庭,住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無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讀道書,靜養煉。
  • 道教流派有哪些
    《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後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
  • 上清始祖——魏夫人
    在中國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併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晉之際的魏華存。魏夫人生於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其父魏舒,時年己四十四歲。魏夫人幼小時,隨父任朝廷官職,居住洛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時喜讀《老子》、《莊子》、三傳五經及諸子百家。幼年時,就接受天師道,羨慕神仙,靜默養煉。及年長,信道修煉,日益強烈,平時按道教養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並且用吐納氣液,攝生靜養。家中親戚往來,她一概拒絕會見。
  • 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總總一個法門.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總總一個法門。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 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上清派祖師「三茅真君」指的是哪三位尊神?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茅山,道教上清派祖庭。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高辛氏時代,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兄弟四人,居伏龍之地,並得道。
  • 道教法術,五雷正法淵源考!
    人們常說,這一理論,與當時的金丹南宗有關,誠然有理。但南宗成熟於北宋熙寧年間,而類似的內道外法思想已見於五代譚峭《化書》,故論雷法淵源,不能不述及譚峭這一精深之作。譚峭《化書》在道教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然而人們很少了解,它與道教的法術有密切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說,《化書》的基礎乃在於道術,它是道術的哲學概括。
  • 《樂育堂語錄》中的煉心思想概論
    《樂育堂語錄》一書內容非常豐富,既包括黃元吉的丹道修煉理論,也包含他修道過程中的切身體悟,以及他針對不同弟子和不同修道階段應機所作的開示,具有重要的義理與實踐價值。黃元吉的丹法屬於內丹學說中的中派,源自元代道人李道純,李道純以身、心、意為修煉內丹之要素,講求守中的中道功夫,以達成性命雙修與形神俱妙的修煉目標。黃元吉在繼承內丹修煉性命雙修觀念的同時,尤重心性修養,將煉心視為修行的根本法門。
  • 【走進道教】太陰鍊形,形解而成仙:道教中的「屍解」信仰!
    《雲笈七籤》雲「夫屍解者,屍形之化也,本真之煉蛻也,軀質遁變也。」它是中國本土的死亡觀念和成仙思想,表現為人死雖屍化,又能復活的道教信仰。「屍解」觀念在道教「太陰鍊形」中表現地尤為深刻。《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這裡的「化去不死」按照葛洪《抱樸子》中「今少君必屍解者也」的理解其實就是指屍解。在西漢時期,「屍解」思想其實已普遍流行。「屍解」與人死而太陰鍊形的觀念尤為關切。
  • 淺談道教修養論!心性之學乃為道教修行之一大根基!
    至於道家的心性之學乃為道教之一大根基,予以為道家的風骨在思想上的即為黃老、老莊、楊朱之派對於中華民族的個性的構建。同時,道教在另一方面,在每個人的微觀方面亦存對於個人身體的修養。道教其也正是是由於道教的長生不老,白日飛升對於人體的終極探究產生了中國醫學、化學、物理學以至於天文曆法學等的重要發展。在道家的修養論中,吾認為首推竹林七賢之嵇康。嵇康在對於人的理解,基於道家基本的一陰一陽之思想。其認為人具有形與神,形指的是人的肉體,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嵇康認為形神是合一的,因此道家雖不主張縱慾,但絕不主張絕對的禁慾。
  • 道教知識|道教關於日月三光的禁忌
    「東鬥主算,西鬥記名,北鬥落死,南鬥上生,中鬥大魁,總監萬靈」。福祿壽星各司其職。不可冒犯星鬥即是對本命的恭敬,對星辰護佑的感激,又是趨吉避兇的法門。因星鬥有吉星兇曜之分,如若因裸露或不敬犯了日月三光,犯了黃販豹尾,飛廉勾絞,喪門白虎等星煞,那就後悔莫及了。
  • 道教——上清派
    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
  • 密宗法門與蓮花生大士
    如同古道名言,原始祖炁,一炁分真,我即原始,原始即我。密宗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與道教一樣,特別強調師承。密法的各種修持法門在根本宗旨和目的上面和大乘教法並無不同之處,只是形式和方式有區別。密宗法門講究氣,脈,明點的修法。氣是內氣,脈是經脈,明點是指脈上一些特定的部位。接近於現代內分泌系統的一些腺體的位置。密宗的修法大都保留在《無上瑜伽部》一書中。
  • 注想金容,稱揚聖號|道教最簡單易行的修持法門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教的天尊及祖師皆是大道的化身。自祖天師受太上《北鬥本命經訣》以來,道教就有持誦聖號之經旨。
  • 湖南道教源流及歷代名道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開元間白海上乘桴至湖南南嶽,結庵九真觀北,被封為正一先生。其弟子薛季昌,繼承師道,弘道南嶽,封為天師,玄宗盛禮待之,呼為道兄。唐代的張惠明,修真於南嶽北帝院,為太宗敕封為「妙濟大師」。劉元靖登南嶽峻峰,鑿石穴以居,唐敬宗賜號「廣成先生」,唐玄宗親撰《賜薛天師往南嶽詩序》,唐德宗親撰《贈元和先生制》。唐桂陽郡範伯慈,倘佯名巒之間,鍊形採藥,誥封元一真人。
  • 道教的黃大仙不是黃鼠狼!
    著名道教神仙,出生於浙江省金華蘭溪黃湓村,一說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義烏赤岸。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有拜黃鼠狼的說你們看道教也供奉黃大仙啊!加上網絡文化中經常出現這些出馬的故事,讓現在不少人一聽到黃大仙就想到黃鼠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