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
六朝道教上清派以上清經三十一卷經籙之授受為主,以魏華存為第一代宗師,宗奉西城王君、三茅君、王褒等神仙,以江蘇句容巿茅山為中心。因為此派以上清經為主,所以稱為上清派,因其以茅山為中心,所以也稱茅山派。
上清派的重要人物有魏華存、楊羲、許謐、陸修靜、陶弘景等人。魏華存是上清派理論及經典的主要傳授者,魏華存本身是正一派女官祭酒,對正一派所重視的符、籙、咒、印、叩齒、潠水等儀軌都能靈活掌握,並將之運用於上清修持法門中。另外,漢代讖緯《龍魚河圖》、《黃庭經》、《二十四生圖經》中存思身神的方式1,以及周秦以來吐納導引,引氣行於體內等法門,都被配合用來修仙;於是形成了上清派的獨有特色。
這種以存思內神為主,配合符籙呪水及引氣行身的修行方式,在《上清大洞真經》等上清派道經所述的修持法門中,都可以明顯看出來。上清派的獨特修行法門,使茅山道士,成為道教道士的代稱詞,而《上清大洞真經》到了宋代和文昌信仰結合,形成洞經文化,至今雲南納西古樂中仍保留不少古時誦經樂腔,足見其影響力深遠。
道教關鍵字:道教上清派上清派修鍊法門修鍊法門存思身神存思身神一、序言一、序言道教認為吾人身上與生俱來,即有諸神主司人體各部組織功能,這些神祇,茲簡稱為「身神」,也稱之為「內神」。
身神的概念,顯然是將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組織功能神格化,且把人體視為一小宇宙而來。身神(內神)的思想,在漢代讖緯《龍魚河圖》已出現;而「內神」一詞,則出自《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
2。《太平經》將體內的五臟神稱為「內神」,以之與外界的「外神」相對。
本文沿承其意,用來稱呼吾人身體內及體表,與生俱存的眾多神祇,這些神祇各有各的名諱、形貌及職司,司掌吾人身上髮、膚、齒、舌、五臟、六腑、血、脈等等諸功能。
道經中敘述內神的名諱及存思內神的修煉法門,漢世已肇其端,至東晉上清經而達極峰。在漢世,身神和外神有別,讖緯書中所見的髮、齒、眼、舌等身神,僅是小神。東漢在身神方面,逐漸增加了三丹田(見《太上靈寶五符序》),並將身神區分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真(《二十四生圖經》),也出現了腦部九宮的概念(見《黃庭內景玉經》第七章、二十一章);同時全身的身神愈分愈細,以為身神的結構與天界神祇結構相應(詳見《太上老君中經》)。
到了六朝上清經時,將三丹田腦部九宮之存思,視為修仙捷徑,並發展成了身神即外神,大量擴大身神的數目;以為身神階位有大有小,身神中之大神甚多,尤以腦部九宮為最;且人體內有一神,天界亦必有一神與之相應。如《大洞真經》說上清三十九帝入身中三十九戶而說經。
再如《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說腦部九宮的洞房宮,中為黃老君,左無英公子,右白元君;而《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說:「白元、無英、中央黃老,皆是上1身神又稱內神,是指人身體內各器官之主司神祇。2《太平經.卷七十二.齋戒思神救死訣》云:「思之,當先睹是內神已,當睹是外神也。或先見陽神而後見內神,覩之為右。此者,無形象之法也。亦須得師口訣示教之。」
(《正統道藏.太平部.傅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四十一冊二三九頁)內神指體內五臟神,外神指身外自然界之神祇。
清天真官位之號。」3可見東晉的上清經派,是將身神與外神相合而為一了,視人體為一小宇宙。身神的思想,繼東晉上清經派的闡揚,其後愈演愈烈,不僅身神即是天界大神,同時身神的數量,竟然增加到了成千上萬的地步。《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內德神咒經》:「老君曰:子等身中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千二百形影,體有萬二千精光、五藏六腑、二十四神。常存念之,勿令離身;有病三呼,即降其真。」(《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夙字號》,新文豐三十一冊四四二頁)宋.曾慥《道樞.卷二十七.太白還丹篇》:「心者,帝王也,藏三於鼻。足為三臺,以照萬臣者也。肝之神統三萬六千精光神。
守其左肺之神,統一萬二千形影神。守其右脾之神,統八萬四千毛孔神。守其前腎之神,統五萬精華元氣神。守其背頂之神,首之神,統髮神,守於上宮。膽之神,守於下部。」《正統道藏.太玄部.誠字號》,新文豐三十五冊三九四頁上)身神由漢代讖緯中所見的髮膚小神,發展成東漢的三丹田及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發展到東晉上清經以腦部九宮、三丹田為主的存思「真一」修道法門,不僅以身神為大神,同時認為身內之神即天界之神。
至其後而發展成三萬六千神,甚或五臟六腑各部領統數萬身神,儼然形成一個神祇人數龐大的機構,共同來進行身體各部功能的運轉。這種思想顯然以吾身即宇宙,宇宙即吾身;吾身內部之神祇結構,即是天界之神祇組織結構。身神的發展,以東晉的上清經派為主要樞紐。上清經派,是由南嶽夫人魏華存降授楊羲《上清經》三十一卷而來。
上清經派的特色在於觀想身中神祇,使外神與內神相合為一,而達鍊形易質,長生不死的目的。上清經派的三十一卷經書以《上清大洞真經》為首,所以有時也以《上清大洞真經》來做為上清經經書的代稱詞。
《雲笈七籤》卷四〈上清源流經目注序〉頁二說:「楊君師事南嶽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4文中的「《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一卷」,是指整個早期的上清經共有三十一卷,非單指《上清大洞真經》一本道書。
上清經派既是以觀想身內神祇為主,所以上清經中所出現的內神名諱特別的多,此派跟《黃庭經》有密切的關係,陶弘景《登真隱訣》卷下載有〈誦黃庭經法〉,包括「拜祝法」、「存神別法」等;文中所載修習《黃庭經》法,即已重視內神的存思了。這些身內神祇,各有所司,或主司五臟,或主六腑,或主丹田,或主各部感官功能,或指血脈穴位,數量之多,難以枚舉。這些神祇都是與生俱來,隨著胎兒,由胚胎而血脈、筋肉,在母胎中逐步成長而後進入身內形成的。
所以上清經派所講身內各部位的神祇,以今日科技看來,頗類似各部組織功能的主司作用,主宰各部器官的運作。
以眼而言,眼有眼的功能作用,舌有舌的功能作用,各有所司,各守其位,互不相擾;道經認為這些器官的功能作用,均有主司者,並賦予名諱形貌,視之為神祇,於是有眼神、鼻神、舌神、髮神等等。上清經最具代表者即是《上清大洞真經》。
《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大洞守一內經法〉說:「天人仙皇,握寶神經。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合變,號《大有妙經》。第三玉訣洞真玄經三五七九,號《太上素靈》。
是故上一帝君(泥丸宮)寶《大洞真經》。中一丹皇(絛宮)寶《雌一妙經》。下一元王(命門丹田宮)秘《素靈洞玄大有妙經》。此三五之號,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極章,並玉清之禁訣,高上之秘篇。」5《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太上三九素語內咒訣文〉:「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奇文,《雌一寶經》。
第三之奇《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6據上所言,道藏中所見的《上清大洞真經》、《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三經為上清經之三本主要經書。
而北宋.朱自英《上清大洞真經序》也說︰「中央黃老元素道君,總彼列聖之奧旨,集成大洞之真經,故曰三十九章經也。
又有《徊風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是三經者,所以輔乎《三十九章》之尊經耳。夫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寶經》。第三之奇,《素靈大有妙經》。」
7《上清大洞真經》所見之修鍊法門,即是存思三十九章之神,徊風混合成帝一。
此經的輔佐經典有《徊風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說明了修煉大洞經法,除以帝一為主外,須加上「雄一」、「雌一」等修煉法門。
雄一、雌一是腦部九宮神祇。朱自英說:「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奇,《五老雌一寶經》。第三之奇,《素靈大有妙經》。」實是沿自《洞真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之說。
而以三經而言,《大洞真經》主修「帝一」(代表眾神滙歸大道);《五老雌一寶經》主修「雌一」、「雄一」(腦部九神);《素靈大有妙經》則闡述修習守三丹田的「守一(守三一)」法門,但亦兼及雄一、雌一。
易言之,上清經派的修習法門以存思為主,而所觀想存思的對象,其最上者以修煉眾神歸一的「帝一」為首;其次為存守腦部九宮的「雄一」、「雌一」,其次為存守上中下丹田(泥丸、絛宮、命門)為主的「守一」法門。帝一名父寧,字合母精;象徵「父寧母精,二合雙成;百真大混,一徊始生。」
8帝一為道體的人格化,所以最尊高。在上清經看來,修煉眾神徊風混合的帝一,高於修煉九宮的雄一、雌一與三丹田的守一;但以歷史的演進言,則存思三丹田的「守一」,是由《老子》的「抱一」演變來,反而應先於其餘二者。
本壇祭煉葫蘆,需要可以留言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