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這裡免費訂閱...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句容茅山道院,弘揚道教文化!
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茅山「上清派」是繼「太平道」、「五鬥米道」之後的重要道派,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個教派的創立與發展,往往有其經典著作和宗祖傳承體系。上清派的創立,關鍵是在晉時出現的「上清經」。「上清經」在茅山的問世,其淵源很深,也很神。這裡就要說到晉人楊羲。據《真誥》記載,楊羲生於成帝鹹和五年九月,本是吳地人,後來句容居住。與當時句容的望族許氏門的許邁、許謐來往頗密,三人雖然年齡懸殊,卻結成神明之交。許謐將楊推薦給會稽王做了王府舍人,楊羲後常住茅山,但經常來往於句容與茅山之間。
晉哀帝興寧二年(364),魏華存降世茅山向楊傳授上清經。楊用隸書將上清經一一記下寫出,然後又傳給許謐和許翽。在以後的兩三年間,楊曾多次得到真靈降現的授誥,二許又把這些真人傳授的記錄重新抄寫和整理,人稱「三君手書」即「上清經」。從楊羲到殳季真,這些「上清經」曾經多人之手。據《真誥》記載,先後受經或涉經者有:許翽之子許黃民、浙江剡縣的馬朗、馬罕兄弟、羲中魯國的孔默、晉安郡吏王興、孔默之子熙先、休先、道士王靈期、山陰何道敬、錢塘居士樓惠明等,這其中情節曲折。由於抄寫和傳授難免有錯漏之處,又由於王靈期的篡改和增補,使原有上清經與現行於世的上清經難辨真偽。
「上清經」的問世,雖然經歷複雜,但其主要的傳承人物只有幾位,即楊羲、許謐、許翽、許黃民、馬朗、馬罕、殳季真。由他們組成的「上清經」傳承體系就是上清經系,即人稱之為的「上清派」。但經過陸修靜和陶弘景的繼承和發揚,原有的上清經更臻完備,更加系統。上清派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茅山派」或「茅山宗」,實際上就是上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