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師父——茅山高道李含光

2021-02-19 天源閣文化

李含光,唐代著名高士,西曆682年~769年。先生本姓宏,為避諱改姓李,是廣陵江都人(今江蘇揚州),唐玄宗尊稱他為「玄靜先生」。

先生的生平事跡主要載於顏公真卿的《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並序》、柳識《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等。

玄靜先生之父博學好古,雅修彭聃之道,與道教上清派司馬承禎祖師為方外之交,諡號「正隱先生」,先生之母亦出於信道之家。

含光少好讀異經,誦習墳典,喜靜處。年十八,志求妙道,師事同邑李先生。

唐代神龍年間,他以清行度為道士,居龍興觀,尤精老、莊、周易之旨趣。開元十七年,師從司馬承禎於王屋山,受師傳以道法。

開元中,唐玄宗從茅山得楊羲、許謐眾真及陶弘景所寫上清諸經真跡,但缺經文十三紙。玄宗得知含光得司馬承禎之道,詔居王屋山陽臺觀以繼承其道業,令李含光補書。

開元末,玄宗召含光至長安,問理化天下事,玄靜先生答稱:"《道德》,君王師也。昔漢文行其言,仁壽天下。"

又問及金鼎,復答:"《道德》,公也;輕舉,公中私也。時見其私,聖人存教。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風耳。"

之後,先生纂修經法。玄宗有《命李含光建茅山壇宇敕》,稱"鍊師李含光,道高紫府,學總黃庭,齎然來思,式敷至妙。既而屬念茅嶺,言訪真經。近出鹹泰,遠遊方外。朕載懷仙境,延佇勤修,將使九有之人,同歸玄教,三清之眾,俯鑑遵行"。

唐玄宗對李含光整理的真經表示贊同,之後他屢徵不出,玄宗仍敕曰:"朕每重清真,親乎有道,而覽茲誠請,義在難違,俾遂乃懷,以就醫藥。亦既痊損,當早來旋。"

天寶四年,玄宗又命中官齎璽書徵之:"尊師道德之重,仙真所欽,足以修齋,必有精感。"含光一到,即延入皇宮,每欲諮詢,必先齋沐。

天寶六年,含光回到茅山,當年詔書三至,資奉相續,渥澤頻繁,及公卿祈請,往來無虛月。山中原有上清真人許謐、揚羲、陶弘景自寫經書,歷代傳寶,時遭喪亂,散佚無遺,含光捧詔搜求,悉備其跡而獻上。

到天寶七年春,玄宗欲受三洞真經,拜李含光為師,尊為玄靜先生,以昭懿德彰高行。

顏魯公真卿作碑銘曰:"先生識思真淳,業行高古,道窮情性之本,學冠天人之際……又博覽群言,長於著撰。」

顏公又說玄靜先生「嘗以本草之書,精明藥物,事關性命,難用因循,著《音義》兩卷。又以老、莊、《周易》為潔淨之書,著《學記義略》各三篇,《內學記》二篇,以續仙家之遺事。皆名實無違,詞旨該博。"

《新唐書·藝文志》也著錄:"李含光《本草音義》二卷","道士李含光《老子莊子周易學記》三卷"。《真系》稱含光撰《仙學傳》及《論三玄異同》,又著《真經》並《本草音義》,都備載闕遺,窮頤精義。

這些著作今已佚,僅存《表奏十三通》及《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序》,收入《全唐文》。玄靜先生的《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是融匯三洞的思想產物,主要導人趨善去惡,拯救群生。

顏公真卿還稱李含光祖師"能於陰陽術數之道,而不以藝業為能;極於轉煉服食之事,而不以壽養為極。但冥懷素樸,妙味玄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盡於此"?

玄靜先生李含光是位注重道學義理的道士,保持了道教的優良傳統,被尊為茅山宗十三代宗師。先生整理上清經法,注重教理發展,又尊為帝王之師,比其師司馬承禎更為優待。


相關焦點

  • 玄靜先生——李含光
    道教茅山上清派自晉南嶽夫人魏華存降傳揚羲以來,己數百年之久 ,到唐代,其傳人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多次被皇帝召見,遠離茅山,致使經法傳授斷 缺,散落無遺。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 任江夏太守,為避王莽之亂,徙居晉陵(廣陵),於是成為廣陵人。本姓弘,為避諱唐高宗 太子李弘,改姓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號貞隱生生。精通黃老之術,與司馬承禎結為 方外交。      李含光,唐高宗開耀二年(公元682年)生,十八歲時,有志於道教,於是 從師於江都李先生。
  • 唐玄宗拜他為師,顏真卿對他讚賞不已,這位道士太厲害!
    李含光,唐代著名高士,西曆682年~769年。先生本姓宏,為避諱改姓李,是廣陵江都人(今江蘇揚州),唐玄宗尊稱他為「玄靜先生」。先生的生平事跡主要載於顏公真卿的《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並序》、柳識《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等。
  • 李白與茅山道教的淵源!
    李世民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時期達到了空前高峰,不僅三山五嶽遍布茅山上清派傳人,豪門公卿、文人學士也深受影響。從唐高祖開始,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歷代皇帝都與茅山道教有密切的關係。茅山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公元647-735年)是當時的道教領袖,他與著名道士吳筠都是茅山道士陶弘景弟子,作有琴曲《蓬萊操》《白雲引》,並撰有琴學著作《素琴傳》。
  • 茅山道士
    很多茅山道士有誤解,甚至很多道教徒也有這種誤解。把民間流傳茅山術理解為茅山道士,所謂「茅山術」主要將民間中原地區以及苗區流傳的黑,白巫術一併納為己用。修習此派法術者,多以道教符,咒以及一些佛教密宗法器,借靈異靈力助己行事。
  • 鎮江的茅山道士,就是影視劇中驅鬼捉妖道士的原型
    茅山自古就是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是中國道教茅山宗的搖籃。道家學派自老子歸隱後,後人在老子的哲學基礎上發展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系統。全真道派,也稱全真教和全真道,名字取自「全道合真」之意,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由王重陽所創立。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先修性,後修命。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修行,不食葷。正一教由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漢朝時又稱為五鬥米道。
  • 歷史鉤沉:唐代高道葉法善師承傳道弟子考
    (一)開蒙於上清派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所以上清派也被稱為茅山宗。上清派以《上清經》《黃庭經》為主要經典,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該派發展到唐代,已成為影響最大的道派。其代表人物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
  • 茅山尋覓茅蒼朮
    陶弘景常年隱居茅山,煉丹修道,曾以茅山蒼朮製作術煎、術蒸贈於友人。後代本草典籍也多以茅山所產為佳,特稱之「茅蒼朮」。 一直有一個願望,如果能再把蒼朮升級為道地茅蒼朮,就可以加工出」頂配「版的平胃散了。但幾年下來,通過各種渠道,都沒有找到茅山所產蒼朮,有人告訴我,茅山蒼朮作為商品,已絕跡多年。難道,加工頂配版平胃散這個願望,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了?
  • 茅山道術
    茅山派人物:=====溫道乙: 茅山派掌門,人稱「茅山居士」。
  • 茅山,乃上清派的發源地,被譽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茅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上清派的發源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與諸多海拔千米以上的道教名山,如武當、嶗山、青城山、終南山等相比,最高峰只有30多米的茅山,只能算一座小山丘。茅山的魅力究竟何在?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用這話來形容茅山,再恰當不過。茅山大名的得來,與道教密不可分。古時的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又稱句曲山。從茅山的歷史發展來看,它對整個中國道教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道教史中具有極高的地位。
  • 茅山道士真的只會打醮畫符、驅神捉鬼嗎?
    上了點年紀的人,大概都看過香港林正英扮演的茅山道士影片,影響所致,很多人都認為茅山道士就是驅神捉鬼、打醮畫符,此大謬也。究其緣由,道教中茅山一派來自上清派,本為道教中一大流派,大約形成於東晉時期,以專門傳播習煉《上清經》而得名,是東晉南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
  • 魏華存與茅山
    據《魏夫人傳》載,魏華存「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讀莊老,五經百氏,無不該覽。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衝舉,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納氣液,攝生夷靜……常欲別居閒處,父母不許。年二十四,強適太保掾南陽劉文,字幼彥,生二子,長曰璞,次曰瑕。……二子粗立,乃離隔宇室,齋於別寢」。
  • 百種法術,五色符籙,茅山宗道術詳解讓你知道茅山道系
    百種法術,五色符籙,茅山宗道術詳解讓你知道茅山道系道教以天地規律起源,以黃老之術為宗,自天師道陵君創立天師教,將道教發揚光大,經過時光的洗禮,道門之人不斷創新發揚,期間能人異士輩出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在影視作品經常出現的茅山派!
  • 茅山的全部道術
    茅山派人物:=====溫道乙: 茅山派掌門,人稱「茅山居士」。穆朗清: 溫道乙嫡傳弟子,陪師父隱居於茅山華陽洞中。茅山派武功法術:=======三清劍法:茅山派防身劍法,主要用於配合施法。□ 茅山道術   茅山派的法術以治鬼除魔為主,大多是攻擊法術,以及一些符咒法,只有靈性很高的人才適合修煉。指令格式: <法術名>  <目標>茅山道術的特殊招式:   『紫幽之箭』:射出一道紫色光氣攻擊敵人,若是成功,還會從敵人身上吸取若干精力。
  • 司馬承禎的道與術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遣使迎請司馬承幀至東都洛陽,並親受法籙,司馬承禎正式成為皇帝的師父。次年,玄宗移駕長安,司馬承幀辭還天台。臨行時,玄宗贈詩: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聞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得性,松掛欲調神。    地道逾稽嶺,天台接海濱。
  • 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洞天福地」話茅山
    講起來,茅山屬於丘陵地帶,山勢不高,最頂峰海拔只有372米,卻因其「地肺名山,三峰混合」而成為國家5A級景區,歷代稱其為「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山上的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池,自古就是「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教尊稱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茅山作為江南道教名山之首,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 茅山捉鬼人
    而相通之處在於,茅山道教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是很大。正因為茅山道教的影響力大,所以在港臺電影和武俠小說中會多次提到茅山和茅山道士。就像茅臺和五糧液,在國內家喻戶曉,在國外廣為知名,因為名氣大,人們才會去模仿,去製造贗品並以此招搖撞騙。道教也是一樣。
  • 中國名山:茅山 道家聖地
    ,我們就暫且不論了,但是茅山確實實實在在的矗立在那裡,等著我們去一睹它的風採。茅山又名句曲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這裡是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相傳西漢時,陝西鹹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來茅山創建茅庵,潛心修道,採藥煉丹,為民治病,濟世救人,後人們遂將句曲山更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 【廣西道訊】茅山道院參訪團一行到白石山三清觀參訪交流
    2018年9月16日,江蘇茅山道院參訪團一行9人,在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江蘇省道教協會會長、茅山道院住持楊世華道長的帶領下,到全國道教名山聖地、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洞天——白石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