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海棠。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自己當年的高考作文寫的什麼內容?
就在昨天,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出爐,題目為《生活在樹上》。
這篇文章一發布,便引發強烈熱議,甚至被中青報時評人曹林評價:
侮辱了語文教育,侮辱了漢語表達,侮辱了語文老師!
在貼出滿分作文之前,海棠先做一個合格的課代表,給出以下詞語解釋:(看完就知道多餘不多餘)
嚆矢:hāo shǐ 比喻事物的開端或先行者。濫觴:làn shāng 比喻事物的起源或開端。振翮:zhèn hé 形容人志向遠大,努力奮發向上,或經濟正在高速發展。肯綮:kěn qìng 比喻關鍵的地方。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 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樣子。祓魅:fú mèi 驅魔。覘:chān 偷偷地查看。玉墀:chí 朝廷。婞直:xìng zhí 倔強、剛強。
以下為滿分作文,大家可以先看看(內容可能會引起對自己的強烈質疑,請謹慎閱讀)。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看到第二段就看不下去了?
整篇文章連標點符號不到一千字,卻用了近十個生僻字,九位哲學家、詩人的名字:
「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柯希莫」「尼採」「陳年喜」「切斯瓦夫·米沃什」「維根斯坦」……
而這九位名人大咖中,不知道你們認識幾個,海棠只知道卡爾維諾和尼採!
整篇文章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看不懂」,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
正如網友們所感慨的:
「四個字:不說人話」
「看完了,挺好的,我把壓箱底的字典拿了出來,拍了拍上面的灰層」
「第一段就好幾個字不認識,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還是小學三年級讀名著」
「研二了,看不懂」
就是這篇文章,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而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被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為什麼能得滿分?
作文審查組給出了以下點評:
「文字的老道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度與穩當俱備」「這樣的文字,較易讓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別作文好壞的」
說這話的老師,言外之意是第一位老師沒看懂,沒識別這是一篇滿分作文嗎?
02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語言開始追求詞藻的堆砌,好像一篇文章沒有幾個名言名句,不引經據典,就體現不出自己的水平。
拿這樣的文章當做滿分範文,是在倡導什麼呢?
把「堆砌辭藻」當做「文採斐然」?
把「佶屈聱牙」當做「頗有深度」嗎?
當然,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我們有什麼資格在這裡點評,難道比閱卷老師還懂?
就比如這位網友所說:
到底是誰給本科率不足10%的微博網友們底氣在這指指點點?
海棠覺得,語言文字是用來交流和傳播的,而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是讓人能看懂,覺得沒有閱讀障礙。
所以,真正的好作品應該是通俗易懂、飽含真情實感的,就像好的音樂,很多人不懂樂理知識,但並不影響他們欣賞樂曲中的感情,從而引發共鳴。
想起來一個故事。
1896年,在母親的「逼迫」下,17歲的陳獨秀頭一次進考場。
他自己是很討厭科舉制度的,之所以去參加考試,完全是為了「敷衍母親」。
因為母親總是嘮叨他要為一輩子沒能中舉的父親爭光,而且說著說著就流淚了。
當時,院試的考題為「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的截搭題(舊時考試將經書語句截斷牽搭作為題目,叫截搭題)。
陳獨秀是怎麼答的呢?
他「對於這樣不通的題目,就用不通的文章來對付,《文選》上所有鳥獸草木的古文和《康熙字典》上荒謬的難字,不管三七二十一,牛頭不對馬嘴上文不接下文地填滿了一篇皇皇大文」。
然而沒想到,這麼一篇文章竟然讓他考取了第一名。
厲害不厲害?
諷刺不諷刺?
在安徒生《皇帝的新裝》中,騙子聲稱只有聖賢才能看到這件神奇的衣服,愚人是看不見的。
於是 ,大臣、官員、全體隨從無不誇讚: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真是美極了啊!
當考官看到陳獨秀的文章,會不會覺得:這傢伙寫的字我一個不認識,但若說不認識,不會顯得我不博學嗎?
於是,陳獨秀得了第一名!
同樣,這篇高考滿分作文,那些給滿分的閱卷老師,也許會想:你們這些凡夫俗子怎能懂裡面的深意?
於是,這篇文章成了滿分作文!
也許一開始,這篇作文讓我們產生一種「寫的這麼華麗這麼高深不懂一定是我的問題」的錯覺。
所幸最終,大多數人都能像《皇帝的新裝》中的小孩一樣,坦誠而真實!
03
那麼,怎樣的文章才能稱其「好」呢?
《墨客揮犀》裡稱:
白居易每做一首詩,都要給不識字的老太太念念,老太太能聽懂的,就要,聽不大懂的,就改,改後也聽不懂的,就不取了。
所以,他詩歌的語言特點是淺白易懂。
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頑強堅韌、生生不息的特點立刻浮現在眼前。
再比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一看就知道是邀請老朋友來飲酒敘舊!
文章大家,都擅以最簡單平實的語言寫精緻細膩的情感和故事。
所以,真正好的文章,一定要通俗、言簡意賅,用最簡單的文字,闡述最深刻的道理。
周敦頤說的「文以載道」也是這個道理。
其次,好的文章一定是飽含作者的情感在裡面,沒有太多華麗詞藻、表達技巧在裡面,而是「樸素到一劍封喉」。
記得二冬有篇文章題目是《文筆等於零:我媽媽寫的》。
他說,他的媽媽從來沒受過什麼詩詞歌賦的訓練,也沒被老師迫害教過作文。
表達激動時,她不會用「像兩隻小鹿一樣亂撞」這樣的比喻,更不會引經據典。
她寫出來的故事,全靠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運用過的,最基礎的語言。
高興就是高興,不高興就是不高興,疼我就哭,哪有那麼多修飾,臉紅心跳羞愧埋怨,都乾乾淨淨的,和兒童畫一樣「真」。
正因如此,他媽媽的文章《回憶我的丈夫》,看的很多人淚流滿面,稱為「情人節最大的感動」。
再看那些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聲律啟蒙》《三字經》等,沒有一個是因為詞藻華麗晦澀難懂而經久不衰。
相反,這些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詼諧有趣,卻暗含深意。
04
再回到這篇滿分作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問題並不在我們的孩子。
還記得那篇《赤兔之死》嗎?
當年,南京十三中高三學生蔣昕捷的這篇古白話作文轟動一時。
同時,這也是高考歷史上第一篇滿分作文,蔣昕捷因此被稱為「高考作文滿分第一人」。
儘管他的古白話文談不上標準,有跑點題,還把年份搞錯了,但這些瑕疵並沒有衝淡給閱卷老師帶來的驚喜,於是這篇文章成了滿分作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這篇作文成了高考的風向標。
老師們給學生分析,作文培訓班給學生套用各種模板,大家紛紛效仿。
經濟學上有一個原理: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舉個例子,越南河內政府曾經頒布過一條法令:
一個人每交出一隻死老鼠,政府就給他發一份錢。政府這樣做本來是想控制鼠災,沒想到人們為了領到錢,卻開始養殖老鼠。
同樣,《赤兔之死》引起了全國學習古典的文學熱潮,不少人把《赤兔之死》的作者稱為「作文狀元」。
慢慢地,為了在高考中獲取更高的分數,考生們紛紛效仿,一味求偏求異,以求獨佔鰲頭。
所以,這篇《生活在樹上》作者可以這樣寫,但閱卷老師滿分不能這樣給,或者說,高分可以給,但不能這樣大肆宣傳。
因為這樣就是鼓勵學生們不說人話,會起到示範和風向引導的作用。
另外,對於文章的作者,海棠也是無比欣賞的:
首先,他的文學儲備量豐富,一看就是讀過很多書的;
其次,他夠膽大,能在高考作文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劍走偏鋒,列綱行文,賭上自己的前程,勇氣可嘉;
最後,《生活在樹上》這個題目一看立意就很好,特別是文章的最後一句「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點明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關係,令人回味無窮。
所以,海棠也希望大家能夠看到該考生身上的優點,不要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一個孩子。
他的起點一定比我們高很多,並且未來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自己的人生閱歷去修繕自己的文字。
最該反思的應該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語文教育,我們的考核體系!
如果你同意海棠的觀點,別忘了轉發給更多人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