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究其共性,可以用ABC公式法來解讀,A(事件,事物)→B(認知,想法)→C(結果),《哈姆雷特》書中的某段描述,即A(事物),因為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感想不一樣, 即B(認知,想法),帶來的感觸C(結果)就不一樣。
看一本書如此,我們對每件事物發生的感受,皆可用ABC公式來解釋。
比如,男朋友和我見面時,他的臉色不太好(A), 如果我認為他不愛我,猜測可能會開口和我說分手(B), 我會小心翼翼和他講話(C)。如果我認為他可能工作上遇到不順的事情(B1),我會用同理心和男朋友講話(C1),如果我認為他身體不舒服(B2),我會用心疼的語氣和他講話(B3)。由此所得,怎樣和男朋友講話就是公式中的C(結果),而影響結果的關鍵變量因子,是藏在每個人心中的B(認知、想法)。
通常我們認為,是某件事情讓我們不開心,但ABC公式法,穿透現象看本質,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管理學中有個理論: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緒,做個優秀的情緒管理者,才是成功的關鍵。成功的路上,缺少的不是機會,更不是資歷淺薄,最大的敵人是我們對情緒管理的缺失。
運用ABC 公式法反觀,情緒只是一個結果即C,而管理情緒,本質上是管理個人的認知和想法(B)。所以,將問題的關鍵歸因於事件本身(A),而忽略了隱藏在ABC公式中的關鍵因素B(認知,想法),從而捨本逐末,讓我們受制於情緒,是我們常見的誤區。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這本書以小說為體裁,以心靈修行為主題,闡述了如何踐行身心靈修,從現實的情緒困境中走出來,尋找最初的自我,求得內心的歸宿。快節奏的生活、競爭加劇的職場,焦慮、恐懼、憤怒、悲傷等讓我們在情緒的困境中,長期壓抑自己。
今天,我們將從《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提煉出一套科學消除負面情緒的方法,正確把控ABC公式法的關鍵因子B, 助力於我們做個優秀的情緒管理者。
1. 我們常常說的負面情緒,到底是什麼?
01. 情緒的分類
心理學家將人類的情緒歸為四大基本情緒,喜、怒、哀、懼。
情緒可以帶給人愉悅的體驗,也能帶給人痛苦的感受。從人的感受分類,情緒分為大家熟知的兩類情緒,正面情緒:喜;負面情緒:怒、哀、懼。
正面情緒能帶給人愉悅、健康、成長的能量,而負面情緒帶給人痛苦的感受,是不積極的,嚴重的負面情緒還會引起身體不適、帶有破壞的力量,造成身心的傷害。
02. 負面情緒的本質
若菱最近一直很痛苦,她遭遇了朋友的欺騙,丈夫的背叛,閉上眼睛,全是朋友假笑、丈夫和其他女子親熱的畫面,瞬間覺得自己要爆炸。老人這樣開解著她:
「因為事實最大,已經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能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無濟於事,徒勞無功呀!」老人搖頭嘆息,「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若菱的痛苦,如同黑暗的能量不斷吞噬著她。如同老人提醒的,痛苦只是情緒的表達,即結果(C),朋友的欺騙和丈夫的背叛是事實(A), 關鍵因素B是若菱對事實(A)的抗拒,因為抗拒,所以造成持續不斷地痛苦。
不管是老師瞪著不聽話學生的憤怒,男友移情別戀哭泣時的悲傷,還是和父母吵架時的生氣,只是負面情緒的一種表達。負面情緒的本質是對事實的抗拒。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2. 負面情緒的特徵
01.負面情緒的隱藏性
若菱再次請求媽媽:「媽,我好害怕!」 「怕什麼?」 媽媽大吼,「都八歲了害怕一個人睡覺?你是怎麼被養大的?一點兒膽子都沒有,虧你還是我女兒!」小小的若菱在黑暗中哭泣,把恐懼深深壓在心底,帶著眼淚進入了夢鄉。「好了,回來吧!」老人輕柔地呼喚著若菱。若菱從深沉的潛意識中逐漸甦醒,恍若隔世。「所以,這些被否定、壓抑的情緒,像你的悲傷和恐懼,就滯留在你的身體裡,像是被籠子鎖住一般,卡在你的身體中。」
對黑暗的恐懼,被壓抑、被否定的的情緒,一直滯留在若菱的潛意識中。這種情緒從來沒有被認可、被接受過,但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一直伴隨著若菱長大成人。
這就是負面情緒的隱藏性特徵。
強制性打壓、恐嚇是人們最常用的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比如:脾氣暴躁的領導不聽取任何解釋,就訓斥員工,員工不被理解,工作態度消極,影響工作效率。
馬雲曾說:員工離職,要麼是錢給少了,要麼是受委屈了。這裡的委屈,就是指員工的負面情緒從來沒有被公平理解過,表面上員工接受老闆的指責,但情緒一直存留在員工的意識中,直到負面情緒黑暗的能量匯集到最大限度,採用離職的方式,終結這段負面情緒的傷害。
02.負面情緒的複製性
「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神經網絡界限和整合,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負面情緒具有可複製性。
抱怨老闆不能慧眼識英才抱怨伴侶不夠關懷抱怨朋友不夠耐心抱怨生活太艱難抱怨子女不聽話不管是工作、生活、學習、社交,有人一直長期處於抱怨的狀態,認為處處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在心理學上,叫做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理本質上是一種自我防禦,指某人將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於外界,並且通過指責外界,來獲得安慰感。擁有這種心理的人,一般沒有改變現狀的能力。
擁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對負面情緒的複製。經常性生氣、經常性憤怒、經常性悲傷,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固定的負面情緒模式,如果不刻意改變,負面情緒是一臺自帶複製功能的機器,開啟自動化制約模式,我們將身不由己。
3. 學會和負面情緒和解
在了解了負面情緒的特徵,接下來,我們將學習如何與負面情緒和解,減少負面情緒帶來的傷害。
01. 正視負面情緒的存在
因為負面情緒的隱藏性,我們很容易用轉移的方法或者打壓的方式,避開負面情緒的存在。
比如,孩子被小朋友欺負,很傷心,很委屈,想從父母那裡得到安慰,父母因為忙碌很不耐煩,就說:別哭了,一會兒買糖給你吃。
如果孩子的情緒一直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孩子長大後,就會採取抽菸、喝酒、工作狂等不良方式來替代和消解負面情緒的影響。
「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納這個憤怒!讓這種能量自然地流露出來,不要壓抑!」老人從旁提醒。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要學會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正視它的存在,接受它帶來的痛苦,全新接納這種感受。
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02. 用愛的覺知之光,消融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的複製性,讓某些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對負面情緒渴望和需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負面情緒這塊厚厚的寒冰,還來得及消融嗎?
我們會有這樣的遭遇,是因為我們需要這樣的遭遇而產生的情緒。
簡單地說,我們的遭遇是配合我們需要的那種情緒而產生的。所以,放下對它的需要,才是消融的第一步。
4月23日,周揚青結束和羅志祥九年感情長跑,並髮長文怒斥羅志祥的渣男行為。在不到一周的事件,周揚青在5月1日,撒嬌式分享自己賴床被媽媽叫醒的日常。
從周揚青的行為可以看出,放下失戀帶來的痛苦,感受媽媽愛的關懷。周揚青才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調整好心態,用更好的心情迎接新的單身生活。
所以,感受親人的愛是擺脫負面情緒的第二步。
正因為接納和放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體驗去愛與被愛,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幫助我們脫離眼前負面情緒的困境。
4. 結束語
人生是場修行,你的認知邊界(B)有多大,你就能走多遠(C)。走的越遠,越不受負面情緒的束縛。人生從管理負面情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