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皇天后土,天地是同樣重要的。正月初十是「地日」,即大地的生日,也是石頭的生日。有天還有地,人畜房屋都依賴大地生存,稻黍百穀都在地上生長。人生忠孝節義,上靠天下靠地,做事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有收穫,才能取得成功。
正月初十,人們祭祀石頭,在這一天不能動用磨、碾等石制工具。午餐必食饃餅,認為這天吃餅,一年財運亨通。石頭節定在正月初十,從初十的「十」音化來。這一天,人們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舊俗在除夕於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後,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這些石制農具才可開封使用。石頭節,應該與原始人類的大山及石頭崇拜有著源流關係。河北省中南部,在正月初十的晚上,各家各戶在門口點燃篝火,將一年內用舊的炊具等燒掉,預兆全家在新的一年裡無災無難。
民間傳說正月初十「石頭節」也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為了不打擾老鼠娶親的好事,在這天晚上人們儘量提早熄燈就寢,並在家中廚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鹽、糕餅。這些東西俗稱「米妝」,希望與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
天津人過春節,婦女有頭帶紅絨花的習慣,一朵朵顫巍巍的「聚寶盆」紅絨花,寄託了人們的新年美好願望。武清區曹子里鄉製作的聚寶盆紅絨花最為聞名。舊時,天津老戶人家在春節期間在當院擺上兩樣吉祥物:「金錢飯」和「節節高」。所謂「金錢飯」是指盛滿大米小米的大木盆,上面撒滿不同顏色的棗、慄子、花生、白果和各種豆類,插上掛滿金錢、象徵搖錢樹的柏樹枝,來拜年的客人都要在它前面轉一圈兒,稱之為聚寶盆。所謂「節節高」就是把長長的芝麻秸弄成捆,上面綴滿由黃錢紙卷疊成的金元寶,立這放在當院明顯處,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象徵家道興旺發達。
正月初十,是天津地區高蹺表演方興未艾之時。天津高蹺的演技有文、武之分,像演戲一樣連說帶唱叫文高蹺,表演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叫武高蹺。文高蹺所用的木腿子比較長,2至5尺不等,而武高蹺所用的腿子常在2尺以下,注重技巧的展示,僅劈叉就大致有撂地叉、盤腿叉、摔叉、抱腿叉等高難度動作。天津高蹺會的演藝角色多,演員擅唱,唱詞古樸文雅,曲口津腔津韻。表演內容涉及寓言神話、民間故事、民生百態等。經典節目有《八仙慶壽》、《漁樵耕讀》、《媽媽逛花園》等,皆有上佳的表演。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北塘豐登樂會高蹺等,均被列入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期間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敬奉天地諸神,追懷祭奠祖先,以藝術表演來娛樂休閒。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大自然、人的生命和血緣、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為中心展開的,因此,以天地為代表的大自然,以家族和父母為代表的親情,都被視生命價值的源頭。人們回鄉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使人意識到一種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中國人過年回家,並不僅僅是看望父母,而在對天地神聖力量的敬畏和信仰,就包含了對生命價值的沉思和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