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輕裝連打殘一個重裝旅?印軍戰史吹起牛來,還真敢說

2020-12-11 鐵血網官方號

作者:熊熊點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熊熊點兵 (ID:XXdianmbing) 。

最近,網上出現了不少吹噓印度軍隊的文章,不僅吹現在的印軍,更吹到了歷史上的印軍。當然了,印軍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也被拿了出來作為例證。

然而,還是那句話,我們讀歷史也好,研究戰例也罷,一定要帶著腦子去讀,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自不可取。

本文我們一起聊聊印軍歷史上著名的 郎傑瓦拉防禦戰,這場被國內很多人冠之以現代「溫泉關戰役」的戰鬥可是印軍「戰力強悍」的關鍵例證。

在正式展開之前,首先要說明下所謂的溫泉關之戰300人大戰波斯百萬大軍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希臘這邊參戰的人至少在7000人左右,而波斯也沒那麼多人參戰。

而且現有關於溫泉關之戰,基本都是希臘這邊單方面的史料,並沒有波斯這一邊的史料記載。

本文要說的郎傑瓦拉防禦戰與溫泉關戰役有所相似的就是,材料基本也是全部來自於印度單方面宣傳數據,而兵力對比也是以少對多。

戰鬥時間: 1971年12月3日夜

戰鬥地點: 印度西部沙漠朗傑瓦拉

印軍兵力:旁遮普第23步兵營1個邊防連,全連120人,除步兵武器外,還有一輛配置了M40無後坐力炮的吉普車,以及幾十個燃燒瓶;

巴軍兵力:59式坦克65輛、63式裝甲車等車輛138輛、5門野戰炮,總兵力2800人。

很多文章描述時將巴軍兵力稱為是一個坦克團,但實際上就這個兵力規模可不僅僅是一個坦克團的問題了,而是一支旅級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了(坦克團沒那麼多步兵)。

一個機械化旅PK1個位於沙丘地帶防禦的輕裝邊防連,按照常理來看,肯定如砍瓜切菜般順利,然而巴軍在當晚並沒有拿下印軍的陣地。

天亮後,印度空軍及印軍主力部隊趕來助戰,巴軍潰敗。

戰後印軍統計:擊毀或俘虜了59式坦克48輛(其中空軍戰績14輛)、63式裝甲車50多輛、卡車50多輛,擊斃巴軍200餘人(按照正常的傷亡1:3的比例,巴軍還應有600到700人的戰傷人員)。

印軍的損失是: 2人。

首先說下結論,郎傑瓦拉防禦戰印軍肯定是打贏了,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一個簡裝的邊防連擋住了巴軍一支旅級機械化部隊一夜,這個事實變不了。

但是關於戰果,恐怕還真得說道說道了。

戰鬥是在夜間進行的,巴軍的主力是59式中型坦克部隊,印軍這個邊防連只有M40無後坐力炮和幾十個燃燒瓶能對巴軍坦克構成威脅,其他的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就是撓痒痒。

無後坐力炮去反坦克實際上是無奈之舉,更何況印軍1門無後坐力炮要面對65輛巴軍坦克,光憑這門炮就挨個將59點名,而59式坦克連像樣的反擊都打不出來的話,那麼巴基斯坦軍隊還是解散算了。

而按照印軍戰史描述, 巴軍的坦克和印軍是發生了近戰的,印軍使用了燃燒瓶來摧毀坦克。

我們知道,燃燒瓶是步兵部隊反坦克的無奈之舉,通常情況下以這種方式來反坦克,步兵要付出重大傷亡。且不論坦克自身火力的殺傷,就是橫衝直撞的坦克隨意碾壓,都能讓步兵們付出一定的代價。

然而,印軍僅僅是陣亡了2人。

說句難聽的話,就是巴基斯坦陸軍將34輛59式坦克、50多輛63式裝甲車和50多輛卡車停在一起,2800名步兵在旁邊幹看著,就讓印軍這一連步兵挨個兒炸,也得炸一晚上,而且近距離使用燃燒瓶,自損也不止是2人。

所以,說印軍戰報中戰績沒有注水,可能性真不大;而戰損沒有縮水,可能性也真不大。

如果當晚巴軍真有印軍描述的這個兵力規模,那麼可以這麼說,這一支機械化部隊直接碾壓過去,印軍這一個輕裝連都沒有辦法。畢竟當地的地形又不是關隘口,而且印軍又沒有充足的反坦克兵器。

當晚,巴軍沒有過去肯定有自身的問題,從戰後巴軍指揮官穆斯塔法少將被處理來看,其至少是在指揮上犯了錯誤,可能誤判了印軍的兵力規模,或許是別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沒有全力進攻。

當然了,巴軍到底有沒有那麼多兵力也是後話。

其實關鍵性的戰鬥是,天亮後印度空軍的參戰和印度陸軍主力部隊的反攻。

在光禿禿的荒漠中,空軍對地面裝甲部隊就是屠殺,實際上巴軍的絕大多數損失應當都是空軍在白天洗地後造成的。

但是再看印軍的戰果, 就給空軍分了14輛坦克。而34輛坦克、50多輛裝甲車和50多輛卡車是那個邊防連幹掉的,而且還是夜戰幹掉的。

當時印軍可沒普及什麼夜視器材,輕裝武器對59式中型坦克的殺傷效果並不會很理想(做個對照,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我59坦克參戰80輛,最終僅有5輛被徹底擊毀,而與59坦克對戰的越軍兵力和反坦克火器可比一個簡裝邊防連多得多)。

尤其印軍這個連戰損只有2人,更不符合常規。

所以比較可能的一個情況是,巴軍攻擊部隊因為某種原因當晚並沒有全力猛攻印軍這個守備陣地,雙方只進行了輕微交鋒。

但是天亮後,由於印度空軍的出現,暴露在空中火力之下的巴軍被大量殺傷,進而潰敗。

而印度這邊將空軍戰績和其他參戰部隊的戰績劃到了印軍這個邊防連單位,再注點水,造出了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以方便其宣傳,鼓舞全軍的士氣。

有人可能會問,印度還能做出這種事兒?

您還別不信, 印度在1962年與中國的戰爭中也不是沒「造」過英雄,Jaswant Singh Rawat,這個印度兵獨自守一個山頭3天之久,殺死了300多解放軍官兵。

我軍統計,當時戰鬥損失一共為722人,有一半犧牲於這個印度兵之手的話,那麼其他數萬參戰的印軍士兵是豬嗎?

而且我軍戰史中也從未提及有過3天還打不下的山頭……

1比300都能瞎說,2比200多外加幾十輛坦克,上百輛戰車又有什麼不能說的?更何況巴軍最後確實是敗了,印度發揮的餘地更大。

只不過拿這種戰例說事兒,證明印軍如何如何,又和上面提到的那個1對300的戰例有什麼區別呢?

相關焦點

  • 印軍被打得有多慘,電影就吹得有多狠
    所謂72小時,按照印軍戰史的描述,此人曾在1962年東線戰場的努如郎地區憑藉一人之力就擋住了解放軍3天的進攻,並消滅了300多名解放軍。然後印度就以這個吹牛吹出來的戰績來當電影的素材去拍攝了。 可印軍真有此等神人嗎?
  • 志願軍如何摧毀土耳其旅的?一個主力團衝垮土軍三次,整旅崩潰
    但萬萬沒想到,戰役結束後,西方戰史卻齊刷刷將這幾場戰鬥誇為土耳其旅「英勇頑強之戰」,直到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才開始質疑這種說法。嘎日嶺山口被志願軍佔領後,土耳其第一營又集結了一個連試圖發起反擊,但志願軍隨即投入了3營第9連迂迴到敵軍側後。三個連的志願軍前後夾擊,將這股反擊之敵基本全殲。然而,西方戰史的說法卻是——「中國人多次試圖佔領土耳其陣地,付出了慘重的傷亡,所有襲擊都遭到擊退。
  • 八路軍最牛的旅,出了一個大將,5個上將,日寇還為他們打廣告
    八路軍最牛的一個旅是哪個,有朋友可能會說是115師344旅,因為從該旅走出了兩個大將,一個是擔任過344旅政訓處主任的黃克誠,還有一個是旅長徐海東,可是還有一個旅更強,他們出了一個大將,4個上將,更牛的是他們旅的名字還被印在了日寇的坦克上,這個旅就是129師386旅。
  • 解放軍猛將率部反擊全殲印軍一個旅,戰後其警衛員火速竄升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是我軍一員猛將,1962年他率部上高原作戰全殲了印軍一個旅,他就是時任130師師長的董佔林。董佔林,1923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房山縣鎮江營村一位貧苦人家,十四歲參加八路軍,曾參加黃土嶺戰鬥,百團大戰和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等,戰鬥中他以作戰勇猛聞名全軍,今天我們只簡單介紹董佔林將軍的人生中的幾個精彩瞬間。
  • 中印邊境反擊戰:印軍號稱王牌的第七旅,不到一天被我軍全殲
    這一次「紅鷹師」第七旅被調到中印邊境,是來執行一個由印度國防部制定的秘密行動,代號「裡窩那」。「裡窩那計劃」的目標是在東線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將「麥克馬洪線」以北11公裡在中國境內的塔格拉山脊變成印度實際國界,這個計劃的幕後策劃者之一,就是印度總理尼赫魯。
  • 德讓宗追擊戰,28個解放軍狂追印軍千人,擊斃印軍將軍!
    這絕對不是解放軍戰鬥力不行,原因說出來都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阻擊印軍步兵第四師的解放軍,人數只有7個人。 然而就是這7個人,卻硬生生將印軍千人大軍阻截了整整二個半小時,還無一傷亡,看戰史的時候,筆者自己都覺得無比自豪!
  • 全殲印度王牌旅,張國華僅用一天,從此被印軍敬稱為「雪域戰神」
    如果患上高原病,別說打仗了,連行走都困難,體弱者甚至可能斃命。 而最後一點,自然是輜重補給問題。青藏高原多山,地勢崎嶇,運輸不便。而青藏公路,也是剛剛修好,運力十分有限。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現代戰爭的消耗比流水還快。要想打贏這一仗,就必須把後勤問題解決。畢竟在韓戰中,我軍就曾吃過後勤不濟的大虧。
  • 土耳其旅鬧笑話,誤把韓軍當志願軍打,最終幾乎被38軍全殲!
    在38軍113師迅速向三所裡和龍源裡穿插的同時,38軍114師則向通往軍隅裡和价川的必經之路嘎日嶺埡口挺進。不過,嘎日嶺主峰已經在27日被土耳其旅的一個步兵營和一個兵工連佔領,土耳其旅是奉美第8集團軍總司令沃克的命令去堵缺口以保障聯合國軍南撤的。土耳其是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國家,歷史上曾經建立過著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土耳其軍隊向來以作戰頑強和野蠻文明。
  • 駐印軍-新1軍,新6軍
    本文將講解,中國駐印軍新1,新6軍輝煌戰史。 1.中國遠徵軍與中國駐印軍區別 國內很多網友,總將中國遠徵軍與中國駐印軍混淆。中國遠徵軍是在雲南整訓,發起滇西反攻戰;後在芒市與中國駐印軍會師。
  • 越軍因為一個錯誤情報,找錯我軍陣地,結果損失一個炮兵旅
    當時越軍把主攻目標放在了老山主峰前面的松毛嶺,因此也被稱為松毛嶺大戰。在戰鬥中我軍發現,越軍不顧一切的攻擊松毛嶺二線門戶169高地,於是集中炮火殲滅了這股敵人,後來才知道越軍當時因為一個錯誤情報,竟然找錯我軍陣地,結果白白損失了一個炮兵旅。
  • 解放軍這支部隊參加反擊戰,殲滅印軍一個王牌旅2100多人
    印軍丟失克節朗地區和重鎮達旺後,不甘心失敗,又積極調兵遣將,將又一個號稱王牌部隊的印軍第62旅部署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企圖發動新的進攻,奪回所謂「失地」。 根據形勢發展,軍委指示解放軍西藏軍區部隊再次對印軍發起反擊,爭取更大戰果。
  • 1965年,解放軍試圖引誘印軍再打一仗,可印軍認慫,戰士直呼可惜
    東巨拉山口的海拔4800多公尺,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乾燥,從山口那邊吹過來的風總是嗚嗚嗚、嗖嗖嗖的像是在臉上耳朵上割一樣。山口的形狀像個喇叭形,中印以分水嶺為邊界。我們機三連的哨所就在山口左邊,哨所是前面的部隊修的,上面有頂蓋,下面有射孔三個,可以觀察對面印軍的地形和動態。山口正中的最低處有一條小道通到國境線,部隊都在兩邊的制高點上。
  • 印軍放棄裝一個班的摩託車,急購大八輪步戰車,這次想裝一個旅?
    而印軍目前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輪式裝甲車的裝備數量極低。這項招標是印度陸軍在去年提出的,要求採購198輛輪式步兵戰車和一些輪式高動車。選來選去,印軍一共選中了三款車。輪式高機動車只有美制「悍馬」裝甲車入選,這裡原因可能跟印度自己沒有研製國產輪式高機動車,只有一些輕型吉普車。引進美國已經淘汰的「悍馬」,成為唯一選擇。
  • 印軍在邊境調整130萬人部署!我駐西南部隊開始訓練格鬥特長兵
    如今,陸軍從印度中西部引入了許多裝甲部隊到中印邊境,但是如何將這些部隊進行雙線部署對於他們來說還沒想好,估計也要等開春了,因為這麼大體量的兵力調動,再加上大雪封山,對於印軍來說,是不能能立即完成的,但即便這樣,我們也不能不防。
  • 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屢試不爽的穿插戰術,打得印軍無法招架
    印度入侵方向分為東西兩段,其中東段克節朗地區是重點,部署著號稱印軍王牌的第四師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 這個旅的部、分隊,二戰期間加入英軍序列,在義大利戰場、中東戰場、北非戰場都打過硬仗,第一次印巴戰爭也參戰,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是印軍精銳中的精銳。
  • 印軍:這戰根本沒法打
    印軍:這戰根本沒法打眾所周知,就在不久前,印度總理莫迪授權印度國防部,斥資5000億盧比採購足以讓百萬印軍連續作戰15天的彈藥儲備。莫迪此舉立即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因為就在印度擴軍備戰同時,數十萬印軍正同時與中巴兩國在兩條戰線上緊張對峙。
  • 1962年中印戰爭的縮影——看我軍4人如何擊垮印軍一個炮兵營
    在這場戰鬥中,誕生了一個英雄戰鬥團體——由龐國興、冉福林、王世軍、周文軒組成的四人戰鬥小組。他們創造了四人擊潰敵軍一個炮兵營的記錄。可以說,龐國興戰鬥小組基本上是中印戰爭的一個縮影。 為了最大限度的搏取勝利,4人商議組成一個臨時戰鬥小組,推選龐國興任組長,從此這個小組就利用遊擊,開闢了一個小規模的「移動戰場」,也開始了各自的封神之路……這個小組一共打了五場仗。
  • 漢水之戰張郃徐晃為何不敢上前迎戰趙雲?一個怯戰,一個被打怕
    說趙郃有點怕趙雲是有依據的:漢水之戰中黃忠前去截曹操糧草結果陷入張和徐晃的包圍之中,趙雲殺入重圍,「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當時趙雲只有三千兵馬,張郃徐晃周邊都是曹操大軍,為何兩人此時面對趙雲卻不敢上前迎戰?一個怯戰,一個被打怕,我們分析一下。第一,張郃被趙雲打怕了。
  • 一個小軍閥的掙扎史:劉鎮華與鎮嵩軍
    在這場慘烈的圍城戰中,西安約有5萬人因餓、病、凍、戰而死,佔當時全城人口的1/4。1/4什麼概念?平均下來幾乎每家都死了人,無怪乎于右任通電全國,怒斥劉鎮華為「殘忍暴酷慘無人道之人」。三連問來了:劉鎮華是什麼人?鎮嵩軍又是什麼鬼?劉鎮華為什麼要率領鎮嵩軍圍攻西安?
  • 秦基偉一個團打敗川軍一個旅,全團每人獲獎一套新軍裝
    31軍92師274團團長叫秦基偉。任務傳達之後,秦基偉又決定由副營長陳康率2營來打頭陣。陳康才22歲,外號叫「小大膽」。他平時笑嘻嘻,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打起仗來有謀有勇 ,不僅戰士們佩服他,也是王樹聲手下的愛將。在一個沒有月亮的黑夜,2營在荊棘叢生的山上穿行了3個多小時,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 了 青龍山腳,然後從西側向青龍觀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