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從北國雄主到階下囚的悲慘人生

2021-02-13 歷史人物傳記

兩晉十六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再次出現四分五裂的現象,以長江為界,北有匈奴所建的前漢、前趙;羯族人所建的後趙;鮮卑族所建的前燕等割據政權。而作為正統王朝的晉國則偏安於南方一隅,雖有北伐之士,卻無北伐之心,迫使中國從此走向了南北分治的局面。在南方晉朝還是比較穩定,而與晉朝同一時代的北方,則是幾易江山,先有前漢、前趙、後趙、冉魏、後有前秦。在前秦統治時期,北方一度達到了統一的狀態,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使百姓得以享受到難得的和平。但沒過多久,自負的皇帝就打破了這個安寧的局面,又使北方進入到了混戰的時期。締造這一結果的這位皇帝叫做苻堅,我們可以套用一句話來詮釋他的一生:「成也苻堅,敗也苻堅。」


一、奪位稱王

苻堅的出生,與歷朝開國皇帝一樣賦有傳奇的神話色彩,在此不多說。苻堅從小就聰明機靈,難得的是他主動要求請老師教他讀書,從而年紀輕輕的就打下了很好的漢文化基礎,也為日後大秦國的漢化打了基礎。前秦的開國國主苻洪死後,其子苻建繼位。苻建在位之時,最大的失策就是錯立太子苻生。苻生為人殘暴,在朝堂之上就公然處決朝中重臣,甚至在朝堂之上擺上了各式刑具,隨時因為底下大臣一言不合就隨取武器就地處決。可見苻生的殘暴已達到了一種變態的極點,不以殺人為戒,反以殺人取樂。致使大秦國許多宗室官僚不是告老還鄉就是轉投燕國,使得大秦國的國力日益衰落。

作為同祖父的堂兄弟苻堅來說,國家興亡不只是匹夫有責,自己作為國家的主人,更是不能容忍苻生的胡作非為。在苻生殺掉那些宗室及位高權重的大臣後,苻堅的地位也在悄然的上升,直到引起苻生的注意後,才定決心除掉他。

苻堅在起事之初就與其兄苻法在暗中準備,當得到了來自宮裡的消息後,兄弟倆人帶著各自的下屬衝入宮中,擒獲苻生,廢其為越王,並將其斬殺。苻生雖死,但國卻無主。而此時共謀的是苻堅與苻法,那麼要推誰做皇帝?關於這個問題,史書記載版本略有不同,但結果都一樣,只是過程我們就不細究。苻堅成功繼位,繼位後大封有功之臣,同時也大殺那些與苻生為虎作倀的大臣。

二、一統北國

苻堅繼位後,不稱皇帝改成天王,國號仍為大秦。面對大秦經過苻生的禍害後,苻堅重任漢人王猛來輔佐,著手開始了重建大秦國的任務。王猛在得到苻堅的任命後,採取了許多措施: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建立學校、杜絕奢侈之風、大改官僚作風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大秦國也逐漸的恢復了往日的強盛。王猛的舉措無疑是給大秦國的百姓帶來了各種的好處,但同時也引起了那些貴族的不滿。而苻堅在此事上堅定的站在王猛的後頭支持他,果斷殺了那些不服的大臣,大力支持王猛繼續採取優秀的漢化制度來治理。

俗話說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王猛主動請纓前去治理最難的地方。在地方上,王猛有力的打擊了當地貴族勢力,極大地震懾住了他們的那些無法無天的行為。可見苻堅也是怨恨這些貴族目無尊法多時,才有王猛的妒惡如仇,倆人相互配合剷除了這些不和諧的勢力,促使大秦國得以發展成為強國。

在秦國國力恢復之初,前燕君主慕容儁早就想滅晉吞秦,一時聲勢浩大,讓苻堅的大秦國是人人自危,好在慕容儁得病而亡,新帝又屢次猜疑重臣,在燕國君臣離心的時期,苻堅大舉發展國力,使秦國的國勢恢復到了足以與燕國相抗衡。但此期間,秦國發生了內亂,苻生的幾個弟弟因不滿苻堅奪權,趁機起兵反叛。苻堅在王猛的協助下,順利的平定了這次內亂,從此秦國內部才算穩定,得以騰出手來開始統一北方諸國。

三、淝水之殤

王猛作為漢人,自然對漢人所建的晉國有好感,當苻堅要開始對外奪取土地的時候,王猛則是積極引導苻堅向北方的少數民族所建的政權展開爭奪。先後奪取了匈奴之地;又東取鮮卑所建的前燕國;西取姑臧,滅涼國;北取代國之地。這一系列的戰爭都是在王猛的精心輔佐下完成的,前秦的統一當然離不開王猛。可是人終有一死,王猛也不例外,在臨死前屢諫苻堅不要打晉國的主意。但苻堅這次卻沒能聽得進去,對於已經統一北方之境後,欲圖奪取南方之地,達到一統天下的雄心。

但苻堅這次錯了,其一他在滅亡了先前幾國的時候,雖有仁義之心,並沒有殺死亡國之君,反倒是把他們安置在京師周邊之地,讓他們接受漢化的大秦文化,而這結果是秦國國都周圍的各族人口超過氐族人口,成為潛在威脅;其二收容了前燕的大將慕容垂,和代國拓跋氏後裔,以及羌族首領姚萇等人,這些人都在苻堅落難之時紛紛拉出自己的隊伍,建立自己的地盤,與前秦分庭抗禮;其三完全忽略了晉國此時的力量,晉國自從桓溫死後,權力到了謝安、王坦之等人的手裡,而桓溫的兄弟子侄則採取了效忠晉國的策略,這時的晉國已經開始恢復上下同心的狀態,同時又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北府兵,所以晉國的實力雖然沒有大秦國那麼的強大,但也能給大秦國造成不小的殺傷力。此例在兵書上是有據可尋的,《孫子兵法》中就記載著「上下同欲者勝」這句話。所以苻堅欲圖奪取晉國之地,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時自負的苻堅已經聽不進任何人的勸阻,一意孤行的起兵百萬浩浩蕩蕩的殺向晉國。起初連奪晉國幾座城池,覺得一切順利,但當遇到北府軍名將劉牢之所率的軍隊時就吃了大虧,苻堅不禁感慨道:「這是勁敵,怎麼能說弱旅呢?」後來,晉軍首領謝石、謝玄提議讓秦軍後退幾裡,以便在河對岸寬闊之處一絕高低。苻堅心想可以趁晉軍渡河過橋之機,趁亂取之。一心想佔便宜的苻堅沒有考慮到後果,就答應了下來。結果就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淝水大敗,秦軍兵敗如山倒,苻堅帶領殘兵敗將一路逃回長安。

秦國在淝水之役後,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失去了回天之力,秦國國力在不斷的衰敗。而當年苻堅所徵服過的那些國家,也紛紛倒戈一擊,恢復起原來的國家,共同給了大秦國致命的一擊。特別是苻堅生平待之甚厚的姚萇,也建立秦國,史稱後秦,在抓到苻堅後,欲讓其獻玉璽和禪讓皇位,皆讓苻堅給罵回去。最終,苻堅的下場就是被縊死。

可憐英明一世的雄主苻堅,竟然因一念之差,葬送了大好河山,也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按照王猛的遺囑行事,那麼他的大秦國或許可以發展成日後北魏那樣的輝煌。但歷史沒有如果,只有事實,而作為後世當引以為鑑!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具戲劇性的以少勝多戰例就是東晉時的淝水之戰,而在這次戰役中扮演著失敗一方主角的苻堅,不僅留給後人充滿貶意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典故,自己也一敗塗地身死國亡。如果只看這一段歷史,我們會很輕易地得出這位苻堅大帝是一位草包蠻王,無能膽小之輩。豈料當你細翻史章,就會發現苻堅絕非傲慢魯莽、殘暴不仁的君王,反而是個開明大度,謙恭仁慈,慕義懷德,善於納諫,雄才大略而又完全漢化的一代少數民族英傑。此君在王猛等漢族大臣輔佐下,把個國家治理的政治清明,法制嚴明,人才濟濟,經濟繁榮,對內休養生息,愛護百姓,對各個民族一視同仁,尤其仰慕中華文化,天下歸心。其文治如此,武功更是大張:即位之初剛二十出頭年紀就滅張平,收張蠔,擊烏延,威振西涼;繼而擊退東晉桓溫,大破燕國慕容暐四十萬大軍,滅亡前燕;緊接著又滅涼擊代,一統北方,在短短的時間內便謎一般的使前秦突然崛起成為一個包括東北、華北、漠北、西域和朝鮮在內的空前強大而廣袤的超級大國。只可惜他最後時刻「一失足成千古恨」, 淝水之戰一個偶然,讓根本和自己不是同一重量級的對手東晉打得潰敗,導致國家分崩離析,最後為手下叛將姚萇勒斃於佛寺,否則,中國歷史將會被改寫,就不會存在戰亂紛挐的南朝北國,兩百年後的隋文帝的大一統時代,極有可能在苻堅大帝手中提前到來。

自從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歷史經過三國歸晉短暫而黑暗的統一後,進入了更漫長也更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代。五胡指的是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它們都先後在中國的北方建立了十數個國家。苻堅就是氐族人。苻堅(338—385)字永固,一名文玉,祖上是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大凡古代帝王將相的出生都有點異相相伴,據《晉書·苻堅載記》所說,苻堅在母親腹中十二個月才生下來,出生時,「有神光自天燭其庭。背有赤文,隱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鹹陽。'臂垂過膝,目有紫光」。這事是真是假現已無從考證,但在當時卻引起了另外一件事——改姓。苻堅家本不姓苻,而姓蒲。苻堅的祖父蒲洪,原是氐人部落酋長,乘「八王之亂」起兵,繼後趙之後建立政權,史稱前秦。當時還是一普通將軍的蒲洪看到剛出生的孫子背後這一行紅字,大感驚異,因為「草付」可以組成「苻」字,「臣又土」可以組成「堅」字,這是昭示其家日後稱王的預兆啊!於是,他命令全家改姓苻,給孫子起名叫苻堅。苻洪死後,苻堅伯父苻健嗣位,率部攻入關中,定都長安。苻堅父親苻雄是苻洪的少子,苻堅是苻雄次子,七歲時便「聰敏好施,舉止不逾規矩」。苻洪常說:「此兒姿貌瑰偉,質性過人,非常相也」。八歲時,苻堅便要求讀書,苻洪說:「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上述引文出自《晉書·苻堅載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咱們胡人,祖祖輩輩只知道喝酒,想不到出了你這個小東西,還想念書幹一番大事業呢!有出息!」於是便為他請了一位先生,教授儒學。十三歲,苻健授苻堅為龍驤將軍。永和十年(354年)六月,苻雄在攻打喬秉時去世,苻堅便襲爵東海王。苻堅「性至孝,幼有志度,博學多能,交結英豪,呂婆樓、強汪及略陽梁平老皆與之善」(《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九》)。太原薛贊、略陽權翼見到苻堅後,都驚嘆道:「非常人也」(《晉書·苻堅載記》)!即追隨其左右。公元353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繼承帝位。這位苻生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殘暴君主。史書上記載,苻生「幼而無賴」,兒童時代就兇邪無比。長成後,力舉千鈞,雄勇好殺,能徒手格擊猛獸,飛跑能追上駿馬,擊刺騎射,冠絕一時。晉朝桓溫北伐時,苻生常常單馬入陣,十幾次搴旗斬將,勇冠三軍。苻生初立,即大開殺戒。秦國的中書監上書,說天象示警,不出三年,國有大喪,大臣戮死,希望皇帝修德養國,安民樂道。苻生聞言,竟如此回覆:「朕和皇后對臨天下,可應大喪之變。至於大臣嗎,毛太傅,梁車騎,梁僕射受遺詔輔助我治天下,把他們殺了就可以應天警了。」於是,皇后梁氏和幾個輔政大臣一同被推上斷頭臺。他喜好把牛羊驢馬活活剝皮,三五十為一群,看著這些剛被剝皮的動物在殿中哀嚎奔走;又喜歡把死囚的麵皮剝掉,讓他們載歌載舞,讓大臣聚集欣賞,以為嬉樂。由於他天生「眇一目」,是個獨眼龍,忌諱尤多,臣下上書言事和講話不能涉及「不足、不具、少、無、缺、傷、殘、毀、偏」等字詞,不小心犯之而死者不可勝數。他每逢接見大臣,都讓侍從箭上弦,刀出鞘,鐵鉗、鋼鋸等擺放跟前,看誰不順眼,就隨即殺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勸諫,就被視為誹謗,殺之;若有人說句奉承話,就被視為獻媚,殺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薛贊、權翼就私下對苻堅說:「今主上昏虐,天下離心。有德者昌,無德受殃,天之道也。神器業重,不可令他人取之,願君王行湯、武之事,以順天人之心」(《晉書·苻堅載記》)。苻堅雖然有這個想法,但因畏懼苻生驍勇,未敢動手,而在暗中謀劃。公元357年的一個夜晚,苻生酒後對一位侍女隨口說道:「阿法(苻堅異母兄)兄弟也不能讓人信任,明天我要殺了他們。」豈料這個侍女平日多受苻堅恩惠,就等苻生熟睡後,秘密報告了苻堅。事變在即,不容稍有遲疑,苻堅兄弟決定立刻採取行動。於是,苻法與梁平老、強汪率領數百名壯士潛入雲龍門,苻堅與呂婆樓率領部下三百餘人鼓譟前進。宮廷宿衛將士不願替暴君賣命,紛紛倒戈。苻堅攻入宮中,時苻生醉臥未醒,苻堅將其順利俘獲,廢為越王然後將其處死,時年二十三歲,在位兩年。政變以後,苻堅想讓位給苻法,苻法說:「汝嫡嗣,且賢,宜立。」苻堅還要推辭,群臣忙跪請苻堅即位,苻堅遂去皇帝號,稱大秦天王,這一年苻堅二十歲。

淝水一戰,前秦從此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堅所滅的許多國家又相繼復國,慕容宗族的子弟躍馬披甲,遍地狼煙,羌族的姚萇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烏丸相續起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

苻堅退回長安後,被前燕皇太弟慕容衝率軍包圍了。城中斷糧數月,士氣低落。而城外一些村莊的百姓對苻堅的恩德十分懷念,都偷偷地向城內送糧,結果很多人因此被叛軍殺害。苻堅流著淚對冒死趕來的村民說:「你們雖然忠心可嘉,但現在是危難之秋,不是一兩個人能改變的。假如神明保佑,將來能有和平的那一天,請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等待新君主的到來,不要徒勞無功,死在野獸的手下,那樣太不值得。」他還親自設靈祭奠,結果百姓和將士都號啕大哭,慘狀驚天動地。最後苻堅傾家底設宴款待群臣,有的人分不到幾片肉吃,塞進嘴裡不敢吞下,回到家「吐肉以飴妻子」。公元385年,慕容衝攻入長安,苻堅出走逃到五將山,剩下十餘個侍衛,然帝王之度不改,坐而待之,召廚師進食。叛臣姚萇的大將吳忠馳馬趕到,把苻堅捆起來送到新平,繼而姚萇又派人向苻堅索要傳國玉璽。苻堅大罵:「國璽已送晉朝,怎能送給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叛賊!」姚萇又讓苻堅把帝位禪讓給他,苻堅又罵:「禪代是聖賢之間的事。姚萇什麼東西,敢自比古代聖人!」姚萇羞憤,派人把苻堅縊死在新平佛寺(今彬縣南靜光寺),時年四十八歲,在位二十八年。其子苻詵,兩女苻錦、苻寶以及夫人張氏等皆自殺。苻堅死後就地埋葬,當地人稱「長角冢」。

如何評價苻堅?

苻堅和拿破崙有相當大的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七點:

1、二者都是一個舊秩序被擊碎,新秩序亟待重建的時代的中前期被歷史潮流推上頂峰的風雲兒。

2、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特別是在其統治早期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建立起了一個在短時期內相對開明的政權,並相對重視維護民眾利益,在領導者的位置上,為國家和民眾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3、二者都是通過政變而奪取政權,其個人威望和政權合法性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軍事勝利和對外擴張的基礎上,其政權具有很強的軍政府的性質,也導致了其最終在不斷的軍事勝利中迷失自我,而走向末路。

4、二者都喜歡濫封親族,以維持其通過軍事徵服所得到的土地,對被徵服土地上的統治階級也多採取相對寬容的態度。

5、在其執政後期,伴隨著政權的腐朽和衰敗,二者都出現了嚴重的個人道德的墮落,表現為個人生活上的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在政治領域的好大喜功,殘暴猜忌,不恤民力和濫開戰端。

6、二者所統治的政權最終都亡於一場貪婪無度的試圖鯨吞另一個強國的大規模徵伐的失敗。

7、二者對於其部下的民眾和將領,都具有相當的領袖魅力,拿破崙在退位後有百日王朝的復闢,苻堅在淝水戰後也有民眾送上飯菜而不求回報,以及慕容垂拒絕部下「藉機殺苻堅」的建議,而堅持將其護送至洛陽的美談。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類人物的生平,大概也就是「個人的努力固然能把一個人送上時代的巔峰,但若其因此而自滿不前,甚至走向墮落,那麼歷史的進程也將很快將其從巔峰中擊落,讓其墜入深淵」了吧。

聖之不時者、聖之不群者。

以天王苻堅的儒式「聖王」人格,換到北魏孝文帝、西魏宇文泰、北周武帝、隋二帝、初唐二帝任何一個的身上,都是能成一番較穩固大業的,問題在於苻堅所處的時代不允許苻堅僅僅憑藉「聖王情懷」取得一統,而苻堅周圍也沒有足夠的官僚集團來彌補苻堅性格的不足。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吾等生逢先帝堯舜之化,累世受恩。非常伯納言之子,即卿校牧守之胤,而可坐視豺狼忍害君父!《晉書·載記十五》郭質響應苻登號召時言之

永固雅量瑰姿,變夷眾夏,葉魚龍之謠詠,挺草付之休徵,克翦奸回,纂承偽歷,遵明王之德教,闡先聖之儒風,撫育黎元,憂勤庶政。-《晉書·載記十五》

歷史進程給予苻天王的只是人口基數過少又處於關中動亂區的氐人族群、只是除了王猛再無「非部落貴族」的統治集團、只是毫無漢人世家支持的統治中層、只是漢胡矛盾仍舊尖銳的十六國形勢、只是成功穩定漢化先例的幾無。

在歷史進程相當不充分的大勢之下,苻天王妄圖僅憑自己的一腔「堯舜王道」熱血,便一統寰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儒式理想主義上苻堅很像王莽。

苻堅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見機。猛知其不能除垂,故勸以勿伐晉耳。不然,以堅之強,而欲取晉,夫又何難之有! --王安石

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況他人乎!秦王堅每得反者輒宥之,使其臣狃於為逆,行險徼幸,力屈被擒,猶不憂死,亂何自而息哉!《書》曰:『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詩》云:『毋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今堅違之,能無亡乎!-司馬光

宋代「安石頭」先生說他是:嗜好堯舜聖王之功業,不能忍受歷史進程的緩慢,看不見大勢時機,是遲早藥丸的;宋代「搬石頭」先生說他:不會使用威勢的君王,根本就不是真堯舜。

不會運用帝王權謀是天王苻堅作為一名君主的短板,不能明察歷史進程是天王苻堅作為一名政治家的短板,這些性格短板沒有充沛的官僚集團來群策群力,單憑王猛一人是沒法兒彌補的。

同樣是徵服西邊的涼與東邊的燕,北魏就能順利地實現河西、遼東漢人世家的內遷以及漢魏典章制度的學習,前秦就阻力重重。前秦始終沒有給漢人世家以上升渠道,這就使得前秦無法真正實現君主集權,苻堅的周圍只會有更大比例的掛著漢地官名的部落酋長,而非秦漢帝國式的中央官僚。

綜上,不時、不群、空有情懷的苻堅雖然值得敬佩,但並不值得學習。歷史進程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突破阻力改革北方政權的一個強有力的人或強有力的一群人,而不僅僅是苻堅&王猛這對孤零零的經典CP。畢竟苻堅只是個好人,一點也不「長者」,所以並不是一名合格的亂世君主。

相關焦點

  • 慕容垂的「規矩」:為何終其一生慕容垂都未與苻堅一戰?活得坦蕩
    而就是這樣一位傳奇雄主,一生卻十分坎坷,既有被同族謀害不得已依附強敵的無奈經歷,又有起兵反叛復國的大逆之舉,對決強敵的交戰更是數不清。可是,在坎坷傳奇的一生當中,慕容垂並未如同其他創業雄主那般,為了權位和利益放棄堅守,反而以極其坦蕩的方式走完每一步。直到人生最後一刻,慕容垂都沒有放棄他的「規矩」,光明磊落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 六七:苻堅傳(2)苻堅的崛起
    對苻堅的一生影響很大的人有很多,比如幫他走上人生巔峰的王猛,把他踹到谷底的謝玄,在他傷口上撒鹽的慕容垂.但這些人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極有可能是石虎。十六國前半期的胡人政權中,集權程度最高的後趙最為接近帝國,石虎也是這些胡人君主中最像皇帝的皇帝。
  • 讀懂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便明白:雄主和猛將為何總是扎堆出現
    讀著史書,有時候不得不產生一個疑問:雄主、謀臣、猛將,不僅一起出現,而且是扎堆聚集。拿我們熟悉的三國距離,曹操謀臣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郭嘉,武將有諸夏侯、諸曹、五子良將,包括一些不怎麼有名的人,也是人中之傑,如賈逵。蜀漢有諸葛亮、法正、龐統,武將有關張趙馬黃,魏延、王平,還有聲名不顯的霍峻、霍弋父子。
  • 天之嬌女到「階下囚」,主持人沈冰漸變人生的背後,皆是因果輪迴
    臺灣著名的「醜男」富豪黃任中曾經由過一句至理名言: 「人生像拋物線,當它要下來時,就下來,還真是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 人生就是如此,大起大落往往都在轉瞬之間。
  • 李煜一首經典詞,寥寥數語訴盡人生悽涼與悲慘,及哀入骨髓的絕望
    李煜一首經典詞,寥寥數語訴盡人生悽涼與悲慘,及哀入骨髓的絕望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五代: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一個淪為階下囚的帝王,哀入骨髓的絕望。遠離故土,萬裡關山,如今只能在夢裡重見。也只有在夢裡,才能享受片刻的歡愉。這人生竟是如此地諷刺與悲哀!他煜沒有帝王的霸氣與謀略,沒有帝王的叱吒風雲和膽識。他只適合吟詩作賦,吹拉彈唱,談情說愛。
  • 苻堅,那個從投鞭斷流淪落到草木皆兵的大秦天王
    大家真正從小學到中學一路走來,所耳熟能詳的,也只不過就是「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些許個與苻堅皇帝有關的成語罷了。為什麼我不說大學呢,因為非歷史專業的大學生一般都已經不開歷史課了的——誠哉斯言!
  • 苻堅大帝的個人悲劇:真心一旦錯付,夢碎悔之晚矣
    他在學習曹操光腳迎許攸的做法時,卻沒有學到曹操解決許攸驕傲自大的手段和狠心。當人群基數一變多,難免龍蛇混雜;當來投奔自己的人一變多,即便能做到禮賢下士,又有幾人能如孔明一樣鞠躬盡瘁來報答知遇之恩呢? 苻堅超乎尋常的包容是一把雙刃劍,既為他招攬來了王猛這樣的賢才,也為他之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 苻堅,曾經統一北方的男人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到漢武帝時期,大範圍的開闢疆域,氐族人開始向四川一代遷移,直到三國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跟著劉備,進入益州,另一部分被曹操安置在關中,東晉八王之亂後,劉淵、李雄、石勒建立政權,氐族人逐漸進入關東河北一帶。
  • 膨脹的前秦帝國(7)厚黑學大師苻堅
    苻生正準備清除宗室的異己力量、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苻堅、苻法造反,把苻生給宰了。苻堅的個人崇拜既然苻堅是造反得到的政權,第一件事當然要淡化自己的亂臣賊子形象,強化苻生的變態形象。於是,表演高手苻堅在苻法死後,放聲大哭,表示了自己對兄長的大愛。苻堅就用裝純的方法,暨除掉了競爭對手,又維護了自己明君的形象。
  • 歷史人物:大秦天王——苻堅
    由於前秦皇帝苻生賞罰失當,兇殘好殺,但苻堅當時很有聲譽,姚襄舊將薛贊和權翼私下對苻堅說:「如今主上殘忍暴虐,搞得全國人心離散。常言說得好,有德者昌,無德者亡。神器業重,不要讓政權落到他人手中,希望大王早作打算,行商湯、武王之事,以順應天意民心。」。 苻堅感到實力不足,而在暗中謀劃。
  • 一代雄主:楚懷王熊槐的悲憫人生
    楚末雄主 懷王熊槐懷王前期,也是敢於納賢革新的。而假使懷王真的是徹頭徹尾的一個昏庸之主,又怎至百年之後,楚人一提到懷王就追念不已呢?正是因為懷王有中興的作為,劉項等楚人在起義時才會千方百計找到他的後人舉為新王,並且同樣號為「懷王」。可見楚人對熊槐的感思緬懷,雖百年而不改。那麼為什麼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楚懷王熊槐會被描寫得如此不堪呢?
  • 苻堅為何兵敗淝水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從此退位流放,百日王朝徹底垮臺;苻堅兵敗淝水,最後身死國破,一統江山化為泡影。  大約是因為歷史教材的影響所致,在大眾心中苻堅的名氣並不大,但作家柏楊卻認為:「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 堪稱雄主,可惜一生被女人所累
    在戰國這個戰火紛飛的特殊時期,誕生了很多名臣名將,以及雄主,其中最有名的雄主莫過於秦惠文王、魏惠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等等,就連弱小的韓國都有個韓昭侯
  • 一代雄主拓跋珪,15歲創建北魏並幾乎統一中原,為何被兒子殺死?
    文/格瓦拉同志作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少有的雄主,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最終還被餓死?
    趙武靈王是戰國後期趙國一代雄主,他12歲即位,用了三十年時間,把趙國由一個貧弱之國變成了雄踞北疆比肩秦楚的強國。但是,他卻在正值壯年,47歲時悲慘死去,具體說是餓死的。趙武靈王的悲慘結局,是他自己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壯年退位,失去主政權。公元前299年五月,41歲的趙武靈王傳位於次子趙何,自稱主父。趙武靈王壯年退位,是希望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
  • 淝水之戰後的牆倒眾人推,從慕容到姚萇再到東晉,苻堅表示很崩潰
    考慮到大多數慕容鮮卑貴族被強遷到關中,乃進屯華陰(陝西華陰東南),企圖號召關中鮮卑。困居長安的慕容暐立即密遣兄弟子侄和家人四處聯繫(苻堅沒有看住這些人真是大錯),被逼遷徙的鮮卑人紛紛來投,慕容泓勢力一時暴漲。他擊敗秦將強永後,自稱都督陝西諸軍事、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是為西燕始年),推慕容垂尾丞相、都督陝東諸軍事、領大司馬、冀州牧、吳王。禍亂終於發展到了關中。
  • 慕容衝是怎麼從苻堅的玩物成長為皇帝?
    苻堅大怒說:「我悔不聽王猛之言,使白虜猖狂至此!」  384年十二月,慕容暐計劃謀害秦王苻堅失敗,城中鮮卑不論少長及婦女全被殺光。  385年正月,得到慕容暐死訊,慕容衝在阿房城稱帝,改年號為更始。  苻堅與慕容衝交戰,各有勝負。有一次,苻堅在城西打敗慕容衝,追擊慕容衝的敗軍到阿房城。前秦眾將請求乘勝入城,苻堅擔心被慕容衝俘獲,就嗚鑼罷兵。
  • 前秦皇帝苻堅輸給了內奸還是自己?
    前秦這場以氣吞萬裡如虎揮師南下開始,以兵敗如山鼠竄北顧結束的戰役,把前秦皇帝苻堅一統南北的美夢碾為齏粉,亦將暫時統一的北方重新分解得支離破碎。淝水之戰是前秦分崩離析的導火索,更是步步收緊勒死苻堅的絞索。可悲的是:苻堅是主動將絞索套到頸上的!
  • 七十:苻堅傳(5)燕國末路
    仔細衡量利害關係之後,慕容儁回心轉意,改全民徵兵為五三抽丁制,並將徵兵時間寬限到來年冬天。邊境上的戰爭陰雲騰空而起的時候,秦國的羌人發動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叛亂,企圖趁亂打劫,幸好有鄧羌出戰,這次動亂才沒有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