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為何兵敗淝水

2021-02-07 魏晉南北朝文學小屋

   

   在世界軍事史上,苻堅的命運與拿破崙好有一比。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從此退位流放,百日王朝徹底垮臺;苻堅兵敗淝水,最後身死國破,一統江山化為泡影。

  大約是因為歷史教材的影響所致,在大眾心中苻堅的名氣並不大,但作家柏楊卻認為:「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學者對苻堅的歷史評價普遍較高,也都對他最終未能統一全國而惋惜,並對其用人多有指摘與批評。評價比較集中的一點,就是苻堅所組建、領導和管理的隊伍出了問題。換句話說,苻堅之所以功敗垂成,是因為大本營太鬆散,根據地不牢固,一旦風雲有變就會樹倒猢猻散,甚至倒戈相向,打下來的江山也就很容易分崩離析。隊伍問題,說到底還是人才問題。淝水之戰前,苻堅屢戰屢勝,大業有成,是因為用對了人;淝水之戰後,苻堅一敗再敗,遺恨千古,是因為看錯了人。

  苻堅年輕時就潛心研習經史典籍,素懷經世濟民之志。除暴安良繼大統之後,深知得人乃興國之本,曾令各地官員保舉孝悌、廉直、文學、政事方面的人才。屬實的賜賞,不實的降罪。只要是人才,則不問來路,若無才幹,即便宗室中人,照樣棄用。在此基礎上,選拔重用了一批包括漢族賢能在內的真才實學官員。那個「捫蝨論天下」的山東寒士王猛,正是在苻堅的感召下,躋身前秦朝堂,輔佐苻堅平四夷、修內政,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就成功地統一了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從歷史記載和評價來看,苻堅前期的事業之所以順風順水,與王猛掌舵有很大關係。王猛的加盟,儘管也曾受到過族人的抵制和中傷,但苻堅心知王猛是個足智多謀的賢臣良相,將他與伊尹、子產相提並論,力排眾議,信任有加,竭誠維護王猛的權威。

  再說苻堅接管的前秦,是個四分五裂的爛攤子。關中多民族雜居,早先都是獨立或半獨立的部落王國。拿下半壁江山後,前秦兵力雖多,但成分比較複雜,特別是民族大團結的局面尚未形成,政權還很不穩固,而東晉魚米豐實,上下和合,且據長江天塹之險,吞併東晉、統一全國的時機還不成熟。王猛病危時,曾就天下大勢和前秦政局勸告苻堅,建議他對外宜與東晉睦鄰親善,對內則應逐漸清除隱患,休養生息,以安社稷,萬萬不可輕率伐晉。

  當時以及後世史官和君臣,在對苻堅德化為先、懷柔至上的理念給予肯定的同時,也對他恩威失度、賞罰失衡、用人失察的內政方略提出了批評。鮮卑慕容、羌族姚萇等數十人,原本都是敵國政要,投奔前秦不過是權且寄身,內心裡窺測時機,以圖東山再起。苻堅不聽王猛勸告,不問、不察、不防,統統拜為大將。讓臣子們對叛逆習以為常,作惡也懷僥倖心理,即使被擒也不擔心獲罪致死,這樣禍亂怎麼能停止呢!司馬光說,有功不賞,有罪不誅,就是堯舜也治理不好國家,何況他人!

  在南徵東晉前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心繫社稷的朝臣和族人紛紛勸阻苻堅出兵,慕容垂、姚萇等人卻極力慫恿。可惜苻堅未能謹記王猛的遺教,驕矜自大,急於求成,置眾臣反覆諫阻於不顧,於公元383年傾力發起意在滅晉的淝水之戰,結果卻鎩羽而歸。淝水之戰既敗,慕容垂率先發難,其族人皆擁兵呼應,一時間亂如潮湧。先前那些部族酋豪、親信舊臣紛紛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苻堅最終死於他所信任的姚萇之手。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之不深,何以任人,任之不當,怎麼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敏,任人不善,不僅不足以謀事,而且還會壞事。用人不疑,苻堅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疑人不用,卻被苻堅寬仁之心蓋過了。仇敵滿朝,時刻想著抵瑕蹈隙,隨時可能變生肘腋尚不自知,能不敗乎?




——————————

本文轉自2016-3-24《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淝水之戰苻堅為何會如此慘敗?
    在淝水之戰爆發於公元383年,在此之前前秦雖然和東晉之間也有交戰,但都是規模不算太大的局部戰鬥,如雙方爭奪襄陽的攻防戰。379年,前秦攻下襄陽,至此長江、漢水上遊都在苻堅控制之下。隨後率兵跟進的苻堅到達項城,而西涼軍剛到鹹陽,幽冀軍到彭城(今徐州),巴蜀之兵沒什麼動靜,反正還沒突破桓衝的西部防線。
  • 淝水之戰中,朱序大喊了一聲,為何苻堅的前秦軍便兵敗如山倒
    前秦天王苻堅也是倒黴,這輩子就喜歡人才,收留了慕容垂和姚萇這兩個白眼狼,結果把自己給害了。淝水之戰的時候,慕容垂的三萬人馬按兵不動,毫髮無損,姚萇更是在後來趁火打劫把苻堅給宰了。當時苻堅帶著80萬大軍南下,這規模是很難管理的。
  • 淝水之戰:前秦王苻堅敗給了自己的「好」
    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的排兵布陣並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地方,前後研究一遍倒像是一次超大型的踩踏事故。信使被符融抓住,速報於苻堅說:「晉軍兵少且糧草將盡,只怕他們逃走,請王速來。」苻堅於是留大軍在項城,自帶八千輕騎,日夜兼程趕往壽陽。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敵,想憑藉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強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前秦從此一蹶不振。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後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
  • 淝水之戰中,80萬大軍被8萬東晉軍大敗,苻堅為何敗得這麼徹底
    由此可見,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伐晉,並發起了淝水之戰。驕傲自滿的苻堅伐晉,卻"草木皆兵"最終戰敗公元383年七月,苻堅不顧朝臣的反對,認為前秦應該趁著統一北方的勢頭,直接南下討伐東晉,完成自己的雄心壯志。符融還捕獲了東晉想要去聯絡謝石的使者,得知了苻堅正在進攻的項城,事實上敵軍內部已經糧草緊缺了,便派人立即通知了苻堅。苻堅當即就決定留下大軍繼續進攻,自己則秘密帶領著八千士兵直奔壽陽。可另一邊的東晉大軍已經攻破了洛澗,謝石等人順勢推進,與前秦軍隔著淝水對峙。
  • 苻堅的遺憾:表面看敗在淝水之戰,其實還是輸在內部矛盾
    南方漢族士族和民眾固然反對前秦的進攻,但從淝水戰敗後前秦遭到西燕、後燕、後秦、東晉多方攻打,瀕於絕境之時,而長安、鄴城、新平、晉陽等地仍然忠於前秦死守甚久的情況而言,前秦在北方的統治未必不得人心。戰爭是暴力對抗,後世金滅北宋、元滅南宋、清滅南明人民敵視、反抗侵略者的精神和行動未必不如東晉激烈,僅僅以南方漢族的反抗情緒判斷是否符合歷史進程恐怕不見得準確。
  • 淝水之戰中的苻堅,真的如此狂妄自大,不得人心,致使失敗?
    然而事實上,這一切都沒有那麼簡單,在淝水之畔,苻堅的八十萬大軍,被東晉的八萬人打的大敗而逃,風聲鶴唳,一切都在北逃得路上變為了泡影。很多人覺得是苻堅的個人問題,其過於狂妄自大。在如此重要的時刻,還在隨意而為,揚言自己百萬大軍,揮鞭入江,江河亦可以阻斷。
  • 淝水之戰只傷了苻堅的皮毛,他還有近70萬軍隊,失敗另有因果
    淝水之戰只是苻堅的一次戰役性失敗,並沒有傷及根本,只能算是皮外傷。苻堅在淝水之戰前集結的總兵力是87萬,實際投入淝水作戰的兵力為陽平公苻融的30萬,戰敗後在洛陽還收集10餘萬敗軍,也就是說,淝水之戰後苻堅還有總兵力近70餘萬。
  • 前秦皇帝苻堅,從整軍備武到淝水慘敗,其丞相王猛是關鍵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參戰雙方勢力是前秦和東晉小朝廷。當時前秦皇帝苻堅剛剛平定北方,風頭正盛,於是便揮師南下,準備一舉掃平東晉,統一全國。因為當時的東晉政局穩定, 是一個強勁的對手,所以苻堅集結了百萬大軍,準備一舉擊潰東晉。
  • 淝水之戰,若苻堅不犯低級錯誤,可否平定東晉、統一天下?
    眾所周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短暫而黑暗的「十六國時期」,在這個黑暗的時代,唯一能算得上「治世」的,就是苻堅時代的前秦。前秦是以羌族為主體的氐族建立的,與其他異族政權不同的是,前秦國王特別是苻堅重視漢族文化,重用漢族謀士,採用寬厚的「仁政」策略,使「關隴清晏,民富民強」。因此,苻堅也可稱為十六國時期少有的「明君」。
  • 淝水之戰後的牆倒眾人推,從慕容到姚萇再到東晉,苻堅表示很崩潰
    其姐清河公主美貌,燕亡後為苻堅所納,慕容衝也很俊俏,姐弟倆都得到了苻堅的寵幸(苻堅這一點頗為後人詬病)。在秦諸官百般勸諫之下,苻堅將慕容衝送出長安任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太守。他同樣在公元384年三月起兵,聚眾2萬,進逼蒲坂(山西永濟蒲州鎮)。河東也是硝煙驟起。
  • 淝水之戰中,兵力佔優的苻堅卻草木皆兵,悔不聽王猛的良言
    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戰。前秦苻堅集結百萬兵力與東晉八萬兵力展開對決,卻以慘敗告終,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叫做「草木皆兵」。苻堅和王猛的君臣組合應該是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組合,可以媲美齊桓公和管仲、劉備和諸葛亮。
  • 苻堅因淝水之戰被嘲諷千年,帶領氐族崛起的領袖,真如此不堪嗎?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此戰,前秦慘敗,由此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局面。東晉免於亡國,繼續偏安江南。在這場事關國運的決戰中,前秦皇帝苻堅的表現,難免使人感覺他是一個既狂妄又愚蠢還膽怯的複雜體:他先是狂妄自大,自謂秦軍百萬,投鞭於長江中,可阻斷江水東流;繼而為顯示博大仁愛的胸懷,下令在京師長安修建府邸,以供俘降的東晉君臣居住;收納、厚待前燕降將慕容垂、東晉降將朱序等(戰後表明,這些決定是前秦戰敗的重要因素);戰前瞭望晉軍陣營,誤將山上的草木判為晉軍將士,流露出畏戰懼戰之態;交戰後,他又想趁晉軍渡淝水之際
  • 淝水之戰
    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
  • 淝水之戰:百萬大軍黨的悲劇
    東晉時的淝水之戰,就有一個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得勝利卻一敗塗地的典型。亂世再起得知此事的苻堅,居然因害怕失敗而顯得反應過度。在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搖動後,疑神疑鬼的說是晉軍來了,對著弟弟苻融大喊: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前秦一邊的驃騎將軍張蠔卻面無懼色。他的騎兵渡過淝水後,成功逼退了趕來阻擋的晉軍步兵。但因為晉軍嚴陣以待,張蠔無機可乘,便只能退回淝水對岸。
  • 淝水戰後,苻堅又苦苦支撐了兩年,英雄末路留下的遺憾
    淝水之戰是前秦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此前,天王苻堅用27年時間將前秦推向空前的強盛,十分天下其佔有七,十六國時的民族仇殺中止了,各族民眾雜居、和睦相處,北方民眾享受了20多年的和平光景。一切榮景皆隨著淝水的狼煙消逝。
  • 只是輸了一場淝水之戰,為何前秦就滅國了?
    三:淝水之戰消滅了幾乎前秦氐族的大部分有生力量,這給慕容垂等人創造了機會雖然說了很多前秦的隱患,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其滅亡的直接原因——淝水之戰上。明面上,為了打贏淝水之戰,符堅一共準備了112萬大軍。但事實是,這個規模的大軍根本不可能一次性調動。
  • 前秦為何在淝水之戰沒能打敗東晉,統一全國?
    與這些戰例不同,「淝水之戰」的致勝因並不明顯,即使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分析,也難以給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理由。據史書記載,東晉投入作戰的兵力只有八萬陸軍和五千水軍;前秦的部隊則分批進發,其中苻融與慕容垂率領的前鋒共有二十萬人,苻堅帶領的主力則有六十萬步兵和二十七萬騎兵,總計超過一百萬人。
  • 苻堅,曾經統一北方的男人
    苻洪是氐族部落酋長,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的軍隊作為國家機器,都去參加內鬥了,苻洪的部落失去約束,開始組建武裝,之後加入劉曜陣營。劉曜是匈奴漢國皇帝劉淵的養子,劉淵死後,劉曜和石勒,開啟了十年的地盤爭奪戰,最後劉曜兵敗被殺,苻洪作為雍州刺史,幫助石勒穩定西部邊境。
  • 此人在兩軍陣前大喝一聲,大秦天王苻堅率領的百萬大軍灰飛煙滅!
    公元383年,苻堅大帝親率百萬大軍南下。兩軍於淝水對峙列陣,東晉名將謝玄出陣:來者可是大秦天王苻堅?苻堅:正是!謝玄: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識時務、知天命,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苻堅:我雖氐人,頗知兵法,軍半渡而擊之,我大秦三歲小兒亦知之!何欺我也?謝玄:既如此,貴軍退一箭之地,我軍渡河決戰,如何?苻堅: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