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中的苻堅,真的如此狂妄自大,不得人心,致使失敗?

2020-12-14 途中也有一片天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軍八十餘萬,號稱百萬雄兵,南下攻打東晉,這位一統北方之地的豪邁君主;

想要將整個天下都收入囊中,結束紛亂。然而事實上,這一切都沒有那麼簡單,在淝水之畔,苻堅的八十萬大軍,被東晉的八萬人打的大敗而逃,風聲鶴唳,一切都在北逃得路上變為了泡影。

很多人覺得是苻堅的個人問題,其過於狂妄自大。在如此重要的時刻,還在隨意而為,揚言自己百萬大軍,揮鞭入江,江河亦可以阻斷。

對於東晉僅僅只有八萬人的小部隊,絲毫不放在心上,可是苻堅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

公元338年,這位改變混亂多年政治格局的人出生了,苻堅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這樣的家庭卻沒有給苻堅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當時苻堅所在的家族雖然是較為尊貴的家族,但也是相對來說,苻堅在年少之時根本沒有學習過,每日都是在肆意的玩耍,這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常態。

直到苻堅八歲那年,在苻堅的要求之下,苻堅的也有苻洪才為他請來了一位儒生擔任老師,教授苻堅經史子集,文章義理,學習漢族先進文化。而這也極大的影響了苻堅之後的為人處世以及眾多的政治理念。

尤其是在永嘉之亂後,北方各部族之間的矛盾日漸嚴重,戰爭不斷,各地狼煙四起。此時的苻堅已經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擔任東海王

此時的苻堅在儒家傳統知識文化的影響之下,對於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非常渴望,想要結束現在的混亂局面

當時苻堅的叔叔苻健建立了前秦,在其死後,其子苻生即位,但是苻生為人荒淫無在位期間殘害百姓,大臣。

引起了眾多人的不滿,但是當時的前秦政權是相對穩定的,有著叛亂也被苻堅等人平定了。但是眾多大臣對於苻生的暴行卻非常不滿,最終一致決定擁立苻堅,取代帝位。

在公元357年,苻堅最終選擇了動手,趁著苻生熟睡將其囚禁,苻堅繼承帝位。不得不說苻堅在即位之後的一系列措施在當時眾多少數民族政權中極為突出的。

在即位之後,苻堅一方面安撫大臣、百姓,另一方面開始發展國力、政治等,促進前秦的發展。為之後的一統奠定了的基礎。

苻堅為帝之時,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應該就是任用漢人王猛。當時少數民族對於少數民族非常排斥,但是苻堅卻可以力排眾議去重用王猛。王猛雖然年少之時家貧,但是人窮志不窮,飽讀詩書,滿腹經綸。

當時王猛執政之後,對於前秦的種種弊端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手段,對於貪官汙吏一概絕不包庇,即便是皇親國戚也照樣斬殺。

因此使得王猛和當時的眾多舊貴族之間的矛盾眾多。甚至多次使得王猛入獄,但是最終都是在苻堅的堅持之下,將王猛的眾多政策全部推行了下去,足見苻堅的決心。

在王猛的改革之下,前秦迅速的變強大起來,尤其是對於儒學教育的推廣,使得前秦的人民素質得到了提高,同時原本拒絕漢族文化的前秦貴族也開始接納。之後前秦便展開了對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的徵戰。

公元369年到公元377年,苻堅用了八年的時間,統一了北方。雖然這種統一隻是一種暫時的,但是卻極大地減少了北方地區的混亂。

至此,苻堅所面臨的唯有南方的東晉政權。雖然之後的對東晉的作戰失利,導致了苻堅的潰亡,北方的再次陷入了混亂之中,但是我們卻不能以偏概全,將苻堅過於戲劇化。

總結:總是有著太多人從淝水之戰中苻堅的種種表現,來推斷苻堅這個人是一個驕傲自大之人。但是卻不知苻堅曾經也是一位年輕有為之君主,北方如此混亂的情況之下,僅僅用了八年便將北方徹底一統。

不論是形式上的,還是無力壓迫上的,苻堅的確做到。而且苻堅還大力推廣漢文化,其功績足以和之後的北魏孝文帝相比。

相關焦點

  • 淝水之戰苻堅為何會如此慘敗?
    兵多將廣的苻堅頗有大志,有一統天下的氣象。375年,王猛去世,臨終前勸苻堅不要急於進攻東晉,待根基穩固、時機成熟以後再圖之。在淝水之戰爆發於公元383年,在此之前前秦雖然和東晉之間也有交戰,但都是規模不算太大的局部戰鬥,如雙方爭奪襄陽的攻防戰。379年,前秦攻下襄陽,至此長江、漢水上遊都在苻堅控制之下。
  • 苻堅的遺憾:表面看敗在淝水之戰,其實還是輸在內部矛盾
    南方漢族士族和民眾固然反對前秦的進攻,但從淝水戰敗後前秦遭到西燕、後燕、後秦、東晉多方攻打,瀕於絕境之時,而長安、鄴城、新平、晉陽等地仍然忠於前秦死守甚久的情況而言,前秦在北方的統治未必不得人心。戰爭是暴力對抗,後世金滅北宋、元滅南宋、清滅南明人民敵視、反抗侵略者的精神和行動未必不如東晉激烈,僅僅以南方漢族的反抗情緒判斷是否符合歷史進程恐怕不見得準確。
  • 淝水之戰只傷了苻堅的皮毛,他還有近70萬軍隊,失敗另有因果
    淝水之戰只是苻堅的一次戰役性失敗,並沒有傷及根本,只能算是皮外傷。苻堅在淝水之戰前集結的總兵力是87萬,實際投入淝水作戰的兵力為陽平公苻融的30萬,戰敗後在洛陽還收集10餘萬敗軍,也就是說,淝水之戰後苻堅還有總兵力近70餘萬。
  • 【名人百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的主角——苻堅
    【名人簡歷】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使前秦基本統一北方;但後來在伐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鮮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後被羌人姚所殺,終年48歲。
  • 淝水之戰中,80萬大軍被8萬東晉軍大敗,苻堅為何敗得這麼徹底
    由此可見,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伐晉,並發起了淝水之戰。驕傲自滿的苻堅伐晉,卻"草木皆兵"最終戰敗公元383年七月,苻堅不顧朝臣的反對,認為前秦應該趁著統一北方的勢頭,直接南下討伐東晉,完成自己的雄心壯志。"草木皆兵"源於淝水之戰原本苻堅是想趁著晉軍渡淝水到一半的時候就發動突襲,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卻沒想到自己的陰謀早就被對方所得知。
  • 苻堅因淝水之戰被嘲諷千年,帶領氐族崛起的領袖,真如此不堪嗎?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此戰,前秦慘敗,由此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局面。東晉免於亡國,繼續偏安江南。在這場事關國運的決戰中,前秦皇帝苻堅的表現,難免使人感覺他是一個既狂妄又愚蠢還膽怯的複雜體:他先是狂妄自大,自謂秦軍百萬,投鞭於長江中,可阻斷江水東流;繼而為顯示博大仁愛的胸懷,下令在京師長安修建府邸,以供俘降的東晉君臣居住;收納、厚待前燕降將慕容垂、東晉降將朱序等(戰後表明,這些決定是前秦戰敗的重要因素);戰前瞭望晉軍陣營,誤將山上的草木判為晉軍將士,流露出畏戰懼戰之態;交戰後,他又想趁晉軍渡淝水之際
  • 淝水之戰:前秦王苻堅敗給了自己的「好」
    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的排兵布陣並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地方,前後研究一遍倒像是一次超大型的踩踏事故。此戰有一個寶貴經驗,即思想不統一,後方不穩是不能輕易動作的,只會自亂陣腳。其失敗責任完全在苻堅本人,被虛高的兵員數字衝昏了頭。前秦從一起兵就輸了,根子就在陽平公符融的諫言上。
  • 淝水之戰中,朱序大喊了一聲,為何苻堅的前秦軍便兵敗如山倒
    前秦天王苻堅也是倒黴,這輩子就喜歡人才,收留了慕容垂和姚萇這兩個白眼狼,結果把自己給害了。淝水之戰的時候,慕容垂的三萬人馬按兵不動,毫髮無損,姚萇更是在後來趁火打劫把苻堅給宰了。當時苻堅帶著80萬大軍南下,這規模是很難管理的。
  • 淝水之戰中,兵力佔優的苻堅卻草木皆兵,悔不聽王猛的良言
    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戰。前秦苻堅集結百萬兵力與東晉八萬兵力展開對決,卻以慘敗告終,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叫做「草木皆兵」。苻堅和王猛的君臣組合應該是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組合,可以媲美齊桓公和管仲、劉備和諸葛亮。
  •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淝水之戰到北伐時期的南北形勢圖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於淝水。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留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
  • 苻堅為何兵敗淝水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從此退位流放,百日王朝徹底垮臺;苻堅兵敗淝水,最後身死國破,一統江山化為泡影。  大約是因為歷史教材的影響所致,在大眾心中苻堅的名氣並不大,但作家柏楊卻認為:「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 淝水之戰:百萬大軍黨的悲劇
    這種優勢在古代戰爭中亦有體現。但萬物皆有兩面,人多勢眾未必一定帶來優勢和勝利。東晉時的淝水之戰,就有一個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得勝利卻一敗塗地的典型。亂世再起但苻堅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百萬大軍,只能在勝利中前進,而不能在失敗中停滯。便力排眾議,決定繼續伐晉!公元383年,苻堅下令大量徵發兵員與牲畜。此次出徵比前一次聲勢更為浩大,史載部隊共有步卒60餘萬、27萬騎兵,分東、中、西三路進擊南下。如果算上各類動員的後勤力量,則總兵力可以達到奇幻的百萬之眾。
  • 笑侃大事件·淝水之戰
    383年,苻堅率領百萬之眾大舉南下,東晉這邊握著大棒的是世家謝氏。謝安率領東晉的全部家當8萬軍隊和苻堅硬剛。苻堅見對面才這點人,自信能速戰速決,但能兵不血刃自然更好,於是派降將朱序去勸降東晉。沒想到朱序表面義正言辭的讓前線統帥謝石投降,私下裡卻偷偷跟謝石說:「前秦說有百萬之眾,其實是唬人呢,現在他們到達戰場的沒多少人,你趕緊趁他們集中起來之前幹翻他們,不然百萬大軍一起進攻,你們還打個錘子。」謝石覺得有道理,於是主動出擊,前秦當然對此沒有什麼防備啦,於是晉軍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並且把軍隊推進到淝水,與前秦隔江對峙。
  • 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 源於著名的淝水之戰
    「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都源於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淝水之戰」。公元383年,統一了北方的大秦天王苻堅(氐族)力排眾議、一意孤行,親自率領數十萬大軍,南下討伐東晉,「淝水之戰」因而爆發。歷史學家稱,這是一場關乎東晉存亡的生死之戰,也是在中國歷史上與「赤壁之戰」齊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 淝水之戰始末——比小說劇情更精彩的歷史神轉折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四月,滅晉之戰拉開序幕。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進攻東晉重鎮襄陽,隨後又另派10萬三路合圍,襄陽主將朱序死守近一年,終於城破被俘。拿下襄陽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今江蘇徐州),秦晉淮南之戰爆發。在淮南之戰中,東晉名將謝玄自廣陵起兵迎戰,四戰四勝,打得彭超毫無脾氣。
  • 淝水之戰之謎:雙方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逼真地概括出秦兵失敗時的恐慌心態,它留給歷史以笑柄。至於晉軍,他們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以輝煌戰績彪炳史冊,於是淝水之戰也成了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可是有人認為淝水之戰的這種傳統說法實際上饒有疑雲,因為從晉秦參戰的實際兵力,很難把淝水之戰說成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另外淝水之戰晉軍取勝的原因也不只一說。這樣又需要打一場筆墨官司。
  • 【戰場風雲】現代軍事視野下的淝水之戰
    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單身匹馬逃回洛陽。歷時4個月的淝水之戰,以東晉軍勝前秦軍敗而告終。淝水之勝,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對於前秦政權和苻堅來說,淝水之敗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的統一局面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氐族貴族重新崛起,趁機肢解了前秦政權,苻堅本人也遭到了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
  • 淝水之戰,若苻堅不犯低級錯誤,可否平定東晉、統一天下?
    慕容雖然心中很不爽,卻也不愧「明君」之名,在王猛死後的七年間,確實沒有給東晉造成任何實質性威脅。但到了第八年,即公元383年,苻堅終於有了一統天下的雄心,不顧多數大臣,包括弟弟苻融的反對,決定徵發他的軍隊,向江南東徵。只有一個人支持他,那就是被逼降前秦的鮮卑王族慕容垂,包藏了禍心的慕容垂,其實是想趁這個機會從前秦中脫身。
  • 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
  • 只是輸了一場淝水之戰,為何前秦就滅國了?
    在興辦教育外,王猛還「禮百神,旌節義,繼絕世」,弘揚德化,教化百姓,通過這些舉措,社會風氣為之一新,競學之風氣也與日俱盛。這一系列制度的落實使得前秦國力大增,逐漸擁有了統一北方的實力。二:民族政策的失敗使得前秦在統一北方之初就已經埋下了亡國的隱患前秦強盛後,苻堅有意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