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依》1971年拍攝,1972年由長影譯製,但直到1978年才在國內公映。
《不朽的人》的編劇與導演,正是《勇敢的米哈依》的原班人馬。兩部電影之間可以看出有明顯的承續關係。
在《不朽的人》中,還引用了《勇敢的米哈依》裡的部分鏡頭,主要是米哈依的大將科斯泰亞在高燒誕妄之中,腦海裡出現了身著白色襯衫的米哈依縱馬揮刀、衝鋒陷陣的影像。
這個鏡頭,明顯是從電影《勇敢的米哈依》中剪輯出來的,而這個米哈依的扮演者,在《不朽的人》中卻出演了米哈依手下大將杜米特魯。
杜米特魯
《不朽的人》1974年拍成,而中國引進的時間在1987年,這個年代,羅馬尼亞電影已經失卻了新鮮感,在國內基本沒有什麼反響。
《不朽的人》在羅馬尼亞當年反響不錯,是賣座影片之一。羅馬尼亞電影人協會稱,這是羅馬尼亞有史以來收視率第11高的電影。而2006年,《勇敢的米哈依》被評為羅馬尼亞有史以來收視率第三高的電影。
《不朽的人》與《勇敢的米哈依》的鴻篇巨製完全不同,它更注重於個人的情感訴求,是一部視野限制在個體身份的電影,而不是《勇敢的米哈依》那樣的全景式再現歷史的史詩影片。
《不朽的人》與《勇敢的米哈依》的編劇,都是蒂·波波維奇,此人在小說與編劇領域都幹的風生水起,他編劇的電影,很多都在中國放映過。《不朽的人》是根據他的劇本《暴風雨過後》改編而成。
《不朽的人》以「勇敢的米哈依」的舊屬部將回歸祖國為背景,表現了米哈依當年的戰友與屬下繼承遺志,把統一祖國的大業延續下去這麼一個主題。
不過,這種主題,只是七十年代羅馬尼亞這個國家的良好願望,在歷史上,這種國家統一的願望,在米哈依所在的那個年代,並不是那個時代人的潛藏意識。
因此,《不朽的人》的情節線索是線性的,說得通俗一點,相當於好萊塢電影裡的「公路電影」模式,一幫人一路而行,路上遭遇各色人等,在最後來一次終決一戰,便完成整個電影的情節脈絡。
《不朽的人》的故事發生時間在1611年,此時,距「勇敢的米哈依」被害身亡的1601年8月12日正好相隔十年。
《不朽的人》解開了「勇敢的米哈依」的被害之謎,就是確認了:「勇敢的米哈依」之死的真正幕後黑手,是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奧地利的將軍巴斯塔。
《勇敢的米哈依》裡,提到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皇帝魯道夫二世在閱後即焚的一張紙上,傳諭了害死「勇敢的米哈依」的指令,巴斯塔是這道命令的執行者。
魯道夫二世
但《不朽的人》中,對「勇敢的米哈依」被害的場景設定,不同於《勇敢的米哈依》。在《勇敢的米哈依》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哈依在白天聚會時,被不知來自於何處的槍彈擊中。而在《不朽的人》中,米哈依遇害的時間,是在晚上。而兇手之所以得逞,源自於米哈依手下的大將安德烈莫名其妙地不在米哈依的身邊,從而在安全上留下了漏洞,致使兇手成功地害死了米哈依。
那麼,那一天晚上,安德烈為什麼離開米哈依的身邊?
安德烈一點不隱諱他在那一晚做了什麼。在面對米哈依的原來部將的詢問的時候,他直言那一晚,他與一個貴婦人去幽會了。而這個貴婦人是米哈依手下的旗手瓦西裡的情婦。
在《不朽的人》的故事發生的時候,安德烈與瓦西裡這兩個曾經圍繞同一個女人的兩個男人相遇了,而富有戲劇性意味的是,這兩個情敵的相遇場地,是在絞架前。安德烈因為槍殺了奧地利士兵,被抓了起來,而行刑人,正是當年的情敵瓦西裡。
瓦西裡見到安德烈,迫切地詢問當年那個插在他們之間的女人瑪麗亞去了哪裡,安德烈回答說他不知道,其實他也在尋找這個女人,因為只有找到這個女人才能解開是誰害死米哈依的兇手。
然後,安德烈與路上遇到的米哈依的舊部屬一起結伴回國。在十年之後,這些當年散落在奧地利的部將,竟然如有神助地聚在一起,確實是一個低概率的事件,但電影必須依靠這一次「公路電影模式」的一路前行,囊括所有的矛盾著力點,然後在回來的路上,再逐一與歷史的陳因與舊怨進行碰撞、攪拌與澄清,最終沉澱出電影裡的英雄主題。
安德烈一行在路上遇到了奧地利人、土耳其人,但關鍵解開米哈依被害之謎的是在一個神秘的城堡裡。
為什麼安德烈十年了都沒有來到這個城堡,解開這個謎?
直到安德烈回國了,路過這個城堡,便去敲門進入,探訪十年前的秘密,這種編劇構思,還是讓人感到有一點太隨機了。
這個城堡有什麼背景?
筆者查看了關於這個電影的資料,都沒有找到對這一城堡隸屬關係的解說。
從筆者的分析來看,這個城堡應該是屬於匈牙利人的城堡。
安德烈從奧地利回到自己的國家,必須經過匈牙利。
而這個城堡的堡主與安德烈相互之間是認識的。安德烈見到堡主的時候,堡主說他們在米拉思勞戰役的時候相識,兩個人曾經有過交手的經歷。
安德烈還補充說:「你雖然反對我們,但不屬於背後傷害我們的那一類。」
可以看出,在米拉思勞戰役中,安德烈與這個名叫薩洛西的堡主是對立的一面。
那麼,米拉思勞戰役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可以查一下資料:米拉思勞戰役發生在1600年9月18日,是匈牙利貴族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支持下,發起針對米哈依的叛亂,米哈依在這場戰役中被打敗。
再看一下由羅馬尼亞人編纂的《羅馬尼亞通史》,其中寫道:「1600年9月18日,在阿尤德附近的米勒斯勒烏爆發了同巴斯塔結盟的貴族之間的戰鬥。」
地名音譯不同,但是指的是同一地名。
這場戰役,在《勇敢的米哈依》裡也作了重點呈現。
《勇敢的米哈依》的整個電影,對歷史復現,作了戲說式的簡化與豐潤,根本沒有提到匈牙利的什麼事,涉及其它勢力的部分,只有波蘭被點到了一下——這主要在米哈依徵服摩爾達維亞的時候,電影裡表現波蘭軍隊支持摩爾達維亞公國軍隊。
《勇敢的米哈依》把主要的情節線放在米哈依與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希日西蒙之間,而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又加進了女人的維繫索,最後,希日西蒙被米哈依打敗了,喻示著米哈依在電影裡勝利了。
《勇敢的米哈依》在表現希日西蒙失去了自己的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的時候,曾經發起一場針對米哈依的復國之戰。
電影在表現這場戰爭時,並沒有像之前的表現戰事那樣,採取全景式的交待,而是通過米哈依的紅顏知己羅薩娜不知從哪裡打聽到奧地利大將巴斯塔已經與希日西蒙暗中聯合,提醒米哈依要注意巴斯塔的背叛。
羅薩娜把這個秘密情報,告訴了米哈依的妻子,然後米哈依的妻子派人來到戰場,準備告知米哈依這個重要突變信息。
電影就是通過這個傳遞訊息的第三者的視角,側面勾勒了戰場上的一個橫斷面,鏡頭掃過已經風捲殘雲般的戰爭一角,電影裡表現了米哈依的兒子眼睛受傷,痛苦地在戰場上摸索前行,最終,他死在這場戰爭中,實際上,真正的情況,他並沒有在這一場戰爭中死去。電影在表現在這一幕時,頗為震撼人心,對米哈依的打擊也是十分慘重的。
這一場戰爭,就是《不朽的人》裡提到的堡主與安德烈曾經劍指對方的那一場戰事,當時堡主站在匈牙利一方,配合奧地利將軍巴斯塔,與米哈依交手。
事過十年後,米哈依再次見到堡主,可不是來與他把盞言歡的,而是調查當年米哈依之死的一個關鍵證人,就是那個誘使安德烈離開米哈依營帳的神秘女人瑪麗亞。
果然,安德烈就在這個城堡裡,見到那個十年之後依舊光鮮如舊的女人,安德烈問她當年是由誰支使誘惑他的,瑪麗亞說是巴斯塔。
安德烈了解了真相,把這個女子帶下閣樓,準備向大家公布這一驚人的秘密。
這時候,堡主也在向大家宣揚自己的雄心勃勃的計劃。為什麼說此堡主是匈牙利人?
因為從電影的交待來看,這個名叫瑪麗亞的女人來自佩斯,這是匈牙利的一個城市。
而這個堡主在向大家作鼓動演講的口氣中,也帶有鮮明的匈牙利的站位。他說:「布達在異教徒腳下呻吟」。
布達是匈牙利的首都。1541年8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裡曼一世佔領匈牙利首都,把匈牙利中、南部變成土耳其巴夏轄區,統治長達一個半世紀,而被神聖羅馬帝國佔領的匈牙利北部則納入了奧地利版圖。
匈牙利是堡主的故鄉,所以,他特意作了強調,然後他提到羅馬尼亞的三個公國,在米哈依死後,都有了新的君主,在分析了形勢之後,他開始提出他的宏圖大計:「我薩洛西伯爵同羅馬和維也納有著最牢固的聯盟關係以及血緣關係,如果我們聯合起來就能統一三個公國,這個目標也是你們主公米哈依為之奮鬥過的目標。」
可見這個匈牙利人也有著雄心壯志,意圖染指羅馬尼亞的國土。
直到今天,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之間仍然因為這一領土的糾葛而在國際舞臺上,暗中交戰,成為兩國關係時冷時熱的一個重要潛因。
安德烈駁斥了這個匈牙利堡主的狂妄野心,接下來,安德烈正準備帶著那個間接導致米哈依被害的女人,準備宣告她當年的參與陰謀的罪行,正值此時,瓦西裡插了一手,顯然,他比安德烈更早一步,與該女子建立情感關係,在他的意識中,是安德烈橫刀奪愛,搶走了該女子。
在瓦西裡心目中,情傷大於國恨。所以,瓦西裡一定要發洩一下對安德烈當年的「奪愛之恨」的滿腔怨氣,一番劍拔弩張的刀光劍影之後,兩個人之間終於釋放了十年的舊仇積怨,然後,私怨退隱,國讎上升。
安德烈讓瓦西裡最後留下來處置匈牙利堡主與這個參與害死米哈依的女子,在影片裡,我們看到的一個鏡頭是,這座宏偉的城堡發生了天崩地裂的爆炸,可以想見,這個城堡與堡內的仇人,包括那個名叫瑪麗亞的女子,都香消玉殞,玉石俱焚了。
這樣,《不朽的人》把米哈依之死的直接導火線給清除了。其實,真正害死米哈依的幕後黑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魯道夫二世,不過此時的魯道夫二世早已病死,而直接採取暗殺行動的巴斯塔身居高位,也難以復仇,只能拿一個外圍的配合暗殺米哈依行動的女子來祭掃米哈依的英靈。
電影暗中體現出的是,政治紛爭中最可恨的是女人的溫柔的一擊。滅掉了這個女人,仇恨也就理所當然地煙消雲散了。
在《不朽的人》裡是否隱藏著對女人的歷久不變與與生俱來的人性偏見呢?
安德烈一行,繼續前行,又遇到了土耳其的軍隊,被捉住後,飽受埋在沙中暴曬的酷刑,幸好是瓦西裡再次出手,救出了眾人。
最後,安德烈一眾回到了米哈依的老城堡,想在這裡聯繫瓦幾內亞的大公,這時候,才知道之前的舊大公杜拉·舍爾班已經被廢黜,顛沛流離而死,新任大公米赫內亞,是拉杜之子,系由土耳其扶植上臺的,對米哈依的前部下自然不會給予好臉色,立刻聯合土耳其軍隊,包圍了米哈依的城堡,意圖從安德烈手中奪回傳聞中的米哈依留存下來的金銀財寶。這也是電影裡的一條主線,把一場復國行動歸結為護寶回歸,這也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通用型套路。
這樣,新大公與安德烈之爭,便不再是復國理念的爭執,而是最粗暴直接乾脆的對財富的劫掠。
那麼,在米哈依死後,他為之奮鬥的瓦幾內亞究竟發生了什麼?
查遍了各種文本的「羅馬尼亞史」,都沒有看到一個明晰的譜線與答案。
我們看一下瓦拉幾亞公國的當政者在米哈依統一羅馬尼亞前後的承繼年表:
1、惡棍亞歷山德魯 1592——1593年
這就是《勇敢的米哈依》一開始的那個殘暴無道的大公,他一邊蝗蟲大嚼,一邊下令吊死臣民,所以,他很快被奧斯曼土耳其拋棄。
2、珀特拉什庫的勇士米哈伊,1593——1601年
米哈依自稱是前任王公的私生子,也有史書上稱是善人珀特拉什庫的私生子,珀特拉什庫的當政時間在1554——1557年。貴族身份的地位,無疑對米哈依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一個血統上的優勝條件。
3、西蒙·莫維勒,1600——1601年
米哈依統一三個公國之後,其實一直未形成有機的一體,是一個短命的統一。三個國家的叛亂者一直蠢蠢欲動。
在《不朽的人》裡提到十多年前的匈牙利、奧地利將軍巴斯塔組成的大軍進攻米哈依的時候,米哈依不敵,大敗。在《勇敢的米哈依》裡,表現米哈依的兒子在這場戰爭中,受到重創而死。
在這些叛軍之中,波蘭人聯合摩爾多瓦的叛軍,直搗黃龍,向米哈依的老巢殺來,意圖擁立摩爾多瓦大公的弟弟西蒙·莫維勒為瓦拉幾亞的大公。
米哈依可以說他的統一,觸碰了馬蜂窩,引起了強大的反彈。他連自己的老窩都沒有守住,所以我們不得不說,勇敢的米哈依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傳說,在歐洲歷史中,只能在夾縫中看到米哈依的曇花一現的存在。
米哈依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其實是在歐亞兩大勢力衝突留下的縫隙中的一次見縫插針行為。
實際上,米哈依反叛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的歷史中,是置於「十三年戰爭」又叫「長期戰爭」的大體系之下。
所謂的「十三年戰爭」或者叫「長期戰爭」,發生在1593年,延續了十三年。一直到1606年,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籤署了「吉託瓦託洛克和約」,方才結束了這場戰場,而這時的米哈依早已作古,害死米哈依的恰恰是神聖羅馬帝國,可見,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並沒有把米哈依作為不可或缺的力量予以珍惜,如果米哈依真的像在《勇敢的米哈依》裡表現的那樣英姿勃發、神勇無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神聖羅馬帝國會加害於他嗎?
正是有了這樣一個歐洲強勢一極——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這一連串「N合一」名稱的擁有者,對奧斯曼土耳其開始的一場戰爭,才有了米哈依因勢而動,投入這股抗擊土耳其洪流的契機。
米哈依死去之後,他所在的公國再度臣屬於奧斯曼土耳其。
4、杜拉·米赫涅,1601——1602年
就是《不朽的人》電影裡的這個與安德烈對壘的大公。他是如何登上大公之位的,看不到任何資料。《羅馬尼亞史》說他在1611年——1616年以及1623——1626年間是瓦拉幾亞的統治者。按照此說,則與此年表所列是不同的。
5、杜拉·舍爾班,1602——1611年
在《羅馬尼亞史》中介紹,說他是「米哈依在瓦拉幾亞的直接繼承人,並且延續同樣的反奧斯曼政策」。
此人上臺後,繼續進攻特蘭西瓦尼亞,而特蘭西瓦尼亞也不是好欺負的,又直搗他的老巢,趁此機會,土耳其扶植了杜拉·米赫涅當了瓦拉幾亞的大公,這就是《不朽的人》裡故事發生時的背景。
6、杜拉·米赫涅復位,1611——1616年
按《羅馬尼亞史》介紹,杜拉·米赫涅並不是復位,而是在他的父親杜拉·舍爾班四處徵戰、老巢被抄之後上臺的。
可以看出,在米哈依的時代,羅馬尼亞的三個公國之間,就像中國的三國時代,只能以一種均衡的方式,維持一種平衡關係,如果誰打破這種平衡,那麼,往往自身難保。
何況中國的三國時代,還沒有外來強權虎視眈眈地蟄伏在身邊不遠處,也就是沒有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與奧斯曼土耳其這樣的強大勢力近在咫尺,這樣,米哈依打破地區性平衡,導致風欲靜,樹不止,最終他身首異處,便沒有什麼奇怪的。
在大國的夾縫中,選擇好自己的站位非常重要。如果選擇錯誤,很可能被外來的滔滔巨浪給衝激得片甲不留。
後來羅馬尼亞發生轉型期間,是所有東歐國家中最慘烈的一個國家,國家首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斃命,如果回首一下這個國家的歷史往事,仿佛能夠感受到歷史上的殘酷一幕,千裡姻緣一線牽般地呼應到當代政事。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勇敢的米哈依》裡的歷史史實,本來能夠成為一面鏡鑑的模板,但是旁觀歷史容易,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就很難了。
在《不朽的人》中,就是這個杜拉·米赫涅大公撲殺了米哈依的剩餘勢力,即使他不需要米哈依傳聞中的財寶,就是作為前大公的殘兵剩將,他也不能留著臥榻之旁的酣睡呼嚕,所以安德烈的萬裡奔國、意圖再舉統一之旗,註定是黃梁一枕。他們能否當得起「不巧的人」,是只能站在米哈依的角度的一種觀看。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很可能被視著不合時宜的逆潮流而動的人。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