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書法大家談】葛昌永:匾額是一種綜合藝術

2021-12-10 書法報編輯部

2020年11月11日《書法報》第43期18、19版

責編:印兆麒 郵箱:sfbs26@163.com

  葛昌永 中國書協第六屆理事、湖北省書協副主席、湖北省書法院副院長、中國作協會員。

匾額是一種綜合藝術

■葛昌永

  匾額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具有獨特性的民俗文化精品,是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歷代人民的文化生活緊密相關。在我國以東方建築為主要建築形態的時期,匾額無處不在。主要以民居廳堂、名勝景物、文人齋號、鄉裡牌坊、店面商號、宗族祠堂、殿堂廟宇、水榭亭臺等為主要載體。當代隨著世界文化交融和建築形態改變,匾額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似乎漸行漸遠,可依然於書齋、名勝、殿宇、商號諸方面廣有應用。試想故宮太和殿沒有匾額,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鸛雀樓上沒有匾額,一座中式大酒店沒有匾額,簡直就沒有了建築物的「精氣神」!

  任何事物沒有了精氣神,便會失去光彩。什麼是「匾」?「匾」古時通「扁」,許慎《說文解字》說:「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文,就是匾額的文字內容。「額」,即為懸於門屏上的牌匾實物,是建築物額頭上懸掛的物件。匾額橫懸謂之匾,豎掛在門兩邊謂之聯。額與聯是人們入戶前首先進入眼帘者,是建築物的臉面。建築物額頭和門面的東西,你說重要不重要,沒有這東西是不是沒有精氣神?匾額,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建築和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

葛昌永題逸和樓

  能成為文化現象,我認為匾額至少具有三性:實用性、藝術性和觀瞻性。所謂實用性,主要是它的裝飾效果。中式建築上取掉匾額,就會覺得缺少點什麼,恰如鳳凰沒有戴上鳳冠,駿馬沒有安上馬鞍。只有上匾懸聯,才算「功德圓滿」。這說明,匾額其實已經成為東方建築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畫龍點睛的那部分。所謂藝術性,匾額由書法呈現,展示的是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並以木、石、陶瓷、金屬為質地,輔以雕刻、燒制、著色等輔助加工技術,使得匾額成為一種跨界的複合式藝術品,與建築對象渾然一體,具有強烈濃鬱的審美意義。所謂觀瞻性,除了審美感受,匾額還有風氣教化作用,也即文字內容具有教育功能。縱觀各種匾額,無不表達著人們嚮往美好、追求真善的意願,內容引經據典、言簡意賅,多由精華的名言警句、人物評述、勝景抒懷的辭賦詩文構成,因此文藻華美、寓意深刻,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方方面面的狀態。人們看到、讀到這些意趣涵遠的作品,既可以欣賞藝術美,又可以從文字內容中獲得省悟、受到啟示,產生共鳴。

葛昌永題抱月亭

  能夠產生共鳴,源於共同的文化認知。這種認知追溯起來,又分別基於對書法藝術、建築藝術和文本內容的認知。認知是一種自覺,也是一種習慣。僅就匾額書法來說,是書法款式中堂、條幅、橫披、鬥方、長卷、扇面等形式中的一種。寫匾額用什麼書體為好,其實也有大致約定俗成的認知:就是以大眾能輕鬆識讀的書體為首選。大眾識讀,不僅僅只是書法家和學者們才能識讀。如果一個府第的匾額寫得老百姓認不得,人們走到門口不知道是到了哪家府第,匾額便失去了實用性。所以,大多數匾額應以楷書和行書為主要書體;隸書為少;篆書和草書更少見,尤其是大草幾乎稀有。用大草,難識讀是其一,書寫時於收放、開合、疏密、適度諸方面,也很難妥帖安排。

葛昌永題近仙人居

  妥帖安排,有個書體問題,還有個章法問題。就章法而言,書寫匾額一般為少字作品,雖片辭數語,著墨不多,要想使其巍然大觀,令人肅然,除了字要寫得莊重優雅,字之間需要虛實呼應、契合揖讓之外,簡捷明快應是其章法的主格調。匾額一般只有幾個字,除落款用印之外,最好不要再有其他元素。至於字序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是寫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得要看匾額將來的用處。一般說來,字序以從右至左、字體為繁體字居多。在特定的場合,如中小學校,字序最好從左往右,書寫最好使用標準的簡體字。對聯的字雖然多一些,但也是與額相比較而言的。即使天下最長對聯,昆明大觀樓的聯也不過百餘個字。匾額幅面受限制,字又不能太小,所以應以穩當為旨要。至於書寫匾額用什麼書風最宜,也要看匾額用在哪類建築物上,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一般的書齋庭院,以輕鬆怡逸、情調雅致、具有個性為宜。在面向社會大眾的建築體上,則應以容易識讀為要務。用於廟堂大殿之上,應以莊重雄強、穩健大氣為上乘。如果是建築群,還應對整體的匾額與聯的書體有大致統籌,這樣才能顯得豐富多彩。

葛昌永題文峰塔

  豐富多彩的生活,反映在匾額上,其實也是時代的一種縮影。小小的匾額天地,既承載著書法作品的豐富性,還承載著書寫內容的豐富性。逛北京故宮博物院,我每次總用一半的時間看建築物上的匾額、對聯,一半一半的時間,是看室內的書畫文物,剩下的時間才是走路、拍照和欣賞建築之美。看匾額上精湛的書法表現、雕刻的刀工技法、整體的浪漫多姿,更在意於文辭的寬廣韻域。推而廣之,觀名樓勝景,也往往為其匾額上的文墨所吸引。譬如黃岡東坡赤壁的《前後赤壁賦》、嶽陽樓裡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如果沒有這些文墨點睛,建築物也就索然無味,失去文化光彩了。

光化門

  匾額是文物的精神表達。如果說建築的存在是一種敘說,那麼匾額的存在更是一種直接敘說。在我記憶裡難忘的匾額,當然有許多,如上所述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黃帝陵前的、大禹廟前的、孔府裡的、頤和園中的、靈隱寺內的以及各類古代書院中的,忽然間讓我說印象比較深刻的,腦海顯現的卻是站在韓國青瓦臺前的大道上,看到的光化門上的那幾個大字。這門樓是朝鮮李氏王朝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不但是用漢字書寫,而且寫得端莊活潑可愛,宮內的「勤政殿」、「康寧殿」「交泰殿」,都一應莊嚴正大,結合在中式宮殿上,讓人感覺仿佛置身國內。還有在日本,也到處可以看到用漢字書寫的匾額牌坊。再想一想,國家和民族強大時,文化就會影響世界。國家和民族羸弱時,好東西也會失去光彩。因此,只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匾額文化才能夠更好地發揚光大。

勤政殿

  這些年來,我寫過不少匾額作品,譬如黃鶴樓東大門及鄂王故裡牌坊,峴首亭、沙湖公園、太白書法院的匾額,漢街大戲臺、仲宣樓、滄浪亭及東坡遺愛湖門樓上的對聯,東湖賓館櫻花園、東湖綠道、黃河碑廊、《白雲邊賦》刻石等。有時候因為忙或者其他原因,草率寫就,當這些書丹的匾額面世後,才覺得後悔。追悔當時為什麼沒有慎重對待,這便是教訓。懸匾刻石,乃慎重之事,馬虎不得。書家一定要傾自己全力,寫出滿意作品才能打動觀眾、垂範後世。再就是要根據建築物的性質確定書體和書風。至於匾額書法是否適宜集古字代替,當然應無不可,只是集古字雖然簡便,但集字很難達到天然和諧效果,而且若一應集古,那麼當下人又能為這個時代留下什麼文化印跡呢?

葛昌永題峴首亭

  關於匾額文化的未來趨勢和前景,我倒覺得恰好與書法的未來發展趨勢相仿佛。20世紀以前,由於書寫工具的唯一性,漢字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之間、書寫與書法之間既有區別更緊密相聯,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如匾額,在遍地都是中式建築時,它本就是東方建築的構成元素。恰如書法是在書寫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樣,由於有了鋼筆、原子筆還有計算機的出現,書寫才改變了形式。也正是由於西方建築的介入,使得匾額失去了必然存在的載體。可是,電腦來了,實用書寫不用筆了,書法就一定會消失麼?不可能。正是因為實用書寫不再用筆,尤其是毛筆,書法才更為獨立且鮮亮地成為一種藝術。寫字的人是少了,因為實用書寫用上了鍵盤,可書法人還在,書法還在。匾額存在的載體少了,可匾額不可能消失,它依然在許多的中式建築、書齋店鋪廣泛存在,並且隨著中國逐漸強大和旅遊等文旅事業持續發展,這些中國元素有可能會再振雄風的。

葛昌永題太白書法院

葛昌永題遠齋


相關焦點

  • 【匾額書法大家談】「匾額學」應成為專門學科——王亞洲談匾額文化
    從藝術實用化的角度看,除卻置匾者提出要求外,現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左往右寫了,落款鈐印在右邊。另外,匾額書寫最好用繁體字,畢竟匾額本身是一種文化象徵,也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再就是字體大小要保持協調一致,有的置匾者請書法家題寫匾額後,又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隨意改變原本字體的大小和位置,也不徵求書家意見,結果搞得不倫不類、貽笑大方,此舉有損書家名聲。
  • 書法章法藝術之匾額書法的創作
    上一節中已講到皇宮大殿的一些匾額都是豎式的,書法也是從上往下寫。這種豎式匾額一般為三 五字,而且以正書為主,其中楷書為主要書體,其為隸書和篆書,行、草也有,但行草、草書相對 少見。這是因為匾額為一個建築的標誌性裝飾,如 果書法寫得讓人不易辨識,那也減弱了匾額的意義。
  • 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甲骨文、鍾周文的形成,寓示著刻字藝術的成熟。縱觀五千年中國文化歷史,可以說文字始傳於刻,有刻才有文字,刻字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推進了刻字藝木的不斷創新,使刻字藝術走向成熟與輝煌。其中匾額就是刻字藝術的傑出代表,匾額作為綜合藝術也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被世人矚目和喜愛。
  • 匾額書法:掛在牆上的文人理想
    匾額,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簡稱為扁、匾或額。在中國的古建築上,多綴有匾額。匾額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 古代匾額:中國古建築中的方寸之美
    匾額是中國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它的產生,相傳緣於中原河洛文化的發展,是華夏文明的一種體現。匾額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深遠的寓意,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說著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
  • ​姜壽田:書法審美與實用的分離,加劇了匾額的窘境!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一批匾書名家相繼離世,匾額書法整體水平驟降。而當代書法整體水平的普遍提高與匾額書法水平的普遍降低,恰恰構成悖論。分析其原因,與當代正體書法水平尤其是大字正體書法創作水平的普遍下降有關,其中碑學金石氣的斷脈,無大家巨腕支撐,造成匾額書法缺乏嘡嗒大氣與正大莊嚴氣象,而以庸常行楷入匾,風格尤著如郭沫若、沙孟海者,鮮矣。由於匾額書法衰落,當代幾無書家以匾額名世。面對匾額創作便任意處置對待,有時已到荒謬程度。
  • 偏城匾額
    匾額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精品,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被譽為建築的「眼睛」。扁額 ,又稱牌匾、扁牘、牌額,簡稱為扁、匾或額。《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也有一說認為,橫著的叫匾,豎著的叫額,到現如今,統稱為匾額。另外它還是融文學、書法、中國傳統建築、雕刻於一體,集思想、藝術於一身的綜合藝術品。
  • 寫在客家匾額在滬展覽前
    聽「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副館長黃崢先生說,福建連城縣樹芳齋要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間博物館」舉辦客家匾額展覽。日前,筆者和小何專程前往連城縣參觀。楊芳夫婦堅持十餘年,興辦「樹芳齋匾額陳列館」,藏品有三千餘件,其中客家匾額800餘方。這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義舉。樹芳齋在收藏的同時致力於匾額、楹聯及民俗文物的保護、宣傳和研究。
  • 武威雷臺觀的匾額
    1987年,武威市當地的多位書法、繪畫名家為雷臺觀內主殿、二平門以及風伯雨師殿等立匾題字。2003年,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又分別為觀內題寫了楹聯,使雷臺觀內匾額、楹聯得以補全。這裡,就其中的匾額作一簡介。 雷臺觀內現存匾額一共5塊,主要集中在道觀內中軸線主要建築上,均為武威現代書畫名家所題,內涵豐富、意蘊深長。
  • 武威文廟匾額的旅遊開發策略
    匾額孕育於先秦,萌發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符號,融漢語言、漢字書法、中國傳統建築、雕刻於一體,是集思想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
  • 走進古民居觀匾額|福建古田西洋,餘祖德厝望重鄉評匾額
    圖文作者:張桂守據說匾額興起於先秦,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成為建築中點綴的部分。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橫的叫匾,豎的叫額,又稱「匾額」,俗稱「牌匾」。牌匾不僅是指示標誌,而且是文化的標誌,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標誌。它廣泛應用於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等信息。牌匾是懸於門屏之上。
  • 匾額對聯,建築與書法的結合,那是我們曾經迷失的文化精神家園!
    在古代的建築中,往往離不開匾額和對聯。無論是樓臺亭榭,還是廊閣廟宇,均離不開匾額對聯。我想這是因為在古人眼中,一所建築是把它當成人來看的,那些漂亮的匾額書法就好像人的眼睛一樣,匾額和對聯做好了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建築就有了靈魂。
  • 國家級非遺名單,會昌匾額習俗上榜!
    涉及興國山歌、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 、獅舞(古陂蓆獅、犁獅)、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東河戲、客家古文、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綠茶製作技藝(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燈會(石城燈會)、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等「非遺」代表性項目。
  • [中國夢 振興路] 在客家匾額中鐫刻夢想
    一襲唐裝,一副黑邊的老花鏡,一雙靈巧的手,隨著刻刀的遊走,木屑翻飛跳躍……8月28日,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匾額製作人肖天長的工作室裡,64歲的他正一絲不苟地雕刻著匾額。沒過一會兒,只見幾個大字便躍然匾額上。「每塊匾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 國家級非遺丨客家匾額,爬滿記憶的鄉愁~
    一般在長方形匾框上,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題寫其上(通常為4字),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藝術於一體。客家匾額 = 微型族譜 客家匾額表達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和欣賞趣味,反映了當時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研究客家文化難得的實物資料。
  • 重拾匾額文化,再現望族風範
    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國,從春秋戰國開始,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它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深遠的寓意,承載著民族的智慧,傳承著優秀的文化,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 ⊙示意圖匾額,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牌匾,簡稱為扁、匾或額。也有說,橫寫為「匾」,豎寫為「額」。
  • 刀尖兒上的藝術!魯南傳統匾額製作技藝登上央視《探索發現》欄目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8日訊 棗莊市市中區非遺傳統技藝——魯南傳統匾額製作技藝於近日登上央視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南傳統匾額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田家運講述了他和匾額的故事。
  • 保護傳承非遺 贛州會昌讓贛南客家匾額文化重放異彩
    為了敦宗睦族,尋根問祖,凝聚宗族力量,贛南客家先民修建了規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各種祠堂都有掛堂匾和其他匾額的習俗。  匾額在贛南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贛南客家匾額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壽匾三大類。堂匾一般體形較大,以長方形居多,字體亦較粗獷,匾飾相對簡潔,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標識功能。功德匾和壽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樣,講究書法、圖案、印、雕、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 李銘漢故居的匾額與楹聯
    經各方努力,此次修繕中還復原了故居中原有的部分匾額與楹聯。匾額與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特有的裝飾形式。它集文學、書法藝術於一體,其文化深厚,內涵豐富,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的聯繫。今天,我們若想讀懂這處近200多年「涼州世家」文化名人的生活之地,除了李氏優良的家風學風外,也可參看這些散落在故居內的匾額楹聯。
  • 曹立庵先生題寫《國立武漢大學》牌坊匾額
    2021年是曹立庵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的日子,為紀念曹立庵先生高風亮節的人格精神、書、畫、印三絕的輝煌藝術成就,記者採訪了曹立庵先生的學生,著名書法家段奇洲先生,段奇洲先生向筆者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