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科學方向的科幻巨星 ——記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

2021-02-15 大科技

他的一個看似極其荒誕的幻想也已經被人拿起來研究了。

在《3001:最後的奧德賽》中,克拉克描述了未來的人發現機器要比人體結實耐用的多,因此想到把自己轉移到機器上,首先是大腦轉移,隨著技術發展,可以做到只是轉移思想,把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轉移到堅實閃亮的金屬或寶石上面,讓自己的思想永久存在下去,因此,將來的時空旅行就不是機器載人飛行了,而是人類自身在太空中穿梭,他們不用再製造太空飛船,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個太空飛船!

在2005年,克拉克還告訴BBC,將來保存人的思想就像在光碟上保存數據一樣方便,把光碟數據輸入到任何機器程序中,那個機器就被賦予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性格特點!

這個想法太科幻了,但卻極具吸引力,很多人都想在自己死後,讓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繼續存在下去,也就是靈魂的永生。

對於如此科幻的想法,科學家竟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了。例如微軟公司的一位研究者就開始了「我的生命比特」計劃,目標就是利用數碼的方式來保存自己一生中的文章、照片、聲音、視頻等信息。這個思路進行下去,就很容易發展到用數碼方式保存自己的所有思維特徵和性格特點。

現在已經出現了計算機解讀人類思想的技術,那麼備份人的思想是不是就不會很久遠了?

然而,最引人關注,讓全世界人都緊張應對的還是他的一個科學預警。還記得臨近2000年的時候全球的計算機千年蟲恐慌吧,這是1997年國際信息界發布的一個警告,而這個混亂最初卻是克拉克攪起來的。

克拉克1990年在他的小說《大銀行出沒的幽靈》中說,計算機的發展初始由於沒有考慮更長的時間設計,20世紀計算機對於年代的計時方式是取最後兩位,例如1996年在計算機中顯示是96年,因此當跨世紀時,計算機中的很多指令就會認為回到了1900年,從而會引發巨大的混亂,這種情況就像是藏在計算機中的大蟲子,2000年到來之際,突然跳出來毀掉計算機系統和數據,比計算機病毒可怕得多。例如:到了2000年,銀行裡面的電腦會出現利息計算上的混亂,甚至自動將所有的記錄消除; 美國夏威夷電力公司的實驗發現,輸入00年,結果電廠自動停止運行,造成用戶全面停電、電器故障甚至燒毀;美國聯邦核管處更是擔心全美的百餘座核電廠裡的儀器由於千年蟲的破壞而造成核輻射外洩等災難;救生系統或監視系統可能會死機導致患者生命危急,由於控制雷達的電腦失靈,班機無法起飛,正在飛行的飛機失去航向,等等混亂和災難。

這種分析異常合理,不能不引起重視,於是全世界都在緊張應對這條潛伏的巨大「千年蟲」,也許正是人們的積極防禦,千年蟲沒有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混亂或災難,我們應該感謝克拉克攪起的恐慌。

不過克拉克的設想也有不夠理性的,其中一個就是讓美國和蘇聯兩大強國費心思而失敗的核能太空船。

1951年,克拉克在他的小說《太空先驅》中提到了人類製造了能利用核能作為能源的太空船普羅米修斯,美國的宇航設計者在冷戰時期還真設立了獵戶座計劃,內容之一就是研究利用核能的太空船,結果未果。蘇聯也不甘落後,曾發射了多個核能驅動的小衛星,其中「宇宙954號」在1978年在加拿大墜毀,核輻射汙染了周圍的區域。

而幾年前,美國宇航局不忍心完全丟棄看似合理的核能太空船設想,又重新拾起研究,並設立「普羅米修斯計劃」,研究目的是發射木星冰質衛星探測器,挨個探測木星的衛星上哪兒有水和生命。但是遺憾的是,普羅米修斯計劃沒有執行下去,因為人類利用核能進行太空探索的設計條件還不成熟,而相關試驗又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核輻射汙染,因此,之後美國宇航局不得不放棄了「普羅米修斯」。

還有一個設想是如何預防地震。在《裡克特10號》中,克拉克認為可以在板塊接縫的50個點上進行焊接,焊接方法是在要焊接的部位埋上原子彈,核能釋放的能量會融化巖石,巖石冷卻後就可以把斷裂的板塊相互連接起來,但是這個設想一看就只能在科幻中存在,板塊運動的力量實在太巨大了,它能夠造山陷海,原子彈釋放的能量即使能夠通過熔化巖石來焊接板塊,板塊一旦運動起來,就像斷開漿糊粘合的木板一樣輕鬆把焊接點斷開了。

由克拉克的科幻對科技的影響能夠看出:科技的發展往往離不開科學幻想。

相關焦點

  • 世界著名科幻小說家
    H.G.韋爾斯代表作:《時間機器》《時間機器》被許多人認為是迄今最好的科幻小說。韋爾斯為其他每一個人樹立了標杆。儒勒·凡爾納代表作:《環遊地球80天》凡爾納的作品使他成為科幻小說先鋒,以及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
  • 英國科幻小說最高獎亞瑟·克拉克獎公布,尚比亞作家處女作獲獎
    編譯丨肖舒妍 亞瑟·克拉克獎 (Arthur C. Clarke Award) 成立於1987年,由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資助,頒發給過去一年在英國出版的最好的科幻小說。該獎項為「英國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說獎」。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中國科幻小說vs美國科幻小說:是否有本質差異?10歲之前,陳楸帆就與科幻結下了緣分。
  • 盤點世界十大科幻小說家,你都認識嗎?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阿瑟·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小說裡的許多預測都已成現實。尤其是他的衛星通訊的描寫,與實際發展驚人的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命名為「克拉克軌道」。作品包括《孩童時代的結束》(1953)、《月塵飄落》(1961)、《來自天穹的聲音》(1965)、《帝國大地》(1976)和《2010》等。
  • 科幻史話09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作家們
    四大才子之外,還有一大群才華橫溢的作家用他們的科幻小說,為黃金時代添磚加瓦,共同營造出無比璀璨的黃金時代。這些作家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對有些作家來,科幻的「科」必不可少。對另一些作家來講,科幻的「幻」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更願意做夢的主人,傑克.萬斯就是其中之一。傑克.萬斯很少在敘事結構上玩弄花巧,基本都用簡單直接的單線單向敘述。
  • 世界公認的3大科幻小說家,他們的作品大家都看過嗎?
    科幻小說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在全球有著非常廣泛的讀者,歷史至今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科幻小說家,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劉慈欣。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公認的3大科幻小說家,他們的科幻小說大家都有看過吧?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再看一位哲理性的科幻作家——奧爾迪斯,奧爾迪斯是英國的科幻作家,他寫過一篇科幻史叫做《億萬年大狂歡》。這本書很有意思,奧爾迪斯在這本書裡寫過這麼一句話說:「雨果跟斯巴克對科幻事業的這種毀滅性的打擊,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我們知道雨果是被奉為科幻的一個祖師,他為什麼觀點如此不同呢?這是因為英國人對科幻的看法,和美國人雨果的看法是不大相同的。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今年2月,美國科幻奇幻協會在其官網上正式公布了2014年「星雲獎」入圍名單,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英文版《三體》入圍長篇小說決選。這是新時期以來首部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科幻長篇入圍「星雲獎」,劉慈欣再次創造歷史。
  • 一切科技的前行者:在夢幻遐想裡的科幻小說
    科技的大量湧現孕育了科幻小說的誕生,人們依據現有的科技水平大膽的對未來進行幻想,陷入到科幻小說的創作熱潮當中。同時期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還有美國的「阿瑟·克拉克」在科幻小說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性,被稱為科幻小說界的三大巨擎之一。
  • 全球三大科幻小說鼻祖,你知道嗎?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是英國作家、發明家,尤其以撰寫科幻小說聞名。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品是《2001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於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後來該片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 薦書|科幻與科學交相輝映——《交錯的世界》
    這段軼事,也契合了《交錯的世界》中引用的英國作家布賴恩·W·奧爾迪斯對科幻小說的定義:「科幻小說是對人的定義以及人在宇宙間的角色的一種探求,這個宇宙存在於人類先進而混亂的知識(或科學)之中……」《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美]詹姆斯·岡恩著,姜倩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阿西莫夫:科幻、科普、神秘主義?
    當年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訂有「克拉克/阿西莫夫條約」:阿西莫夫承認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作家,克拉克承認阿西莫夫是世界上第二好的科幻作家;克拉克承認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學作家(「科學作家」在中國習慣被稱為「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承認克拉克是世界上第二好的科學作家。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1926年以後,大部分人(也包括少數著名科學家)會對科幻小說當中的概念嗤之以鼻,比如比空氣重的飛機、核武器和原子能,還有太空飛行等,任何涉及這些概念的作品都被認為「純屬科幻」而遭到摒棄。
  • 測測你是不是偽科幻迷,17本真正科幻粉要讀的書
    卡爾•薩根是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和物理家家,世界頂級硬科幻作家,創作了許多很有影響力的短中篇科幻小說,《接觸》是他唯一的經典長篇科幻小說
  • 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漫像
    民族:猶太 出生地:俄國彼得格勒 出生日期:1920年1月2日 逝世日期:1992年4月6日 職業:科幻小說作家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信仰:科學
  • 世界科幻「三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文/賀培峰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三位偉大人物,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自小對科幻的追求、紮實的科學基礎,以及親身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讓我們不妨看看這三位巨頭是如何煉成的?不僅僅是科幻家,也是科學家、未來學家!
  • 從《三體》眺望中國科幻出海遠景
    2、英譯本是《三體》出海的關鍵一步提及《三體》出海的成功,一個名字絕不會被繞過——《三體》英文譯者、華裔作家劉宇昆。「一是母語為英語,二是他本身就是優秀的科幻作家。」2012年8月,中教圖籤約《三體》海外版權,開始尋找譯者,華裔作家劉宇昆是最佳人選。此外,中教圖還選擇與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出版方託爾出版社合作。
  • 劉慈欣:科幻的原力
    科幻文學的這種複雜性當然也反映在不同的科幻文學史著作中,這些著作對科幻史的研究有著不同的視角,這些視角的差異之大,甚至讓我們懷疑它們說的是否是同一種東西。國內最早譯介的科幻文學史著作應該來自蘇聯,我曾經看過一本這樣的篇幅不長的書,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名字也記不起來了。
  • 中國科幻,離輝煌還有多遠?
    對於優秀科幻作品的價值,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看來,科幻本身未見得要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一定會激發想像力、激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對科學的熱愛。 在他看來,科幻還能夠幫助人類更深層次思考、認識和理解社會以及未來。「例如人工智慧、生命技術等領域目前發展非常快,很多倫理問題現在都凸顯出來了,通常情況下社會應對這樣的倫理問題是不及時的。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科幻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擴音器  任何有遠見的文明都是有想像力的。科幻作品集中呈現了這種想像力。對於優秀科幻作品的價值,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看來,科幻本身未見得要折射多少科學知識,但一定會激發想像力、激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對科學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