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方劑,都由兩味中藥組成,卻適合不同證候,中藥配伍變化

2020-12-14 文化養生談

三個方劑,都由兩味中藥組成,卻適合三種證候,中藥配伍變化。

中藥方劑,是我們說得比較多的內容。方劑,以前叫做「湯頭」。歷史以來的中醫傳統,基本遵循口耳相傳的師徒形式。每個徒弟拜師之初,師傅一般以三本書為「啟蒙」,其中就包括《湯頭歌訣》。

所謂《湯頭歌訣》,就是將方劑的組成、適用的證候等主要信息,用簡練明了的語言描述出來。既便於記憶,相對也容易理解。對幫助初學者熟悉、記憶中醫方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湯頭歌訣雖然有助於記憶,卻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陷:有可能組方的精髓無法真正體現出來。因為一般不能描述各種組成的劑量,尤其一些組成相近,只是劑量不同的方劑,只讀《湯頭歌訣》顯然就無法區分了。

當然,也有例外者。直接用配伍比例來明明方劑,「六一散」是中藥方劑裡很有名的一個。由滑石、甘草組成。它的配方最大的特點,其實就在方劑名裡: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由此組成一個很著名的解暑祛溼的方劑。之所以方名為六一散,也就是因其配伍劑量而得。

這種特別注意「份量」的方劑,在中醫中藥裡還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三個較有名的方劑,如果不看份量多少,只看組成中藥,則完全一致——都是由相同的兩味中藥組成。卻又有三個不同的名字,適應不同的證候。它們是:

相關焦點

  • 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哪些?這6類中藥方劑,多了解有好處
    中藥方劑是中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主要處方,在發現疾病並且對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的時候,就需要使用這些處方來規劃藥物的使用。中醫方劑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調整方劑使用的時候,要以這一種方劑為主來進行配伍,常見的幾種中藥方劑都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的主要處方。常見中藥方劑都有哪些?
  • 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哪些?這5類中藥方劑,多了解有好處!
    中藥方劑是中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主要處方,在發現疾病並且對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的時候,就需要使用這些處方來規劃藥物的使用。中醫方劑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調整方劑使用的時候,要以這一種方劑為主來進行配伍,常見的幾種中藥方劑都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的主要處方。
  • 中藥組方配伍,讓難治性皮膚病不再「難」!
    中藥是我國的寶藏。當今,如何開發利用好中藥並挖掘其作用機理,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已經成為我國臨床研究和藥物實驗的重要工作之一。中藥配伍理論是中醫藥理論的精華之一,開展方劑配伍規律的現代研究,對於繼承和發展中藥配伍理論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同時也為更有效地指導臨床和中藥新產品研製提供依據。
  • 肝火犯胃、大腸溼熱、心腎不交,三證三方,為何用同一味中藥配伍
    中藥的配伍,歷來就是最難掌握之處。雖然說起來簡單,無非就是根據君臣佐使(主輔佐使)的原則,根據辨證確定的治法,在海量的中藥「寶庫」裡選擇性用相近之品。但有時候,選擇太多也是一個很難決定的事情。這就需要殷實的中藥功底、一定的經驗才能做到了。關於中藥的配伍,歷代醫家大致的方向其實都是一致的:在精不在多。也就是說,只要「對症」,根本不必為選擇而犯難。一個傳統的中醫,一輩子用到的中草藥,大致也就在三百味左右而已。也就是說,大概在三百味左右的中藥,即可滿足絕大多數日常辯證組方的要求。
  • 中藥研製從「大海撈針」到「碗裡撈針」
    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主任張俊華介紹,西醫主要通過基因測序認識病毒,而中醫關注的是患者的臨床表現,要認識證候,確定病因、病機,才能辨證論治開方子。因此張伯禮院士1月27日到武漢後,就給項目組布置任務,開發臨床數據採集系統,為證候學調查做準備。「我們以前有臨床數據採集系統開發的經驗,而這次最大挑戰是時間太緊。
  • 傣醫《檔哈雅龍》收載方劑的配伍規律
    《傣族醫藥研究(檔哈雅龍)》以《檔哈雅龍》為基礎,共收載傣醫治病藥方103個,傣藥116味及常見中藥62味,適用於治療傣族人民居住地區許多常見疾病,為傣族人民解除疾病的折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本文以《傣族醫藥研究(檔哈雅龍)》為研究對象,以期探索傣藥方劑的使用方法、特點與配伍規律。
  • 中藥四氣五味和引經報使的涵義!
    由於四時氣候的變化,藥物稟受有差異,故有「四氣」之名。     藥物性能的四氣,是古人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所發生的不同反反映而概括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寒溫性質是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強調「入腹則知其性」。深刻揭示了中藥寒、熱、溫、涼四氣的真諦。
  • 中藥香料,你數得上幾個?
    但有些中藥不僅氣味芳香濃鬱,尤其是有的中藥名字中就帶有香字的,而且作用多種多樣,藥用價值很高。檀香:其香氣醇厚、經久不散,具有養神、養生的作用,尤其備受佛家推崇,素有「香料之王」、「綠色黃金」的美譽。其中北京雍和宮的白檀雕像——巨佛,高26米,直徑3米,就是由一整根檀香雕琢而成。
  • 含丁香方劑的數據挖掘及其治療腹瀉的作用機制分析
    ;2020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但以植物為來源的中藥,成分複雜,使其組成的方劑無論在藥效物質的闡明還是作用機制的揭示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網絡藥理學通過以生物分子網絡為基礎建立方藥與病證之間的關聯機制,辨析中藥機體之間隱含的模式或規律,解決中藥有效成分不清、作用機制不明等問題
  • 國知局:中藥領域發明專利審查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稿|國知局...
    需要注意的是,「加減方」發明不一定都不具備創造性,「自組方」發明也不一定都具有創造性,兩者代表的是中藥組合物發明的不同構思方式,而不是判定創造性的分界線。而且,銀翹散和麻杏石甘湯是中醫藥領域的經典方劑,其藥物組成及用量配比相互關聯已經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即便現有技術中存在上述經典方劑的加減變化的可能,但是增加、減少、替換其中的哪些具體藥材能夠保持或增強其治療非典型肺炎的療效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並非顯而易見。因此,該權利要求具備創造性。
  • 感冒無論風寒還是風熱,都可以用這兩味中藥,你知道是哪兩味藥嗎
    生活中感冒十分常見,而與之相對應,能夠治療感冒的中藥也是數不勝數。許多有經驗的朋友在感冒以後,都會先評估自己是屬於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從而方便選擇合適的中藥來進行治療。那麼,在如此豐富的中藥裡,是否有藥物既能夠治療風寒感冒,又能調理風熱感冒呢?
  • 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碰中藥的人,必備
    中藥相惡、相反配伍,可降低療效,產生不良反應或者是毒性作用,我們稱之為「配伍禁忌」。經常去到中藥房都可以看到附有十八反、十九畏歌訣;對於不懂的人而言,看著和看甲骨文沒什麼兩樣;而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意義;十八反、十九畏主要是在古代醫師們對藥物性能的一種嘗試和總結,在配伍時,是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 方劑歌訣詳解——貝母瓜蔞散
    本方可用於肺結核、肺炎等屬燥痰證者。以咳痰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幹為證治要點。對於肺結核、肺炎等見有燥痰證者,可以加減治之。【組成】貝母一錢五分(4.5g)瓜蔞一錢(3g)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各2.5g)【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乾燥哽痛,苔白而幹。【方解】本方證多由燥熱傷肺,灼津成痰所致。
  • 這類中藥企業將被排查清理
    後續特定用途生產捐贈也都是嚴格按程序,經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正式核准後實施。近期,我局了解到部分中藥企業自行生產「清肺排毒湯」複方顆粒劑銷售或捐贈,其生產技術標準和質量檢測報告均未向藥品監管和行業主管部門報備,也有一些單位或個人使用單味中藥配方顆粒大規模調配「清肺排毒湯」供臨床使用。
  • 多種中藥初步證實對新冠肺炎有效 涉以嶺藥業貴州百靈等
    》的消息,初步證實清肺排毒湯、連花清瘟膠囊等3個中藥方劑和3個中成藥對新冠肺炎有明顯療效。臨床研究顯示,不同階段均適合用中藥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消息,截至3月3日0時,在全國確診病例中,中醫藥治療病例達到92.58%。其中,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參與比例分別為91.86%、89.40%。武漢市隔離點當日服用中藥比例為96%,方艙醫院累計服用中藥人數達到99.9%。
  • 發酵中藥:改變藥物性質、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
    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載有「梔子豉湯方」「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等含有豆豉的方劑,可知豆豉在方劑配伍中具有一定的效用;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裡詳細記載了制曲、釀酒、制醬和釀醋等工藝;到了宋代,發酵廣泛用於中藥炮製,出現了「半夏合生薑制曲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針對其中記載的相關方劑,描述了具體的操作方法。
  • 【知識乾貨】2017執業中藥師備考點
    虛實辨證的歸納總結    1、虛:指正氣不足,虛證便是由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2、實:指邪氣過盛,邪氣便是由邪氣過盛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症狀表現有餘、亢盛的,屬實;表現為不足、虛弱的,屬虛。其中聲音七夕強者為實,弱者為虛。痛處喜按為虛,拒按為實。舌質蒼老為實,胖嫩為虛。脈實有力為實,脈弱無力為虛。
  • 「漫畫中藥一百單八將」中藥水滸·厚樸
    原標題:【漫畫中藥一百單八將】中藥水滸·厚樸龔旺地捷星花項虎龔旺有虎斑和虎頭紋身,在馬上會使飛槍,原來是東昌府將領沒羽箭張清手下的副將。常用方劑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組成】厚樸(姜制)、陳皮(去白)、甘草(炙)、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乾薑。【功用】溫中行氣,燥溼除滿。【主治】脾胃氣滯寒溼證。
  • 中藥十八反的前世今生
    這描述的是中藥配伍禁忌,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和白及;甘草反大戟、甘遂、海藻和芫花;藜蘆反諸參、細辛和芍藥。  「諸參辛芍叛藜蘆」中「諸參」包括大補元氣之人參、養陰潤燥之沙參、涼血解毒之玄參、清熱燥溼之苦參,還有活血祛瘀之丹參。且不說後世舶來之西洋參,以上諸參非但科屬不同、性味迥異,功效亦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