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陳子君)從泰山之巔到黃河兩岸,從魯西平原到黃渤海之濱,齊魯大地,廣袤原野,地大物博,名物特產數不勝數,地理標誌資源極其豐富,在國家工商總局、農業部、技術監督局登記認證數量多達841項,佔全國的1/10,待開發產品有2000多項,這些具有地理標誌特徵的產品構成了齊魯精品,也是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山東地理標誌璀璨名片。據山東省地理標誌產業協會會長孫明香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地理標誌商標773件,自2011年起連續近10年居全國第一位。亮眼數據的背後,亦是一個個齊魯百姓借著「地標」東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鮮活縮影。
回首來時路,鬱郁滿芳華。
章丘大蔥。陳子君 攝
「龍山味道」走進千家萬戶
章丘,位於濟南以東45公裡處,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大舜做陶,伯夷制井,后羿建都,史前傳說在這裡口耳相傳,這片古老的土地記載了從舜到大禹,再至夏商周的歷史更迭,也孕育出了以龍山黑陶、龍山小米為代表的農耕文化。
歷史文明的傳承除了依託文物的展示和書面的記錄,還可以讓其依託合適的載體「活」起來,走進尋常萬千百姓家。「龍山味道」便是龍山街道將龍山小米、龍山黑陶、章丘大蔥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同源遠流長的龍山文化相結合,致力於讓龍山文化走出博物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而打造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
「平陵谷生三穗,龍米豐收倉滿」,龍山小米種植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就有種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乾隆皇帝出巡,路經章丘,西關高如恂接駕獻「龍米金湯」,甚得乾隆稱讚,因此被御封為貢米。在歷史上,龍山小米與山東金鄉縣的「金米」、山西沁縣的「沁州黃」、河北蔚縣的「桃花米」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米。但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百姓種植小米的收益不高,動力也不足,整個龍山小米種植面積不斷縮小,其發展開始出現問題。
章丘區龍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弭學峰告訴記者,為了再現龍山貢米的輝煌,當地政府與山東省地理標誌協會合作,不斷推動龍山小米從種子到土壤,從種植到施肥到收穫,再到加工包裝、營銷宣傳方面,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轉變。為了更好地推廣龍山小米,山東省地理標誌產業協會在當地成立了山東地標協會小米基地。就此,龍山小米走上了涅槃重生之路,如今種植面積已從最低時不足百畝增長至五千畝,農民銷售小米的價格由以前的5—10元/斤,增長到了現在的20—40元/斤,品牌化帶來的溢價效應非常明顯,農民種植1畝龍山小米純收入可達3000元。沿襲耕作傳統、創新生產方式,歷經千年歲月溫養的龍山小米,在這片土地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山東省地理標誌協會小米基地負責人孫明成向記者展示基地生產的龍山小米。陳子君 攝
「借得龍山骨,再鑄黑土魂。」若說龍山小米是龍山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傳承,那麼龍山黑陶,則是一段輝煌歷史的「活化石」。有人說,即使最粗糲的陶,也會讓人聯想到承載人類生活的土、照耀人類精神的火、以及滋養人類生命的水,它蘊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在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代表性傳承人劉德功看來,跨越幾千年的龍山文化,尤其以黑陶為代表所具有的內涵,不是藝術,而是文化。他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龍山黑陶製作技藝的發掘、恢復和創新。
劉德功向山東省地理標誌產業協會孫明香會長介紹龍山黑陶。李鐸 攝
走進新時代,龍山黑陶傳統技藝迎來了重放異彩的新機遇,2006年,龍山黑陶產業基地在龍山街道成立,2010年申請龍山黑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截至2018年底,黑陶研製、生產、銷售企業76家,黑陶單件總產量45萬件,從業人員5500餘人。其以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為引領,已成為「最具山東特色的十佳文化產品」。
一朵花書寫平陰「玫」好生活
平陰坐落於泉城濟南,地處泰山西延,毗鄰黃河,歷來便是山川秀麗、鍾靈毓秀之地。每年5月,翠屏山下萬畝玫瑰競相開放,綿延成片的花海令人驚豔;在「中國阿膠之鄉」東阿鎮,阿膠的生產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小黑驢,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兒……」這段歌謠幾乎人人會唱。
水土養人,人養水土,人土交融,綿延不息。近年來,平陰百姓憑藉這片土地的賜予,用自己雙手創造美好人生;平陰政府立足全縣產業發展優勢,堅持「地標富農」,以此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如今,盛產阿膠的平陰東阿鎮與茅臺鎮、景德鎮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特色名鎮,傳承著歷史的榮光,繼往開來,奔跑在鼎故革新、不斷壯大的道路上;平陰更以玫瑰之名、向世界發聲,奏響玫瑰產業發展「協奏曲」,為平陰文化發展賦予玫瑰芬芳。
「隙地生來千萬枝,恰似紅豆寄相思。玫瑰花放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時。」出自清代《續修平陰縣誌》的這首《竹枝詞》,便是對平陰玫瑰種植、釀酒的描繪。據史書記載,唐代翠屏山寶峰寺僧人慈淨種植玫瑰於翠屏山周圍,後逐漸繁衍擴大,可稱平陰玫瑰的起源,距今已1300多年。
歷經千年時光洗禮,在平陰,玫瑰已不止被用來釀造玫瑰酒、玫瑰醬,在市面常見的以玫瑰花加工而成的玫瑰鮮花餅、玫瑰花冠茶、玫瑰純露、玫瑰精油等產品之外,已逐步拓展到醫藥、化工、食用、香料等多個領域,品牌價值達到27.92億元,全縣玫瑰產業產值近50億元。
平陰縣市場監管局局長張建華告訴記者,平陰玫瑰已於2010年獲準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目前全縣種植玫瑰6萬畝,種植戶1.2萬餘戶,農民每種植一畝玫瑰純收入平均4000元,利潤最高時甚至可達萬餘元。此外,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平陰縣培育壯大玫瑰企業40餘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成立玫瑰種植合作社43家。
步入當地的一家玫瑰花加工企業園區,絲絲縷縷的玫瑰花香便向人們襲來。透過生產車間的玻璃,記者看到,各條以玫瑰為原料的生產線「各司其職」,工作人員也在有條不紊地挑揀玫瑰、打包產品。該企業總經理張吉方介紹,公司現有玫瑰化妝品、花茶、食品三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產品曾作為中國特色產品參加哈薩克斯坦世博會。公司組建的「玫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全國唯一的玫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拉長產業鏈,打造叫得響的深加工產品。
生產車間內的工作人員在挑揀玫瑰。劉強 攝
千百年來,玉帶河流域風光旖旎,平陰人民勤耕不輟,一朵朵玫瑰花,點亮了他們的「玫」好生活。
從「山窩窩」到「香餑餑」
明萬曆年間,《滕志》中有文記載,「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後,飛雲臺上,傳說為菸菟丞相所築,山亭之名以此,亭廢臺尚存」。作為「魯南氧庫」「江北水鄉」,位於棗莊市東北部的山亭區,全區有大小山頭5400多座,山峰多以「崮」為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下第一崮抱犢崮。該區八成以上土地為山嶺薄地,是省級財政困難縣,也是全市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為幫助群眾脫貧,山亭選擇「靠山吃山、就地取材」。
駛在山亭區的公路上,抬眼向窗外望去,曲折蜿蜒的山坡梯田在冬日的陽光下雖顯得些許蕭瑟寂寥,卻不妨礙層疊的線條在山間蔓延開來,別有一番風味。而這裡春天時遍地的山花爛漫與入秋時的遍野金黃則更為美妙。此時正好是晾曬地瓜條的季節,在這個雨後初晴的日子,不少農戶在家門口支起了架子曬地瓜,一眼望去金燦燦的。
刁霞在路邊晾曬的地瓜條。陳子君 攝
水泉鎮大馬灣村農婦刁霞便是其中一員,她家有3畝地,其中2畝都種了地瓜,把晾曬好的地瓜條交售給企業,1畝地瓜純收入可以達到3000元。與刁霞相比,自己種了40畝地瓜,還收購周邊百姓種植的地瓜甚至需要去隔壁縣市採購的倪守平就是「大戶人家」了。倪守平是從事地瓜收購加工的個體私營企業老闆,除了收購農戶的地瓜,加工作坊裡還會就近僱傭村民做一些簡單的活計,幫助他們實現增收。他告訴記者,他這裡一年可收購鮮薯2000多噸,加工地瓜條五六百噸,一個生產季六個月的純利潤可達30萬元左右。
倪守平僱傭的村民在翻揀地瓜條。陳子君 攝
在山亭區水泉鎮大馬灣村,剛剛建成不久的山亭地瓜棗文化展覽館已經對外開放,首任館長任科宇是曾經被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的創業者,他正在嘗試挖掘地瓜棗文化,帶動村裡脫貧致富。「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我們注重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帶領地標企業推行『地理標誌商標+公司(協會或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程度,增強農民合作組織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緊密對接,實現了產業發展、價格上漲和農民增收。」任科宇說。任科宇的公司現在已經流轉土地1186畝,建立了5000畝的種植基地,還成立了電商銷售部門,每年銷售成品地瓜棗達3000餘噸,帶動了46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
除了地瓜棗,山亭還就地發展了各種類型的種植業。山亭區副區長李明智告訴記者,近年來,山亭區大力實施品牌強農、質量興農戰略,積極開展地理標誌支農惠農、富農強農工作,成功培育註冊了「山亭火櫻桃」「山亭地瓜棗」「山亭長紅棗」等16件地理標誌商標、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地標產業產值超過百億元。據統計,目前山亭區擁有地理標誌品牌的16家協會或企業,共籤約農戶達多萬戶,訂單農業面積達 20萬畝。
就這樣年復一年,農民們種了又收,收了又種,靠著這片土地,也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將生活過出了不一樣的滋味。相信隨著山東省地理標誌註冊、運用和保護相關工作的持續推進,齊魯百姓的日子也將借著「地標」東風越過越美。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