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百姓借「地標」東風將日子越過越美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陳子君)從泰山之巔到黃河兩岸,從魯西平原到黃渤海之濱,齊魯大地,廣袤原野,地大物博,名物特產數不勝數,地理標誌資源極其豐富,在國家工商總局、農業部、技術監督局登記認證數量多達841項,佔全國的1/10,待開發產品有2000多項,這些具有地理標誌特徵的產品構成了齊魯精品,也是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山東地理標誌璀璨名片。據山東省地理標誌產業協會會長孫明香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地理標誌商標773件,自2011年起連續近10年居全國第一位。亮眼數據的背後,亦是一個個齊魯百姓借著「地標」東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鮮活縮影。

回首來時路,鬱郁滿芳華。

章丘大蔥。陳子君 攝

「龍山味道」走進千家萬戶

章丘,位於濟南以東45公裡處,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大舜做陶,伯夷制井,后羿建都,史前傳說在這裡口耳相傳,這片古老的土地記載了從舜到大禹,再至夏商周的歷史更迭,也孕育出了以龍山黑陶、龍山小米為代表的農耕文化。

歷史文明的傳承除了依託文物的展示和書面的記錄,還可以讓其依託合適的載體「活」起來,走進尋常萬千百姓家。「龍山味道」便是龍山街道將龍山小米、龍山黑陶、章丘大蔥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同源遠流長的龍山文化相結合,致力於讓龍山文化走出博物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而打造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

「平陵谷生三穗,龍米豐收倉滿」,龍山小米種植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就有種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乾隆皇帝出巡,路經章丘,西關高如恂接駕獻「龍米金湯」,甚得乾隆稱讚,因此被御封為貢米。在歷史上,龍山小米與山東金鄉縣的「金米」、山西沁縣的「沁州黃」、河北蔚縣的「桃花米」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米。但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百姓種植小米的收益不高,動力也不足,整個龍山小米種植面積不斷縮小,其發展開始出現問題。

章丘區龍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弭學峰告訴記者,為了再現龍山貢米的輝煌,當地政府與山東省地理標誌協會合作,不斷推動龍山小米從種子到土壤,從種植到施肥到收穫,再到加工包裝、營銷宣傳方面,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轉變。為了更好地推廣龍山小米,山東省地理標誌產業協會在當地成立了山東地標協會小米基地。就此,龍山小米走上了涅槃重生之路,如今種植面積已從最低時不足百畝增長至五千畝,農民銷售小米的價格由以前的5—10元/斤,增長到了現在的20—40元/斤,品牌化帶來的溢價效應非常明顯,農民種植1畝龍山小米純收入可達3000元。沿襲耕作傳統、創新生產方式,歷經千年歲月溫養的龍山小米,在這片土地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山東省地理標誌協會小米基地負責人孫明成向記者展示基地生產的龍山小米。陳子君 攝

「借得龍山骨,再鑄黑土魂。」若說龍山小米是龍山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傳承,那麼龍山黑陶,則是一段輝煌歷史的「活化石」。有人說,即使最粗糲的陶,也會讓人聯想到承載人類生活的土、照耀人類精神的火、以及滋養人類生命的水,它蘊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在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代表性傳承人劉德功看來,跨越幾千年的龍山文化,尤其以黑陶為代表所具有的內涵,不是藝術,而是文化。他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龍山黑陶製作技藝的發掘、恢復和創新。

劉德功向山東省地理標誌產業協會孫明香會長介紹龍山黑陶。李鐸 攝

走進新時代,龍山黑陶傳統技藝迎來了重放異彩的新機遇,2006年,龍山黑陶產業基地在龍山街道成立,2010年申請龍山黑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截至2018年底,黑陶研製、生產、銷售企業76家,黑陶單件總產量45萬件,從業人員5500餘人。其以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為引領,已成為「最具山東特色的十佳文化產品」。

 一朵花書寫平陰「玫」好生活

平陰坐落於泉城濟南,地處泰山西延,毗鄰黃河,歷來便是山川秀麗、鍾靈毓秀之地。每年5月,翠屏山下萬畝玫瑰競相開放,綿延成片的花海令人驚豔;在「中國阿膠之鄉」東阿鎮,阿膠的生產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小黑驢,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兒……」這段歌謠幾乎人人會唱。

水土養人,人養水土,人土交融,綿延不息。近年來,平陰百姓憑藉這片土地的賜予,用自己雙手創造美好人生;平陰政府立足全縣產業發展優勢,堅持「地標富農」,以此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如今,盛產阿膠的平陰東阿鎮與茅臺鎮、景德鎮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特色名鎮,傳承著歷史的榮光,繼往開來,奔跑在鼎故革新、不斷壯大的道路上;平陰更以玫瑰之名、向世界發聲,奏響玫瑰產業發展「協奏曲」,為平陰文化發展賦予玫瑰芬芳。

「隙地生來千萬枝,恰似紅豆寄相思。玫瑰花放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時。」出自清代《續修平陰縣誌》的這首《竹枝詞》,便是對平陰玫瑰種植、釀酒的描繪。據史書記載,唐代翠屏山寶峰寺僧人慈淨種植玫瑰於翠屏山周圍,後逐漸繁衍擴大,可稱平陰玫瑰的起源,距今已1300多年。

歷經千年時光洗禮,在平陰,玫瑰已不止被用來釀造玫瑰酒、玫瑰醬,在市面常見的以玫瑰花加工而成的玫瑰鮮花餅、玫瑰花冠茶、玫瑰純露、玫瑰精油等產品之外,已逐步拓展到醫藥、化工、食用、香料等多個領域,品牌價值達到27.92億元,全縣玫瑰產業產值近50億元。

平陰縣市場監管局局長張建華告訴記者,平陰玫瑰已於2010年獲準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目前全縣種植玫瑰6萬畝,種植戶1.2萬餘戶,農民每種植一畝玫瑰純收入平均4000元,利潤最高時甚至可達萬餘元。此外,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平陰縣培育壯大玫瑰企業40餘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成立玫瑰種植合作社43家。

步入當地的一家玫瑰花加工企業園區,絲絲縷縷的玫瑰花香便向人們襲來。透過生產車間的玻璃,記者看到,各條以玫瑰為原料的生產線「各司其職」,工作人員也在有條不紊地挑揀玫瑰、打包產品。該企業總經理張吉方介紹,公司現有玫瑰化妝品、花茶、食品三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產品曾作為中國特色產品參加哈薩克斯坦世博會。公司組建的「玫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全國唯一的玫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拉長產業鏈,打造叫得響的深加工產品。

生產車間內的工作人員在挑揀玫瑰。劉強 攝

千百年來,玉帶河流域風光旖旎,平陰人民勤耕不輟,一朵朵玫瑰花,點亮了他們的「玫」好生活。

從「山窩窩」到「香餑餑」

明萬曆年間,《滕志》中有文記載,「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後,飛雲臺上,傳說為菸菟丞相所築,山亭之名以此,亭廢臺尚存」。作為「魯南氧庫」「江北水鄉」,位於棗莊市東北部的山亭區,全區有大小山頭5400多座,山峰多以「崮」為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下第一崮抱犢崮。該區八成以上土地為山嶺薄地,是省級財政困難縣,也是全市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為幫助群眾脫貧,山亭選擇「靠山吃山、就地取材」。

駛在山亭區的公路上,抬眼向窗外望去,曲折蜿蜒的山坡梯田在冬日的陽光下雖顯得些許蕭瑟寂寥,卻不妨礙層疊的線條在山間蔓延開來,別有一番風味。而這裡春天時遍地的山花爛漫與入秋時的遍野金黃則更為美妙。此時正好是晾曬地瓜條的季節,在這個雨後初晴的日子,不少農戶在家門口支起了架子曬地瓜,一眼望去金燦燦的。

刁霞在路邊晾曬的地瓜條。陳子君 攝

水泉鎮大馬灣村農婦刁霞便是其中一員,她家有3畝地,其中2畝都種了地瓜,把晾曬好的地瓜條交售給企業,1畝地瓜純收入可以達到3000元。與刁霞相比,自己種了40畝地瓜,還收購周邊百姓種植的地瓜甚至需要去隔壁縣市採購的倪守平就是「大戶人家」了。倪守平是從事地瓜收購加工的個體私營企業老闆,除了收購農戶的地瓜,加工作坊裡還會就近僱傭村民做一些簡單的活計,幫助他們實現增收。他告訴記者,他這裡一年可收購鮮薯2000多噸,加工地瓜條五六百噸,一個生產季六個月的純利潤可達30萬元左右。

倪守平僱傭的村民在翻揀地瓜條。陳子君 攝

在山亭區水泉鎮大馬灣村,剛剛建成不久的山亭地瓜棗文化展覽館已經對外開放,首任館長任科宇是曾經被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的創業者,他正在嘗試挖掘地瓜棗文化,帶動村裡脫貧致富。「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我們注重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帶領地標企業推行『地理標誌商標+公司(協會或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程度,增強農民合作組織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緊密對接,實現了產業發展、價格上漲和農民增收。」任科宇說。任科宇的公司現在已經流轉土地1186畝,建立了5000畝的種植基地,還成立了電商銷售部門,每年銷售成品地瓜棗達3000餘噸,帶動了46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

除了地瓜棗,山亭還就地發展了各種類型的種植業。山亭區副區長李明智告訴記者,近年來,山亭區大力實施品牌強農、質量興農戰略,積極開展地理標誌支農惠農、富農強農工作,成功培育註冊了「山亭火櫻桃」「山亭地瓜棗」「山亭長紅棗」等16件地理標誌商標、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地標產業產值超過百億元。據統計,目前山亭區擁有地理標誌品牌的16家協會或企業,共籤約農戶達多萬戶,訂單農業面積達 20萬畝。

就這樣年復一年,農民們種了又收,收了又種,靠著這片土地,也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將生活過出了不一樣的滋味。相信隨著山東省地理標誌註冊、運用和保護相關工作的持續推進,齊魯百姓的日子也將借著「地標」東風越過越美。

(來源:中國青年網)

相關焦點

  • 張錦:借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東風」,提升百姓就醫獲得感
    在山西省兩會期間,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白求恩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錦表示,醫院要發揚白求恩精神,借晉鄂兩省共建區域醫療中心的「東風」,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增強老百姓就醫獲得感。  新華網:2019年8月,山西省與湖北省有關方面籤署了4項合作協議開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其中包括同濟醫院託管山西白求恩醫院。為什麼要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呢?
  • 借「東風」!武漢怎樣成為與長春上海廣州齊名的汽車城?
    【圖說:接受這個群訪時,苗圩已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在很多人眼裡,他是堅定的「遷都派」,並準備借東風與日產的合資順水推舟「遷都」。依據東風日產的協議,未來5年將投入40億元資金到十堰基地,直接解決改造老基地資金匱乏的問題,提升商用車的生產技術和水 平,使用東風品牌。
  • 扮靚農村小院子提升脫貧「內裡子」,沂源縣百姓生活越過越滋兒
    「沒想到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居然還能'美美容',黨和政府替俺們老百姓想的太周到哩,俺這日子越過越滋兒。」任馬莊村的貧困戶任玉法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條縫。(大眾報業·齊魯壹點記者 馬玉姝 通訊員 唐寧寧 耿文珍)
  • 孫春蘭在安溪調研茶產業 希望茶農日子越過越好
    「靠種茶,我日子越過越好。」種了一輩子茶的感德鎮岐陽村茶農王奕榮十分興奮。  「茶業發展,不僅缺高端人才,也缺實用性的技術人才,現在用工難是個問題。」珍田茶葉專業合作社顧問蘇興茂認為。  「鐵觀音市場越來越大,就越需要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盛世三和茶業公司董事長吳榮山建議。  ……  茶香四溢間,討論十分熱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鎮江揚中:百姓「腰包」鼓起來,集體「家底...
    如今,雙躍村借著外來務工人員入駐的東風,村民中已有40多戶當上了房東,「房東經濟」成了當地百姓增收的一大亮點。「『房東經濟』實現了雙贏,不僅可以解決企業部分職工的住宿問題,也增加村民的收入。」張立華說,目前,分片村幹部們正對村域內的閒置房屋進行摸底,並幫助有出租意向的村民與企業溝通協調籤署租賃合同。
  • 山東16市地標共同點亮齊魯夜空,為戰「疫」加油!
    2月22日19時整至20時整,山東十六市的各大地標建築在同一時間一起璀璨點亮。  為了給山東和全國戰「疫」加油,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逆行者」致敬,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發起了這場以"點亮齊魯——戰疫·齊魯集結號"為主題的公益活動。為每一位堅守崗位、抗擊疫情默默付出的山東人鼓勁,更為中華兒女匯聚起來的強大力量喝彩。
  • 諸葛亮借東風是怎麼回事 到底是運氣還是實力
    諸葛亮為何能借東風   冬至節氣,出現東南風,赤壁之戰時,正值冬至節氣,冬至之前,如果陰氣旺盛,在長江沿岸表現為西北風,那麼冬至之後,陽氣生長,風向則要發生變化,表現為東南風。諸葛亮正是在隨季節而生的氣候變化規律上大做文章,從而在周瑜面前上演了這樣的一出巧借東風的本領。
  • 日子越過越無聊?這裡是平淡、如常又嶄新的每一天
    最終,每年的7月5日,這個無聊的日子,就被定義為一個無聊的節日:世界無聊日(World Boring Day)。當年的胡適也是從7月5日開始「無事打牌」的。許多人熱衷於這個無聊的節日,可能也意味著,我們確實開始覺得日子越過越無聊了。這裡的無聊是一種情緒,它不代表無所事事。
  • 的哥賽爾江·阿扎提:日子越過越紅火
    脫貧後的賽爾江夫婦還想把日子過得更好。2018年,他們將家搬到了巴裡坤縣城,夫妻倆湊了30多萬元買了一輛計程車。賽爾江成了一名的哥,妻子巴提瑪·阿拜則做起了銷售。  賽爾江每天早出晚歸,雖然辛苦,但生意越來越好,兩年多的時間,夫妻倆還清了所有欠款,現在又盤算著要在縣城買套房。
  • 曬曬我們的幸福生活 | 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兒
    住上新樓房、逛上小遊園,日子舒心有保障;基礎設施強、師資水平高,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唱呂劇、跳跳舞,老年食堂裡飄出了「幸福味」……今年以來,臨港區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讓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等幸福夢一一變現,一項項民生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百姓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 鎮西堡鎮讓貧困戶的日子越過越好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逐戶對接 精準施策 鎮西堡鎮讓貧困戶的日子越過越好 「我有腰脫病,這在以前拎一桶水都把我累夠嗆,現在好了,鎮裡給我新打了井,水乾淨
  • 「二十六,燉年肉」​,來年日子越過越紅火!
    二十六要開始燉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 遼寧岫巖大營子鎮 日子越過越紅火
    辛苦勞作的村民個個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家園越來越美、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將總投資2億元的種雞養殖場引進到雙山村內,種雞養殖的存欄量已達40餘萬隻,並形成肉雞銷售的產業鏈,以點帶面,抱團脫貧。大營子鎮黨委、政府以雙山村為脫貧致富龍頭,將包括雙山村、火石嶺村、三清觀村等9個村在內的村集體經濟實現互通互融,優勢互補,進一步壯大各村的村集體經濟,在脫貧攻堅中打出組合拳。
  • 山西呂梁:離石區信義鎮借「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遊
    說話間,李鳳萍將剛剛採摘好的新鮮蔬菜放入筐裡,準備送到村裡的農家樂飯店。「我們這兒的農家樂用的都是村民們自家種的蔬菜,健康環保,城裡人可喜歡吃了。每年我們家光靠賣蔬菜也能收入兩三萬塊錢,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李鳳萍一家共有5口人,以前家裡收入主要靠丈夫牛建平外出打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現在不僅摘掉了窮帽子,還過上了好日子。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三樣?古人經驗之談
    引言古人認為生活中這三樣東西借了,家裡面會敗亡。究竟是哪三樣東西呢?尋常居家過日子,尤其是在農村,朝鄰居借東西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再融洽的鄰裡之間也不會借這三樣東西,具體是哪三樣呢?第一、嬰兒床古人覺得家族中,子孫後代的繁衍非常重要。當時無論普通百姓還是富人家庭都希望子孫越多越好。古人養育子女的成本並不高,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讀些書,沒有條件就算了。家中子嗣較多,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 深圳又增「福將」,耗500億建新地標,百姓:這下發達了!
    深圳又增「福將」,耗500億建新地標,百姓:這下發達了!這個新地標是深港國際中心,位於深圳市境內的龍崗區, 2019年2月,龍岡區召開了落實城市質量的動員大會,這次大會上深圳第一高樓,也就是這座正在建設的新建築獲得了正式的建設批,2018年成功舉行了開工儀式。
  • 好日子越過越舒坦
    現在我們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2014年以來,東升村投資40多萬元建成了傈僳族活動中心,成了村裡開會議事、跳腳對歌的場所,豐富的傳統文化牆體,詮釋著這個民族的發展歷史。東升村通過整村推進,對村裡的道路進行除險加固及路面硬化,實現了東升村戶戶通硬化路。通過在綜合場打機電井,解決了人畜安全飲用水。通過安居工程,所有農戶告別垛木房遷入瓦房。
  • 借東風的原創者另有其人,是一位漢朝將軍,諸葛亮只是模仿罷了
    赤壁一役,莫須有的諸葛亮借東風似乎功不可沒,而火燒連營則令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霎時揚名天下。因此人們就順其自然地把這兩項軍事奇策的原創權歸於諸葛亮與陸遜。可事實上,借東風與火燒連營的原創者另有其人。身負鎮壓重任的左中郎將皇甫嵩出身名門,躊躇滿志,一路徵伐消滅了不少黃巾分部,直至遭遇兵鋒正盛的黃巾第一悍將波才,才被迫選擇避其鋒芒。皇甫嵩命所有部隊全體縮進小小的長社縣城,固守待援。波才趁勢圍城,雙方僵持在原地。波才料定漢軍難以久守,不斷申求援軍前來協助圍城,於是起初的點狀包圍不過數日之間便成為一條牢不可破的「緊箍」,死死地圈住長社這座孤城。
  • 瀏陽葛家:老友的幸福日子 越過越紅火
    老友沒什麼營生手藝,靠著每個月不足兩百元的低保金,日子過得緊巴巴,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很不好。  村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經過自主申請、村組評議、走訪詢問、逐級審核等程序,羅友花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瀏陽市城管局駐點金源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劉明介紹到,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導下,駐村工作隊認真貫徹落實相關精神,深入開展扶貧工作。
  • 那些日子越過越好的人,都有這3個過人之處,值得學習
    那些日子越過越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都有這3個過人之處,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一、日子越過越好的人,不僅僅關注當下,心中更有未來許多人都強調活在當下,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只是,僅僅活在當下是不夠完美的。因為當下稍縱即逝。未來也會很快成為當下。所以,要想當下越來也好,心中一定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