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135條「主之」條文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31.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有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61.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6.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07.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11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134.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儂,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6.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137.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湯主之。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161.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165.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168.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174.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175.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77.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洩下。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儂。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222.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25.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243.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61.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262.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312.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314.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17.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359.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70.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3.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377.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378.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79.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385.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38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8.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390.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392.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393.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394.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395.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397.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