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文字】趙紅軍詳解《孫曼之傷寒論講稿》第20-28條

2021-02-12 正念堂
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方七。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本條為中風虛證發汗過多導致陽虛液脫風動的證治。

「發汗,遂漏不止」,是由於發汗過多,因此引起汗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是陽虛液脫的表現。「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是角弓反張的初期證狀。

《謝映廬醫案/卷六》有「太陽傷風」一案,示範了本方的用法,摘錄如下,以供參考: 

熊繼先乃郎,半歲,肌膚嬌嫩,笑舞愛人。繼先常與餘言可喜。餘曰:「凡嬌嫩之物.最忌風霜,當預防之」。繼因見其易於撫養,乃私議餘言之非。一日患傷風小恙,鼻塞咳嗽。醫以二陳、蘇、防之屬,因而得汗,即至嗽聲不出,氣急神揚,尚以不嗽為效,蓋不知外感以有嗽為輕,以無嗽為重。又誤進蘇子、枳殼之屬,下咽未久,忽然目珠上瞪,四肢抽掣。又誤進鎮驚丸【金石重墜】。諸醫見其小水短少,更與疏風之藥,加入淡滲之味。繼因見病急未服。危迫之頃,先自謝罪,懇餘治之。遂疏桂枝附子湯與服,爾時變症愈出,忙煎灌之,一劑而風痙自止,再劑而諸恙悉痊。嗟嗟!

藥只一方二劑,而成功旦夕者,原有自耳。此正分經用藥之妙也。仲景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蓋此兒陽氣素微,汗之有亡陽之變。夫汗為心之液,四肢為諸陽之本,小便為陽氣之化。誤發其汗,陽越於表,津弱於裡,營衛將離,機關大亂,是皆太陽陽亡之象,亦誠危矣。欲返太陽之陽,必當循經引治,故以桂枝色赤屬火入心之品,用附子以補心腎之陽;元府不密,賴白芍酸以斂之也;津弱筋急,處甘草以緩之也;營衛不諧,藉姜棗以和之也。一方之中,如此妙用,乃仲景之深心,正為太陽救逆之法。舉世不察,徒事驚風之說,千中千死,執迷不悟,總由不究六經之議耳。

按:上文的「六經之議」是指本病屬於太陽病而醫者不識,只是一味的熄風鎮驚,以至於造成亡陽危象。

咱們今天還是講傷寒論太陽病的上篇,咱們前面講了桂枝湯的用法,桂枝湯的禁忌症,那麼咱們講,從第20條開始講  ,太陽中風證的虛證,誤汗誤下之後怎麼辦,講這些,那麼咱們看第20條條文,梁明光把20條條文給大家讀一下:「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方七,」(老師)你講一下什麼意思,(梁)就是說這個太陽病出汗,出汗比較多,止不住,就是這個人比較怕冷,小便也不利,然後四肢出現角弓反張,(老師)這個不是角弓反張,你把這個條文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得給它領會清楚,太陽病咱們前面說了,孫老師說啦太陽病是指的什麼啊,就是太陽中風,那麼太陽中風是應該用桂枝湯的,是應該和解營衛,解肌發表的,是不能用發汗法的,那麼那,你反而給他用了發汗的方法,這就是一種誤治。

所以說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那麼因為你的誤治,導致患者出現大汗淋漓,汗出的止不住了,這一條實際上是說的什麼啊,咱們學傷寒論的時候,太陽病篇最出名的兩個方劑,一個是桂枝湯一個是麻黃湯,是不是啊,你該用麻黃湯的時候,你不能解肌,不能用桂枝湯,前面說的桂枝湯隨為解肌,如果發熱無汗你不能用桂枝湯的,那麼桂枝湯它針對的是太陽中風的虛證,那麼這種情況下,你是不能用麻黃湯來發汗的。

但是你是用麻黃湯的方法來給他發汗,所以才導致遂漏不止,那麼你看到這個遂漏不止的時候,要想起來,要回憶起來我們在講桂枝湯的時候,我們講了個什麼呢,我們說桂枝湯應該是遍身嗻嗻微似有汗者宜佳,不太令如水流離,是不是,所以說,桂枝湯太陽中風虛證,你給他發汗的時候,應該是和解解肌發汗,不應該大汗淋漓的遂漏不止,因為你的誤治,現在造成的後果是其人惡風,惡風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太陽中風這個表證,解了沒有吶,沒有解,不但表證沒有解,而且出現了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你把這幾個症狀好好分析一下,惡風是表未解,表證仍然存在,那麼你現在治的時候,就不能不管他的表證啦,小便難,為什麼小便難啊,因為出汗太多了,傷了津液,我沒說膀胱州都之官,津液出焉,現在津液傷了。

出汗太多造成的後果就是膀胱作為州都之官的功能失常,所以說這個小便難,注意這個難,小便難不是小便頻,不是小便多,不是小便利,把這個小便難這三個字給記準了,因為後面這個條文是有一些比較區別的,然後四肢微急,小便難是指津傷了,四肢微急指的是什麼啊,因為津傷導致肢體筋脈失去了濡養,由於陰傷了導致陽傷了,為什麼是四肢微急啊,因為四肢為諸陽之脈,我們說陽氣者,津則養神,柔則養津,因為你的誤汗,你的過汗,導致津液受傷陰脫,陰脫了導致陽虛,所以說出現了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怎麼辦,趕緊的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一個非常關鍵的藥,這個藥就是附片,那麼附片在這裡面起到的作用是什麼那,附片的作用就是溫經回陽,注意它首先是回陽的,雖然他出汗太多,液脫了,陰虛了陽不足。

但首先是要溫經回陽的,用附片來溫經回陽固液止脫的,讓這個汗不要再脫了,這個津液丟失給他挽回來,然後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啊,達到陽生陰長的目的,因為他的外證沒有解,所以說還得用桂枝湯,所以說再用桂枝湯的基礎上來加這個附片,我們看一下講解,孫老師是怎麼說的,孫老師說本條為中風虛證發汗過多,那麼我們剛才講了,怎麼樣發汗過多那,可能的原因就是該用桂枝湯但使用了麻黃湯了,導致了陽虛液脫風動的證治,這是一種誤治,那有人就問了,這一塊發汗這麼多,陽又虛了,對吧,回陽固脫了,為什麼不直接用四逆湯啊,就是剛才講的他的表證沒解,所以說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附片,而不是用四逆湯,這個要和四逆湯區別開。

針對這一條條文,我們要重點給大家說一個什麼情況啊,大家要知道,傷寒論它講的是寒,它講的是寒邪對我們人體的危害,那麼寒邪是傷陽的,在這一點上和溫病是不同的,溫病講的是熱,那麼熱邪是傷陰的,所以說同樣是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傷寒是中的陽氣,首先注重的是回陽,而不是出現陽,汗多了,陰陽虛了,陽虛了我要先給他滋陰,不是這樣的,這也正應了我們平時講的一句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法當其固,那麼應用到一塊,有形的陰精不能復生,但是無形的陽氣應該結固,是這個意思,我這兩天看傷寒論的時候,看到陸淵雷民國時代的,他有一句話放在這個條文上是比較恰當的,他這樣來說的,津傷而陽不足者,其津自能再生,就說你津傷了,陽氣沒亡,我這個陽氣可以讓你再產生津液,但是吶,陽亡而津不傷者,如果說陽氣已經亡了,而津氣沒受傷的,那麼其津亦無後繼,這就是說的陽盛陰長的道理。

大家在學這一條條文的時候,聯想到我們臨床上,應該把陽虛和氣虛搞清楚,因為這個條文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症狀就是汗,多汗,我們現在看的內外婦兒各科的雜症,對不對啊,小孩子,大人,女性,男性來看汗證,出汗,他有可能是專門來看汗證的,又看其他病中間出現了多汗的問題,所以說這個氣虛和陽虛分別看,氣虛我們選擇什麼啊,黃芪是吧,你看今天有幾個病人出現了氣虛陰虛用的什麼方,生脈飲,有些患者是氣虛引起的多汗,黃芪黨參是吧,陰不足了,黨參麥冬五味子。

夏天這個天氣多汗,表虛有虛熱,氣虛浮小麥,那麼它和附片是不一樣的,桂枝附子湯在我們臨床上可以治療多種汗液代謝紊亂的疾病,不是說自汗用它,其實盜汗也有用桂枝附子湯的機會,不是說盜汗全部都是陰虛的,也有陽虛的,怎麼來辨別它吶,脈弱,口不幹,汗出以後身體發涼,身體發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證,我們現在臨床上我們自己用它來治療汗證,頸椎腰椎關節類的疾病,包括產後風,女性產後風來我們這就診的是比較多的,還有些人怕空調,空調一吹就不舒服,包括一些婦科病,陽氣不足了,出汗,出血,崩漏,你比如說她來看月經不調的什麼問題,老出血,不能見血止血,不能說出血都是熱證,有些人出血你看她的舌脈是陰證,她會說我不停的老出汗,你摸她的脈是弱的,胳膊是涼的,這是桂枝附子湯的指證,這是我們講了太陽病中風虛證由於誤用了汗法,出現的陽虛津脫的證治。

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方八。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孫老師原文】

本條是中風虛證誤下之後風邪欲陷的證治。

胸於人體為空廓清淨的陽位,心陽生生不息以溫煦全身,如果誤下勢必導致風邪下陷,而胸中陽氣欲陷也勢必抗爭不已,正邪交爭於胸中,就會脈促胸滿。本方仍用桂枝湯溫陽解肌,芍藥酸斂不利於陽氣恢復,因而除去這一味藥物。去除芍藥以後,本方就成為辛甘化陽兼溫脾散寒的方劑。

桂枝的溫陽昇陽功能用應結合第15條理解研究。

下面我們看一下21條,學員朗讀條文,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方八。前一個條文第20條我們講的是中風虛證的誤汗出現的變證,這一條條文我們講的是中風的虛證,誤下怎麼樣來治療,就是這兩個條文它是有機聯繫的,這個條文的順序,你是不能隨便打亂的,剛才都是中風的虛證,剛才是誤汗現在是誤下,用的下法啦,就是以前的人治病,就是所謂的諸工治病,對吧,驅邪,他一看到這個中風發熱,他用了誤汗然後他用了誤下,這就是治療不得法造成的,誤下之後會導致什麼問題啊,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悶者,注意這個字讀悶不讀滿,很簡單啊,兩個症狀一個是脈促一個是胸悶,我們先說脈促,什麼叫脈促,脈促就是脈象跳動的特別急促的意思。再一個是胸悶,這個悶,同這個不能叫滿,我們現在寫的話就是滿下面一個心,那個滿就是胸中有壓迫的感覺,怎麼辦,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就是說桂枝湯的原方但是把芍藥來去掉。

為什麼要去芍藥那,因為他脈促胸悶,脈促胸悶他體現出來的病機是什麼那,體現出來的病機是太陽病,應該讓這個外邪從外來解的,但是你誤用了下法之後,導致胸陽被阻,風邪欲陷,風邪應該發散出去的,應該是用調和營衛的方法,把他發散出去,但是用下法啦,結果導致這個外邪從表到裡啦,從上到下啦,它要陷入你的陽分啦,所以說它是胸陽被遏,風邪欲陷的證治,脈促,促是急促,就是說你這個風邪要向下走了,要從身體的外面進來了,怎麼辦,人體的胸陽,我的陽氣正氣要抵抗它,所以說出現了這個促脈,胸悶就是說胸部不舒服,但是它還沒有達到什麼程度啊,沒有達到風邪內陷了,那種程度如果說已經內陷了,就是什麼證啊,就叫結胸證,所以說這個那,他還沒有欲陷,所以孫老師說的是風邪欲陷的證治,孫老師

怎麼說那,胸在人體為空闊清淨的陽位,心陽生生不息以溫煦全身,我們在讀陳修園的著作的時候,讀陳修園的註解的時候,陳修園是這樣說的胸為陽位似天空,胸在人體那是陽位,就好像天空一樣,胸為陽位似天空,邪氣入裡首先胸,他是這樣說的,我們在學傷寒論的時候,特別要突出一個陷字,陷,包括我們今天微信群裡面,付小澤發的那個病例,是不是啊,我們學的孫老師的方法,用風藥那麼要特別重視這個陷,陷是怎麼回事啊,外邪入裡啦這叫陷,病邪從上面到中間了,到下面了這就叫陷,那麼傷寒論的條文裡面好多都是救逆,誤治,造成的,誤治病邪入裡,它是有規律的,你把這個規律把握住,你把這個規律把握住之後,你學習後面的條文是容易理解的。

一般外邪要內陷的時候,它侵犯的是上,上就是指胸,我們用髒象學說來看,就是心和肺,是不是啊,具有心肺的症狀,你比如說呼吸急促胸悶咳嗽氣喘這是上,然後那,上面你沒有急時地給他治好吶,這就到中,中到哪啦,腹部這個腹部就包括了我們的脾胃,是吧,你比如說半夏瀉心湯,治的這些病症,然後中間的時候吶,繼續再往下走,他就到小腹啦,那麼他到小腹就包括我們講的膀胱和腎,他有好多問題到那去啦,是一層問題。所以說它是先從背部從後面然後到前面,到前面以後吶從上面到中間到下面,這是我們講的這個病的病理。

下面我們講一下為什麼去芍藥,為什麼去芍藥吶,這個病機已經很清楚啦,我們再講桂枝湯的時候,給大家講了那麼多,是不是啊,桂枝湯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方劑哪,桂枝湯的特點就是桂枝和芍藥是不是啊,桂枝和芍藥相結合的,桂枝是辛溫的,通陽化氣的,芍藥哪它是酸斂的,它是補陰的它是生津和營的,它兩個結合到一塊是一散一收,一開一合,那麼下面問題是邪已經快陷進去了,那麼像這種情況之下是不須用芍藥來酸斂的,怎麼辦,我們需要的是桂枝,桂枝來辛甘來通這個陽氣,來振這個陽氣,驅邪外出的,所以說那用的時候必須得去芍藥,保留桂枝湯的辛甘化陽振奮陽氣的作用,而去掉芍藥的酸斂的作用,傷寒論裡面凡是牽涉到芍藥的時候它有一個規律,也注意一下其它的條文,張震你好好聽啊,張仲景醫聖這個傷寒論,它對芍藥的,它對芍藥的用法是,胸悶去芍藥,胸部的疾病一般是去芍藥的,腹痛加芍藥,為什麼會是這樣子那,因為胸為陽,要去芍藥,因為腹為陰而芍藥是補陰的,所以說腹部一般是加芍藥的,所以說桂枝湯應用的方法裡面,我們看後面的條文,加減法就有這個區別,有桂枝去芍藥湯也有桂枝加芍藥湯,這是咱們講的桂枝去芍藥湯。

22條: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方九。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本條是對於上條的補充。

誤下以後如果除了脈促胸滿外,還有微惡寒的症狀,那就是下後衛陽隨之內斂不能升舉,於是導致了表陽虛的病機形成,因而仍用上方以溫陽解表,再加附子以通陽散寒,以助陽氣回歸原位。

下面咱看第22條,第22條和第21條我們也可以把它當做一個條文,因為第22條是對第21條的補充說明,還是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悶者,然後出現了新的情況,更進一步情況,更進一步是什麼情況啊,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這一條的意思是說誤下之後除了脈促胸悶的症狀以外,還出現更為嚴重的情況,就是若微寒者,有些醫家把若微寒解釋成為脈微身體發冷,它的意思是說,前面這一條是胸陽受傷,胸為心,心之所居,心為少陰,那麼腎吶,腎也是少陰,由於心陽受傷進一步累到腎陽受傷了,少陰的陽氣受傷了,出現了全身的症狀,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單純去芍藥就不夠了,還必須再加附片,振奮少陰的陽氣,振奮一身的陽氣,達到通陽散寒以助陽氣來扶正祛邪這個目的。

這是這一條的意思,那麼桂枝湯去芍藥和桂枝去芍藥加附片,在我們現在臨床上,可以針對哪些病症啊,這個大家可以記一下,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些病症的時候,應該來考慮到它,它應用的頻率是比較高的,各種各樣的心臟病,心率不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辯證上講的教材上講的胸痺等等這些問題,如果說你辯證它為,有外邪的因素,有風,然後出現了心和腎的陽氣不足的症狀的時候,就可以選用這個方子,包括一些關節疼痛的疾病都可以選用這個方劑,你學到這一塊的時候,應該展開聯想,應該想到我們現在治療冠心病成功的機率比較高,包括好些做支架的動手術的,我們給他治療以後效果比較好,我們給他用的是風藥荊防敗毒散,我們成功的機率比較高,那麼和它的道理有相似之處,荊防敗毒散是風和寒,是不是,是無汗的,那麼這個桂枝加附子湯吶,它是風邪內陷加上陽虛,他有區別的,那麼在臨床上具體怎麼用,你就要看他的四診的情況,看他的舌苔脈象,他的全身表現來決定,我們的荊防敗毒散治療心臟病,實際上道理,也跟這是有關係的,這是咱們講的第22條。

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十。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本條是中風虛證後期邪衰正也虛階段的證治。

本書中的日期意義,一二日邪氣在表,三四日在半表半裡,五六日,漸漸化為熱證,七日陽復,病機偏於陽盛。如果七日還不能夠陽復,就有亡陽的可能。八九日則是陽復太過,太過則為熱證,但也是邪氣已經衰弱的階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正虛邪也衰,是病機發展的後期階段。無論在中風還是傷寒病機中,都同樣存在陽復的過程。

清便即圊便,圊是廁所。

「熱多寒少」,也就是太陽病後期邪衰正復階段的證狀。「一日二三度發」,應該理解為微汗出而邪氣解散,隨著時間的推移,邪氣逐日消散。所以說「脈微弱」,又說「為欲愈也」。

本證如果同時出現惡寒症狀,那就是陰陽俱虛,這時候不可汗、吐、下。如果同時出現面色潮紅而身癢者,就是外邪閉鬱肌表之間的表現,應該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以調和營衛。由此也可知上文的一日二三度發是有小汗宣洩的。

另外,這裡還有一個方劑作用的層次深淺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麻黃湯作用是發汗,也就是作用於皮毛腠理,即人體最外一層。桂枝湯解肌,作用於皮下的肌肉層,二方合用,就意味著從皮下肌肉向皮毛外層透發風邪,這就是我們通常應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治療風疹隱疹等以發散透邪的依據。至於半表半裡是指介於皮毛和肌肉之間屬於筋的位置,這是柴胡湯的作用部位,與本條所說的位置層次又有不同。

下面看一下第23條,付小澤把23條讀一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十。(老師)讀完了沒,你給大家說一下是什麼意思,(付小澤)太陽病得之八九日,(老師)我給大家講一下啊,這是第23條,那麼第20條、21條、22條對吧,第23條你看,包括後面的條文,都先冠三個字太陽病,那麼從我們前面知道啊,孫老師講的知道吶,他首先講的是太陽中風,我們看一下太陽中風,得之八九日,出來了什麼出來了,日期的條文出來了,那麼說到這一塊的時候,我們應該回憶前面的。

應該複習前面的關於日期的條文,前面關於日期的條文有個第七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這是第七條,下面吶還有一個關於日期的條文,對吧,是哪一條吶,第八條,第八條是怎麼樣說的,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那你想一想,這個已經都八九日啦,這已經八九日啦,那個條文已經過啦啊,再看一下還有一個第10條,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那麼給我們的提示是什麼吶,我們看一下孫老師是怎麼樣說的,大家先一點點看,大家把書翻到26頁,我們把這一段條文,一個字一個字來摳。

我們先看一下孫老師是怎麼說的,孫老師說這是中風虛證的後期,為什麼說他是後期,因為它陽復的階段是不是已經過了,發於陽者七日愈,它這個七已經過了,但還沒到那個十二日,它這個是八九日,中風的虛證後期,邪衰正也虛階段的治療,然後孫老師給我們講了日期的意義,傷寒論中的日期意義,一二日邪氣在表,三四日半表半裡,五六日漸化為熱證,七日陽復,病機偏於陽勝,如果七日還不能夠陽復,就有亡陽的可能,八九日那就是陽復太過,太過則為熱證,但也是邪氣已經衰微的階段,這就是通常說的正虛邪也衰,是病機發展的後期階段,那麼這也是一個關鍵階段,能不能夠陽復,能不能好轉治癒就在這一塊,是我們治療的關鍵時期 ,孫老師說啦無論是傷寒和中風的病機中,都同樣存在陽復的過程。

然後我們再轉過來,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出現的症狀是什麼吶,出現的症狀是如瘧狀,前面已講了他這是陽復的關鍵時期,對吧,他現在的症狀是如瘧狀,如瘧狀是不是瘧那,不是,是它像瘧,瘧是什麼那,就是寒熱往來,發作有時,那叫瘧,瘧疾啊,發,他現在出現的症狀是發熱惡寒,這是一樣的地方,有發熱惡寒,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啊,熱多寒少,熱多寒少啊注意啊,在傷寒論裡面我們重視的是陽氣,是不是啊,那麼熱它是陽,寒他是陰,熱多寒少說明這個病它就有陽復的可能性,其人不嘔,剛才講了這個病在太陽但是沒有及時的發散出去並沒有好,他已經八九日啦,八九日按我們一般的推想,他病情是向裡面來發展的,它也可能進入少陽,也可能進入陽明。

那麼我們是要辨別它到底是在太陽那還是少陽那還是在陽明那,看他的症狀,前面說的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好像是有一點像少陽,小柴胡湯證寒熱往來,但是那,其人不嘔,其人不嘔這四個字是告訴你提示你,這個病沒有進入少陽,那麼有沒有進入陽明那,清便欲自可,也沒有進入陽明,清便,清,圈起來就是廁所的意思,清便就是想上廁所,但是上廁所以後大小便自可就是正常,所以說他沒有在陽明,因為在陽明的話就入裡化熱了,入裡化熱了以後就有了陽明腑實症的表現啦,譫語,大便幹啊,腹滿啊,那些問題就出來了,它沒有在少陽,也沒有進入陽明,它出現了什麼問題,一日二三度發,什麼一日二三度發吶,就是如瘧狀,發熱寒時,發熱惡寒這個情況是一日二三度發,這個順序是個倒的,額,這個一日二三度發吶,它指的是發熱惡寒,像瘧疾那樣發作的次數,那麼為什麼是一日二三度發,而不是一日三四度發,五六度發那,他是告訴你這個程度不算嚴重,這一條是比較複雜的,截止我現在讀到的這一塊,是這一個條文的總說,總體來說的。

那麼下面叫分說,下面有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的第一種情況是,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這是第一種情況,那麼這一種情況是,脈微緩者,為欲愈也,就是說根據他的脈象來判斷這個病快好了,也可能不要吃藥就好了,這是第一種情況,那麼要注意的是這一塊講的脈微緩是什麼意思啊,說一下什麼叫脈微緩,梁明光說一下什麼是脈微緩,(老)是微脈和緩脈嗎,(梁)不是,脈大脈小,(老師)不是,注意啊,這個時候的脈微緩,傷寒論上的脈微,這個微字有不同的意思,這個的微不是指的微脈,指的是是複詞略微微的意思,就是說它比那個緩脈那,略微微還緩一點,如果說這個病情,不是為欲愈,那麼就是個浮緩脈,浮緊脈它現在不是浮緊脈,連浮緩脈都夠不上,它比浮緩脈還要緩一點,它的力度不是很大。

它指的是這個意思,就說明什麼問題,就說明大則病進,小則病退,說明這個病,它是這個問題,不但把這個微脈,微緩的微,認為是痿脈的痿,痿弱無力的痿,這是分說的第一個,第二個情況,脈微而惡寒者,這個微和前面的微就不一樣了,那個微是形容那個緩的,這個微是真正的微,脈微,微而弱,微而細小無力是這個意思,而惡寒者,而且還惡寒發冷,此陰陽具虛,這已到裡症了,這個時候那,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因為它已從實證轉變為虛證啦,陰陽已經不足了,這個時候應該用溫裡散寒的方法,來回陽救逆來治療他,來補益它不是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啦,汗吐下都是不適宜的,這是講的第二種情況,那麼再看第三種情況,第三種情況帶來了方子,第三種情況是我們這個第23條要強調的重點。

第23條,第三種情況他說了,前面還是不變的,總說是不變的,對吧,總說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啦,現在出現了如瘧狀了,什麼什麼的一些情況,現在吶,面色凡有熱色者,臉上有熱色,剛才講了發熱惡寒是熱多寒少,現在說面色含有熱色,大家想一下他在提示我們什麼啊,他提示寒氣再少,熱氣在增多,那麼熱氣就是陽氣,說明這個情況有陽復的可能性,但是那,為欲解也,就說陽氣想恢復但是沒恢復,處於那種躍躍欲試的那麼一種狀態,就好像小草,對吧,就好像莊稼,要破土而出的那一剎那,想出來又沒有出來,處於那種階段。以其不能得小汗出,那麼這個時候,如果說他能夠出一點汗,這個病是不是就好了,這個病就好了。

但是,他又不能出汗,所以說以其不能得小出汗,不能得小汗出的原因是正虛,正氣不足,額,發表的力不足,不但不能得小汗出,正是因為不能得小汗出,導致了身必癢,這個時候是身癢不是身庝,病快好了因為沒有出汗,汗出不來,它就處於一種表邪鬱閉的狀態,這種表邪鬱閉的重了,很嚴重的情況下就會身庝,表邪鬱閉不重很輕的狀態下,他就會身癢,以其不得小汗出,告訴我們這個證是不能夠用桂枝湯的,因為桂枝湯是汗出,是不是啊,那麼身必癢,他不是身庝他是個表鬱的輕重,他不是說那種表邪鬱閉的很嚴重的,他告訴我們不能用哪個方,不能用麻黃湯,怎麼辦,就得合方,所以說這一條的關鍵就是告訴我們一種治療的思路,告訴我們一種組方的方法,叫合方治療,所以前面都講的這麼透徹了,最後就水到渠成。

醫聖就告訴你了,怎麼辦,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即補益他的陰精輔助他的正氣,然後又發其汗,但是這個發汗的時候吶,要小發其汗,注意這四個字啊,這叫小發其汗,這就是中風虛證後期邪衰正也虛,我們的一種治療方案,把兩個方法兩個方劑合起來治療,一個是治療表虛的一個是治療傷寒實證的,我們把它合方來治療,這兩個合方來治療那,它就能達到一種剛柔相濟,小發其汗,扶正祛邪這麼一個目的,那麼對於這個病,對於這個條文是最適合不過的了,23條就是講這的,這是23條,那麼我們再看一下,孫老師是怎麼說的,看一下第26頁,第23條孫老師講解的最後一段甘喜情讀一下,另外讀一下,(甘)另外,這裡還有一個方劑作用的層次深淺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麻黃湯作用是發汗,也就是作用於皮毛腠理,即人體最外一層。

桂枝湯解肌,作用於皮下的肌肉層,二方合用,就意味著從皮下肌肉向皮毛外層透發風邪,這就是我們通常應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治療風疹隱疹等以發散透邪的依據。至於半表半裡是指介於皮毛和肌肉之間屬於筋的位置,這是柴胡湯的作用部位,與本條所說的位置層次又有不同。(老師)對了就是這個意思,麻黃湯是皮毛桂枝湯是肌肉,那麼在皮毛的下面肌肉的外面那,剛要發又發不出來的這個時候那,這個就是麻黃桂枝各半湯。那麼我們臨床上遇到一些發癢性的疾病,一些皮膚的疾病,就可選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那麼我給大家說一下這個方子的適應症,桂枝麻黃湯的適應症,桂枝麻黃湯的適應症在我們今天臨床上應用吶,主要應用一些外感病,或者說外感病的日久了正虛邪戀的狀態,或者說一些皮膚病,蕁麻疹,或者說,一些和出汗異常相關的一些疾病,都是這個方子的適應症,都可以選擇來用,只要它對這個症就可以,那麼這是說的23條的合方。

說到這一塊的時候我給它大家結合,我們現在的臨床給大家舉個例子,臨床上怎麼用合方,我們現在臨床上用合方的時候,有這麼幾種情況,為什麼要用合方吶,合方的應用是病情的需要,有些病症它是要表裡同治的,它是要升降同治的,你比如說我們現在臨床上常用的合方,表裡同治,升降同治,最典型的就是風藥和茯苓飲,風藥來發表,茯苓來降,一個治表一個治裡一個升一個降,這是一個哦,這是相反的合方,還一種合方那它是上下同治,你比如說一個人是氣虛體質,月經不調,渾身少氣懶言,乏困無力的,對吧,而且是個胖人,那我們首先考慮的是什麼啊補中益氣湯,但是這個人有個特殊的情況,補中益氣湯這個藥吶它往上升,這個人就是個氣虛又是個痰溼體質,她既具備了補中益氣湯的那些證,同時這個人又有痰溼,痰溼阻止了以後月經又下不來,出現了閉經、月經推遲怎麼辦,那麼像這種情況你能不能單用補中益氣湯那,不行,這就得用加味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加二陳湯再加個牛膝,這就叫上下同治。

那麼還有一種合方,也是我們臨床上經常用的,就是這個患者,他既是肝鬱同時他又有脾虛,那麼你單純治療它肝鬱的時候,他脾虛怎麼辦,你單純治療他脾虛的時候他肝鬱怎麼辦,我們一般情況下的做法是,給他用逍遙散來治療,對不對,我們用逍遙散的時候即兼顧著肝鬱又治療了脾虛,但是現在還有更為複雜的情況,你要給他用逍遙散,逍遙散裡面有當歸,白芍。白芍、當歸補血,補血的時候潤,這個患者告訴你,我經常胃不舒服,我不管吃什麼藥,胃就頂,我吃飯就頂,更何況吃藥,你給他用逍遙散疏肝健脾的時候,患者的胃不接受,這個時候我們的做法是給患者喝什麼,茯苓飲。

或者說,有些患者脾胃不好,他是個茯苓飲證,但是這個患者那,他不但胃痛胃脹,對吧。而其他情緒跟他發病的關係很大,而且他還是個瘦人,你反覆的給他茯苓飲來降,這個患者瘦他就會傷陰虛,而且他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得用茯苓飲和逍遙散,那麼在用茯苓飲和逍遙散的時候,在合方的時候,就有一個側重點的問題,患者平時胃腸的問題嚴重了,茯苓飲的量就給大,對吧,到月經啦,月經的問題突出了,用逍遙散的量就得大,平時我們來治的時候,就是一半逍遙散一半的茯苓飲,然後根據她月經的周期和她腸胃的反應,再調它們的比例,那麼這也是我們臨床上很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的思路,實際上來源於哪裡啊,就來源自桂枝麻黃各半湯,還有更為複雜的,23條我們說的是桂枝麻黃各半湯,25條我們有一個桂枝二麻黃一湯,那麼我們在臨床上用逍遙散和茯苓飲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逍遙散和茯苓飲都用了,但是茯苓飲我們用的量小,對吧,有時候兩個都用了,但是逍遙散用的量小,也是受到傷寒論上的這種治法的影響。

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方十一。

 本條為中風虛證邪鬱經脈的證治。

桂枝湯本來是解肌之劑,汗出為風入肌表而營弱衛強的緣故,但同時出現煩躁症狀時,則是邪鬱太陽經脈,引起營分鬱熱的表現,所以用針刺法洩熱散邪,然後仍然用桂枝湯解肌調和營衛。太陽病屬於經脈病證,所以針對經脈的針刺治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治療方法,《靈樞·禁服》:「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用灸刺」,就說明了當時針藥並用的實際情況。本書以藥物為主,針灸為輔,《素問·通評虛實論》說:「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傷寒既然發病於冬季,其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而針灸為輔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我們看一下24條,學員朗讀24 條,(學生)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老師)你給大家講一下,(學生)太陽中風開始先服用了桂枝湯,反而煩躁沒有好,先刺風池風府,再服用桂枝湯則愈,(老師)為什麼會反煩不解哪,說一下為什麼會反煩不解吶,這一條條文不是很難,這一條條文太陽病,它還是一個太陽病,初服桂枝湯,服了桂枝湯以後反煩不解,反,就說是不正常的不應該出現的,但是現在出現了。

煩,煩躁,我們說煩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吶,是熱是有熱,像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怎麼辦,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桂枝湯,先給他扎個風池風府,扎風池風府幹什麼啊,這兩個穴位有發散風寒的作用,有解散太陽經脈的作用,有散邪的作用,然後扎了風池風府之後,邪氣削弱了經脈通暢,這個時候再因勢利導還是給他用桂枝湯則愈,說的是這個意思,那麼學習這個條文,我給大家說四點,第一點就是體質因素,就是同樣的病情,同樣的病因,感受到不同的人身上,我們的治療方案是有所差異的,這個患者用了桂枝湯以後,為什麼會反煩不解,我感覺他應該有一個體質的因素,並不是說這個醫生的藥他就開錯了,有可能是這個患者哪,他雖然是中風的虛證,他是桂枝湯證,

但是吶,他比其它的患者就多了那麼一點點那個,這是一個原因。第二種原因吶,可能是病重藥輕,應該用桂枝湯的但是桂枝湯的量沒達到,或者說人家服了桂枝湯以後,應該讓你啜稀粥的,應該讓你溫服發汗的,但是你沒有做到,結果導致汗沒有出來導致病反煩不解,第三個哪,這個條文告訴我們,在臨床上一定要隨時而變,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靈活的採用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案,不能墨守成規,第四點,我們在臨床上治病的時候要注意多條腿走路,要重視針藥結合。這是第24條,我就講這麼多了。

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十二。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本條提示服用桂枝湯以後表邪未盡的兩種情況的證治。

大汗出自然應該用桂枝湯調合營衛以解肌,但是如果寒熱一日兩次發生,自然是邪氣宣洩不及,或者說是風邪鬱於肌表引起的症狀,這時就應該用麻黃湯發汗解表,但是又因為這時已經汗出,不宜大發其汗,所以麻黃湯只取小量,再合以多半劑量的桂枝湯調和營衛。

下面看一下第25條,來,張燕讀一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十二。(老師)你給大家講一下,(學生)

這就是說吃了桂枝湯以後,之後出了很多的汗,但是脈仍然很洪大,說明這個熱還是沒有。(老師)我給大家講一下啊,這是第25條,第25條講的是服用桂枝湯以後表邪未盡,不但表邪未盡,而且出現了兩種變證,兩種變局,出現了這兩種變局應該怎麼辦,給我們講的是這種方法,哪兩種變證吶,第一種變證是大汗出,脈洪大,怎麼辦,不用變,還是桂枝湯。第二種變證是形似瘧,一日再發者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我們先講第二,若形似瘧,在讀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們看一下第23條,如瘧狀,那個是如瘧狀,這個是若形似瘧,如瘧狀是一日幾度發哪,兩三度,我們剛才講了那個兩三度發本來就不嚴重,那麼這個一日再發者哪,這個程度更輕。

那個是兩三度發這個就是一日再發,再發就是兩次的意思,怎麼辦,汗出必解。很簡單讓他出一點汗就好啦,但是他的程度比上一條桂枝麻黃各半湯輕了,所以說我們出汗的時候不敢讓他非常多的出汗,那個已經是小發其汗了,這個更應該小發其汗,所以說就不是桂枝麻黃各半湯了,而是桂枝二麻黃一湯,意思是說用桂枝湯兩份讓它來扶正祛邪,然後用麻黃湯一份讓它因勢利導,然後用麻黃助力桂枝把這個病邪發散過去,我們再看第一種變證,第一種變就是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大家要注意啊,大汗出,脈洪大,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這是我參考了好多醫家的著作,給大家講的相對而言,最為接近張仲景的本意的解釋,所以說我當時讓大家學這個傷寒論的時候,就推薦孫老師的書或者成無己的書,實際上傷寒論註解的書是很多的,就這個單純的脈洪大,眾說紛紜,如果說你現在不聽講課,如果說你自己現在去看那些註解書的話,對吧,各家的著作對這一條都是各說各的,前兩天咱們有一個學員給了我一本書,那本書,好多人都在註解傷寒論,都是各說各的,他們遇到自己解釋不了的條文的時候,他們就說什麼,印錯了,他們就說印錯了,說條文順序弄錯了。

實際上不是那樣的,那麼這個大汗出脈洪大,服桂枝湯以後大汗出對不對,不應該出這麼大的汗,現在已經把汗出,把汗出了以後,脈是什麼情況吶,我們非常關心他的脈的情況,因為他的脈的情況,直接決定這病的,脈洪大者,這個脈洪大好多醫家說人家印錯了,應該是脈浮大,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會是脈洪大吶,因為他大汗出了,這個脈洪大指的是由於大汗以後,人體的陽氣,人體的抵抗力,隨著這個藥物的作用和病邪同時浮越於身,浮越於身體之外的一個表現 ,它不是一個壞現象,它是人體的陽氣和病邪做鬥爭,然後浮越於外的一種表現,它代表的意義是正邪相爭,正將勝邪,疾病即將痊癒的一種表現,它代表的是陽復,所以說像這一種情況之後,應該怎麼辦,還是與桂枝湯如前法,大家注意,在傷寒論上汗後表邪未解,大多數情況之下還是用桂枝湯,講的就是這個,那麼這一條講了個大汗出,脈洪大,大家把這六個字記下來,把這六個字記下來是為了和後面的這一條進行對比的,那麼後面這一條就不是這個情況了,就變了,繼續變。

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十三。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條是服用桂枝湯以後傷津化熱的證治。

同樣是大汗出,上條用桂枝湯,本證用白虎湯者,是因為有「大煩渴」並且「不解」的不同之處。大汗出,大煩,大渴,脈洪大,四個證狀同時出現,前人稱之為陽明四大,這是白虎湯應用的主要指徵。本方以石膏甘涼微辛清熱除煩,知母苦寒清熱滋陰,甘草甘溫補脾益營,粳米甘平益氣生津,大汗出後加人參以補血益氣,本方為甘涼清熱法之代表方。

學員朗讀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十三。對了這一條指的是用了桂枝湯以後傷津化熱的證治,邪氣入裡傷津化熱的證治,這一條和上一條不同之處有五個字,哪五個字?大煩渴不解,同樣是大汗出,脈洪大,但是這一條有一個大煩渴不解,大煩渴不解是這一條不服用桂枝湯如前法,而用白虎加人參湯的重要原因,煩是熱,這個煩不但煩而且大煩,就說他熱的很嚴重。渴這種渴不解喝了熱水也不解,那麼這種渴是津液嚴重消耗受傷引起的,把25條和26條放到一塊哪,就是一個對比之義,就提示我們在臨床上如何來辯證用藥,是這個意思。

由於喝了桂枝湯了大汗出了,大汗出了身體裡面的津液丟失了,而且這個表邪入裡了,表邪入裡化熱了,像這個情況,怎麼辦,這個時候就不是桂枝湯了,因為津已經傷了,因為熱已經很重了,這個時候就是用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人參來治療的,給他清身體裡面的熱,這個熱主要是肺熱和胃熱,然後給他來加黨參來補氣生津的,重點是生津,石膏清熱的,對吧,石膏的量是很大的,石膏用了多少克,用了一斤,一斤是多少克,折合在現在,一斤是16兩,一兩是15克,16乘15是多少克,240克,比我們的量大吧,知母用了多少克啊,90,那麼你按比例算下來,跟我們的也差不多,是不,一個是9克一個是24克,就這個樣子,因為用了這麼大的石膏了,怕傷胃氣所以加了粳米甘草來和胃的,注意這一塊的人參不是我們現在講的紅參,是什麼參,黨參。

傷寒論上的人參指的是黨參,黨參潤黨參補氣生津的作用強,人參是補氣的作用強,這是補氣生津的作用強,注意傷寒論上的啊人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黨參,這就是白虎人參湯,白虎人參湯吶,在我們現在的臨床上,應用很大特別是遇到一些熱性的疾病,特別是遇到一些傳染病,所謂的一些瘟疫熱性的瘟疫的時候,我們看老中醫的醫案,那麼白虎加人參湯都要治療什麼病哪,流腦,乙腦,流行性的出血熱,肺炎,麻疹,心肌炎,糖尿病,尿崩證,包括牙痛,出現了氣津兩傷肺胃熱勝的情況之下,出現了煩渴脈大的時候都能用夠的上,剛好我們今天的訂閱號發的是什麼。石膏,石膏是散的,把這個熱散出去,並不是要沉降的,石膏是散的並不是沉降的,這也是石膏和黃芩黃連的一個區別,那麼講到石膏了,下面還是一個和石膏有關係的一個條文。

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十四。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湯一分。

本條是中風虛證肺中鬱熱的證治。

脈微弱者是營衛不調,營衛不調就應該有汗出,汗出則煩熱,所以說熱多寒少。熱是內熱蒸騰,寒是汗出後表陽虛。脈微弱與第23條「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相同,是正虛邪衰的表現,只是這裡的邪氣雖然衰弱但卻鬱於肺而已。「此無陽也」是無表證的意思。本方只取桂枝湯原量的四分之一,又取越婢湯原量的八分之一,桂枝湯以調和營衛,越婢湯以清肺中鬱熱,其正虛熱鬱的病機已經可知了。

【趙紅軍講解】

學員朗讀條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十四。對,太陽病跟前面一樣,這是太陽病的中風虛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熱多寒少這是個好現象,說明這個病邪在退正氣抵抗力在增強,說明快要陽復了,脈微弱者此無陽也,剛說是熱多寒少又說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後面又說是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好像有點聽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吶,這一個條文是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他常用的一種句法,寫作方法,這種方法就叫倒裝句法,我們把它的順序調整一下,就是這樣子的,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那麼後面再來一句,他是強調和提醒之義,他說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這個脈微弱者,這個脈微弱它是和太陽病的發熱惡寒,應該出現的脈浮緊來進行對比說明的,就說他這個時候脈是微弱的,他的脈象不是浮緊的,脈微弱說明這個病邪這個病勢已經在遞減了,病勢已經沒那麼強盛了,所以說也沒有必要給他用麻黃湯,那麼駿烈的方劑,來給他大量的發汗,是這個意思,怎麼辦,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也是一個小發其汗並解除肺中鬱熱的這麼一個方劑。

什麼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加越婢湯,兩個桂枝湯加一個越婢湯,越婢湯是什麼,麻黃石膏生薑大棗甘草,重點是麻黃和石膏,大家想一下,這個方子和那個方子有點像,既有麻黃又有桂枝還有石膏還有生薑大棗甘草,和哪個方子比較像,大青龍湯,但是它比大青龍湯多了一個什麼藥,芍藥,它多了個芍藥,然後它的用量,它的石膏的量,比大青龍湯要小的多,是不是啊,它的用量小那就說明,它有解散鬱熱的作用,但是它清熱的作用解表的作用,都沒有大青龍湯大,這就是越婢湯。

越婢湯的婢是什麼意思哪,第一個就是婢,我們以前說這古人講婢,婢女,對吧,婢女,婢有卑微之意,所以說這個方子發汗力弱,第二個吶,這個越婢湯和大青龍湯它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有芍藥,它既然使用了芍藥啦,它就有益陰斂營的作用,所以說它發汗的力量就小了,它扶正的力量就大啦,那麼這一條就是個中風虛證,表鬱化熱的,要把它的熱鬱給他解散出來,是這麼回事情。

我們看一下孫老師是怎麼說的,孫老師在講解這一段的最後說了,本方只取桂枝湯原量的四分之一,量很小了,又取越婢湯原量的八分之一,桂枝湯以調和營衛,越婢湯以清肺中鬱熱,其正虛熱鬱的病機已經可知了。這就是越婢湯,越婢湯現在臨床上現在治療什麼病啊,一個是感冒,感冒了以後出現了正虛的情況,同時身體有內熱,你說我們現在用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比較多,為什麼沒用越婢湯吶,為什麼沒用桂枝湯吶,因為患者的身體都比較壯實,我們用麻杏石甘和大青龍,如果說也出現這種患者的身體裡面比較虧虛的,營血不足的,也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另外還有一些醫案的報導,這方子治療腎炎,上呼吸道感染,這些疾病要是對症的話,效果是不錯的。

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十五。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桂枝(去皮) 生薑(切) 白朮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本條是中風虛證挾飲的證治。

本證是平素飲邪內停之人,患桂枝湯證而誤下以後,心下停飲,導致太陽膀胱經經氣閉鬱,太陽膀胱經氣失司,水液不能正常運行,陽氣無以宣發,因而發熱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滿微痛、尤其是小便不利,正是膀胱經氣不化水液,形成心下飲證的確證。

本方的白朮實際上是蒼朮,蒼朮的燥溼力量更優於今天的白朮。《脈經》引用本條白朮作「術」,《神農本草經》只有「術」,註:「味苦溫」,沒有白朮蒼朮的區別,白朮是宋代以後才出現的人工栽培的品種,《傷寒論》時代只有蒼朮,稱之為「術」,這是我們讀本書時應該注意的。生薑宣散水氣,茯苓利溼降胃氣,既然已經經過了誤下耗津,所以用芍藥補陰斂津,甘草補脾。蒼朮性味辛烈,具有發汗能力,後世作為發汗除溼的重要藥物使用。《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下註:「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可知當時的白朮確是具有發汗作用的蒼朮無疑。

我們下面看一下28條,來劉洋讀一下,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老師)嗯,給大家講一下,(劉洋)嗯。。。。。(老師)這一條的條文孫老師已經講的很詳細了,劉洋你先把孫老師的講解給大家讀一遍。(劉洋)本證是平素飲邪內停之人,患桂枝湯證而誤下以後,心下停飲,導致太陽膀胱經經氣閉鬱,太陽膀胱經氣失司,水液不能正常運行,陽氣無以宣發,因而發熱無汗,小便不利,心下滿微痛、尤其是小便不利,正是膀胱經氣不化水液,形成心下飲證的確證。對啦,這個孫老師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你把這個孫老師的再理解一下。

我再給大家說一下,這一條的條文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這個方劑的重點是去桂,加茯苓白朮很容易理解,這條講的是飲證。講飲證,飲證和脾虛有關係的身體裡面有停飲,茯苓來利溼白朮來健脾,為什麼要去桂哪,為什麼要去桂,好多醫家註解都是人云亦云的,我看了好多書,好多醫家的註解,他們把這條講不通,講不通怎麼辦,他們就說,哎呀,這一條是抄錯了,這一條不應該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應該是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你瞧,傷寒論這個註解一到這個程度上,遇到自己講不通的就說人家弄錯了,這怎麼能行吶,那麼我們首先肯定人家這個確實是桂枝去桂啦,加了茯苓白朮啦,我們現在看為什麼要去桂,服了桂枝湯啦,或者說服了桂枝湯,而且還用下法啦,但是吶,病情並沒有消失,病情並沒有痊癒。

現在出現問題就是仍然,就是之前有這個情況,現在還是這個情況,什麼情況吶,頭項強痛,我們一看類似太陽病,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對吧,這是頭項強痛,翕翕發熱這是桂枝湯的應用指徵之一,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無汗說明什麼問題來吶,表未解,表證未解。前三句,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這都容易理解,這個是表未解,後面這兩句是關鍵,現在不但是這些,而且哪,出現了心下滿微痛,而且現在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這就說明現在出現的情況,已經和你桂枝湯和前面的表未解。

病邪是以裡面的矛盾為主啦,而不是表證,一個心下滿微痛,一個小便不利,就解釋了這一條的病機要害是飲邪為患,而不是太陽之表,那麼心下滿微痛和小便不利,這都不是你桂枝湯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是飲邪而不是表證,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怎麼辦,應該用桂枝湯去掉桂枝,去掉桂枝的原因是,讓這個藥往身體的裡面去走,解除身體裡面的問題,裡面是什麼問題吶,是飲證,飲證用茯苓和白朮來解決,所以孫老師說這一條是中風虛證加飲的證治。而且這個時候是飲邪為主的,為什麼表證沒有解除用了桂枝湯,表證沒有解除還在吶,原因不是說你解表的力量不強,不是說我再用了桂枝湯就可以了,而是因為裡不和則表不解,是因為你的水飲阻止了,導致太陽的經氣不亢,不能化這個水飲。

所以說表邪不解,那麼治療的方法就是裡和則表解,通過和裡的方法然後再解除的表邪,是這個意思。那麼桂枝湯的用法是很複雜的,我們前面講桂枝湯去芍藥是脈促胸悶,後面我們還要講太陽病裡面的桂枝加芍藥是腹痛,那麼我們後面還要學到桂枝加桂湯,那麼這一條我們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每加一個藥每減一個藥,它所接受的病機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學這些條文的時候,應該把這些條文把它集中起來對比,來學習加深印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我們在臨床上都針對那些疾病吶,心悸,小便不利,低熱,心臟,腎臟類疾病。等等,還有人用這個方子治療頸椎病,因為這裡面有一個頭項強痛,那是飲邪的一個表現,哦,這個飲邪比較複雜。咱們今天這個飲邪吶,就先把這個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你先把這記下來,然後咱們以後隨著學習的深入,你再加深你對這個飲邪為患的理解。29頁這邊吶,這一段是孫老師給我們講傷寒論上講的術,古人沒明確的提出來,但是經過後面的考證,這個術應該指的是蒼朮,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第29條。第29條是傷寒論的太陽病篇的上篇最後出現的條文。第30條爭議很大,第30條,現在公認的說法是第30條不是傷寒論的原文,而是傷寒論成書以後,後人,老師給學生講的時候,講29條哪,講29條的時候他說了一些話,然後把那些寫到傷寒論上去了,後人就把它也誤認為傷寒論的條文啦。29條。文字、語句有一些不通的地方,這個30條,29條,這個是可以解釋下來的,但是這個29吶,牽扯的方劑是很多的,牽扯到了4個方劑,要把29條講清楚是不容易的,大家把第29條把它讀熟背熟,29條是給我們舉例示範的形式,來具體給我們講,我們在臨床上,太陽病如何來辯證的,如何來治療的。一些方劑如何來運用的。

然後你給他治壞了以後出現誤證的時候,出現的這麼幾種情況,應該如何來救誤的,給我們反覆的提示,觀其脈症,隨證治之,如何來隨證治之,講的是這個,那麼今天講的這個就比較多了,大家今天回去以後,把桂枝附子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白虎加人參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把這個方劑好好的熟悉一遍,我們學經方,我們就要用經方,希望大家在臨床上以後寫病歷的時候,那麼遇到這些情況就能想起,29條,牽涉的內容太多,再講的話就講不完了,下周來講。

今天有一個病歷,這都是用經方比較典型的病歷。今天那個病歷就是,就是付小澤發的那個病歷,那個患者預約的時候,簡訊上約得是腎虛,是吧,那不是腎虛,所以咱們平時給患者說,你們在約的時候,光說你的病就行了,你不要下結論,自己不要給自己下結論,(你比如你說月子的事(聽不清))你就說小便不正常就完了,月經不正常,你不要說你腎虛,那個患者是每天晚上半夜以後,從三點鐘開始,就開始想尿,然後每次尿的時候吶,為什麼他說是熱證不是寒證哪,對不對啊,他每次想尿的時候只尿一點點,尿很頻,很短,這是個熱證的表現,如果它是寒證哪,它會頻,它會清頻,下面29條,你自己看一下29條,是不是小便數,是不是啊,剛才咱們講的20條的時候是小便什麼哪,小便難,這就不一樣了。

29條為什麼要用甘草乾薑湯吶,這和咱們今天講的這個病歷剛好是相反的,小便數,清而頻,這是甘草乾薑湯。如果說是小便數而短,這是麻杏石甘湯,為什麼咱們說那個患者是風陷哪,他小便那麼多,晚上半夜以後就老不停的尿,咱們為什麼不用補腎的方法哪,那是風陷,風從陽分陷入陰分,是不是啊,那個患者吶,一方面是小便多頻,另一方面哪水路是頻的多的,大腸哪,腸胃哪,燥熱。大便幹,口乾,是不是啊,多汗。

所以咱們給他用的麻杏石甘和麻杏薏甘再加了個椿根皮桑葉麻仁,是不是這樣。這是這個情況,這是麻杏石甘和麻杏苡甘,講了這些,主陽明胃熱的。昨天你寫的那個病歷,那個病歷是,就是吃飯的時候,吹了風扇空調了,很明顯受風他怕冷,現在出現,他來看什麼病來哪,吹了空調以後,這邊的面神經麻痺了,面癱了。面癱了眼睛不能閉住,嘴巴歪了,是不是啊,然後他是不是出汗,脈,那個脈象很典型啊,既有滑脈也有澀脈,即有緩脈也有數脈,受了風以後,身體裡面的正氣在抵抗它吶,病情還處於那種急性期不太猛烈的狀態,但是他吶,受風的病史有啦,對不對,汗出有啦,怕風有啦,脈緩有啦,桂枝湯出來了,但是那個患者吶,他身體有內熱,也可能他平時有內熱,也可能風邪入裡化熱了,出現了什麼哪口乾便秘,所以說在桂枝湯的基礎上給他加了什麼,石膏,後來,因為針對他這個面癱的問題還加了個什麼藥,蟲藥,僵蟲,這就是臨床上如何把咱們學到的經方,和咱們現在遇到的臨床上的實際問題進行結合。(嶽躍爭整理,竇凱明校對)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視頻+文字】趙紅軍講《孫曼之傷寒論講稿》第152-161條
    其脈關上浮者,關是指中焦;浮有兩層含義,一是病情在表,病情清淺,在氣分;另一層含義是在《傷寒論》中單獨的浮脈,含有數的含義,數為熱,這裡說明病機性質是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方中應為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傷寒論》的條文中,就怕混淆,反覆強調。第152條是懸飲,但也是痞證,水痞。第153條屬於熱痞,也稱火痞。本方只有三味藥,比較簡單,但要注意熬藥的方法。
  • 傷寒論第28條
    第28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 傷寒論第146條
    第146條
  • 傷寒論第147條
    一、學思1、傷寒五六日,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2、傷寒、「已發汗而復下之」是導致上述症狀的原因。3、「已發汗而復下之」會亡津液,給身體造成較大損害,免疫力降低。4、在這個位置講此條,關鍵是「胸脅滿,微結」,與大、小結胸有關。
  • 【講經堂】傷寒論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
    「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瀉之」。足太陽膀胱受邪,用桂枝手太陽經翹開,同名經脈配藥的原理,陳士鐸:芍藥對接的是左間氣的厥陰風木,芍藥,味苦,酸,氣平,可升可降,陰中之陽,能瀉能散,能補能收,平肝,肝平而不克脾胃,臟腑各安,小便自利,火熱自散,鬱氣自除。肝與膽互為表裡,芍藥是如少陽膽經,膽對應的是甲木,有甲己合化土之意。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差止。日三服。按:此為《傷寒論》桂枝湯方,見第12條。《傷寒論》陽旦湯名見第30條,有名無方。2.正陽旦湯(上方)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此為《傷寒論》小柴胡湯方。見第37條。無芍藥。6.小青龍湯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麻黃三兩,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半。
  • 傷寒論第17條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咱們先看字面意思,再看引申意思,從而漸漸學會舉一反三的研究傷寒論。
  • 論《傷寒論》之「痞」(上)
    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在康治本《傷寒論》中,厥陰病篇僅錄入三條條文,第一條為厥陰病提綱證。第二條為「煩熱胸中窒」梔子豉湯證。第三條為熱厥白虎湯證。康治本傷寒論僅有厥陰之「熱」證的論治,第二、三條,僅舉治「煩熱」、「熱厥」之法。
  • 錢超塵:王叔和未竄亂《傷寒論》
    吳儀洛言:「自叔和而後,《傷寒論》一書沉淪於羊腸鳥道中者幾千餘年,有明方有執出,著《傷寒論條辨》,澄幾研理,卓識超於前人。」錯簡派的觀點影響到日本。公元1856年(日本安政三年)丹波元堅弟子堀川濟以日本楓山秘府所藏趙開美《傷寒論》(坊刻本,非原刻)為底本翻刻之名曰《翻刻宋版傷寒論》,丹波元堅撰序,云:「頃日,從子兆燾于楓山秘府始覽清常原刊本,狂喜之至,恭請借貸,亟取校之。其文字端正,可以訂寬文本者不一而足,真為治平之舊面,此其所謂書之最近古者非耶?餘弟子崛川濟勤學好古,每患此經世無善本,仍影摹刊印,以播於世。
  • 傷寒論第十四條 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論有這麼一種理念:把邪氣去掉,把陰陽調和,經脈通暢,人自然就能補起來,所謂邪去正自復。上節說了太陽中風的病機、證治,以及方解。這節課說一下桂枝湯裡這些藥的藥性。從理法方藥四個角度論,理論、病機、證治、方藥都講一遍,會講的比較慢。在一開始的時候把注意力偏於理解理論,之後細到領悟每味藥的用法。記憶力有限,精力有限,聽第一遍的時候,注意力全面使用,理法方藥全都學,容易哪一塊都學不清楚。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20、《傷寒論》三陰三陽的變遷(1)從古代到現代的《傷寒論》的系譜《宋版傷寒論》六經中的「陽明病胃家實」,實際是《素問》熱論篇的厥陰病的病態。通過內藤希哲、森立之以及中國的成無己和廖平等這些學者們的議論,可以把握「傷寒治論」病期的變遷。這裡,可以看一下各不相同的情況。
  • 【講經堂】傷寒論第十二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
    陽,為風;浮,外顯也;「而」是指男性鼻子下兩腮旁的鬍子及嘴下的鬍子,引申為面部皮膚肌腠;陰弱:陰,隱藏於內的氣;弱,衰,敗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講述陰陽相互為用正常生理歸律。而本條講述太陽病中風陰陽失調的病理反應,風陽邪過度呈現於外,就會導致陰氣伏於內,從而孤立逐漸衰敗。近代醫家理解為陰陽脈象的理解本人保持沉默不發表意見。
  • 傷寒論解析(38) 161~170條
    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第166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鼓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
  • 傷寒論第14條:桂枝加葛根湯證
    傷寒論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桂枝加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 《傷寒論》「煩」字解析丨六種含義
    《傷寒論》184條:「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之「煩」,則是指實熱,乃因誤治後,少陽之邪入裡,化熱化燥成實,形成陽明腑實證,熱勢一般較高。二、亂《周禮·考工記·弓人》有「夏治筋則不煩」句,《十三經註疏》釋雲:「煩,亂也」。
  • 《傷寒論新注》(158)
    脾胃虛些,年紀又年輕,無論是得了中風或是傷寒,當要考慮用汗法,發發汗就會好,然前醫又下下法。為什麼《傷寒論》中這個前醫總治錯?前邊,我們講過,仲景師主要依此講病因病機的,還有一個問題是這些中風傷寒者都有脾胃問題,脾胃氣虛,大便拉得不順暢,於是前醫就考慮瀉下。這一瀉下不當緊,脾胃氣更虛損了,由原來的大便拉不順,變成了日拉大便數十行。因此,這個病,總的來講,還是脾胃上的病,脾氣虛,胃中有溼氣。
  • 傷寒論--傷寒例全文原文翻譯
    三、主張學習《傷寒論》,必須先行習《傷寒例》持此主張的先有閔芝慶,他說;「傷寒之不明於天下,由不得其要領,而昧夫此例者眾也。反謂仲景之道晦而不明,厄於此例可乎?」繼而王樸莊,他把《傷寒例》劃為十三章,前三章《傷寒論》提綱,第四章到第九章發揮《內經》熱病證治,後四章則為隨筆雜記。「合諸章觀之,語語皆本《內》、《難》二經,精詳審慎,為後學階梯,凡讀《傷寒論》者,不可不先讀此例也。
  • 傷寒百家系列17—陳修園與《傷寒論淺注》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人,宴寓京師,時刑部郎中伊朝棟中風,不省人事,手足偏廢,湯米不入口者十餘日,群醫皆雲不治。修園治之,大劑而起,聲名大震,求治者日盈其門。又次年,除授河北威縣知縣,赴任後於公務之暇,仍為人治病。在恆山、保陽、高陽救災,災後溫瘧流行,誤死於庸醫者甚多,念祖乃精選一百零八首,編為《時方歇括》,廣布於世。陳為官廉明,縣誌記有政聲。
  • 傷寒耕讀錄 壹+貳
    內容簡介 《傷寒耕讀錄》主要以中醫臨床經典《傷寒論》為基礎和研究對象,並結合作者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八年制扁鵲班授課講稿筆錄臨床尤其擅於靈活運用傷寒六經辨證以及內經反治法治療多種慢性疑難疾病。 個人學術創作方面,著有《傷寒亦婆娑》《傷寒耕讀錄》,校注中醫古籍《醫經解惑論》《傷寒雜病論類編》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