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勢力下的成員開始有了極端的分化時,為難的不只是勢力下事物的影響,更大的問題是這個勢力的領導者,領導者的決策對於團隊的方向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但勢力分化的影響不僅僅牽扯到整個團隊的構成,還影響著整個團隊的凝聚力。這不僅僅包括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在現代,一些較為落後的地區,也會遇到這種情況,而我們平時所見的現代商戰,也不乏有這種情況的方式發生。團的的分化主要體現在意見不合的情況下,或是有個極端分子從中挑唆,製造矛盾。如果情況是前者的話,那還好說,意見不合的問題,只要智謀團隊及時提出異議和指導方針,那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但如果恰巧是後者的情況,那問題可就要嚴峻的多,這就要考慮的這個「鬧事」者,他在團隊的影響,對他做出的行為會不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參考漢朝的開國君主——劉邦,他的做法。
劉邦關於用人問題的這段高論,經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加以記錄、總結、發揮,成為千古名言,傳諸後世,直到今天,還被許多領導者奉為經典。這其中道出了一個普遍真理,即領導者不管職位多高、能力多強,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門門精通的全才;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發現人才、任用人才,即所謂知人善任。劉邦列舉的三位「當世奇才」(張良、蕭何、韓信)以及他們的長處(謀劃、安邦、統軍等),都是劉邦本人發現或者「發掘」出來的,這就叫領導者的慧眼。然而光有慧眼還不夠,還要善於避其所短,用其所長;要把他們安插到恰當的崗位,給予充分的信任,賦予相當的權力,進行合理的調配,使之充分發揮其才智、能力。領導者誰都不是全能,誰都沒有三頭六臂,然而若是人才任用得當特別是傑出人才任用得當,那就等於有了三頭六臂,等於變成了「全能」。劉邦總結的善於用人而「得天下」的經驗,和他所指責的項羽不能容人(只有一個範增,還將其趕走),因而「失天下」的教訓,都是值得當今的領導者們從正、反兩方面加以總結和借鑑的。
論功行賞與剷除(項羽)餘黨,是劉邦登基後採取的兩大措施,猶如塊雙面盾,其功能只有一個:為了鞏固剛剛奪取的政權。古往今來,所有經過戰亂、爭鬥而取得勝利的政權,在其建國之初無一不是使用這樣的雙面盾。楚漢戰爭長達四年,帶給老百姓的苦難是無法統計的;「一戰功成萬骨枯」,其死難的士卒(士卒也是下層的老百姓)更是不計其數的。文武大臣們爭功邀寵,封王封侯,而老百姓深重的災難卻是無法補償的。一部幾千年的封建史(二十四史),每逢改朝換代,造成的兩極分化、社會後果大抵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