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成功的秘訣,在於他巧妙的用人之道,避其所短,用其所長

2021-01-19 學史

當勢力下的成員開始有了極端的分化時,為難的不只是勢力下事物的影響,更大的問題是這個勢力的領導者,領導者的決策對於團隊的方向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但勢力分化的影響不僅僅牽扯到整個團隊的構成,還影響著整個團隊的凝聚力。這不僅僅包括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在現代,一些較為落後的地區,也會遇到這種情況,而我們平時所見的現代商戰,也不乏有這種情況的方式發生。團的的分化主要體現在意見不合的情況下,或是有個極端分子從中挑唆,製造矛盾。如果情況是前者的話,那還好說,意見不合的問題,只要智謀團隊及時提出異議和指導方針,那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但如果恰巧是後者的情況,那問題可就要嚴峻的多,這就要考慮的這個「鬧事」者,他在團隊的影響,對他做出的行為會不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參考漢朝的開國君主——劉邦,他的做法。

劉邦關於用人問題的這段高論,經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加以記錄、總結、發揮,成為千古名言,傳諸後世,直到今天,還被許多領導者奉為經典。這其中道出了一個普遍真理,即領導者不管職位多高、能力多強,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門門精通的全才;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發現人才、任用人才,即所謂知人善任。劉邦列舉的三位「當世奇才」(張良、蕭何、韓信)以及他們的長處(謀劃、安邦、統軍等),都是劉邦本人發現或者「發掘」出來的,這就叫領導者的慧眼。然而光有慧眼還不夠,還要善於避其所短,用其所長;要把他們安插到恰當的崗位,給予充分的信任,賦予相當的權力,進行合理的調配,使之充分發揮其才智、能力。領導者誰都不是全能,誰都沒有三頭六臂,然而若是人才任用得當特別是傑出人才任用得當,那就等於有了三頭六臂,等於變成了「全能」。劉邦總結的善於用人而「得天下」的經驗,和他所指責的項羽不能容人(只有一個範增,還將其趕走),因而「失天下」的教訓,都是值得當今的領導者們從正、反兩方面加以總結和借鑑的。

論功行賞與剷除(項羽)餘黨,是劉邦登基後採取的兩大措施,猶如塊雙面盾,其功能只有一個:為了鞏固剛剛奪取的政權。古往今來,所有經過戰亂、爭鬥而取得勝利的政權,在其建國之初無一不是使用這樣的雙面盾。楚漢戰爭長達四年,帶給老百姓的苦難是無法統計的;「一戰功成萬骨枯」,其死難的士卒(士卒也是下層的老百姓)更是不計其數的。文武大臣們爭功邀寵,封王封侯,而老百姓深重的災難卻是無法補償的。一部幾千年的封建史(二十四史),每逢改朝換代,造成的兩極分化、社會後果大抵如是。

相關焦點

  • 劉邦的用人之道!真心服氣
    提到善於用人的領導,很多人都會想起劉邦。讓韓信帶兵、讓張良謀劃、讓蕭何治國,知人善任,讓人才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是劉邦用人的核心。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劉邦的用人之道同樣值得借鑑。本文總結了劉邦用人的8個特點,希望能對閱讀本文的您有所啟發。劉邦作為統帥,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有以下8個特點:
  • 劉邦四大用人經驗總結:堪稱後世之典範
    劉邦可以說是從地地道道的農民開始創業,聯合項羽擊敗暴秦,為了自己的帝王夢,與項羽決裂,展開楚漢相爭,最終贏得天下,這一切,都在於劉邦的非凡用人手段。一、知人善任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有長處也有短處,要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最重要就是把他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就相當於打仗中的陣型,陣型不對效率不高,容易招致失敗,劉邦在用人這一點上堪稱典範。
  • 談談漢高祖劉邦的成功之道
    在兵敗逃亡之時,前後三次狠心地捨棄自己的親生兒女,將其推下車,只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這些看似無恥的行為,再加上他生活上時而流氓的作風,讓許多人對他很難有好感。除此之外,被他擊敗的勁敵項羽,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們競相歌頌的對象,層出不窮的詩文絕句給項羽這個失敗者身上平添了大量的悲情色彩,進而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傳誦千古的悲情人物,最終帶偏了後世公允評判的走向。
  • 知人善任,用其所長
    ——奧格爾維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特·杜拉克認為,有效的管理者面對人才從來不會這樣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會問:「他貢獻了些什麼?」也從來不問:「他不能做些什麼?」而是問:「他能做些什麼?」所以他們在用人時,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長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大致不差的人。管理學有句名言:「放錯了位置的人才等於垃圾」,只有無能的管理者,沒有無用的人才。
  • 劉邦能得天下全靠用對張良蕭何韓信?大道至簡的用人方略才是關鍵
    劉邦哈哈大笑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我重用了三個人: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保障糧草安撫百姓的蕭何,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因為只有一位智謀之士範增都不重用,最終被我所擒。」其實,劉邦與王陵兩人講得都對!但又都沒有講到核心問題。
  • 用人之道: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
    劇中下屬在極度複雜的鬥爭環境下向上司請示用人之道。上司簡潔有力的指示: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強勢推翻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傳統道理。說法發人深省!  時移勢易,人性善中有惡、惡中帶善,終究人性時善時惡,難以猜測預計,用人勿疑的道理,似是高度理想主義,遙不可及,有點不合時宜,不切實際。
  • 奕齊影業集團馬奕謙: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發揮其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發揮其長。他知道只抓住缺點和短處是幹不成任何事的,為實現目標,必須用人所長用其同事之所長、用其上級之所長和用其本身之所長。利用好這些長處可以給你帶來真正的機會。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
  • 從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差異看其成敗得失
    如見到始皇巡遊的氣派,他忍不住說:「大丈夫當如此也!」語氣裡流露出羨慕嚮往之情。他的心計和善於收買人心表現在,將其送往驪山服役的百姓夜裡放了,當場就有十餘壯士跟從他。進關中後與百姓「約法三章」,這是他最大的一筆收買人心。  其次,劉邦善於用人,籠絡手段極為高明。《高祖本紀》:「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 用人不疑也要疑,疑人不用也要用丨疏敏鉤沉
    於是項羽不重用他。陳平心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就投奔了漢王。他是怎麼投奔漢王的呢?漢王劉邦手下有個人叫魏無知,曾推薦陳平給漢高祖劉邦,稱陳平此人很有能力,希望能重用他。而漢高祖劉邦用人不疑,於是就給他安排了個官爵重用陳平。但是陳平這個人確實不靠譜,在劉邦重用他的過程中還貪汙,被很多將領揭發了。
  • 用非常之道,待非常之人,才可成就大業
    眾所周知,劉邦能成就偉業,得益於善於用人。在總結成敗得失時,他曾有一番精闢的論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劉邦父親劉太公高壽八十六秘訣被發現,竟因其暗暗俢此道
    劉邦活到50多歲時,指點江山便常是老氣橫秋之勢了,遑論太公?實際上,擱古代,能至60便是花甲祖宗了,彼時整個大秦國有幾個能活到這年歲?最終能活到86歲,估計太公想都不敢想,最起碼劉邦是不敢想自己就比老爹晚兩年就駕崩了。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作為方法論,就在於確立看人、用人上的辯證思維;作為人生觀,就是對人性和人格特性的尊重。既然人性是長短共存,各有短長,而長短不一,那麼在看人上就要看其長處,而不拘於小節;在用人上就要用人所長,而避其所短。
  • 讀懂這八個字:用人所長,因人成事
    大概意思就是:量才而用,這才是管理之道。大家都不是無所不能的,所以,讓專業的人來幫助自己成事,這才是做大事的前提,靠一個人打天下,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那不叫企業家不叫老闆,那叫個體戶。欲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人就該懂得這個道理。善用人的長處,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務。所以,領導(老闆)到底該做什麼事?
  • 劉邦用韓信:有眼光,也有手段
    「用人要疑,雖疑要用」。劉邦駕馭韓信,並不僅僅停留在恩寵籠絡上,而是有制約措施。人們都知道,劉邦奪取天下後曾經說,自己的成功要歸於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說明他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智。最體現劉邦識人用人魄力的是用韓信。韓信的家鄉淮陰(今屬江蘇淮安),離劉邦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徐州)、項羽的故鄉下相(今屬江蘇宿遷)並不遠。項羽大將龍且瞧不起韓信,因為韓信年輕時膽小怕事,忍受「胯下之辱」。大約這也是韓信在項梁、項羽叔侄手下,一再獻計卻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 劉邦是怎麼把一幫牛人管得服服帖帖的?(管理者必讀!)
    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除歷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張良、韓信、蕭何等良臣勇將的鼎力相助!今天,帶您學習劉邦的用人秘訣。 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暴亂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
  • 劉邦的帝王之道,一介布衣如何籠絡人心,擊敗諸侯王貴族項羽?
    《資治通鑑》可以說是皇帝的教科書,那究竟怎麼才能做一個成功的帝王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皇位一代一代相傳,王朝更替屢見不鮮,由此看來,出身並不重要,天時地利人和必不可少。本次專門挑選了秦末漢初的時間段,來說一說劉邦的帝王之道,一介布衣如何能夠打敗諸侯王貴族,奪得天下。
  • 一頓飯看透一個人,秘訣在這裡
    原來,曾國藩發現一個規律,老師每次要考什麼,那麼他最近總會把書帶在身邊,而其他學生摸不透這個規律,所以總是亂背一氣,找不到重點,臨了反而被老師問懵了。而曾國藩總是可以突擊幾天背誦老師隱藏著的那個考點,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經過多年的閱歷,曾國藩終於懂得一個道理:成事的關鍵在於識人用人,而識人用人就一定要注意細節。
  • 劉邦的傳奇人生,所展現出怎樣的神秘色彩,揭示草根皇帝成功秘密
    因此劉邦不再在父親面前積極的表現,反而日漸消沉,他經常用酒來麻醉自己。劉邦成了典型的花花公子。他每次看到漂亮的女孩都會跑過去追,他的名聲在父親眼裡更是一落千丈。二、劉邦因禍得福的成功逆襲劉邦成功的鑄造了他的夢想,追溯其緣由是他在沛縣當了一名縣令。
  • 曹操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其獨到的選人用人之道
    曹操「選將量敵」是一門用人的藝術,曹操精通用人之道,在管理用人方面尤為典型。在戰場上,選人、用人是把握整個戰事的關鍵。足見曹操用計之深,用人之妙。宜人而用,大膽用將,各盡所能。曹操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其獨到的選人用人之道。在幾次重要的戰役中,他為自己打響了名聲,以少勝多,廣用人才的方針策略吸引了眾多人才的加入。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用好70%的用人原則,不難成大事!
    松下電器創業之初,公司的名氣還不大,它只能吸收三井、住友、三菱等大企業所不要的人成為職員。松下認為,他的事業迅速成長,是這些被視為次級人才的人一手建造出來的成果。 其實,「70分人才」有其獨特的優勢。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分享一本書——《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