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野蠻,僅一線之隔

2020-12-16 空鏡solo

人性的陰暗面從來無處可藏,哪怕是在一個小小的島嶼上。

電影版《蠅王》從一個簡單的鏡頭序列開始,為了逃離危險處境,30名小學生在從英國撤離時降落在了一個荒蕪的熱帶島嶼上,人們以為這座小島是一處安全的避難之所,但它最終卻成了外部世界的縮影。

這部影片的極簡主義風格源於彼得·布魯克創造性的拍攝方式,因為全程採用非專業的演員團隊,小演員們也大多是根據口音挑選的,所以它的製作成本非常低。孩子們略顯笨拙的表演加深了電影的紀實質感,這便是本片的獨特之處,一種真實的末日恐怖。

彼得·布魯克《蠅王》影評

充滿暗黑的隱喻

《蠅王》的原著作者戈爾丁是一位對榮格、弗洛伊德有著持久興趣的作家,這使得他創造的主要角色都有著值得剖析的原型。

拉爾夫是個天生的領導者,他聰慧、理性、公平公正,常常能超越當下的局勢進行長遠的規劃,他像是這處禁閉之地的民主社會幽靈,始終保持著智性的底線。

島上還有個與拉爾夫截然相反的男孩傑克,他擅長狩獵和交易,很快贏得了許多男孩的忠誠,隨後,他與一群殘暴的追隨者迅速佔據了主導地位,甚至建立了一個部落等級制度。這個制度帶來的是掠奪和殺戮,但你能感受到他們對於「回歸野蠻」的享受,因為「動物性」其實暗藏著泯滅人性的自由。

除了這兩個鮮明對立的人物,還有跟隨著拉爾夫的夥伴「小豬」,他戴著拖沓的眼鏡,舉止有些老派,品性柔和脆弱,小豬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既定的社會秩序,所以最後傑克對小豬的謀殺便暗示著社會秩序的徹底崩塌。

人性與獸性的邊界

與《動物農場》一樣,《蠅王》也是20世紀非常重要的寓言式小說,這是一個關於人類之野蠻本能的故事,彼得·布魯克極具文學性的改編在一些細節上消除了原作的諷刺屬性,雖然未能再現原作中的許多微妙之處,卻也精準凝練出了戈爾丁對人性的悲觀理解,即時刻潛藏在人類文明社會的返祖衝動。

其實一旦拋棄了社會道德,人們便會以殘忍的動物行為來維持生存,這時大家才會意識到,人不是生而為「人」的,我們會輕易跌落至動物、禽獸……

這群孩子都穿著「文明」的衣服來到島上,隨後再一件件脫掉,當「拋卻文明」成為了新的規則,能將「理智」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反倒成了瘋子。

文明本質的一部分無疑是對人性的「束縛」,絕對的自由和盛大的文明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尤其是在小島這樣一窮二白的實驗場,物資越稀缺,人們便越傾向於掠奪而不是生產和創造,我們的身上將永遠攜帶這種「崩壞」的可能性。所幸文明社會的秩序和規則有效抑制住了人們「惡」的天賦,不然,這樣的故事將發生在任何地方,絕非作者的一時幻想。

「不幹預」的藝術

彼得·布魯克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有淺淺的幾頁談及了這部電影的拍攝,當年他為了準備《蠅王》的劇本,跑到紐約西23大街的切爾西酒店,只為藏身獨處體會這個城市透徹的孤獨,令人意外的是,彼得·布魯克竟然曾想過放棄戲劇選擇電影,藉由熱愛,便也捱過了找投資的兩年光景。

《蠅王》的拍攝是充滿隨機性的,這麼說不確切,應該說是充滿了控制隨機性的野心。常規機位是一定要有的,因為它是一個能招徠真正「電影時刻」的幌子,首先他只是把攝像機放在演員面前,看看他們能做到什麼,此外他還設置了跟拍和抓拍的攝影機,越直覺至上,捕捉到的畫面越在意料之外。

而關於這種「不幹預」的艱難,布魯克說

不幹預並不意味著坐回去、不作為或是放任一切。

其關於電影的洞見與戲劇脫不開淵源,因為在戲劇和電影之間,最大的相似之處便只有時間的流逝,布魯克曾說「影像的鏈條不能斷」,這句說得太好,因為時間之滔滔不絕正是影像脈搏的血液與生命。

這部《蠅王》雖然已經是1963年的老片,卻值得在任何時間點觀看。如果說文明的建構需要用幾千年來形成肌肉記憶,那麼「坍塌」顯然要更容易些,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自身的動物本能,人類的持續攀登只能用信念自我灌醉,並祈禱《蠅王》中的崩壞永遠不要到來。

籤約作者:

pASslosS

在凝視中學會觀看,在寫作中等待寫作。

相關焦點

  • 如果文明不夠文明,就讓野蠻足夠野蠻——《賽德克巴萊》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一部極好的片子,具體劇情就不在此多做贅述。僅對其創作背景做一個大概介紹:本片是根據1930年發生在臺灣的「霧社事件」改編而成。在他們的信仰中,他們都是彩虹之子,身為彩虹之子,一定勇猛、善戰且永不屈服。
  • ​文明為什麼常被野蠻打臉?
    唐朝,一個偉大的時代,輝煌壯麗,群星璀璨,詩歌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書法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繪畫有閻立本、吳道子、韓幹……中華文明至此攀上一個巔峰。但筆走龍蛇之手,卻要沾滿亂世的汙血;無雙的才華、高貴的靈魂,卻被野蠻輕易扼殺。這樣的悲劇場景,在人類文明史上,並不罕見。
  • 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野蠻?
    文明和野蠻究竟是什麼呢?在日日曰看來,很簡單,文明就是規矩,野蠻就是任性。《論語·雍也篇》中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而後君子」。意思是,太實在就顯得粗俗,而太講究又顯得浮誇,只有實在與講究相得益彰,才是翩翩君子。
  • 石峁古城的野蠻與文明之謎
    對於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皇帝之崑崙城的猜想,其意義不亞於瑪雅古城、埃及法老金字塔。               按照考古判斷,石峁古城有7個北京故宮之大,由外城、內城、皇城臺以及周圍10個小型衛城組成,形成了現在來看,都是了不起的工程建築、文化融合、藝術創造和城防體系。
  • 無法跨越的橫溝,巴特勒離超巨僅一線之隔
    但即使這樣他的使用率仍舊不高僅25.1%,一般來說這只是球隊二當家的使用率,或許他喜歡這樣,但這就妨礙他能夠拿到一些榮譽。那麼為何說巴特勒離超巨僅一線之隔卻無法橫越呢?若是本賽季熱火奪冠,那巴特勒絕對的超巨。
  • 天才和瘋子僅一線之隔?愛因斯坦是天才,為何他兩個孩子是瘋子?
    人類文明至今已經發展5000年,在這幾年前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能夠成為科學巨匠的偉大科學家屈指可數,而愛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位,愛因斯坦有多偉大?有人斷言,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的貢獻,人類至少還需要花200年的時間慢慢摸索什麼是黑洞、什麼是引力波、什麼是原子彈等等,而愛因斯坦的出現讓人類文明自他成年的那一刻向前加速200年時間,愛因斯坦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 「禪院百科」文明、野蠻
    生命禪院時代文明的特徵是——靈性。靈性是仙性,以後的一千年,人類中的所有成員會像仙那樣生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定會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文明者在野蠻面前會遭受暫時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迫害,但文明會持續,野蠻難以長久,野蠻行徑最終必然會得到懲罰,只是時間問題。
  • 文明其精神 野蠻其體魄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考察時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話雖是說給孩子們聽的,但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人要活出高質量,創造新天地,必須鍛鍊精神、意志和身體,真正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 在善與惡、文明與野蠻當中奮力掙扎
    在善與惡、文明與野蠻當中奮力掙扎的痛苦歷程,是那麼的鮮血淋漓的彰顯著人性中潛伏著獸性。突然想起了電視劇裡、電影裡、書本上等等,上面總是演繹著講述著正義多麼強大的攆走了邪惡,而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在這樣的結果裡津津樂道,在這些話語裡編織著自己心中的樂園,向著一切美好的事物,將正義戰勝邪惡、文明取代野蠻的過程向剪輯一樣咔嚓的剪掉了,就像沒發生過一樣。也許大家都不忍去回憶那慘烈的場面、血腥的畫面,誰喜歡把自己困在驚恐不得安生的情緒裡折磨自己呢?
  • 【戰疫一線】一門之隔,警媽警寶的深情相望……
    【戰疫一線】一門之隔,警媽警寶的深情相望…… 2020-06-23 0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文明精神」與「野蠻體魄」共存
    在常態化開設思政課培養孩子文明精神的同時,要及時給孩子補上「體育課」來強身健體,讓孩子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要確保孩子「文明精神」與「野蠻體魄」共存,真正將孩子從懵懂無知變成適應社會各方面要求的合格公民。培養健身意識。提升孩子身體素質,關鍵是要解決孩子健身意識淡薄、怕吃苦的問題。
  • 人類歷史為什麼總是野蠻徵服文明?因為演化不帶有色眼鏡
    文明和野蠻之間並沒有質的差異,一個已經是蒸汽機、一個還是畜力車,傳統時代的野蠻和文明都沒有形成這種差距。同時,文明和野蠻之間,也不是涇渭分明的,大家還在彼此交流。所以,野蠻的匈奴人已經可以冶煉鐵製兵器,而文明的漢朝還得向匈奴和西域去學習。於是,制約戰爭能力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戰鬥意志,也就是為何而戰。
  • 紅領巾愛學習┃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紅領巾愛學習┃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2020-12-11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明II交流與互滲》探討文明碰撞的「野蠻」與「溫柔」
    文明由「文」和「明」二字組成。「文」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文,錯畫也,象交文」,指的是相互交錯的線條和色彩,是一種美麗而又深奧的紋理,釐清了紋理,我們便能夠找到規律,找到那種交錯之美。在《賁卦》中對「明」是這樣的:「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意思就是所謂的大人,就是融合天地之德,閃耀日月之明的人。這裡的「明」已有道德禮儀的意思了。
  •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對教育的啟示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句話不僅對教育的內涵有著高度的概括,而且對教育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教育只有做到精神與體魄的全面關注,青少年才能全面發展,成為心靈豐盈、人格健全、精神飽滿、體魄健康的新時代人才。
  • 馬上評丨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出自毛澤東1917年所發表的文章《體育之研究》。一百多年過去了,這個道理不僅沒有過時,甚至更為凸顯。無論是面對彼時的民族興亡,還是應對今日的國際競爭,中國人首先要做的,都應該是讓身體強健起來。
  • 清涼寺墓地 野蠻與文明
    墓地取山之精靈,得水之秀麗,雖然區域狹窄,但是得天獨厚,我們不禁感嘆造物主之神奇。2003年春天,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的考古調查小組,再次到芮城清涼寺進行實地勘察。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墓地的情況,我們將調查的範圍確定在整個寺裡—坡頭遺址。仲春時節,遍野青綠,目光所及儘是一望無際的麥田。
  •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孩子們要文明精神 野蠻體魄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孩子們要文明精神 野蠻體魄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孩子們要文明精神 野蠻體魄 更多精彩視頻掃描 關注華龍視聽微信號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孩子們要文明精神 野蠻體魄
  • 文明戰勝野蠻,是一種相對的說法
    人類強大的自然屬性文明戰勝野蠻,是一種相對的說法,在自然界中,強力比文明更重要。人來自自然,不要因為文明的發展而忽略人類自然的本性吧!如果一個文明人有充分時間把這一切工具收集在自己身旁,毫無疑問,他會很容易地戰勝野蠻人。
  • 野蠻的驕傲對抗以「文明」為名的卑躬屈膝
    ##美國警察跪死黑人事件持續發酵,暴亂愈演愈烈,儘管已經是文明開化的2020年,不能否認的是種族歧視依然明顯存在。美國政府意圖靠武力鎮壓,這怎麼可能是鎮壓能解決的事情呀!文明和野蠻總是無縫銜接相互轉化。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見識野蠻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