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下齊觀
上周的重要會議,為明年的經濟工作定調,在這其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的概念,原文是這麼說的,要「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這兩年大家剛剛熟悉了一個詞叫做供給側改革,說白了就是要在經濟結構上進行調整,實現經濟要素的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那麼和供給側相對應的就是需求側了,如果說供給側要調整的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等等,那麼需求側要調整的就是投資,消費,進出口。
大家往前想想,今年還提出了一個詞叫做內循環,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國內國外雙循環,說的就是,不能完全指望著外國人的消費,下一步我們要解決靠著自己也能轉起來的問題,必須要讓經濟產生內生性動力,這其實跟需求側改革是相互對應的,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意味著擴大內需的重心從投資驅動,轉到消費驅動上來。他的邏輯是這樣的,以前我們弱小,勞動力成本低下,所以我們給歐美國家代工,通過大量出口賺取外匯,然後國家通過結售匯把這些錢都收上來,統一進行經濟建設。但這個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恐怕要走到頭了,因為我們體量太大了,已經對別人造成了威脅,另外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也迅速提升,也不再具備出口的價格優勢,所以我們很難再完全指望出口換匯去撬動這麼大的經濟體量,那麼沒有大量的創匯,國家也就沒那麼多的錢去統一做建設,所以相當於投資和淨出口兩駕馬車未來可能都不太好使,那麼我們最大的倚重就將是消費。現在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從40%上升到了60%,未來可能還會提升到80%。
在微觀層面上,之前我們在供給側改革的時候,配套了大量基礎設施,比如5G基站,特高壓,數據中心,充電樁等等,下一階段,就是這些要素要發揮他作用的時候,為消費創造更多的動力。另外從人均GDP來看,我們已經跨越了萬億美元關口,消費擴大,消費升級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需求側改革也好,內循環也罷,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讓他自己轉起來,一輪一輪的產生經濟的自發需求,不能總是一錘子買賣,那麼這就要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去購買那些日常消費品和部分可選消費品,企業經營改善之後,給員工更多的工資,居民收入提升,從而購買更多的東西,如此循環往復,那種長周期的,被視為是資金蓄水池的東西,將不再被鼓勵,比如房地產,以前我們穩定經濟的手段從來都是房子,但是自打提出房住不炒之後,房地產的調控就再也沒有放鬆過。目的就是防止資金過多的進入樓市,因為進入樓市的錢,基本就很難再拿出來了,所以進入樓市的資金越多,消費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其實現在樓市的剛性需求並不多,很多人租房住也是可以的,只是擔心房價再漲,所以必須要趕緊買一套,一個年輕家庭,本來是消費最有潛力的時候,一旦買房,就意味著10-20年的節衣縮食。這對於消費大大的不利。所以需求側改革的第一步一定是穩定房價預期,要打破房價永遠漲的想法,讓他正常波動,但是肯定也要防止暴跌,畢竟財富大縮水之後,大家會產生很窮的感覺,也不利於消費。
其次,完善分配製度,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產階層數量,減輕支出壓力,比如擴大醫保範圍,或者減稅降負,目前我們的個稅負擔還是有點重的,特別是最高的邊際稅率高達45%,起徵點的增長,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並不匹配。特別是很多大城市的人抱怨,本來月薪1萬,拿到手的錢可能才7000多,但單位支付的卻超過了1萬4。所以這有點不匹配。如果能降低社保和稅收負擔,讓更多的錢能夠到達消費者手上,會有更多的消費動力。
第三,對於汽車,家電等終端可選消費品,進行補貼促銷,刺激消費市場,歷史上,我們多次通過這種方式拉動消費,效果也是十分明顯,這些消費品一定會遵循價值規律,只要降價,銷量就會提升。不過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往往消費高峰過後,都會迎來低谷,所以補貼促銷的手段,會讓經濟產生明顯的起伏。
總之,未來能夠帶動消費的事情,政策都會鼓勵,還會想盡辦法提高居民收入,防止資金沉澱,那種富一小部分人,窮一大部分人的事情會被打擊,那種富一大部分人事情,肯定會被鼓勵。這其中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說,也將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舉個例子,股市最火的時候,往往各種高檔消費,都是激增的,因為大家產生了財富的感覺,自然也就願意提高消費的檔次,股市的財富和樓市的財富不一樣,股市的財富只要在一輪上漲當中,他是隨時可變現可消費的,而樓市的錢,你基本上是拿不出來的。另外,消費本身也會刺激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對於股市上漲也會有正面的回應。所以從大的趨勢來看,也就是從未來5-10年來看,需求側改革之下,有望大幅改善上市公司的業績狀況,未來市場上漲依舊很有動力。但是必須要強調一下,即便是一波大牛市,中間也一定會有很多波折,別忘了美國82年到2000年長達18年的大牛市,也有87年股災,和90年代初的短暫衰退。所以牛市也不會是一直漲,甚至一輪大牛市也只有20%的時間是創新高的,其他80%的時間,我們都需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