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以前家長教育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講道理」,因為這些家長覺得,孩子又不知道,都不會說話,有什麼道理可講的呢?他們根本不懂。後來有的家長發現了,其實講道理不一定要孩子全部聽懂,習慣和氛圍也很重要,便開始和孩子講各種各樣的道理,出現很多「不可以,不行」。
實際上,講道理可以,但是要注意方法。並不是所有講道理的家長都會成功,有的時候,家長越是喜歡講道理,孩子就越是不聽話,這些方面的事情,家長必須知道。
朋友小付像很多人一樣,覺得和孩子講道理,可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而且他一直以來都覺得,孩子的教育環境非常重要,小的時候讓孩子任性胡鬧,長大後想要改變孩子這樣的習慣就很難。所以,他從寶寶開始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講道理了。
剛開始的時候,是告訴孩子這些東西不要碰,那些東西不能拿,會傷害到自己。孩子也是很乖,每次都會聽話,只是有些記不住,也正常。
後來朋友給孩子樹立了很多規矩,每次兩個人都很氣憤的時候,硬是要講道理,使得孩子生氣,小付自己也生氣。無奈,他只好把孩子交給妻子,讓妻子調和,教育孩子。
逐漸地,孩子開始說「不喜歡爸爸」這樣的話,因為他總是講道理而且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爸爸一點也不了解自己。
家長越限制孩子,沒有效用地講道理,孩子的心裡越排斥。其中的原因,家長們知道幾個?
一、為什麼家長越是講道理,孩子就越是不聽話?
1、逆反心理
顯然,在家長的要求和命令之下,孩子會越來越討厭這樣的方式。逆反心理的作用之下,孩子一旦不想聽從家長,就會變本加厲,越來越排斥、討厭父母行為中的講道理習慣。
2、情緒導向
孩子一犯錯,家長就生氣,家長生氣的話,難免會被情緒帶動,原本是小事情,硬是被脾氣放大了嚴重程度。與此同時,孩子也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不喜歡爸爸媽媽的指責,講道理,進而做出反抗。
二、「講道理」並不是教育
1、道理不等同於知識
所謂的「道理」,摻雜了許多父母家長的主觀臆斷,甚至說,是家長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孩子必須學習的內容。比如有的父母會要求孩子碰到熟悉的人或者長輩,一定要打招呼,實際上,這也不是生而就有的規矩。道理不等同於知識,家長不能把自己的習慣和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還覺得這是必須學習的內容。
2、家長缺乏有效溝通
有的教育學家,把家長的講道理行為,說成是「教育上的蠻橫」。也就是說,家長在講道理上總是用蠻力,自認為是教育,可是因為方式和溝通方法的問題,常常造成誤會和不必要的麻煩。這是家長的責任,而不是孩子不懂事,不能講道理。不合理的溝通方式,是講道理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做一個正確「講道理」的家長?
1、拒絕雙標
講道理時,不能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完成,這種雙標的行為,不利於孩子理解「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很重要。
2、培養正確價值觀
有的家長是怎麼和孩子講道理的呢?宴席上,孩子很想吃那個蛋糕,可是媽媽覺得這樣丟人,便告訴孩子那個不好吃,轉眼又偷偷地把蛋糕佔為己有,再告訴孩子,噓,別鬧了,這下行了吧?這個過程家長沒有直接講道理,但是卻用行為告訴孩子:不能把行為合理化,那就偷偷地幹。
顯然,這樣講道理也是不行的。正確價值觀的輸出,在任何方面都很重要,包括講道理。
3、父母以身作則
一位育兒師提到,當我們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一定不要口是心非。也就是說,和孩子說的道理,父母也要做到,不能自己做不到,還一味地要求孩子,這樣他自然學不好。因而,家長的示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4、重疏導,少強迫
孩子聽不進去怎麼辦?打唄。在講道理中,家長很容易因為講不通而發脾氣,懲罰孩子等,注意,我們需要的是疏導孩子,讓他從內心覺得這是有道理的,而不是用家長威嚴強迫孩子,二者差距很大。
在這裡提醒大家,道理要講,但是方法也很重要,巧用4個溝通法解決,讓你的孩子不再排斥講道理這件事。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講道理」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