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飛速發展,為了更好奪取資源與領土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主戰場就在歐洲。同盟國與協約國發生的摩擦已經不僅僅是局部爭端,這對當時各國經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對戰敗國來說。在戰爭中,戰爭的發起國必須對戰爭的結果負全責。德國作為戰敗國在一戰後面臨的是各國的審判,其中除了放棄殖民地以外,最重要的便是賠償各國直接的經濟損失,也就是戰爭賠款。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但是德國的賠款卻是在2010年才還清。雖然戰爭帶來的苦難以經濟賠款方式不能抹去,但是德國的賠款時間未免讓人吃驚,以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戰的賠償金竟然賠償了近一百年,到底賠了多少錢?
塞拉耶佛的一聲槍響,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戰爭參與國多達三十餘,近15億人口捲入其中。戰爭的結果以協約國勝利告終。為了構建一戰後的世界新秩序,戰勝國籤訂了凡爾賽體系下的一系列協約。而協約中對戰敗德國的賠款也規定得極為明確。1921年確定,德國需要為此次戰爭賠款2260億馬克,如此巨大的數字也給了德國相對可緩解的清償時間——42年。從戰爭的殘酷性角度考量,看上去已經是給出了緩和時間。但是面對德國當時的實際情況這樣的數字卻不容樂觀。如果在德國全盛時期,這樣的數字也倒還好說,但是戰後的德國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殖民地,除此之外,面對巨量的煤炭和鋼鐵賠償,德國早已捉襟見肘。
這樣的數字已經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幾十倍,德國根本無法負擔。在美國的周旋下,法國與比利時同意將德國的賠款降為1320億馬克,且延長期限為66年還清。不管是金額還是時間,這樣的數字都已經足夠寬容,但是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德國仍無法面對如此賠款。通過經濟手段,德國在不到十五年的時間內償還了近320億馬克,這不過僅四分之一左右。在希特勒上臺後,面對賠款的壓力,直接表示間斷賠償,而這也就是希特勒上臺時為何舉國支持的原因。
天價的賠款已經將戰敗德國榨乾,德國在希特勒的慫恿之下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道路。戰爭的結果不必多言,德國再一次作為戰敗國出現在議和桌上。在二戰之後,美國崛起,而英法老牌強國在二戰後在無力參與爭鋒。在二戰的賠款會議中,無疑問的得到了德國繼續賠款的結果,當然這不僅僅是二戰中帶來的損失,更包括一戰的剩餘賠款額。
德國的工業實力不得不令人欽佩,戰後的恢復速度更是讓人吃驚。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加速,英法德走到了一起。所以對於德國的賠款一削再削,但是即使如此面對戰後賠款仍是天文數字。如此近百年時間,直到2010年十月,德國向法國償還了最後賠償金——6670萬歐元。至此,德國才真正地從戰後賠款中走出。
最後償還法國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在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壓榨最為明顯,法國得到了最大化利益,但是德國卻幾近崩潰,這使德法之間的矛盾加深,甚至在二戰時期德國一度將法國佔領。面對凡爾賽體系內的約定,德國走向極端。這使二戰後的各國都增長了經驗,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因賠款崩潰,必須降低賠償額推長賠款起,否則德國的恢復也仍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