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就是德國在2010年之後,不再接受對外戰爭賠償。如果對比一下日本,德國不僅認真地履行的兩次戰敗國的責任和「義務」,還為此永遠放棄了德國龍興之地東普魯士,為此德國大約喪失了40%的領土,基本還是精華部分,大約是35萬平方公裡,這些地區原本就是德國的固有領土。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都做出了賠償,對比日本,德國高尚了許多。
在1919年6月28日,各方籤署《凡爾賽和約》。一戰勝利方協約國——英國、法國和美國在該條約中提出,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260億金馬克的賠款。1921年1月,賠款委員會要求德國賠償2690億馬克。為確保等值,必須以黃金支付,相當於10萬噸黃金,是當時的320億美元。德國政府除了籤字之外沒有任何辦法。在1921年8月,德國首次支付了5億美元。但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德國經濟崩盤,再也無力償還賠款,而戰勝國依舊敲骨吸髓般地要求德國當時的魏瑪共和國賠款,引發德國上下的強烈不滿,這給德國納粹上臺提供了舞臺和條件。希特勒上臺以後廢除對德一切「不平等」條約,一戰的賠款也就不認了,而在戰前與德國達成賠款協議的美國政府手裡的政府債券成了廢紙。
等二戰結束之後,新成立的德國聯邦政府(西德)與德國民主共和國(東德)都重新承認一戰的《凡爾賽和約》的有效性。兩國為了表示自己才是德國的「正統」都積極還款,而且提請各交戰方自己是唯一賠款國。但東德就是動嘴,實際給錢不多,真正給真金白銀還是聯邦德國,這筆錢直到1983年才把本金賠付為完畢。等到了2012年10月3日,德國聯邦政府將最後一筆10萬美元打入指定帳戶,賠付了最後一筆利息,這才賠完了這筆背負了92年的債務。這一天是德國統一2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德國而言,才是真正的一戰結束日,為此德國一共賠付本金加利息相當於今天的3890億美元。
對比於一戰而言。二戰德國戰敗就「幸運」多了,出於一戰對德國「訛詐」導致爆發二戰,這次戰勝國「仁慈」多了,更多地是由於冷戰的爆發。德國的分裂,美蘇冷戰的全面爆發,東西德就是冷戰的最前線和標誌。美國開始了全面經濟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西德的賠款很快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歐國家放棄了,而在蘇聯主導下的東德自然也樂得放棄,蘇聯雖然不願意,也只有捏著鼻子認了。在1953年,西方各國同西德籤訂了《倫敦債務協議》。此協議明確指出:東西德無需賠償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損失。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德出於和解的願望,主動賠償波蘭14億馬克(5.6億美元),支付了180億馬克給蘇聯,其中包括對納粹勞工的賠償。
雖然各國政府放棄了對德國的索賠,但德國歷屆政府都聲明,凡是受到納粹政府迫害的個人都可以向德國政府提出賠償,經德國政府調查屬實,給予個人最低2500歐元的賠償,而且永遠有效,到2010年為止,德國已經支付了大約640億歐元的賠償金。對比一下日本,德國無疑更加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