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者,上也,那什麼樣的人稱為下等人,看孔子怎麼說!

2021-01-09 大茶經

北宋時期的《神童詩》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從古至今的聖賢者都離不開學習。要知道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成功要素。

既然學習,就離不開閱讀。在世界走向信息化的今天,從古代只能用文字看書,到了近代可以聽書,而現代。我們既可以看,也可以聽。更多選擇,可以通過視頻,既能聽書,還有觀賞性的媒體視頻,語音等途徑來增長我們的學識。

莎士比亞也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有句至理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但是,如果你行萬裡路,還讀萬卷書,你的人生肯定有他人不同。我們可以在行萬裡路中結緣不同的人,但你永遠如何與聖人對話呢?

如儒家的孔子、佛家的佛陀、道家的老子。讀書卻不同,我們可以在書中學習他們留下的智慧,我們可以少走一點彎路。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並非明智之舉,倘若我們在行萬裡路中,又能讀萬卷書,收穫自然更加豐盛。

一本好書,就如一位導師,能讓我們的知識更豐富,也能在人生失意時,找出你的人生方向,它是我們通往智慧的心靈窗口,是我們指路的一盞明燈。古今中外,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說,那什麼樣的人稱為下等人,我們看聖人孔子怎麼說!

儒家的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意思是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願更多的人與大茶經一起倡導全民閱讀。文字與閱讀,它見證和涵蓋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同時也包含了古人聖賢智慧。

說起書籍,談起閱讀,就少不了說到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是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不管是古人智慧,還是現代信息化的建設,讀書、讀報都是知識填補的源泉。現今,隨著社會的大力發展,我們可以看書、也可以聽書,還有自媒體視頻,都是一種閱讀。時間久了,我們會自然發現,「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的含義。

所以,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大茶經願更多的人倡導全民閱讀,習看書,走聽書,聽看一段好書,讓你的生活充滿歡樂。古賢人或,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不管你是研讀儒家經典,還是佛家修心,道家養性,都是一種智慧的補充。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我們能做到知行合一,必得智慧,放發光芒。

相關焦點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楊伯峻: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習然後知道的是次一等;實踐後遇見困難,再去學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見困難而不學,老百姓就是這種最下等的了。」
  • 什麼樣的人算是「大人」?你是「大人」嗎?看孔子怎麼說!
    什麼樣的人,算是「大人」?以前我們寫過一篇文章,是《孔子家語》中孔子關於人的不同狀態、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文章,孔子認為: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這五種人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孔子都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在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這五種狀態中,孔子認為,「士人」的樣子,大概就接近「大人」的狀態了。
  • 人不學不知義,學習很重要
    孔子把人的資質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者,他生來就知道一些事理;次一等的人是學而知之者,他雖然不學不知,但是一學就會,這是聰明的人;又次一等的人是困而學之,什麼是困呢?孔安國註:「困,謂有所不通,不通就是心智不開,但是他能發奮求學,人家學一遍就會,他學一百遍才會,能夠這樣苦學也能成功,就如《中庸》上所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孔子論學與思並重
    孔子說他自己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眠,獨自尋思,但是沒有收穫,還不如讀書求學的好。在《為政篇》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主張「學與思並重」,這裡邊所說的「以思,無益」,就是指只思不學而言。這一章完全注重在「學」字。「人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者。」
  • 孔子後人如何?後代的生活揭秘
    後代的生活揭秘在中國,有一個人被稱為是聖人,雖然有些誇張的感覺,但是孔子對於歷史的影響價值都是有著非常非常大的作用和貢獻,中國流行了千年的儒家文化說到底也是孔子搞出來,而其孔子在教育上思想上對後世教育形成也是有著太多的推動作用,在如今的世界上也被尊稱是十大名人之首,但是作為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孔子距離我們真的是太多遙遠了,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孔子的後代子孫,來講講一些後代的生活狀況
  • 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的區別在哪裡?讀後醍醐灌頂!
    世界上有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但這並不取決於人的出身、地位、財力等外在因素,而取決於人的素養,做事的方式。這種劃分不是社會階層的劃分,而是精神層次,人生境界的劃分。上等人付出、中等人交換、下等人索取人際關係的處理,首要在於懂得付出。
  • 《三字經》與孔子勤學故事
    《三字經》與孔子勤學故事2012-06-18 15:41:2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這裡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
  • 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既不承認自己是「聖人」,也不承認自己是「仁人」。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裡看看「夫子自道」和同時代人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聖人」,他死活不承認,也不接受。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 鬼谷子:上等人會捧人,中等人會擠人,下等人會踩人!
    世俗中,往往以財富來劃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於是,有錢人大多被稱為上等人,沒錢人就被貶為下等人。 其實這種劃分非常狹隘,真正區分一個人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應該是心胸、格局、智慧、善惡。具體到為人處世上,會捧人的是上等人,會擠人的是中等人,會踩人的是下等人。 要說起陰人、踩人,就不能不提擅長揣摩、工於心計的古代的縱橫家們。所以有人將鬼谷子稱作是陰人的祖師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個評價很有道理。
  • 鬼谷子的處世謀略:上等人借時機,中等人靠能力,下等人靠運氣
    鬼谷子的處世謀略:上等人借時機,中等人靠能力,下等人靠運氣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於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蘇格拉底。時機有多重要?我們來講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吧。這個世界變化極快,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並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或許在某個領域裡面,當風口起來的時候,下等人很快就變成了中等人甚至是上等人,而如果錯過了風口,錯過了改革的時機,那麼上等人中等人也是很有可能變成下等人的。由此可見,事業需要時機、愛情需要時機,同樣做事說話也需要時機。
  • 鬼谷子:上等人會捧,中等人會擠,下等人會踩
    世俗中,往往以財富來劃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於是,有錢人大多被稱為上等人,沒錢人就被貶為下等人。 其實這種劃分非常狹隘,真正區分一個人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應該是心胸、格局、智慧、善惡。 具體到為人處世上,會捧人的是上等人,會擠人的是中等人,會踩人的是下等人。
  •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聖人」?孔子給了我們答案
    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之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至聖先師,萬世之師。春秋晚期的自貢魏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十大哲人之一,「學而優則仕」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胡璉之器」。孔子曾與子貢討論過「前聖」。在孔子的印象中,配得上「聖人」二字的,只有鮑叔牙和子丕。他沒有提到名揚天下的管仲和子產。這讓自貢很困惑。
  • 下等人踩人,中等人擠人,上等人抬人
    2005年郭德綱不敢看報紙,因為沒有幾家報紙不罵他。「三俗」的名聲,讓德雲社遭遇了寒冬。趙本山託人帶了一句話,讓郭德綱銘記多年。2005年趙本山如日中天,他和郭德綱此前幾乎沒有交往。趙本山帶的話是:好好地堅持,好好地忍,慢慢的就行了。
  • 人的格局是分層次的,上等人幫人,中等人擠人,下等人……
    什麼等級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福報為什麼會這樣呢?每一個等級的層次格局不一樣。《千古賢文》裡有句話: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說我們要遠離這些人,或者不要變成這種人。中等人擠人下等人喜歡「對人不對事」,而中等人喜歡「對事不對人」。
  • 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文/惜吾 聖人這個詞在咱們生活中可能經常聽到,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聖人呢?如何才能成為聖人呢? 聖人者,必定通達天地之正理,必能廣布恩澤以教化大眾。《說文解字》認為:"聖者,通也。"《》:"母氏聖善。
  • 每天學點國學: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原文】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譯文】孔子說: 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識的,是我熱愛古代文化,從中敏銳求得的。」【見解】人除了本能是先天遺傳的外,一切知識都是從後天學來的,是學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 至聖先師的孔子到底有多「聖人」之二——孔子自己眼中的夫子
    別人的立場是否公正、客觀,我們不得而知,有人可能因為喜歡他而讚譽他,有人也可能看別人都這麼說也人云亦云,有人也可能忌憚孔子的名聲而不敢說他的不好,那我們接下來看看孔子是怎樣評價他自己的以及他受到的批評的聲音,再綜合評價他是否偉大,偉大在哪裡?首先來看看孔子怎樣自己誇自己。
  • 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的劃分,把人看透,把事算清!
    人雖然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每個人思維的深度,卻有層次之分。小到智商差異,中到見識迥異,大到格局高異,這就是人跟人之間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以把人分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不是用財富多少來界定,而用從精神層次來分析。
  • 孔子是文聖,那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人最有資格被稱為武聖?
    古人講究「以聖為尊」,所以古代那些在各自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的名字前面,都會冠以一個「聖」字來表示尊重,例如「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等。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歷史上公認的「文聖」是孔子,那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人最有資格稱為「武聖」呢?
  • 書路聊論語:孔子如此成功,秘訣只有一字
    如今,要看一個人的影響力,那就看他有多少粉絲。粉絲越多,影響力就越大。照此推論,那麼我們看一看歷代的名人,誰的粉絲最多呢?我想,毫無疑問,那就是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兩千多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尊孔子為師,這粉絲數恐怕無人能及吧。關鍵是孔子的粉絲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特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