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藝術家:回歸平凡、記憶與情感

2020-12-23 澎湃新聞

疫情期間,《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線上特別慈善音樂會展現著全球音樂人抗擊新冠疫情的力量。藝術界的努力也從未停止: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以電子書籌款,幫助疫情中遭受家庭暴力的群體;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格雷森·佩裡將走上屏幕,鼓勵大眾走進創作藝術的社會和情感語境;上海藝術家肖谷則用白描手法完成了31幅速寫《疫情記事》,寫畫平凡生活。

今年是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逝世十周年,特展「路易斯·布爾喬亞:弗洛伊德的女兒」被推遲到2021年,在「蜘蛛」雕塑的盛名背後,是她艱難的人生旅程和一部內心抗爭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蘇格蘭 | 藝術家凱蒂·帕特森

以電子書籌款,幫助疫情中遭受家庭暴力的群體

凱蒂·帕特森

疫情期間,許多藝術家參與了各種募款,來幫助遭遇困境的人們。其中,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募款項目有些特別,她為一個家庭暴力援助慈善團體進行了募款。帕特森發行了其著作《只存在於月光下的地方》(A Place that Exists Only in Moonlight)的1000本電子版,每一本都有籤名和編號,獲得這些電子書的人們需要捐出至少5英鎊,所有收入都會流向蘇格蘭婦女援助組織,該組織成立於1976年,與警察、政治家和其他相關機構進行合作。

根據《衛報》的一篇報導,「新冠疫情正在加劇家庭暴力的發生。」帕特森在募款網站上援引了《衛報》的報導:「家原本應該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中最安全的。然而,對於那些經歷著家庭暴力的人來說,保持社交距離意味著不得不與施暴者困在一起。」

帕特森的書囊括了100多篇短文,這些文字基於宇宙,或者說「基於廣義的地質時間」。她補充道:「在當下,我們許多人都面臨著備受壓力的隔離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和潛在的疾病,我希望這些短句或許能夠帶來一些安慰。」一位得到書的捐贈者寫道:「在這樣的隔離期,書中橫跨宇宙的方式讓人感到自由。這是優美壯闊的創作。」

「未來圖書館」影片靜幀

作為藝術家,帕特森對轉譯、距離和規模感興趣。在一個項目中,她製作了一幅由2.7萬顆死星組成的地圖。2014年,帕特森的一件作品被送上了國際空間站。同年,帕特森發起「未來圖書館」計劃,該計劃將在100年內種下1000棵樹,並每年邀請一位知名作家用這些樹製成的紙張印刷自己的作品。(文/錢雪兒)

英國倫敦 | 藝術家格雷森·佩裡

「格雷森藝術俱樂部」節目即將上線,鼓勵普通人居家創作

格雷森·佩裡

近日,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曾獲特納獎的英國藝術家格雷森·佩裡(Grayson Perry)宣布將於4月27日起在英國第四電視臺播出「格雷森藝術俱樂部」系列節目,旨在激發人們在家時的創造精神。「我對於向藝術界發言不感興趣,我關心的是普通人,」佩裡說道。此前,他已經憑藉兩部電視紀錄片兩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

在為期六周的「格雷森藝術俱樂部」中,佩裡將在自己位於倫敦北部伊斯林頓的工作室裡進行拍攝,拍攝將嚴格遵守現在的隔離規定。一些藝術家與名流將作為嘉賓,通過Skype、Facetime或Zoom連線出鏡。

格雷森·佩裡在工作室

這一系列節目的每一集都有獨立的主題。第一集將談論肖像,第二集關於動物,此外還會有靜物等等。「這些主題應該是人們在家也可以參與的,不需要太大的空間,」佩裡介紹道,「它將追溯我自己藝術的根源,那就是在身邊『搜刮』些什麼來創作。」

被問及疫情期間進行著怎樣的創作,佩裡表示,「我在製作一些陶瓷,在瓷器上進行繪畫,」此外,佩裡還邀請人們發送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留待節目中進行評價和討論。

不過,除了提供一些實在的建議,佩裡強調,「我並不是試圖讓每個人分分鐘變成偉大的藝術家,或是向你展現怎麼畫夕陽和鳥,」他說道,「我要說的更多是關於身為一名藝術家意味著什麼,比起告訴你怎麼握鉛筆,我希望讓你自己進入創作藝術的社會和情感語境。」(文/錢雪兒)

美國紐約 | 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

打開藝術家心理治療的手稿,走進隱秘而痛苦的成長史

路易斯·布爾喬亞(1911-2010)

2020年是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1911-2010)逝世十周年。據《藝術新聞中文版》報導,紐約猶太博物館原計劃在今秋舉辦特展「路易斯·布爾喬亞:弗洛伊德的女兒」(Louise Bourgeois, Freud’s Daughter),鑑於目前疫情,展覽推遲到2021年。

路易斯·布爾喬亞代表性雕塑「蜘蛛」

以象徵母親的「蜘蛛」雕塑而聞名的布爾喬亞把藝術活力保持一生,而事實上卻是通過藝術展現和化解心理痛苦的一生。布爾喬亞接受過長達30多年的心理治療,但她否認心理治療的作用,她意識到,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分析的形式」,是「通向潛意識的方式」。

布爾喬亞1994年的日記及手稿

展覽將圍繞分別於2004年和2010年在布爾喬亞家中發現的心理治療的手稿展開。這批手稿詳細記錄了布爾喬亞在1952年至1985年期間在紐約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展覽將同時結合近40件布爾喬亞藝術生涯的代表作,向觀眾呈現布爾喬亞與心理分析之間曾經不為人知但複雜且矛盾的關係,更加全面具體地展示布爾喬亞的童年遭遇對她的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這場展覽的策展人是菲利普·拉拉特·史密斯,2010年以來,史密斯已經策劃了多個圍繞布爾喬亞與心理分析的展覽。在他看來,布爾喬亞的藝術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藝術創作與心理疏導之間獨特的全新視角。「布爾喬亞的藝術與文字象徵了她對於心理研究中諸多方面的原始貢獻。」史密斯表示。(整理/畹町)

中國上海 | 藝術家肖谷

31幅白描速寫《疫情記事》,記錄平凡的日常

肖谷

近日,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藝術家肖谷將他最新創作的31幅白描速寫《疫情記事》捐贈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這個春天,由於新冠疫情,人們經歷了「宅家」「停擺」到「復工復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改變。肖谷捕捉到了這種日常生活變化中的藝術切入口,連續創作出31幅速寫作品,冠以《疫情記事》。

肖谷

《疫情記事》之一。快遞忒多了!小區門衛看快遞。2020年3月10日。

肖谷認為,當下的美術作品內容的關注和表達方式多是「展覽性」的「重」、「大」、「全」。而以小見大、平視百姓視角、反映日常平凡生活小事為主題的作品偏少。在這些速寫作品中,肖谷以平凡人的視角打量平凡的生活,以樸素大方的表達方式講述這個特殊春天裡上海百姓的日常故事。

肖谷《疫情記事》採用了白描手法,適合表現海派平民那種樂觀而幽默的人生態度。幾年前,肖谷就用白描手法,畫了上海地鐵十號線上的人物百態,記錄下百姓在地鐵裡的鮮活狀態。(整理/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記錄疫情的海外藝術家,重開個展的中國藝術家
    上周,洶湧的疫情除了逼停全球各大藝術展館、展會,也帶走了知名建築師、城市學家麥可·索金,71歲的他因感染新冠病毒在美國辭世。勇敢的藝術家,如攝影師布萊登·安瑟倫選擇「全副武裝」走上紐約街頭,捕捉疫情下的城市;而其他部分藝術家則在佛羅倫斯斯特羅齊宮館長阿圖羅·加蘭西諾的倡議下,在網上平臺以展示作品和發布視頻等方式持續「相連」。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反思、同情與行動
    疫情中,藝術家、策展人持續關注、思考並行動。美國知名策展人塔爾伯特撰文分析疫情後博物館面臨的變革與挑戰。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妮可·艾森曼則與薩姆·洛克一起,製作了幽默的表情包「香蕉人」提醒人們注意衛生,並捐出收入用於疫情援助。從新冠病情中康復的貧窮藝術先鋒皮斯特萊託希望人類藉此機會認真反思。
  • 一周藝術人物|肖爾的攝影與松山的雕塑:穿梭於平凡的世界
    已至盛夏,疫情仍未平息,美國的感染人數繼續上升,日本和中國香港的情況依然嚴峻。美國「新彩色攝影」的代表性先驅人物之一史蒂芬·肖爾,沒有將鏡頭對準當下,而是在平凡中尋找魔力,讓人明白「生活不過是仍在繼續」。日本藝術家松山智一的公共藝術項目在全球最繁忙的車站東京新宿站啟動了,松山希望,穿梭於此的乘客能感受到人與人的連結和團結。
  • 一周藝術人物|手繪是「與生俱來的渴望」,藝術家麥克林辭世
    在英國,義大利設計組合「鬼形」將在蛇形畫廊以「樹」為名顛覆設計的意義;在阿姆斯特丹,中國臺灣青年藝術家羅晟文以創作方式反思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曲。《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凝視日常之美的這些畫家與策展人
    92歲的英國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菲利普·薩頓儘管一隻眼失明,卻在疫情中格外高產,只有畫畫,才能讓他回到記憶中的童年,新的職業身份也讓他仍舊保持創作活力。在美國,藝術家野口勇近日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在上海,女畫家張平迎來個展,她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磨練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策展人林葉則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發現平凡裡的美,匯集成一場展覽。《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畫家與藏家:或幽默自處或襄助他人
    復活節剛過,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不過人們在嘗試各種方式來應對。英國藝術家大衛·史瑞格裡堅持幽默的生活態度,搬到海邊繼續畫畫;在加拿大,藝術家肯特·孟克曼通過網絡拍賣作品,資助多倫多的原住民;藝術收藏家、K11藝術基金會創始人鄭志剛宣布,4月下旬將為香港居民免費提供數百萬個醫用口罩。在上海,藝術家胡軍軍舉辦個展,在涅槃佛像中感悟生命意義。
  • 一周藝術人物|共「畫」疫情的孩子們,隨火箭升空的伊頓畫作
    同樣以畫筆關注疫情的,還有藝術家嘉莉·梅·維姆斯,她發起公共項目,關注疫情對有色人種的「不平等影響」。上周末,SpaceX載人火箭升空成功,火箭內就有街頭藝術家特裡斯坦·伊頓的作品,他也成為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申伯格、特雷弗·帕格林之後,又一位將自己的作品送往太空的藝術家。
  • 一周藝術人物|羅德島院長談疫情與教學,村上隆稱面臨破產
    近日,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羅桑妮·蘇默爾森談論了新冠疫情如何迫使設計學院重新自我塑造。一向以成功形象示人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被媒體發現,此前發布視頻,自稱處於破產邊緣。餘德耀美術館推出「藝術在場」欄目,美國藝術家朱莉·奧澤帶觀眾「走進」工作室,探討疫情中的影像作品。在中國,美術批評家劉驍純、《中國美術報》原主編劉驍純6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79歲。
  • 一周藝術人物|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辭世,葛姆雷雕塑惹爭議
    74歲的日本藝術家原口典之近日辭世,他與關根伸夫、李禹煥等人都是日本戰後知名的「物派」藝術代表。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因公共藝術作品的成本未能公開,在普利茅斯引發爭議,一座城市究竟該在何種程度上為藝術家埋單?
  • 一周藝術人物|為奧運設計海報和「出圈」合作的藝術家們
    近日,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及帕運會組委會公布了一組今年奧運會委託創作的官方海報,接受委託的設計者中不乏重量級的藝術家,例如1998年特納獎獲獎藝術家克裡斯·奧菲利,而設計過歷屆奧運海報的大藝術家還有大衛·霍克尼、羅伯特·勞森伯格等。
  • 將藝術進行到底——疫情時期的藝術家與藝術
    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能從新聞媒體上看到戰鬥於前線的醫護人員、忙於制定應對政策的政治家、奔走在各個疫區以還原事實的記者……各行各業都試圖於忙亂中搭建起「有序」的抗「疫」陣線,而那些因疫情被迫暫停展覽、寫生等藝術活動的藝術家們呢?在這特殊時期,他們是如何與藝術共進退的?
  • 藝術人物——郝愛平作品賞析
    在時代的變遷中能持守內心的安靜平和,洗心滌慮,如宗教徒般虔誠地對待藝術的人尤為可貴。畫家郝愛平就是這樣一位值得稱道的藝術家,他對藝術是虔誠的,那份熱忱發自內心,流露在言談舉止中,形諸於作品。有好的人品,才會有好的畫品,因為在郝愛平看來,藝術原本就深藏於童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眼神裡,無憂無慮的嬉鬧中,所以,他的作品充滿了渾然天成的意趣,既有兒童的率真,又有一份衝破羈絆的灑脫。他已將自己的筆墨情感傾注到了作品中,藝術地再現了童子畫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留一份真情在世間,這也是他永恆的藝術追求。
  • 一周藝術人物|建築師霍爾的藝術表達,光州策展人的本土轉向
    耗時十年的休斯頓藝術博物館擴建項目近日開放,建築師斯蒂文·霍爾把「南希和裡奇·金德大樓」的設計看作是一種藝術表達, 而不是一種流程或功能。因疫情影響,第13屆光州雙年展策展人德芙內·阿亞斯與娜塔莎·金瓦拉認為,明年舉辦的雙年展「更多地轉向本土是不可避免的」。
  • 一周藝術人物|藝術裡的心性與宣言,張功慤與阿瑪賈尼辭世
    近日,中國現代藝術早期實踐者、中國美術學院1948屆校友、畫家張功慤先生辭世,享年96歲。伊朗裔美國藝術家西亞·阿瑪賈尼也走完一生,以81歲高齡辭世。張功慤不善言辭,畫畫是他表達心性的唯一載體;後者主張藝術回到普通人中間,他藉助藝術不斷碰撞現實問題,始終忠於自己的哲學。
  • 一周藝術人物|畫廊主的破與立,翟永明的文與影
    此外,畫家王克舉、藝術家張洹、設計師保羅·考克塞茲的新項目也分別發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邁阿密 | 佩斯畫廊總裁兼執行長馬克·格裡姆徹創立「下一代畫廊」,不銷售作品的畫廊怎樣盈利?
  • 油畫藝術:油畫藝術作品中,蘊含藝術家豐富內心情感和繪畫語言
    油畫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通過運用線條、色彩和不同構圖方式來表現藝術家的真實內心情感和繪畫語言。2.在油畫藝術創作和油畫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好的藝術作品能實現欣賞者和創作者之間精神上的交流。油畫藝術創造者通過自身對繪畫技法的研究和理解,不斷提升自已的繪畫能力,並在繪畫作品中蘊含自己的豐富情感。
  • 一周藝術人物|貝聿銘合伙人考伯辭世,波洛克摘霍爾貝格獎
    曾與阿布拉莫維奇淚中對視的行為藝術家烏雷,也在周初告別人世。《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格裡塞爾達·波洛克,目前是利茲大學教授,是著名的女性主義藝術史家,她的女性主義理論結合了藝術社會史、精神分析學、符號學、解構主義等多重理論維度,解析古往今來女性、藝術與意識形態之間複雜的建構關係,並從中發現諸多前代女性藝術史家未能注意到的盲點甚至根本性的誤區。1981年與Rozsika Parker合作出版《古代女大師:女性、藝術與意識形態》。
  • 一周藝術人物|英國女王最愛哪幅畫,攝影師自拍抑鬱故事
    2020年英國著名攝影獎項、惠康攝影獎近日頒發,攝影師阿爾賽·內斯克霍迪莫夫獲獎,他以自拍講述與抑鬱症抗爭的故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年,關注精神健康顯得尤為重要。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創始館長喬·湯普森在任職32年後即將卸任,博物館也面臨著疫情下的困境。在中國上海,餘慧文、龔建華用鏡頭展現了上海的城鄉溫情。
  • 一周藝術人物|日本藏家想飛月球,皮亞諾呈現「建造的藝術」
    不過,在科技時代,普通人類、藝術家「奔月」即將成為現實。上周,最酷的藝術人物當屬日本頂級富豪、收藏家前澤友作,曾以1億多美元收藏巴斯奎特畫作的他,即將作為搭乘SpaceX的第一位乘客飛向月球,他還將邀請6-8位藝術家隨行繞月、沿途收集藝術創作素材。
  • 一周藝術人物|小布希要出第二本油畫集,99歲烏爾塔多辭世
    一周藝術人物|小布希要出第二本油畫集,99歲烏爾塔多辭世 錢雪兒 畹町 2020-08-17 07:56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