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線上特別慈善音樂會展現著全球音樂人抗擊新冠疫情的力量。藝術界的努力也從未停止: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以電子書籌款,幫助疫情中遭受家庭暴力的群體;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格雷森·佩裡將走上屏幕,鼓勵大眾走進創作藝術的社會和情感語境;上海藝術家肖谷則用白描手法完成了31幅速寫《疫情記事》,寫畫平凡生活。
今年是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逝世十周年,特展「路易斯·布爾喬亞:弗洛伊德的女兒」被推遲到2021年,在「蜘蛛」雕塑的盛名背後,是她艱難的人生旅程和一部內心抗爭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蘇格蘭 | 藝術家凱蒂·帕特森
以電子書籌款,幫助疫情中遭受家庭暴力的群體
凱蒂·帕特森
疫情期間,許多藝術家參與了各種募款,來幫助遭遇困境的人們。其中,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募款項目有些特別,她為一個家庭暴力援助慈善團體進行了募款。帕特森發行了其著作《只存在於月光下的地方》(A Place that Exists Only in Moonlight)的1000本電子版,每一本都有籤名和編號,獲得這些電子書的人們需要捐出至少5英鎊,所有收入都會流向蘇格蘭婦女援助組織,該組織成立於1976年,與警察、政治家和其他相關機構進行合作。
根據《衛報》的一篇報導,「新冠疫情正在加劇家庭暴力的發生。」帕特森在募款網站上援引了《衛報》的報導:「家原本應該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中最安全的。然而,對於那些經歷著家庭暴力的人來說,保持社交距離意味著不得不與施暴者困在一起。」
帕特森的書囊括了100多篇短文,這些文字基於宇宙,或者說「基於廣義的地質時間」。她補充道:「在當下,我們許多人都面臨著備受壓力的隔離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和潛在的疾病,我希望這些短句或許能夠帶來一些安慰。」一位得到書的捐贈者寫道:「在這樣的隔離期,書中橫跨宇宙的方式讓人感到自由。這是優美壯闊的創作。」
「未來圖書館」影片靜幀
作為藝術家,帕特森對轉譯、距離和規模感興趣。在一個項目中,她製作了一幅由2.7萬顆死星組成的地圖。2014年,帕特森的一件作品被送上了國際空間站。同年,帕特森發起「未來圖書館」計劃,該計劃將在100年內種下1000棵樹,並每年邀請一位知名作家用這些樹製成的紙張印刷自己的作品。(文/錢雪兒)
英國倫敦 | 藝術家格雷森·佩裡
「格雷森藝術俱樂部」節目即將上線,鼓勵普通人居家創作
格雷森·佩裡
近日,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曾獲特納獎的英國藝術家格雷森·佩裡(Grayson Perry)宣布將於4月27日起在英國第四電視臺播出「格雷森藝術俱樂部」系列節目,旨在激發人們在家時的創造精神。「我對於向藝術界發言不感興趣,我關心的是普通人,」佩裡說道。此前,他已經憑藉兩部電視紀錄片兩度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
在為期六周的「格雷森藝術俱樂部」中,佩裡將在自己位於倫敦北部伊斯林頓的工作室裡進行拍攝,拍攝將嚴格遵守現在的隔離規定。一些藝術家與名流將作為嘉賓,通過Skype、Facetime或Zoom連線出鏡。
格雷森·佩裡在工作室
這一系列節目的每一集都有獨立的主題。第一集將談論肖像,第二集關於動物,此外還會有靜物等等。「這些主題應該是人們在家也可以參與的,不需要太大的空間,」佩裡介紹道,「它將追溯我自己藝術的根源,那就是在身邊『搜刮』些什麼來創作。」
被問及疫情期間進行著怎樣的創作,佩裡表示,「我在製作一些陶瓷,在瓷器上進行繪畫,」此外,佩裡還邀請人們發送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留待節目中進行評價和討論。
不過,除了提供一些實在的建議,佩裡強調,「我並不是試圖讓每個人分分鐘變成偉大的藝術家,或是向你展現怎麼畫夕陽和鳥,」他說道,「我要說的更多是關於身為一名藝術家意味著什麼,比起告訴你怎麼握鉛筆,我希望讓你自己進入創作藝術的社會和情感語境。」(文/錢雪兒)
美國紐約 | 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
打開藝術家心理治療的手稿,走進隱秘而痛苦的成長史
路易斯·布爾喬亞(1911-2010)
2020年是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1911-2010)逝世十周年。據《藝術新聞中文版》報導,紐約猶太博物館原計劃在今秋舉辦特展「路易斯·布爾喬亞:弗洛伊德的女兒」(Louise Bourgeois, Freud’s Daughter),鑑於目前疫情,展覽推遲到2021年。
路易斯·布爾喬亞代表性雕塑「蜘蛛」
以象徵母親的「蜘蛛」雕塑而聞名的布爾喬亞把藝術活力保持一生,而事實上卻是通過藝術展現和化解心理痛苦的一生。布爾喬亞接受過長達30多年的心理治療,但她否認心理治療的作用,她意識到,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分析的形式」,是「通向潛意識的方式」。
布爾喬亞1994年的日記及手稿
展覽將圍繞分別於2004年和2010年在布爾喬亞家中發現的心理治療的手稿展開。這批手稿詳細記錄了布爾喬亞在1952年至1985年期間在紐約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展覽將同時結合近40件布爾喬亞藝術生涯的代表作,向觀眾呈現布爾喬亞與心理分析之間曾經不為人知但複雜且矛盾的關係,更加全面具體地展示布爾喬亞的童年遭遇對她的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這場展覽的策展人是菲利普·拉拉特·史密斯,2010年以來,史密斯已經策劃了多個圍繞布爾喬亞與心理分析的展覽。在他看來,布爾喬亞的藝術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藝術創作與心理疏導之間獨特的全新視角。「布爾喬亞的藝術與文字象徵了她對於心理研究中諸多方面的原始貢獻。」史密斯表示。(整理/畹町)
中國上海 | 藝術家肖谷
31幅白描速寫《疫情記事》,記錄平凡的日常
肖谷
近日,上海油畫雕塑院原院長、藝術家肖谷將他最新創作的31幅白描速寫《疫情記事》捐贈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這個春天,由於新冠疫情,人們經歷了「宅家」「停擺」到「復工復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改變。肖谷捕捉到了這種日常生活變化中的藝術切入口,連續創作出31幅速寫作品,冠以《疫情記事》。
肖谷
《疫情記事》之一。快遞忒多了!小區門衛看快遞。2020年3月10日。
肖谷認為,當下的美術作品內容的關注和表達方式多是「展覽性」的「重」、「大」、「全」。而以小見大、平視百姓視角、反映日常平凡生活小事為主題的作品偏少。在這些速寫作品中,肖谷以平凡人的視角打量平凡的生活,以樸素大方的表達方式講述這個特殊春天裡上海百姓的日常故事。
肖谷《疫情記事》採用了白描手法,適合表現海派平民那種樂觀而幽默的人生態度。幾年前,肖谷就用白描手法,畫了上海地鐵十號線上的人物百態,記錄下百姓在地鐵裡的鮮活狀態。(整理/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