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畫廊主的破與立,翟永明的文與影

2020-12-27 澎湃新聞
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佩斯畫廊總裁馬克·格裡姆徹一度感染,康復後的他認為「創造力、真實」以及「去堅持和啟發我們的生活和藝術」尤為重要。由格裡姆徹主導創立的全新模式的「下一代畫廊」即將開啟,不銷售作品的畫廊將有何為?

在上海,詩人翟永明帶來了她的文學與攝影展「時間劇場」;為慶賀朵雲軒120周年,書法篆刻名家童衍方的「慶雲五色——童衍方書畫金石藝術展」在滬揭幕。此外,畫家王克舉、藝術家張洹、設計師保羅·考克塞茲的新項目也分別發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邁阿密 | 佩斯畫廊總裁兼執行長馬克·格裡姆徹

創立「下一代畫廊」,不銷售作品的畫廊怎樣盈利?

馬克·格裡姆徹(Marc Glimcher),攝影:Axel Dupeux

據《藝術新聞》報導,今年12月,一個體驗藝術中心Superblue將在邁阿密揭幕。Superblue將開啟「下一代畫廊」的新模式——藝術家不再通過銷售作品獲得收益,而是通過門票收入得到分紅。

這個「下一代畫廊」由佩斯畫廊總裁兼執行長馬克·格裡姆徹(Marc Glimcher)和佩斯倫敦前總裁莫莉·登特-布羅克赫斯特(Mollie Dent-Brocklehurst)共同創立,是繼PaceX之後佩斯畫廊對於藝術與科技聯結的最新探索,正如登特-布羅克赫斯特在8月所說:「這是一個集合了多種背景,包含建築、戲劇、工程、設計和藝術的創作。」

JR,《移民、梅拉、跨越邊境的野餐,特卡特,墨西哥 - 美國》(Migrants, Mayra, Picnic across the border, TECATE, MEXICO - U.S.A), 2017年,來自該藝術家的作品將於Superblue呈現

Superblue的首展將呈現英國藝術家和舞臺設計師埃斯·德夫林、詹姆斯·特瑞爾等的裝置作品。藝術家和畫廊之間的關係會進入怎樣的新模式?僅售賣門票,不銷售作品的「下一代畫廊」是怎樣的?在人群聚集仍然在許多國家被禁止的情況下,聚焦觀眾互動的體驗藝術中心會有觀眾嗎?

接受採訪時,馬克·格裡姆徹闡釋了對新型模式的理解,與傳統畫廊代理藝術家並推廣藝術家不同,Superblue為支持藝術家製作和展示體驗式藝術品而設計,在與藝術家合作的同時,該藝術中心也與全球各地的建築師、市政局和博物館合作,為他們提供展示這些大型作品所需要的支持和專業知識。同時,Superblue也面向藝術家進行委託創作,並將通過出售沉浸式藝術體驗的門票——而非出售作品本身的形式產生收入,與藝術家們分享門票收入所得。據悉,Superblue的門票價格大約在35美元左右(約為240元人民幣)。這種基於門票銷售的模式被格裡姆徹稱為「版權使用費模型」。儘管模式新穎,與以往通過售賣藝術品的方式大不相同,但格裡姆徹也表示這並不影響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關係及傳統銷售安排,而是一種附加的方式,支持藝術家實踐體驗性元素。(整理/畹町)

上海 | 詩人、作家翟永明

「時間劇場」文學與攝影展揭幕:在攝影中關注的仍然是人

翟永明

作為中國當代詩人之一,翟永明首個文學與攝影展將以「時間劇場」命名,10月18日,於第五屆上海國際詩歌節期間,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光的空間·心廳拉開序幕。

1981年,翟永明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6年起專注寫作。1998年於成都創辦文化沙龍空間「白夜」。著有詩集、詩文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稱之為一切》《終於使我周轉不靈》《十四首素歌》等多部作品。

展覽以文獻與藝術作品的創作序列、作品間互文性為線索,回顧翟永明從成都出發的藝術人生,讓觀眾得以第一次通過展覽的形式較為全面地了解這位「白夜的繆斯」的精神成長史以及仍在進行中的文學與藝術實踐。

翟永明攝影作品作家肖像系列,肖全,2015.01

7個系列逾100件作品包括她青年時期至今的大量第一手文獻(手稿、照片等)、實物與藝術家創作(文學、攝影、影像等)。她的「隨手抓拍」有意無意間凝固了中國最重要的詩人們的「私人群像」,展覽中,她將邀請詩人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與攝影作品「對話」。

參展作品中,有一個系列是致敬之作。弗裡達·卡洛一直是翟永明最喜歡的藝術家,她不時會寫上一兩篇詩文加以表達和發揮。翟永明嘗試用一種陌生的媒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敘述自己的觀念和新的故事。她在自家陽臺上以及一座廢棄的庭院中,為朋友拍攝了一組照片:通過挪用弗裡達的色彩、弗裡達最著名的眉毛、弗裡達最愛穿的墨西哥民族服裝以及《兩個弗裡達》的意象,創作出《弗裡達》系列。

翟永明攝影作品弗裡達系列(2018-2019),四屏

「我的攝影,與我的寫作有關,但並非我詩歌的圖解;它們互為參照。我的拍攝對象,大多與我關心的話題有關。我對純粹的風光攝影不感興趣,我關注的仍然是人,人的行為、表情、性格,以及留給我的瞬間印象。」翟永明說。(文/畹町)

上海 | 書法篆刻家童衍方

「慶雲五色——童衍方書畫金石藝術展」於朵雲軒揭幕

童衍方

2020年,恰值朵雲軒創立120周年,又逢上海市南京東路朵雲軒大樓重裝開幕,金石名家童衍方提筆捉刀,以「雲」為題,或書或刻,或呈於紙,或現於紫砂金石之上,為120歲的朵雲軒帶來一場書畫特展。10月17日,「慶雲五色——童衍方書畫金石藝術展」亮相朵雲軒。

120年來,朵雲軒已由歷史上的一家箋扇小店,發展成為集藝術品拍賣、門店銷售、古玩經營、藝術經紀、藝術教育及木版水印生產性保護等多元業態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產業集團。

從過往的海派書畫發展史上來說,朵雲軒一直有「書畫之家」的美譽。歷史上張大千那代書畫家就常在朵雲軒雅集,交誼深厚,很多書畫家藉助朵雲軒的平臺走向市場。

童衍方書法

童衍方先生活躍於當代海派書法篆刻界,在書、畫、印、鑑藏方面均有造詣。此次展覽童先生為表慶賀之意,展品多用各色彩箋,以體現「慶雲五色」之祥瑞氣氛。偶亦用朵雲軒所制角花箋,恭錄潘天壽先生詩數首。展出作品所書內容多與「雲」有關。如所作成扇廿件,均含「雲」字。對聯、立軸、橫批,也多含「雲」字。童先生通過筆下的線條和筆畫的方圓、俯仰、轉折、提按以及結構的收放、開闔、虛實、欹正等變化,構建起獨到的審美符號,向每一位觀眾表達著一位中國文人所獨有的審美與哲思,傳遞出一種在允執厥中與恣意揮灑間,在守格與破格中上下求索的文化精神。恰如童衍方先生自述:「餘閒暇之時,頗好觀雲,雲捲雲舒,信而遊行,尋味不盡,可通書法之妙也。」展期至10月22日。(文/宗禾)

北京 | 畫家王克舉

「四年時間在黃河三十個節點寫生」

10月15日,「黃河魂 赤子心——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王克舉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的《黃河》油畫長卷(共101幅;全長161.6米,卷高2米)、長卷的素描稿和色彩稿、圍繞長卷創作同時完成的另外50件作品,以及部分影像、裝置形式的文獻資料等。

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黃河》,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王克舉的《黃河》長卷「其宏大性在於他試圖以描繪黃河的全貌,表現一條更趨於自然性的黃河,一條更趨於本真形態的黃河。」

王克舉,1956年生於山東青島。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1989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助教進修班,2002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高級研修班。現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特聘畫家、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

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黃河》(局部)

《黃河》長卷寫生創作於2016年至2019年,作者經過四年的時間,行程超過4萬裡,跨越8個省、自治區,沿著黃河的重要文化與自然景觀而寫生。長卷描繪了從黃河發源地星宿海,經過扎陵湖、果洛草原、炳靈寺、烏梁素海、庫布齊沙漠、娘娘灘、乾坤灣、晉中溝壑、壺口瀑布、泰山等,直到東營入海口的30多個景點,呈現了黃河不息的生命力。

「畫黃河的起因是2009年去山西黃河岸邊的磧口,帶學生下鄉寫生,我在那裡畫了《天下黃河》獨幅油畫,從那時開始就萌發了畫黃河的念頭。壺口是我畫黃河的開端,為的是給整條黃河的創作定下一個氣勢磅礴、波濤洶湧的基調。小浪底是整幅作品的收筆之作,畫到這裡的時候,我異常興奮,畫得特別快,筆法來自於我被小浪底放水衝沙的那種氣勢的震撼後的抒發,當然畫的時候也需要同樣的激越。我在畫黃河的時候,內心裡有一種去朝聖的感覺,我的朝聖就是從黃河源頭到入海口,用畫筆一筆筆地將心中的黃河堆積在畫布上,懷揣著一種崇敬的心理,就像藏民匍匐在朝聖的路上,我用畫筆和色彩把黃河丈量出來。」王克舉說。(文/高丹 )

上海 | 藝術家張洹

新藝術項目揭曉,以香灰畫寄寓「永恆的愛」

張洹

近日,中國藝術家張洹在上海揭曉其最新藝術項目——I Do × 張洹「愛」,該項目以張洹獨創的香灰畫藝術形態和大地藝術創作為載體,形成一系列藝術作品。香灰不僅僅是一種灰,一個物質材料,它凝聚著無數經年累月的集體記憶和集體祝福,是一種擁有獨特精神性的情感材料。

I Do × 張洹「愛」作品之一

張洹生於1965年,90年代,憑藉《十二平方米》《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等行為藝術作品備受關注。1998年,他移居紐約繼續創作。

2005年,張洹回國,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從這時起,他開始使用材料香灰來進行創作。對張洹來說,香灰是一種具有靈魂性的材料,「它不是一種灰,而是一種群體的記憶。」作畫時,如何令香灰可以呈現出形象乃至畫面,怎麼固定畫面?整個處理過程十分複雜。通過不斷的實驗,張洹成功地用香灰創作出各種各樣的作品,他更為自己的香灰藝術申請了專利,希望讓香灰成為一個嶄新藝術類別。

據悉,張洹將於今年底在上海舉辦「愛」藝術項目匯報展覽,集中展出其280幅蘊含情感力量的香灰畫,以及「愛的三部曲」大地藝術創作的相關視覺藝術作品。(文/錢雪兒)

成都 | 設計師保羅·考克塞茲

從倫敦設計節到成都公共廣場,跨越藝術與設計的界限

保羅·考克塞茲

近日,英國設計師保羅·考克塞茲(Paul Cocksedge)在成都遠洋太古裡漫廣場揭曉其大型公共藝術裝置「請就座」(Please Be Seated),作品旨在通過藝術互動促進社區交流。該作品將在成都首展後相繼在廣州、上海展出,最後落地北京。這是「請就座」自2019年驚豔亮相倫敦設計節 (London Design Festival) 後的首次國際巡展。

保羅·考克賽茲以創新的設計出名,他探索技術及物料的極限。其作品無論創意產品、建築項目、還是裝置及雕塑,都一貫風格簡約,並流露愉快及驚喜的色彩。目前,工作室的創作計劃包括首個大橋項目、首個南非項目,以及與Carpenters Workshop Gallery合作的展覽Slump。考克賽茲的「太陽出來了」(Here comes The Sun)——一張社交距離下的野餐墊,目前正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鄧迪分館(V&A Dundee)的 「現接受非接觸式支付」(Now Accepting Contactless)展覽中展出。

「請就座」,2019倫敦設計節

此次在成都展出的「請就座」是對繁忙都市生活的回應,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空間及社區互動體驗。裝置長15.2米,形似木製大波浪,拱起的部分可供人們穿梭其中、探索空間樂趣,彎曲的底部則成了人們休息放鬆的最佳落腳點,作品由1440塊可持續來源的木材製成。考克賽茲的「請就座」既是一件裝置作品,也是可以使用的公共設施,「它遊走於工藝品與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之間,」考克賽茲介紹道,「請就座」佔據了廣場,但沒有堵塞它。(文/錢雪兒)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黎巴嫩、義大利:爆炸罹難與重建大橋的建築師
    在上海,藝術家韓碩個展開幕,緩緩呈現多年的藝術之路。《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黎巴嫩貝魯特 | 黎巴嫩建築師讓-馬克·邦菲斯、畫廊工作者蓋婭·弗多利安在貝魯特港口爆炸事故中罹難
  • 一周藝術人物|肖爾的攝影與松山的雕塑:穿梭於平凡的世界
    美國「新彩色攝影」的代表性先驅人物之一史蒂芬·肖爾,沒有將鏡頭對準當下,而是在平凡中尋找魔力,讓人明白「生活不過是仍在繼續」。日本藝術家松山智一的公共藝術項目在全球最繁忙的車站東京新宿站啟動了,松山希望,穿梭於此的乘客能感受到人與人的連結和團結。南非畫廊主桑迪·史畢希計劃在約翰尼斯堡新開畫廊,為非洲藝術創造「發聲」的平臺。
  • 一周藝術人物|凝視日常之美的這些畫家與策展人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英國布裡德波特 | 藝術家菲利普·薩頓92歲開啟新的畫廊事業菲利普·薩頓近日,92歲的英國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菲利普·薩頓(Philip Sutton)在布裡德波特開啟了他職業生涯的新階段,成為了一名畫廊主。
  • 一周藝術人物|手繪是「與生俱來的渴望」,藝術家麥克林辭世
    在英國,義大利設計組合「鬼形」將在蛇形畫廊以「樹」為名顛覆設計的意義;在阿姆斯特丹,中國臺灣青年藝術家羅晟文以創作方式反思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曲。《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全球33家畫廊參展,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
    12月16日上午,首屆尚天河·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藝博會」)在海心沙開幕。藝博會邀請到來自全球33家一線畫廊參展,讓優秀藝術作品打破邊界匯聚羊城。作為天河區重點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尚天河文化季的精品活動,本屆藝博會將設畫廊、公共藝術、影像和論壇四個單元,通過展現作品、分享意見全方位提升天河區的藝術氛圍。
  • 一周藝術人物|小布希要出第二本油畫集,99歲烏爾塔多辭世
    一周藝術人物|小布希要出第二本油畫集,99歲烏爾塔多辭世 錢雪兒 畹町 2020-08-17 07:56 來源:澎湃新聞
  • 一周藝術人物|再看赫斯特的藥櫃鯊魚,再讀隔離期繪畫筆記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英國 | 當代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追溯藝術生涯的開端,新展呈現標誌性的「藥櫃、鯊魚和點畫」該建築包括了不同藝術品種類的畫廊,也有跨類別的畫廊,它讓遊客可以深入研究現代和當代藝術,並探索不同藝術超越其本身界限的觀念、風格和主體思想。南希與裡奇·金德樓的所有畫廊以一個開放的庭院廣場為中心,水平排布在兩個樓層中,每一個畫廊都有著足量的自然光線和靈活空間。此外,中央畫廊的室內廣場有著寬敞的空間,以供展出藝術品和容納通往高層的移動方式。
  • 藝術家飯田文香中國首展「秘密花園」M50北極熊畫廊開幕
    展覽開幕現場2019年11月23日下午四點,日本藝術家飯田文香的個展「秘密花園」在北極熊畫廊開幕。此次展覽是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呈現了文香女士30餘幅力作。世紀美術連立展(東京,新國立美術館)  2017年 NAU21世紀美術連立展(東京,新國立美術館)2018年渺渺展(東京銀座畫廊)  2019年櫻花獎展(東京中目黑,鄉櫻花美術館)2019年次世代的藝術家們(東京銀座)關於展覽
  • 一周藝術人物|為《辭海》設計字體的他影響了一代代設計人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魏蔚將與厲蔚閣亞洲區總裁李丹青共同合作,帶領畫廊策劃展覽活動,同時加強與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各地的藏家、鑑賞家和藝術家、藝術機構的業務夥伴關係。魏蔚在接受《藝術新聞》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家更專注二級市場的畫廊,穩固強壯的人脈網絡是經營畫廊的核心競爭力,在找到好的藝術品的同時,在目前多變的經濟與市場環境中,快速地找到合適的買家接手也是關鍵因素。「在這種時候,速度要快。」
  • 一周藝術人物|貝聿銘合伙人考伯辭世,波洛克摘霍爾貝格獎
    此外,還有一些值得留意的消息:貝聿銘建築事務所的創始合伙人建築師亨利·考伯93歲辭世,他曾與貝聿銘共事近40年;挪威政府頒發了2020年霍爾貝格獎,花落藝術史學者格裡塞爾達·波洛克;中國藝術家曹斐個展在蛇形畫廊開幕;創辦了中央美術學院動畫專業學科的央美教授溫德斌(曉歐)逝世,享年六十歲。
  • 一周藝術人物|羅德島院長談疫情與教學,村上隆稱面臨破產
    一向以成功形象示人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被媒體發現,此前發布視頻,自稱處於破產邊緣。餘德耀美術館推出「藝術在場」欄目,美國藝術家朱莉·奧澤帶觀眾「走進」工作室,探討疫情中的影像作品。在中國,美術批評家劉驍純、《中國美術報》原主編劉驍純6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79歲。《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為奧運設計海報和「出圈」合作的藝術家們
    大藝術家的「出圈」往往引起關注,例如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就在新年伊始,與韓國人氣最高的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合作,開展跨領域藝術交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匯聚世界頂級畫廊,一場藝術饗宴在上海西岸拉開...
    圖說: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今天舉行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攝本屆博覽會雲集了眾多明星藝術家作品,包括在世藝術家中繪畫類拍賣價格最高紀錄保持者大衛·霍尼克,影響深遠的重量級藝術家朱迪·芝加哥與斯坦利·惠特尼,前不久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舉辦過大展的流行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亞歷克斯·卡茨,以及與侃爺合作設計爆款T恤的藝術家韋斯
  • 一周藝術人物|阿布拉莫維奇演繹卡拉斯,建築大師羅傑斯退休
    曾聯合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宣布退休,他憑藉對英國建築的推動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等榮譽。在中國,建築師劉家琨公布浙江麗水「文裡·松陽」街區的保護更新項目;在美國,「2022年夏威夷三年展」選定了主策展人招穎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館長履新百天,班克斯作品遭扣押
    如果說,面容神秘的班克斯已經夠奪人眼球,那麼觀念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的藝術思維更是「腦洞」大開,因為他以已故太空人小羅伯特·亨利·勞倫斯半身像製作了一個24K金「罈子」,打算用此容納勞倫斯的「靈魂」並發射到太空,以此向故人致敬。《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 藝術復工|首爾畫廊界:線上無法取代現場,具象正在「復甦」
    當世界各地、尤其是歐美國家的畫廊仍因疫情而大門緊閉的時候,韓國首爾的多間畫廊已經重新向公眾開放。許多當地的藏家和其他觀眾開始「報復性」地外出,參觀一家又一家畫廊,對他們來說,線上觀展完全無法替代親眼見到作品的體驗。對於畫廊主而言,線上銷售也比不上線下那麼「高效」。
  • 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即將亮相海心沙,全球33家畫廊都來了→
    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即將亮相海心沙,全球33家畫廊都來了→ 2020-12-12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周藝術人物|比利時藏家因偽作被捕,達明·赫斯特回顧創作
    2019年英國特納獎得主之一的勞倫斯·阿布·哈姆丹近日獲得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和義大利都靈某基金會的委託項目,而他的「大師兄」,1995年摘得特納獎的藝術家達明·赫斯特也投入了下一場回顧展的準備。《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MoMA宣布攝影部主管,中國攝影師摘曝光獎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另外,新聞有時效性,而藝術相對滯後,伴隨著新聞話題的消解而出現。很多文學和藝術創作者都是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甚至多年之後,再重新去面對、思考它們。所以我選擇藝術,是可以緩慢地製造某種跟過去再次發生關係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對於一些當下和後世的受眾來說,意味著同歷史產生交集的契機。」何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