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紐約大都會館長履新百天,班克斯作品遭扣押

2021-01-10 澎湃新聞
上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新館長馬克斯·霍萊因迎來了上任百天,這位行業「老法師」依然用「相當密集」和「極其興奮」形容三個多月的經歷,眼下,他正與團隊全力以赴迎接2020年的開館150周年。剛剛在10月貢獻了一大波點擊率的街頭藝術家班克斯,近日有關他的一項展覽出現作品所有權爭議,58幅展品被比利時法庭扣押。

如果說,面容神秘的班克斯已經夠奪人眼球,那麼觀念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的藝術思維更是「腦洞」大開,因為他以已故太空人小羅伯特·亨利·勞倫斯半身像製作了一個24K金「罈子」,打算用此容納勞倫斯的「靈魂」並發射到太空,以此向故人致敬。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紐約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

履新百天,「極其興奮」地迎接開館150周年

馬克斯·霍萊因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新館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走馬上任已逾百天,上周他向《紐約時報》等媒體透露,儘管耕耘博物館領域近20年,但過去的經歷都與在大都會截然不同。目前,大都會正在進行一系列籌備,準備迎接2020年的開館150周年。

霍萊因用「相當密集」和「極其興奮」形容百天以來的工作。自從他八月就任,博物館就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調整,如此前開始的將布勞耶分館全面改造成展示現當代藝術的場館;將2017年因財務困難無限期擱置的由大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的現當代藝術側翼重新提上日程;以及對麥可·洛克菲勒翼樓的大修。

大都會博物館執行長兼總裁丹·韋斯對於博物館目前的財務狀況「非常滿意」,到2020年有望回歸收支平衡。

今年3月1日起,大都會向非紐約州居民強制收取 25 美元的門票費,一度引發爭議。韋斯稱,這一舉措有效地幫助了博物館,過去一年來,博物館收入增加了40%。

博物館目前正在進行耗資1.5億美元,對歐洲繪畫展廳加裝天窗的改造。霍萊因還透露,2020年作為開館150周年慶典項目之一,翻新後的英國展廳會作為第一個重新開放的展廳迎接觀眾。此外,霍萊因也正在與現當代藝術部的負責人策劃2019至2020年的一系列大展。

(文/陸斯嘉)

美國洛杉磯 | 觀念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

紀念已故非洲裔太空人,將他的「靈魂」發射上空

塔瓦雷斯·斯特拉坎

小羅伯特·亨利·勞倫斯(Robert Henry Lawrence Jr.)是第一位非洲裔美國太空人。1967年,他在一次訓練中意外去世,他的航天夢也就此夭折,多年後,人們才給予了他遲到的認可。如今,觀念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Tavares Strachan)試圖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位太空人的關注,而他的做法則完全是觀念藝術家的那一套:將勞倫斯的「靈魂」發射上空。

此前,這位巴哈馬出生的藝術家已經在不少嚴酷環境中探索過自己的理念,還曾將歷史上被人忽視的黑人重新帶入公眾意識中。2014年,他獲得了洛杉磯美術館當時剛成立的Art +技術實驗室的獎勵。通過這筆獎勵,他發起了Lift Off項目,計劃發射由巴哈馬本土材料製作的火箭。

斯特拉坎和Art +技術實驗室的贊助方SpaceX進行了一系列對話,由此誕生了ENOCH項目。他和SpaceX的營運長格威尼·紹特韋爾(Gwynne Shotwell)將各種關於「來生」的宗教信仰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不朽」的可能性相融合。斯特拉坎製作了一個24K金的克諾珀斯壇,就像那些在古埃及時用來在墓葬中存放器官的罈子一樣。罈子的形狀是勞倫斯的半身像,意在使其成為勞倫斯「靈魂」的容器。

以已故太空人小羅伯特·亨利·勞倫斯半身像製作的24K金「罈子」,藝術家塔瓦雷斯·斯特拉坎用此容納勞倫斯的「靈魂」。

據報導,斯特拉坎的這一致敬作品在11月22日至25日期間發射,計劃將環繞地球七年,直至它不再穩定,在大氣中燃燒殆盡。

(文/錢雪兒)

比利時布魯塞爾 | 街頭藝術家班克斯

所有權存在爭議,班克斯作品被布魯塞爾法庭扣押

班克斯

展覽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廢棄超市裡,超市已被警方關閉。

被稱為「未授權的班克斯」(Banksy unauthorised)的展覽是街頭藝術家班克斯最著名的58幅作品的回顧展,原計劃展出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個荒廢的超市裡。據《衛報》報導,11月22日晚,比利時法庭證實了該展覽確實是「未授權的」。法庭將價值超過1200萬英鎊的藝術作品收押,並將在明年1月的另一場庭審之前負責保管這些作品。

展覽主辦方的律師斯坦尼斯拉斯·埃斯凱納奇(Stanislas Eskenazi)說,他們就像是被卷進了「一個瘋狂的故事」裡。班克斯的作品是由一家德國的公司On Entertainment提供給他們的,該公司曾在德國首都柏林辦過一次類似的展覽,希望也在比利時的首都舉辦。而他們最近才發現On Entertainment公司之前的業務是賣肉。「這太奇怪了。」 埃斯凱納奇說,「我的客戶什麼都不知道。他們問了On Entertainment兩件事:一是他們是否有權展出這些藝術品,二是他們有沒有買保險。這些藝術品價值1500萬歐元,我的客戶根本沒有這麼多錢,所以他們只是把場地租借出去了而已。當On Entertainment公司無法提供藝術品的保險證明時,我們就想要終止合作了。」

史蒂夫·拉扎裡季斯(Steve Lazarides)之前是畫廊老闆,他策劃了「未授權的班克斯」的世界巡迴展出。有人說,他是把不為人知的街頭藝術家班克斯真正帶到大眾面前的人。但是班克斯從來沒有給過拉扎裡季斯授權,因此「未授權」一詞才會作為一個抓人眼球的標籤被加到展覽的標題中。

倫敦的律師事務所Mishcon de Reya的律師控告藝術機構Strokar Inside非法持有藝術品。他們主張這些藝術品屬於拉扎裡季斯,On Entertainment公司沒有權力把它們帶到比利時。

埃斯凱納奇說,在一個周末的溝通之後,Strokar Inside決定他們不想再被夾在當中,所以請求法庭保管藝術品,直到On Entertainment公司和拉扎裡季斯解決他們的爭端。

第二次庭審定在明年1月,拉扎裡季斯公司的發言人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無法得知班克斯自己如何看待這一事件。但是今年夏天,他確實表達了對於他曾經的朋友和經理人向粉絲收取的價格的不滿。

(文/張紫祺)

法國阿爾勒 | 美國建築師弗蘭克·蓋裡

為藝術中心設計大樓,是「永不生鏽的龍捲風」還是「皺巴巴的飲料罐」?

弗蘭克·蓋裡

據dezeen網站報導,近日,由美國建築師、198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設計的盧瑪-阿爾勒文化中心已經展現出它的面貌。這座覆蓋著鋁磚的大樓扭曲而上,將成為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的新地標。

弗蘭克·蓋裡設計的盧瑪-阿爾勒文化中心,被一些人戲稱為「皺巴巴的飲料罐」。

盧瑪-阿爾勒文化中心是由瑞士收藏家瑪賈·霍夫曼(Maja Hoffmann)創立的藝術中心,位於法國國營鐵路公司一塊廢棄的鐵路站場,此前,來自紐約的建築事務所Selldorf Architects已經將這裡的幾棟工業建築改建為畫廊,而比利時景觀建築師Bas Smets正在附近建造一座公共花園。由蓋裡設計的盧瑪-阿爾勒文化中心預計將在2020年春天正式開放,建成後,建築將達到56米高,該建築由混凝土核心及金屬框架構成,玻璃盒子以及閃閃發光的鋁板不規則地圍繞其外,沿著圓形玻璃中庭蜿蜒而上。這個巨大的圓形中庭則讓人想到阿爾勒古羅馬劇場。

據了解,蓋裡的這一設計是對城市周圍陡峭的巖石層的回應,正是這種巖石層給曾經在此居住的文森特·梵谷帶來了靈感,他曾在1888年時畫下它們。

美國建築評論家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形容蓋裡的設計是「永不生鏽的金屬龍捲風」,有趣的是,據說一些當地人對此不屑一顧,覺得它像個皺巴巴的飲料罐子。

霍夫曼為這一項目投入了1.5億歐元,通過她的盧瑪基金會,霍夫曼為獨立藝術家提供支持。霍夫曼是醫藥研發生產商羅氏的繼承人,她在阿爾勒長大,一直在延續其家族為這座後工業城市的革新所作的貢獻。

自從1997年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開放後,說到復興項目,人們總會想到蓋裡。波浪起伏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鈦、玻璃和石灰石組成,為這座港口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活力,甚至由此而誕生了術語「畢爾巴鄂效應」。最近,建築師蓋裡完成了加州帕洛阿爾託的Facebook園區擴建項目。而他對於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修建項目則仍在進行中。

(文/錢雪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交大開講
    3月8日晚,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第七講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文治堂隆重開講,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走進交大,帶來題為《給歷史以未來:對於世界博物館現狀的反思》的主題演講。
  • 英國神秘塗鴉藝術家班克斯作品
    當班克斯(Banksy)的身份仍舊是一個迷的時候,他玩世不恭的對公共領域的介入,已經是非常引人注目,並且已經得到當代藝術界,媒體界及普通大眾的一致接納與關注。跟隨著如: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和基思-哈林(Keith Haring)這些藝術家在1980年代開拓出來的風格軌跡,班克斯將這種傳統的塗鴉藝術語言帶入了藝術論述很少涉獵的領域以及把他的作品已經拍出了天價的拍賣行。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度裁員,8月底重開「有點懸」
    這是疫情以來紐約大都會的第二次裁員,目前紐約大都會的員工規模已經縮至疫情前的20%。與此同時,此前大都會曾宣布將於8月29日重新開放,考慮到美國的疫情現狀,這一時間可能會發生變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疫情使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今年3月閉館至今。4月,紐約大都會裁員80多人,此次第二波裁員將使大都會的員工數量從3月時的2000多人降至1600人左右。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新舊館長交替,看博物館之友提了哪些意見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下簡稱Met)因為財政赤字而誘發的各種危機在流行文化的時代引發了對精英文化的哀悼。在博物館即將迎來150歲生日之際,卻深陷1500萬美元的債務泥淖,計劃建造的現當代藝術翼館也遭擱置,為了減輕危機,博物館不得不裁員,並向紐約以外的觀眾強制收費。而Met館長兼CEO康柏堂(Thomas P.
  • 紐約大都會館長談疫情下的150周年:用數字分享更多故事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近日,在博物館生日之際,紐約大都會執行長丹尼爾·H·韋斯和館長麥克斯·霍萊因發表了視頻,談及了疫情當下的大都會150周年。
  • 一周藝術人物|隈研吾建展廳植物館,斯洛維尼亞一館長被解職
    在美國,建築師愛德華·馬茲裡亞摘得2021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在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茲登卡·巴多維納茨不久前剛因其對東歐和全球藝術史的貢獻獲得伊戈爾·扎貝爾獎,卻遭到了新政府強行撤職;在中國北京,中央美院附中的重要創辦者之一、美術教育家趙允安於2020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9歲。
  • 一周藝術人物|藝術裡的心性與宣言,張功慤與阿瑪賈尼辭世
    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產生了新館長赫蒂·伯格;在上海,老畫家陳家泠五聯屏彩墨作品《貴美靜安》正式發布,描繪並「感恩」五年來生活點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領路5000年歷史的人類藝術
    說到紐約的必遊景點,位列全球最著名博物館之一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當然算一個。緊鄰中央公園,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最大、最華麗的博物館,同時也是紐約的藝術中心。
  • 紐約大都會影像檔案:策展人的選擇與藝術意識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將於8月29日重開,雖然由於疫情裁員頗多,但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個影像資料的放映活動。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目前處於閉館中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
  • 博物館動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8月底開放,結束長達五個月休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靜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結束長達5個月的疫情休館,恢復開放。率先開放的是第五大道主館,為慶祝大都會建館150周年而策劃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同步開放。修道院博物館將於9月開放,布勞耶分館暫不開放。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館推遲至八月,線上延續150年故事
    作為疫情期間紐約博物館的風向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博物館)日前宣布將推遲重新開館的時間,大都會博物館於3月12日起閉館,原定於7月1日起重新開放,目前,這一計劃推遲至8月中旬,或者更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助理策展人布林達·庫馬爾(Brinda Kumar)協助了展覽策劃。她回憶說:「2002年2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裡希特40年回顧展時,恰是美國遭遇『9·11』襲擊後五個月,展覽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大批觀眾,他們從裡希特的困境、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中找到了一種解脫。在當時展覽發起的調查中,我和其他數十萬紐約人一樣,在裡希特的作品中找到了奇異而又必要的安慰。」
  • 紐約宣布博物館24日可重開,大都會仍然29日開館
    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已確定具體的開館日期。一些展覽的展期得到延長,此外,大都會博物館的建館150周年特展與惠特尼博物館的「集體行動:變革時代的藝術家幹預」作為疫情後的新展,將讓人們從新的語境與視角去審視過去的藝術。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時間定了:8月29日,希望從未熄滅
    1870年,一群不畏艱困的紐約人創建了大都會博物館,當時除了新頒布的機構章程之外,大都會一無所有——沒有一件藝術品,也沒有可以安置藝術品的建築。如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藏品數量多達約150萬件。然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原計劃慶祝建館150周年的博物館陷入休館長達數月。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 疫情暴露運營問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疫情暴露運營問題據《紐約時報》報導,面對1.5億美元的潛在虧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宣布解僱81名員工,此外,大都會原本希望在7月重新開館,這一計劃可能會推遲。疫情危機暴露了博物館在運營上的脆弱性。
  • 紐約——我的藝術夢開始的地方(大都會)
    (七)大都會大都會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藏品的來路,我也沒關心過,但來到紐約的藝術家和有關人士,是必去的地方,我在紐約時,也去過幾次,根本看不完,藏品太多,具說超過二百萬件了。回國後也曾多次去大都會看作品,也是挑的看了,瀏覽也必要,重點是找印象派的畫家作品看,因總想比對下印刷品和原作的差異,這種比對經驗很重要,為以後見到印刷品作品時,可依靠經驗找回原作的感覺,積累真實感的體悟方法。藝術品不看原作,是不敢亂發言的,包括其它的藝術形式的作品,也是得看展示現場的,否則不能夠全面體會藝術家的初衷。
  • 雲觀展|紐約大都會的京都藝術:跨越1400年的想像力
    雲觀展|紐約大都會的京都藝術:跨越1400年的想像力 文/Rachel Cohen 編譯/錢雪兒 2020-04-21 07:25
  • 紐約大都會呈現的墨西哥巴洛克藝術你見過嗎
    紐約大都會呈現的墨西哥巴洛克藝術你見過嗎 李亞迪 編譯 2017-09-29 08:21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是無法把告別畫出來的: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畫
    在紐約的時候我有兩次前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博物館是人類文化藝術的珍藏地,是文明遺蹟的保護所。我知道紐約的幾家博物館收藏有幾位我喜歡的畫家作品,很想去看。令我心意貼近的畫家有梵谷、塞尚、莫奈、高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首選。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裁員81人,疫情暴露運營問題
    據《紐約時報》報導,面對1.5億美元的潛在虧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宣布解僱81名員工,此外,大都會原本希望在7月重新開館,這一計劃可能會推遲。疫情危機暴露了博物館在運營上的脆弱性。目前,大都會管理人員正在準備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這一情況可能比最初預計的更糟。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將重新開放
    2月24日,一名女子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媒體預展上參觀。 作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館150周年的重要項目之一,布置一新的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將於3月2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集中展示近700件製作於16世紀至20世紀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