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及帕運會組委會公布了一組今年奧運會委託創作的官方海報,接受委託的設計者中不乏重量級的藝術家,例如1998年特納獎獲獎藝術家克裡斯·奧菲利,而設計過歷屆奧運海報的大藝術家還有大衛·霍克尼、羅伯特·勞森伯格等。
大藝術家的「出圈」往往引起關注,例如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就在新年伊始,與韓國人氣最高的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合作,開展跨領域藝術交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日本東京 | 特納獎獲獎藝術家克裡斯·奧菲利
為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及帕運會設計海報的藝術家們
克裡斯·奧菲利
據Artnet報導,近日,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及帕運會組委會公布了今年奧運會委託創作的20張官方海報——在接受委託的19位藝術家中,不乏很多重量級的藝術家。
特納獎獲獎藝術家克裡斯·奧菲利(Chris Ofili),他曾為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創作海報,這次創作的海報中,兩個漂浮在空中的人物正在相互融合。
克裡斯·奧菲利,《人間遊戲》,2020
荷蘭攝影藝術家薇薇安·薩森(Viviane Sassen)則通過鏡頭記錄下了空中雜技運動員的精彩瞬間。更多被委託參與設計的藝術家來自日本,其中野老朝雄(Asao Tokolo)也是奧運會官方徽標的設計者,插畫藝術家菲利普·韋斯貝克(Philippe Weisbecker)則以東京新體育場為靈感創作了手繪質感的簡單圖形海報。
薇薇安·薩森,《訓練》,2020
總體而言,大家的海報創作都在儘量的避免簡單地使用傳統的奧運會隱喻——例如對獎牌、火焰或五環的寓意。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們紛紛從日本傳統文化中攝取靈感,如漫畫、傳統書法等,或致敬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荒木飛呂彥,《神奈川大浪之上的天空》,2020
最終,由日本編輯、設計師、建築師等組成的評選委員會選擇了20張海報作為2020冬季奧運會的官方海報——其中12張用於夏季奧運會,另外8張用於帕運會。即日起至2月16日,它們將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進行展出。
藝術家為奧運會設計海報早有先例,譬如雷切爾·懷特裡德(Rachel Whiteread)設計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海報;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設計了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海報;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設計了1972年莫斯科奧運會海報。(整理/畹町)
韓國 | 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
與韓國人氣男子組合協作,發起公共藝術項目
安東尼·葛姆雷
據The Artnewspaper等報導,近日,韓國人氣最高的男子組合防彈少年團(BTS)在全球範圍內啟動了五個公共藝術項目,其中包括與世界知名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合作。「連接,BTS」(CONNECT, BTS)系列項目將在五個城市進行,每個項目均免費向公眾開放,並在網上呈現全過程。項目由李大衡擔任藝術總監,他曾擔任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策展人。
BTS
上周,首個項目在倫敦蛇形畫廊展開,該項目由丹麥藝術家雅各布·庫德斯克·斯滕森(Jakob Kudsk Steensen)創作,蛇形畫廊的多名策展人進行策展,呈現經由想像而重新演繹的古老森林,觀眾能夠在蛇形畫廊以及相關網站上進行體驗。
其他項目包括阿根廷藝術家的託馬斯·薩拉賽諾(Tomás Saraceno)的《飛行世》(Fly with Aerocene Pacha),作品將坐落於阿根廷最大的鹽湖格蘭德斯鹽沼。
除此之外,著名的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將在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3號碼頭創作一件大型的在地作品,命名為《紐約清理》(New York Clearing),作品將由「一條18千米長的鋁管組成,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並將於2月4日至3月27日展出。另外兩件作品將分別在首爾和柏林呈現。
安東尼·葛姆雷的作品渲染圖
如今,藝術世界不斷地拓寬新的途徑來吸引更廣泛的觀眾,而此次BTS與藝術家、策展人的合作也將為跨領域的交流打開新的方向。
「BTS的影響力能夠投射到全球幾百萬觀眾身上,」李大衡說道,「他們能夠將有意義的信息傳達給不同背景、階層、種族、性別與身份的人們,而這也是當代藝術長期以來的目標。」
BTS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的男子組合,據報導,其每年對於韓國旅遊業的貢獻相當於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在一份聲明中,BTS表示,「當代藝術和音樂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個項目的意義在於,它能夠體現多樣性,並為我們所關注的世界產生集體的、有益的信息。」(文/錢雪兒)
美國舊金山 | 韓裔藝術家簡·辛
「暫停」手機與電子設備,重新與自然與人連接
簡·辛
農曆新年過後,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簡稱「亞博」)將開啟改建後的首個展覽,展出由韓裔藝術家簡·辛(Jean Shin)最新受邀創作的裝置作品:《暫停》(Pause)。
博物館希望觀眾將手機放到一邊,「暫停」一下,重新評估技術在文明發展中於人們自身的意義——它本該是為了更好地建立聯繫而生,包括與自然的連接,與彼此的連接。
簡·辛先用木頭、電線和樹脂搭建了一個垂直電樞——讓人想起中國藝術和園林設計中不規則的、粗糙的文人石——然後用超過3000個捐贈而來的手機將它們完全包裹起來,就像化石一樣。
2019年夏天,亞博就在網上發出了「捐贈舊手機來協助作品創作」的告示。除了居民的個人捐贈,亞博還與舊金山電子回收組織「綠色公民」合作,獲取創作所需的原材料。那些在過去二十年裡被廢棄的手機、數據線、筆記本電腦最後被送到藝術家手上。
「我一直在考慮使用廢棄物」,簡·辛說,「我想用電子垃圾來探討科技領域的倫理問題。工程師們總是爭先恐後地創造新的東西,卻沒想過這些立刻會被淘汰的硬體該怎麼處理。」
當觀眾走進《暫停》這個展廳時,藝術家建議人們試著把自己從電子設備上「脫離」出來,感受作品所帶來的寧靜氛圍:「這是一個可以讓你靜下心來好好想想的地方——想一想我們把有毒的電子垃圾扔到了陸地和海洋;想一想消費文化是如何裹挾我們的;想一想所有的消費經濟都想奪取我們的關注,那我們又該如何從他們手上要回對自己的關注。」展覽「暫停」將於2月6日持續至5月24日。(文/畹町)
中國北京 | 收藏家黃勖夫
創立X美術館,為新興藝術家提供機會
黃勖夫
據artnet等報導,收藏家黃勖夫創立的X美術館將於2020年3月在北京開放。去年9月,他宣布離開自己參與創立的木木美術館。對於X美術館,這位26歲的藏家試圖以機構的首個展覽、第一屆X美術館三年展來定義「千禧一代的時代潮流」。
X美術館渲染圖
「X美術館致力於在中國為年輕藝術家們提供機會,」黃勖夫告訴artnet,「首個展覽將建立美術館的基調。」首展「終端」(How Do We Begin)將聚焦新興藝術家,由吳冬雪擔任策展人將聚焦33位年齡在40歲以下的中國藝術家。「第一屆三年展將審視技術的發展,以及從不同學科視角來看待技術對生產的影響,」吳冬雪說道,「展覽試圖推測在21世紀的20年代,我們和媒體、和技術的關係將會是怎樣。」
黃勖夫與他的團隊為X美術館三年展獎項召集了私人評審團:桑德尼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黛安娜·坎貝爾·貝坦科特(Diana Campbell Betancourt)、MoMA PS1的館長凱特·福爾(Kate Fowle)、倫敦蛇形畫廊的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以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張子康。評審團的國際背景反映了美術館試圖融合東西方藝術的目標。「當中國當代藝術首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時,有結論稱其中所包含的『中國特色』無法簡單地轉譯為其他語言,」吳冬雪說道,「千禧一代的藝術家生於數字時代,成長於國際化的語境,所謂的『中國特色』在他們的藝術實踐中無跡可尋。」(文/錢雪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