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鎖骨與尖峰的下方和喙突及肩胛骨上方有一小空間,肩胛骨和肱骨頭中間還有一個「滑囊」,主要是讓肱骨頭可以在裡面順暢的活動。但當手抬高越過頭再往前,像投手投球的動作,這時肩胛骨的上緣會和肱骨頭互相磨擦撞擊,會撞擊到的包括「滑囊」和「肩袖」等組織,當撞擊次數太多、或強度太大,或局部結構變異(如骨刺),而造成疼痛,也就是所謂的夾擊症候群,典型的症狀是『痛弧』,角度在 70 ~ 120 度之間,也就是說您在做 70~120 角度間的外展運動就會產生疼痛,但如果您不在這範圍運動的話,疼痛感就會消失,因為常見有夾擊症候群的患者,都會在手舉高的時候出現痛!
在運動界常見到羽球、網球、棒壘球的選手,常被夾擊症候群所困擾,因為這些選手往往必須要做過肩的動作來擊球或投擲,這會使棘上肌增加損耗的機會,我們在健身房也常常看到許多民眾與運動選手,過度從事胸肌、背肌、肱二、三頭肌等訓練,卻老是忽略了強化肩胛穩定肌群,這邊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沒有強健的肩胛,在從事比如握推、硬舉、肩上舉、法式三頭訓練等,因為肩胛身為地基不夠穩固,在大重量的阻力下,就容易拉傷造成訓練上的傷害,另外,也因不夠穩定,是在做動作時無法做出流暢的表現,在效果表現上也就會受到大大的影響了!
臨床上,需多棒網球選手,為了使球速快,變化性高而奮力的擊擲球,這樣到後面發現,不但球速沒有變快,反而使肩帶傷得更重更疼痛,所以如果有此症狀的患者,都會建議先使肩胛肌群穩定強化訓練之後,先讓疼痛感減緩,自然運動表現就會漸好。
1. 反覆做許多手臂過頭的動作的人 ( 例如投球、遊泳、打網球、羽球、高爾夫、排球等 ) 。
2. 多數的患者都會有一些姿勢不良狀況:例如:駝背、頸椎過度前傾、肌肉不平衡 ( 胸肌緊繃、肩胛內收肌群無力 ) 等。
3. 肩峰斜角異常導致空間狹小。
4. 肱骨粗隆太大,使得肩關節做外展動作時和容易與肩峰產生摩擦。
1. 多休息、儘量手舉高的動作。
2. 多做一些肌肉伸展的動作。
3. 可做適當的彼拉提斯運動。
4. 平時保持正確的姿勢( 運動、工作、生活作息等) 。
5. 避免側睡以及局部長時間的壓迫。
1. 雙手背後延展
雙手向後抱球,向斜後下方延展雙臂,一次可做 6~8 下,可重複數次。此動作可加強肩胛回縮力量,並放鬆胸大肌。
2. 挺起上半身
趴姿,雙手放在大腿二側,吸氣預備,吐氣挺起上半身,雙臂像腳底方向延展,一次可抬 5~8 次,可重複數次。此動作可增進背肌力量,並訓練肩胛下壓的力量。
3. 旋轉肌肌力加強
特別是外轉肌的肌力訓練,可以利用彈力帶輔助,做外轉機的主力訓練,一次可向外轉拉帶 5~8 下,可重複數次。
⊙作者: 臺灣艾蜜莉
⊙編輯: vincent
⊙文章轉載請授權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買。
▼
-THANKS FOR READING-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戳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