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夾擊症候群?~ 簡單預防夾擊疼痛的訓練

2021-02-23 康復醫學書籍

     

在人體鎖骨與尖峰的下方和喙突及肩胛骨上方有一小空間,肩胛骨和肱骨頭中間還有一個「滑囊」,主要是讓肱骨頭可以在裡面順暢的活動。但當手抬高越過頭再往前,像投手投球的動作,這時肩胛骨的上緣會和肱骨頭互相磨擦撞擊,會撞擊到的包括「滑囊」和「肩袖」等組織,當撞擊次數太多、或強度太大,或局部結構變異(如骨刺),而造成疼痛,也就是所謂的夾擊症候群,典型的症狀是『痛弧』,角度在 70 ~ 120 度之間,也就是說您在做 70~120 角度間的外展運動就會產生疼痛,但如果您不在這範圍運動的話,疼痛感就會消失,因為常見有夾擊症候群的患者,都會在手舉高的時候出現痛!

在運動界常見到羽球、網球、棒壘球的選手,常被夾擊症候群所困擾,因為這些選手往往必須要做過肩的動作來擊球或投擲,這會使棘上肌增加損耗的機會,我們在健身房也常常看到許多民眾與運動選手,過度從事胸肌、背肌、肱二、三頭肌等訓練,卻老是忽略了強化肩胛穩定肌群,這邊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沒有強健的肩胛,在從事比如握推、硬舉、肩上舉、法式三頭訓練等,因為肩胛身為地基不夠穩固,在大重量的阻力下,就容易拉傷造成訓練上的傷害,另外,也因不夠穩定,是在做動作時無法做出流暢的表現,在效果表現上也就會受到大大的影響了!

臨床上,需多棒網球選手,為了使球速快,變化性高而奮力的擊擲球,這樣到後面發現,不但球速沒有變快,反而使肩帶傷得更重更疼痛,所以如果有此症狀的患者,都會建議先使肩胛肌群穩定強化訓練之後,先讓疼痛感減緩,自然運動表現就會漸好。


1. 反覆做許多手臂過頭的動作的人 ( 例如投球、遊泳、打網球、羽球、高爾夫、排球等 ) 。
2. 多數的患者都會有一些姿勢不良狀況:例如:駝背、頸椎過度前傾、肌肉不平衡 ( 胸肌緊繃、肩胛內收肌群無力 ) 等。
3. 肩峰斜角異常導致空間狹小。
4. 肱骨粗隆太大,使得肩關節做外展動作時和容易與肩峰產生摩擦。                                 

1. 多休息、儘量手舉高的動作。
2. 多做一些肌肉伸展的動作。
3. 可做適當的彼拉提斯運動。
4. 平時保持正確的姿勢( 運動、工作、生活作息等) 。
5. 避免側睡以及局部長時間的壓迫。        

1. 雙手背後延展

雙手向後抱球,向斜後下方延展雙臂,一次可做 6~8 下,可重複數次。此動作可加強肩胛回縮力量,並放鬆胸大肌。

2. 挺起上半身

趴姿,雙手放在大腿二側,吸氣預備,吐氣挺起上半身,雙臂像腳底方向延展,一次可抬 5~8 次,可重複數次。此動作可增進背肌力量,並訓練肩胛下壓的力量。

3.  旋轉肌肌力加強

特別是外轉肌的肌力訓練,可以利用彈力帶輔助,做外轉機的主力訓練,一次可向外轉拉帶 5~8 下,可重複數次。

⊙作者: 臺灣艾蜜莉

⊙編輯: vincent
⊙文章轉載請授權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買。

 ▼

-THANKS FOR READING-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戳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排球運動員防護知識之: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可以說是隱形殺手的夾擠症候群,在排球人的傷害排名中居高不下,因排球運動的特性,需要過多的肩關節過頭動作,過度使用後容易造成此狀況~肩關節正是人體關節中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所以受傷的機率也更大!以上資訊轉載自《臺灣排球運動協會網站》,原始圖片像素比較低,點擊可以察看大圖,如仍不能詳盡掌握,請參看以下文章。
  • 預防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需增臀肌和核心
    網易體育11月9日報導: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簡稱ITBS)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過度使用性傷病,跑者遭遇該傷病的機率較高。跑者需要掌握一些辨別和預防該病的知識。
  • 【欣·法】 預防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跑步跑到一半,或是騎單車騎到一半,發現膝蓋外側疼痛嗎? 此外,可以透過Foam Roller,更深層的按壓,髂脛束,在滾的時候,發現有一個點特別痛時,請在該部位進行前面的滾動,代表這部份的肌肉群過緊,需要釋放一下。 除了基本的伸展之外,肌力的訓練也是必須的。 要關心的是髖外展肌群的穩定度,這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加強髖外展肌群的肌力與穩定度,強化穩定膝蓋的能力。
  • 兩大原因引起脛痛症候群 7個技巧可預防
    網易體育1月18日報導:脛骨是小腿內側的長骨,由於跑步時它直接受到來自地面的衝擊力,所以脛骨出現傷病是非常普遍的,而脛痛症候群是最常見的傷病之一。脛痛症候群又稱為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是脛骨周圍肌肉撕裂、肌腱、骨頭組織發炎的統稱。不管是跑步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跑者,遭遇脛痛症候群的概率都比較大。
  • 膝蓋時常疼痛不適?問題可能源自臀肌!
    你是否會在運動完或爬完山後膝蓋前側莫名地疼痛?而且不論怎麼放鬆都無法緩解?研究顯示,在各種傷痛中,膝蓋前側痛佔了下肢傷痛的10-20%,而患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人佔有一定的比例。專家表示:這種傷痛的源頭很可能並非來自膝蓋,而是臀肌。
  • 一跑步就小腿痛,13個動作應對脛痛症候群
    新年新氣象我們又要為新的一年奔跑減肥的,健身的計劃都要提上日程了在這裡得提醒大家,運動要循序漸進的開展否則很有可能會受傷噢~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運動損傷就跟運動不規範有很關——脛痛症候群突然運動帶來的小腿痛圖片來源:Pixabay脛痛症候群又稱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
  • 運動造成的腔室症候群
    小明參加跆拳道比賽,結果被踢到小腿脛骨旁的脛前肌,疼痛萬分,但是因為在跆拳道比賽中他的小腿常常被踢到,因此他不以為意,只覺得小腿又腫又硬,不像以前被踢到時只腫起來。什麼是腔室症候群腔室症候群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肌肉招受到撞擊所致的急性症狀;第二種是因為運動過度造成的慢性症狀。第二種常發生在小腿前側,因為常常跑步造成脛前肌過度使用肌肉,但是又沒將肌肉放鬆,就會造成慢性的小腿前腔室症候群。
  • 別小看10公裡,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也會悄然找上門
    但是,跑步真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那些商家的廣告裡展現的那樣,換上跑鞋和衣服就可以跑出去了。很多朋友缺乏有計劃的正確訓練,也不注意熱身和拉伸,別看簡簡單的10公裡,過度自信,貿然開跑,也會讓你嘗到「跑者膝」帶來的痛苦。
  • 慢性內踝疼痛--談『副舟狀骨症候群』 (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
    ▲副舟狀骨症候群
  • 常見跑步膝蓋疼痛原因 專家教你簡單預防和治療
    跑友的膝蓋疼痛位置:膝蓋骨內部隱隱作痛,特別是在跑步和下樓梯的時候感覺更疼。  原因描述:當膝蓋骨隨著跑步在活動時,其連接部分的軟骨組織會受到一定的壓力。  如何治療:1,減少跑量;2,交叉訓練.
  • 膝蓋前側疼痛— 不僅僅是跑者的[膝蓋疼痛]
    其他可能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的原因:。使用不當的運動訓練技巧或是器具。換新鞋、鞋子磨損或是換場地髕骨位置不良 Patellar Malalignment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髕骨在股骨髁間滑車溝的滑動軌跡出問題。
  • 老人失能、憂鬱、疼痛…5方法對抗老年症候群
    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症候群問題值得重視。醫師表示,儘管現代醫療發達,但老化仍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對於老年症候群若置之不理,則可能造成年長者失能,甚至死亡。建議可用5個方法,早期介入照顧,以對抗人口老化浪潮。
  • 四項訓練加強髂脛束周圍肌肉 預防ITBS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S)是跑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傷病,當髂脛束髮炎時,會引起膝蓋周圍的腫脹和疼痛。此時跑者需要停止跑步之類的高衝擊力運動,轉向遊泳或騎自行車之類的低衝擊力運動。而要想預防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跑者們就需要經常鍛鍊髂脛束周圍的肌肉,讓這些肌肉得到增強和放鬆,減輕髂脛束的壓力。以下四項訓練,跑者們可以多嘗試。訓練一:上下臺階
  • 「運動康復」膝蓋前側疼痛
    其他可能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的原因:。使用不當的運動訓練技巧或是器具。髕骨股骨疼痛候群最主要的症狀是膝部前側/髕骨邊緣的疼痛。此種疼痛通常會因為膝部活動頻率的增加的更頻繁的發生,通常是整個活動過程都痛。可以是單膝疼痛,也可以是雙膝疼痛。
  • 跑步後膝關節疼痛,如何處理?
    髕骨股骨疼痛症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指的是膝蓋前側或髕骨附近會有疼痛,可能發生於單側,也可能雙側都會痛,活動越頻繁、膝蓋彎曲的越多,疼痛就越明顯。造成髕骨股骨症候群的原因了解髕骨股骨症候群的原因之前,我們先簡單認識膝蓋產生動作時,骨頭之間如何移動。
  • 胸椎疼痛是什麼原因 如何預防胸椎疼痛
    很多人在平時會出現胸椎疼痛的現象,那麼胸椎疼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胸椎疼痛的鑑別方法有哪些?胸椎疼痛任何年齡都會患上,那麼胸椎疼痛的治療和預防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胸椎疼痛是什麼原因1.其主要病理改動包含胸椎間盤傑出、椎間盤微陷使椎間隙和椎間孔狹隘、假性椎體滑脫、椎體邊際和關節骨質增生,以及黃韌帶肥厚等。其中最常見的為椎間隙和椎間孔狹隘。2.年齡的增長和代謝功能紊亂與減退,是其發病的基礎因素。絕大部分有勞損或受涼病史,有外傷病史,術後復發或手術後遺留後遺症,部分患者同時患有頸椎、胸椎、腰椎病。
  • 如何預防老年人膝關節疼痛?預防老年人膝關節疼痛的方法-健康百科
    如何預防老年人膝關節疼痛?預防老年人膝關節疼痛的方法-健康百科 [山東省立醫院骨科醫生袁林] 隨著季節的變化天氣逐漸寒冷,有很多老年人都會出現關節痛的現象,還有就是腰痛、腿痛、胳膊痛等;成了困擾老年人生活當中最多的一個問題,也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給老年人的走路也帶來了不便。那麼平時老年人應該怎麼預防呢?
  • 肩痛難舉手,不一定是五十肩 肩夾擠症候群自救法大公開
    事實上,導致肩膀不適、活動受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單純肌腱、韌帶發炎外,「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更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誘發因素之一。但究竟什麼是「肩夾擠症候群」?又是如何發生,與五十肩有何不同之處呢?張軒彬博士解釋,「肩夾擠症候群」的成因主要與民眾長期過度彎腰、駝背,形成圓肩、圓背等姿勢不良有關。
  • 過度使用性損傷超8成 跑者該怎麼預防?
    跑步屬於高度重複性運動,而當身體某環節或者部位長期受到重複動作的壓力,就容易出現過度使用性損傷。一般而言,骨骼、肌腱、肌肉以及韌帶是最容易發生過度使用性損傷的部位。過度使用性損傷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無明顯傷痕、疼痛點柔軟、運動後疼痛或者緊張持續超過48小時、腫脹、身體疲勞等。在跑者群體中,最常見的過度使用性損傷包括肌腱炎、應力性骨折、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跑步膝等。肌腱炎,也就是肌腱出現了炎症。肌腱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組織,只要身體運動,就一定會有肌腱被使用。跑步時,下肢的肌腱被使用的最多,所以也容易出現肌腱炎。
  • 跑步新手最常見的3種傷病 該怎麼預防?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髂脛束是包繞大腿的深筋膜——闊筋膜的外側增厚部分,它從臀部一直延伸到膝蓋。髂脛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跑步時對膝蓋的穩定。由於跑步時膝蓋不停的受到衝擊力,所以髂脛束也很容易受到牽連。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雖然在跑者群體中的概率比較高,但也很容易治療。關鍵是要弄清楚它周圍的哪些肌肉過度疲勞,需要放鬆,哪些肌肉不夠強大而需要加強鍛鍊。平時多注意對周圍肌肉的鍛鍊和放鬆,是比較有效的預防措施。脛骨疼痛即使在經驗豐富的跑者群體中,脛骨疼痛也是最常見的傷病之一,所以跑步新手中就更加常見了。跑步之後,小腿的前側或者外側部疼痛,也稱為外脛夾或脛纖維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