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內亂的洗牌者!漫談豐臣秀吉政治改革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2020-12-09 史學先驅

前言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期崛起的一位相當有名的人物,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曾經有人這麼評價他,說他是日本軍國主義傳承的起點,大陸政策的啟蒙者,同時也是一個膽大、狂妄的賭徒!

豐臣秀吉的經歷用一個詞概括就是"鹹魚翻身",在那個時代,他的身份非常低微,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貧農,也是尾張國的一個"足輕",按照當時的等級劃分,是屬於最低級的一個兵種,據說他參軍的時候連一副鎧甲都湊不齊,更別提什麼 "武士"之類的稱號了。

處於戰國時期的日本,戰爭頻繁,大名們的土地、人口資源非常的有限,於是當時最常見的兵役制度就是"兵民合一"了,平時無戰事的時候是農民,耕種莊稼,在領主們需要作戰的時候,就有散落鄉間的武士帶領這些散兵遊勇們拿著武器出戰,而豐臣秀吉就是當時這些人其中的一員。他在年輕的時候,身份十分低微,甚至都沒有資格冠姓,以至於在他婚後才擁有了姓,"木下",全名木下藤吉郎。

豐臣秀吉畫像

就這樣的一個人卻在日本等級制度森嚴的時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得很多人們都有著秀吉情節。在後世的日本企業中,也對他的成功事跡做了頗多的研究,運用到管理企業裡面。今天就從豐臣秀吉的從政經歷入手,探秘他政治改革失敗的原因。

制度混亂,以暴力開局

當時尾張國的領主是織田信長,自從鎌倉幕府之後,將軍在京都附近有京畿之地方作為直轄,至於那些比較偏遠的地區將軍無暇顧及,就交給了自己的親信,例如子侄、外臣等統領,這些是有官職的,叫做守護,這些守護大名統治下的土地面積不大,相當於國內一個中等縣城的大小,人數也在5到50萬之間。並且這些大名是要召集一些武士,幫助自己管理領地,這種逐級封建制度成為日本的立國之本。

雖然日本的將軍不是世襲制的,權力始終在天皇手中,長此以往,在這種政治制度下,將軍和武士階層相結合,漸漸壟斷了日本的政權,成為了日本的貴族。日本的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想要翻身跨越階層,出人頭地還是比較困難的。

織田信長

暴力打開局面,戰爭則是打破舊制度最有效的手段。之後,日本發生了應仁之亂,分出了南北朝,各地的大名紛紛站隊,內亂延續了幾十年,也沒有分出個所以然,倒是把延續了500多年的封建制度統治的水給攪渾了。貴族們不得不做出妥協,給底層的人民留出一個通過軍功跨過階層的渠道。

一些沒有能力的守護大名門,守不住祖先留下的家業,再加上一些地方的豪強崛起,原有的守護或被殺、或被驅逐的也不在少數。至此室町幕府不得不給這些崛起的新勢力們一個名分,"守護代"。

初露頭角,躋身權力中心

在1530年的時候,日本國內的局勢越來越混亂,貴族世家為了鞏固自己身的地位,世代聯姻互相攀附則是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織田信長成為最強的大名後,他通常消滅了其他的大名之後,為了杜絕後患,通常會讓他的家臣去執行斬草除根的命令。織田家族就是尾張國的守護代,由於尾張國太小,他走在了不斷的擴張的道路上,他瞄上了一個在他北邊,比尾張國大兩倍的美濃國。他先是建立政治聯姻,各種拉攏,之後,趁著美濃領主去世之際一舉奪得了美濃國的領土,之後便把大本營遷到了美濃國,還刻了一塊"天下布武"的印章。他的野心已經慢慢顯露了出來。

豐臣秀吉

再一次和朝倉軍的戰鬥中,織田信長不敵,他正要挑選士兵為他殿後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因為誰都知道這五百個殿後士兵對戰3萬個朝倉軍基本是沒有生存的餘地的。這是織田信長的盟友松平家康(就是之後的德川家康)。站出來說自己願意殿後,捨生取義。織田信長的臉面掛不住了,他陷入了在自己盟友面前出醜和生死抉擇的兩難境地,於是這時候木下藤吉郎站出來,表示願意為主分憂。

豐臣秀吉影視形象

也許是他命不該絕,在這樣險峻的條件下,他活著回來了之後,他就被織田信長看重,委於重任,成為心腹,同時,織田信長還給了他"羽柴"的姓,也改了名字,叫做羽柴秀吉。

鹹魚翻身,政治大洗牌

此後,織田信長繼續南徵北戰,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由於他平時的做法太過霸道、狠辣,基本不留後路,這也為他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在織田信長被害於本能寺後,羽柴秀吉用了三年的時間鎮壓和收服了織田信長原有的家臣們,並且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本營伏見城。羽柴秀吉在1585年當上主公,次年,他要求天皇賜他"豐臣"的姓,此後,他便叫做豐臣秀吉

他深受他的老長官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影響很深,又過了六年的時間,終於在1591年的時候統一了日本。在他54歲的時候成為了當時日本最有權勢的人物。至此"豐臣"也成為了第五大姓氏。在他完成大統一之後,又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

首先下達了"刀狩令",全國推行,他不允許百姓擁有長短刀、長槍等武器,當時日本是"民兵合一"的制度,很多農民擁有武器自然也是不奇怪的,此項措施,大大削弱了農民的武力值。

其次,他還進行了太閤檢地,有趣的是,"太閤"也是他給自己的官名。他的這項措施需要重新丈量、劃分土地,每年必須繳納年貢,另外還禁止農民變成武士,禁止農民遷徙,想要把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土地的所有權盡歸豐臣秀吉一人所有,並且,重新劃分給大明領主們劃分土地。

不僅如此,豐臣秀吉還改革了兵制,將兵農分離要求武士們住在自己的封地,統一居住桃山城下町中,換句話說有點像是職業軍人的感覺。

最後,他還非常重視商業和禮遇商人,還要錄用一些善於理財的家臣,因為他在統一日本的過程中得到了大阪、九州很多商人在財政上的有力支持,他深知"算盤優於武器"的道理,他的這一系列措施。不管是削弱民間的武力還是加強中央集權都做的十分的到位。

日本武士

事業巔峰期的"滑鐵盧"

但是這一系列看似有用的改革很快也出現了弊端,在武士成為職業軍人後,既沒有仗可打,同時也要發放數目龐大的軍費,同時也沒有新的封地可分,著實讓他頭疼。如果放任這些武士回鄉,那麼之前大動幹戈的改革就相當於白費心機,又回到了"下克上"的局面。再次出現內亂只是遲早的事。豐臣秀吉作為最大的領主,他不可能放任這個局面出現,也不會允許這個局面出現。所以說他必須要找到一個突破口,那就是對外發動戰爭。思來想去,那就只有跟日本經濟不相上下,且軍事實力弱於本國的朝鮮了。

於是,就在他晚年的時候發動了侵朝戰爭,他發動侵朝戰爭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豐臣秀吉出身貧寒,一生都在追名逐利、為了證明自己的道路上,他在完成了日本的統一之後名利雙收,野心極度膨脹。而且當時的日本不管是軍事技術和戰力布置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尤其是火炮方面,而且他對明朝早有侵略的野心,想以朝鮮作為跳板,佔領明朝國土。據說,他的這種思想也被後世認為是日本侵略的大陸政策的思想淵源之一。第二,就是轉移日本的國內矛盾,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他發動戰爭是有很明顯的主觀動機就是通過戰爭加大中央集權,以及對地方大名的統治。這些大量的閒散武士喪生,使得日本不會再次陷入武裝叛亂的局面,至於其他的大名,則不能威脅豐臣家的統治。第三,是日本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重要原因,自從明政府和朝鮮政府開啟限制貿易之後,對於日本的商業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他要和明朝、朝鮮互通往來,來獲取最實際的利益。

當然,日本發動這場戰爭並不是單純的頭腦一熱就拍板決定發動戰爭了。他們是真的做過調查,查出了朝鮮的武裝力量不強,明政府內憂外患十分嚴重,他們覺得即便是自己向朝鮮舉兵,明政府也無暇顧及。然而萬曆皇帝接到朝鮮的緊急求援後,以"勿遺子孫(邊)疆患"力排眾議,遠赴朝鮮與日本交手,將他們這些徒有其表的"戰國精英"們直接打回到原型。

明朝萬曆皇帝

此戰後,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失敗後,日本國內的輿論一邊倒,全是罵聲,有一些本就看不起他的貴族大臣們更是有了發洩口,一時間千夫所指,轟然失敗的豐臣秀吉病倒了,但是沒有撐過去,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亡。

評價

這場戰敗給了豐臣秀吉致命打擊,將他的一生豐功偉績化為烏有,他去世之後,他的家族迅速沒落,他的嫡系在大阪被德康家川家族迅速清洗,連年僅八歲的孫子國松丸也沒有逃脫。豐臣本是日本的五大姓氏之一,僅傳二代而終。至今在日本國內這個姓氏的人也寥寥無幾,再不復當時的盛況了。並且在他死後,德川家康還收回了他大明神的封號,並且還摧毀了他京都的豐臣墓碑,這個悲劇英雄也著實讓人唏噓了。

縱觀豐臣秀吉這一生,儘管出身微寒,卻有著頑強的努力向上的生命力,建立了豐功偉績,由於出身不高卻一直都在證明自己,即便是在他事業頂峰的時候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也不能否認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魅力,這也是成為他悲劇英雄色彩的來源。他的成功,使得一般的庶民對於他的成功充滿的渴望,被稱為秀吉情節。

豐臣秀吉固然能力非凡,十分突出,但是他的好大喜功、得意忘形也同樣不能忽視。他雖然平定了戰國的紛爭,但是由於戰亂持續時間過長,國內的諸侯雖然都臣服於他,但是思維模式還是停留在從前,一旦有機會依然會繼續開戰,為爭奪領土鬥個你死我活。他雖然武力獲得了天下,但是沒有摸索到一個從戰國到統一的過渡道路,他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竟然把矛頭引到了一個更大的矛盾上,實在是得不償失。

他是一個打天下的天才,卻不知道如何坐穩天下,而他的老對手德川家康顯然比他更明白,德川家康吸取了豐臣秀吉的經驗教訓之後,最終為日本找到了一條和平統一的道路,建立了德川幕府,開始了對日本長達260年的統治。

參考文獻:《豐臣家的人們》《豐臣秀吉》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在中世末期,日本著名的武將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bi)繼織田信長之後,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日本歷史上最引入注目的人物。日本人對他毀譽褒貶不一。他不僅是歷史著述的對象,也是民間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的主人翁之一。在我國,一般讀者對他也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16世紀兩次發兵侵略朝鮮,妄圖徵服中國以至稱霸亞洲的侵略戰爭禍首。
  • 【歷史】豐臣秀吉為什麼認為日本可以徵服中國?
    這兩家是最早的武士家族,其中平家的當主平清盛曾經稱霸天下開創了武士時代,而源家的當主源賴朝則推翻了平家的統治建立了鎌倉幕府,這兩家的關係有點像我國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和劉邦的關係。農民出身的豐臣秀吉是不可能擁有這兩家的身份的,所以日本國內的不少大名對這位太閤的統治很不滿。只不過因為人家的絕對實力擺在那裡,所以不敢吱聲罷了。
  • 戰國三傑之一 豐臣秀吉能否在《九州劫》中成就「太閤」之位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日本戰國時代英雄輩出,而在這一時期有為統一日本做出傑出貢獻的三位戰國大名即: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而這三人也被稱為"戰國三傑",而月半叔今天就要講一講豐臣秀吉是怎麼一步步登上日本權力巔峰的。起初,豐臣秀吉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木下藤吉郎,他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
  • 日本為什麼要把豐臣秀吉包裝成神人呢?
    二是輸的起,能從失敗中翻身。 很明顯,豐臣秀吉完全就沒有這兩種基本能力,他在被僅僅4萬明軍打敗後,大明給他封一個日本王,他還不能從失敗中站直身,要靠假裝發飆,計劃二次徵朝來證明自己不弱,他連德川家康都不如,家康總結了他的失敗和判斷錯誤後,大膽的開啟了閉關鎖國——而豐臣秀吉明知到休養生息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政治格局來承認錯誤,不敢啟動閉關自我修復的國策。
  • 同樣是結束「戰國時代」的功臣,豐臣秀吉與秦始皇的不同在哪裡?
    前言豐臣秀吉是日本中世紀末期的著名將領,也是在繼織田信長後,為日本結束戰國分裂時代,實現統一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而結束中國戰國時代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皇帝「秦始皇」。
  • 日本戰國人物:從「日吉丸」到「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曾名日吉丸、藤吉郎、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羽柴秀吉。日本戰國時代人物姓名常隨著身份、地位變化而變化,通過其姓名變化,大致可窺探其一生的軌跡。豐臣秀吉此時還沒有姓,那是武士階級才擁有的特權,日本古代平民是沒有姓氏的。(日本天皇也沒有姓氏)藤吉郎:因為出身貧賤,所以豐臣秀吉少年時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長大成人後,以「浪人」的身份活動於自己家鄉附近地區。後來出仕於一個名為松下嘉兵衛的低級武士,但因為工作出色反遭同事嫉妒中傷,只好離開。公元1554年,豐臣秀吉回到家鄉,成為了織田信長麾下的一名雜役。
  • 認識日本戰國名將:「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豐臣秀吉 渴殺戰法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豐臣秀吉的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幕藩體制轉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後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並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慶長三年(1598年)9月18日病逝。其後部將德川家康趁機奪取政權。豐臣秀吉1、 豐臣秀吉的軍事成就:一、統一日本天正十年(1582年),進攻中國地方,包圍高松城(在今岡山市附近),與毛利氏決戰。
  • 日本戰國三雄誰最牛?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還是德川家康?
    今天筆者來給大家聊聊日本人的有趣歷史。這次,我們把目光對準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國時代,來聊聊他們的戰國三雄。
  • 基本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家族 為何二世而亡?
    豐臣秀吉的家族,基本上完成了對日本大部分地方的統一號令。但就是這麼一個從亂世中崛起的家族,為什麼會在豐臣秀吉似乎迅速敗落。最終二世而亡呢?應當承認,出身低下的豐臣秀吉能夠成為統一日本的「天下人」,其勵志人生和傑出才能值得肯定。不過,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期間和統一日本之後也犯下了一些致命錯誤。
  • 豐臣秀吉傳—統一日本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幼名日吉丸,出生於日本戰國時代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
  • 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個狠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在寫這篇文章的正文之前,有必要提醒讀者:日本的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不是同一個概念。儘管如此,二者在本質上仍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一個中央權力衰微而地方權力崛起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日本同中國一樣,都產生了為數不少的梟雄。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殺害其主君信長。日本歷史也由此被改寫。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但豐臣秀吉果真只是織田信長殞命的得利者嗎?
  • 豐臣秀吉:這個日本人為何會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這是倭寇侵擾大陸的數百年來,第一次來自日本官方的嚴令。下達命令的人,是中國人最熟悉和仇視的日本古代人物一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一個性格「無賴」的戰國風雲兒,憑藉武力和過人的把握機會能力統一了亂世。但大海剛剛平靜,豐臣秀吉卻悍然發動入侵朝鮮的戰爭,一舉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作者丨秋楓公元1600年1月,決定日本歷史走向及豐臣家前途命運的關原之戰打響。交戰雙方一方是由德川家康組織的東軍(以江戶為大本營,位置在東,是為東軍),另一方是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以大阪為大本營,在西。為西軍)。德川方企圖取代豐臣政權,掌握天下。
  • 為何豐臣秀吉不殺德川家康,日本戰國對後來的日本產生了什麼影響
    不是不殺而是沒有能力殺德川家康,竊取政權的豐臣秀吉需要一個強力幕僚的支持!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命喪黃泉。天下布武的大願終究沒有實現,很快織田信長的得力幹將豐臣秀吉打著為主公報仇的旗幟攻打明智光秀軍隊,並除掉了最大的對手,此時放眼天下能和豐臣秀吉一決雌雄的人就只有德川家康了。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日本戰國豐臣秀吉膝下無子,側室澱殿讓他老來得子,卻斷送了政權
    澱殿,日本戰國時代梟雄豐臣秀吉的側室,織田信長的外甥女,是一個命途多舛的亂世女子。
  • 日本戰國時代,他被譽為豐臣政權內相,為何卻被迫自殺?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被譽為豐臣政權內相,為何卻被迫自殺?日本戰國時代,被後世尊為茶聖的千利休,據傳是因為惹火當時的天下人豐臣秀吉,才會被賜死。他被賜死是因為在大德寺山門上的利休像,跟他一樣不把尊貴人士放在眼裡,態度高傲、行為僭越,但本應與他同罪的大德寺古溪和尚們卻被赦免。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實力對比,誰更強?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實力對比,誰更強?關於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這對君臣的話題頗多,不過有不少人在後臺多次留言,想了解一下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實力對比。雖然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但既然大家多這些感興趣,今天我們就嘗試還原一下兩人的實力對比。
  • 日本名人專題介紹(三十七)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慶長3年8月18日,即1537年3月17日- 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後,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