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2021-01-19 中國科學技術館

會發光的兩棲動物

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隨

蟲兒飛蟲兒飛

你在思念誰

——《蟲兒飛》

夏天的傍晚,我們經常會看到螢火蟲,就像天空中閃爍的繁星。那麼螢火蟲的光是怎麼產生的呢?

螢火蟲會發光,屬於一種生物螢光現象。何為生物螢光?當生物體吸收光能之後發出螢光,這種現象便是生物螢光。生物螢光的潛在機制可能包括皮膚、分泌物和骨骼中存在螢光蛋白和化合物,也有可能與某些生物體中色素細胞的化學結構有關。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

阿根廷的一位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在亞馬孫雨林中做學術研究時,無意間發現了會發光的南美圓點樹蛙。通過初步探究發現,這種樹蛙在受到紫外線光束照射後,皮膚就會發出藍綠色螢光。在與螢火蟲發光進行對比研究後,研究人員不僅獲悉了圓點樹蛙的發光原理,還得知南美圓點樹蛙與螢火蟲的發光原理有一定區別。

螢火蟲發光是因為在其尾部有一種發光細胞,其中含有螢光素和螢光素酶。通過ATP所提供的能量激活螢光素,並在螢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讓激活的螢光素與氧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形成氧化螢光素,發出螢光。

而南美圓點樹蛙的皮膚、淋巴組織和腺體中含有3種化學螢光分子,這些螢光分子含有環狀結構和碳氫化合物鏈,可以產生螢光。據研究人員說,南美圓點樹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螢光蛙」。

在此之後,研究人員發現的能夠發光的兩棲動物少之又少。所以科學家們曾一度以為生物螢光或許很少存在於兩棲動物之中。直到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的《科學報告》雜誌發表了一項動物學研究指出,生物螢光可能廣泛存在於兩棲動物當中。

對此,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專門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將來自32種兩棲動物的個體,暴露在藍光或者紫外線下,使用光譜法測量了這些動物發出的光的波長。研究發現,32種兩棲動物都是生物螢光的,只不過是螢光樣式有所不同而已。

那麼,生物螢光對兩棲動物具有什麼作用呢?生物螢光可以將兩棲動物與周圍的環境區別開來,產生的反差會讓同伴輕而易舉地找到它們。除此之外,生物螢光還能幫助兩棲動物進行偽裝,模仿捕食者,從而避免外來的侵害。看來,大自然的每一種現象都具有其存在的價值。兩棲動物的發光現象,是為了能夠讓兩棲動物更好地在生態環境中生存下來。

作者: 張思

本文由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二中高級教師黃少華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文來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兩棲動物體內發現類似蛇的牙齒腺體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們首次在兩棲動物身上發現了類似蛇的牙齒腺體的證據。 來自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和猶他州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尾目動物Siphonops annulatus的嘴裡發現了「兩棲動物口腔毒腺的第一個已知證據」。這種穴居動物看起來像蛇和蠕蟲之間的交叉,但它與青蛙和蠑螈有關。
  • 《阿凡達》神樹成真,科學家創造出可終生發光的植物
    然而,當科學家們嘗試使用這些基因創造發光植物時,最終卻都失敗了,原因就在於這些發光生物的基因往往無法在複雜的生物體中發揮正常作用。2009 年,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科學家丹尼斯-德斯賈爾丁和他領導的一個科研組在巴西發現了世界最大的一種生物螢光菌類 Neonothopanus gardner,研究人員聲稱,現在已發現了 70 多種發光蘑菇,但新發現的這種螢光蘑菇會發出很亮的詭異綠光,甚至可以借著它的光閱讀,這些在黑暗中發光的蘑菇原生長於巴西聖保羅附近逐漸消失的森林棲息地。
  • 科學家在南極有新發現,首次發現冷血兩棲動物化石,揭開未知文明
    今年1月時,有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冰川中,發現了33種已經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種病毒都是現代科學未知的。同一時間段,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攝氏度。為此,科學家擔心,氣溫的上升會導致南極冰層融化,令那些古老病毒或細菌重見天日。病毒和細菌是推測,但南極存在生命是事實。
  • 科學家發現會發光的鯊魚,能養在家裡麼?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我們知道有很多海洋生物會發光,特別是深海魚類,它們在漆黑的水域用光線來吸引獵物,但是你知道嗎,不僅是深海之中哦,其實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動物也是會發光的。本月,一種在黑暗中發光並噴射發光液體的小鯊魚在墨西哥灣被發現。
  • 高中生物學以螢火蟲發光原理為背景的實驗設計應用
    螢火蟲體長0.8釐米左右,身形扁平細長,頭較小,體壁和鞘翅較柔軟,頭部被較大的前胸蓋板蓋住。發光原理        螢火蟲的發光是生物發光的一種。螢火蟲的發光原理是:螢火蟲有專門的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一類被稱作螢光素(在螢火蟲中的稱為螢火蟲螢光素(Firefly luciferin)),另一類被稱為螢光素酶。螢光素能在螢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並與氧氣發生反應,反應中產生激發態的氧化螢光素,當氧化螢光素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釋放出光子。
  • 螢火蟲真像你想的那麼浪漫嗎?扒一扒螢火蟲的黑歷史
    這無疑是螢火蟲的一段「黑歷史」,於是羽化蛻變後的成蟲就有一種「洗心革面」的感覺。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成蟲捕殺其他動物的記錄。科學2011年5月,我國臺灣新確認的兩種雌光螢科螢火蟲北竿雌光螢和黃緣雌光螢的雌成蟲就具有幼態持續現象。這兩種雌光螢的雌成蟲沒有翅膀但會發光,而雄成蟲有翅膀卻不會發光,所以它們的交配模式也很不一樣。 我們知道螢火蟲是通過獨特的發光信號來進行求偶的。
  • 關於螢火蟲,你不知道的12件事
    螢火蟲是夜行性鞘翅目螢科成員,屬於甲蟲家族。沒錯,根據生物學分類,它們的確是甲蟲。不過人們覺得這個不太準確的名字也不錯,畢竟如果叫「螢火甲蟲」,聽上去感覺就不一樣了。順便提一點:螢火蟲的拉丁學名「Lampyridae」源於希臘語「lampein」,意思是發光,像一盞燈。2.
  • 走,看螢火蟲去!莫幹山下,這片會發光的森林太夢幻了!
    在·雲起據費時兩年,專門打造螢火蟲生態復育區。一到晚上,螢火蟲漫天飛舞,帶著「小燈籠」從草叢裡鑽出來。莫幹山呢,水生、陸生類各有許多,雷氏螢、端黑螢、窗螢……形態各異,真可謂是螢火蟲家族的聚會了。若是想學怎樣辨別,從發光到習性辨識,林老師團隊也能統統教會你!丨 額外驚喜 / 螢燈與放飛丨
  • 「感情騙子」螢火蟲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一面?
    螢火蟲卵發光孵化之後,螢火蟲就進入了幼蟲階段。幼蟲的外表和毛毛蟲很相似,扁長的身體末端也會發光。2011年5月,我國臺灣新確認的兩種雌光螢科螢火蟲北竿雌光螢和黃緣雌光螢的雌成蟲就具有幼態持續現象。這兩種雌光螢的雌成蟲沒有翅膀但會發光,而雄成蟲有翅膀卻不會發光,所以它們的交配模式也很不一樣。 我們知道螢火蟲是通過獨特的發光信號來進行求偶的。每
  • 螢火蟲的養殖與利用
    胸部有三節,腹部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第八腹節有兩枚發光器,第九腹節有一個如吸盤般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它走起路來一曲一伸的,像尺蠖蛾的幼蟲一般,當遇到危險時,便趕緊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而依其棲息環境,可分為陸生、水生與半水生三種。 5、蛹: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也就是由外表,便可以清楚的看見它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且多數種類會發光。
  • 最小的兩棲動物——阿馬烏童蛙
    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這個榮譽毫無疑問屬於大鯢。那麼,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呢?
  • 螢火蟲的閃光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它們的閃光能量從何而來?
    人們注意到,在螢火蟲腹部的某些部位,表皮非常薄,幾乎是透明的。在這張膠片下面是螢火蟲的發光「裝置」。發光裝置由發光細胞層和反射細胞層組成,細胞周圍分布著許多小神經和小氣管。發光細胞含有一些奇妙的物質:螢光素酶和螢光素酶。早在1885年,法國科學家杜布瓦就在實驗室從螢火蟲中提取了螢光素和螢光素酶。螢光素是一種磷化物,是主要的發光物質。
  • 科學家發現肉食性植物能自動刪除「垃圾」DNA
    但據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有一種肉食性植物具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對這些非編碼DNA中的「垃圾」進行剔除。據了解,這種植物名叫絲葉狸藻(Utricularia gibba),屬於肉食性狸藻類植物,其基因組排序,是複雜的多細胞植物中最小的一種。排序該基因組的研究人員稱,這種基因組有97%都由包含蛋白質編碼的基因組成,而一些DNA片段則控制著這些基因。
  • 全國螢火蟲觀賞地圖出爐!這個夏天和螢火蟲回到童年!
    不少南京人也會在每年7月去靈谷寺迎接這些螢火蟲,作為夏天裡的一種儀式。夜幕降臨,沿著小路出發,空氣突然寂靜,帶著些許神秘感。不知道會在哪一個角落與這些發光的小精靈不期而遇。,不要試圖捕捉2、儘量穿長袖長褲,不要往身上噴灑驅蚊水,以免對螢火蟲造成傷害3、請不要用燈光照射螢火蟲,燈光會導致它們無法交流,嚴重影響它們的繁殖4、每隻螢火蟲壽命一般只有3-7天,所以請好好的愛護它們
  • 流星「夜光」 螢火蟲的復出自白|螢火蟲|華小峰|昆蟲|樂山師範學院
    白天,極少數螢火蟲會出來活動。 華小峰 攝川報觀察記者 張紅霞4月中下旬,邛崍市天台山的夜晚,已經非常熱鬧而壯觀了——數萬隻「三葉蟲螢」螢火蟲在山林、草叢間起起落落,帶光飛行,如一條流動的星河,把天台山的夜裝扮得如同童話世界。
  • 大嘴花問問【螢火蟲幼蟲是怎麼捕食的】
    螢火蟲依其生活環境區分為陸棲和水棲兩大類,前者佔大多數。陸棲螢火蟲多棲於遮蔽度高,植被茂盛,相對溼度高的地方,水棲螢火蟲則對環境要求更高,水不能被汙染,不能燈光汙染。螢火蟲幼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幼蟲一般需要6次蛻變後才進入蛹階段。幼蟲喜吃螺類和甲殼類動物,捕捉獵物後會先麻醉再將消化液注入其身體,將肉分解。
  • 螢光斑馬魚發光的秘密!
    有許多種生物都能發光,例如某些細菌、昆蟲、腔腸動物,它們能發光與某種蛋白質有關,但是參與的蛋白質和發光機制不太一樣。螢火蟲發光是其體內螢光素酶氧化螢光素導致的,腔腸動物發光是因為體內有能發光的蛋白質,叫做發光蛋白。能發光的腔腸動物包括水母和珊瑚蟲。
  • 科學家意外發現澳大利亞有袋動物可在黑暗中發光
    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有袋動物可在黑暗中發光這件事。十月份的時候,一支美國科學家團隊在《哺乳動物》(Mammalia)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指出了鴨嘴獸(Ornithorhynchus anatinus)的生物螢光特性。
  • 螢火蟲恐滅絕:光汙染,殺蟲劑和棲息地銳減是三大主因
    如果人類再不節制,那麼在夏日夜晚追逐螢火蟲將只成為某些人的童年記憶。根據最新發表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由於受到人工光汙染,殺蟲劑以及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全球有超過2000種螢火蟲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
  • 在納米糰簇中添加銀可以使其發光效果更好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摻銀的硫代鉑納米金屬複合物比原來的鉑複合物顯示出18倍的光致發光能力。在最近的論文中,他們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原因,為生物成像創造高效無毒和生物相容性的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我們大多數人都遇到過各種發光現象,無論是夜晚的螢火蟲還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甚至是集市上的螢光棒。雖然發光本身是一種奇妙的現象,比如它能讓對光敏感的生物樣本在顯微鏡下的黑暗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