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投訴維權,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今天打開手機上網的時候,熱搜榜上出現了一個話題,「姚安娜出道」,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原因很簡單,因為姐姐目前的處境不適合妹妹過於高調。
讓我們這些普通人不理解的是,她的妹妹卻經常因為出席時尚晚宴,跟西方國家的一些名流聚會上熱榜,而當下姐姐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她則成功佔據頭榜出道了。
難怪有很多網友表示:真的看不懂這些豪門親情,至少要流露一點關懷吧,不知道的,都難以想像兩個人有血緣關係。
我們更願意相信,姐妹情誼、親人之間的關心是我們這些外人看不到的,表面上大路朝天,各走一方,實際上或者是有密切關注和密切聯繫的,姐妹兩個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肩膀上承擔的責任不同,導致她們的格局是不同的。豪門之間的姐妹情誼,我們不理解,也不了解,我們更了解的是我們身邊的兄弟姐妹的關係。
父母對孩子們的想像和孩子們成年後的實際關係總是差距很大
父母一定是希望孩子之間可以相親相愛一輩子,即便是自己離開了,孩子們彼此也能夠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
實際上並不是。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父母本身跟兄弟姐妹相處的並不融洽,甚至有很深的矛盾,卻希望孩子們可以和諧相處,即便是各自成家立業。
父母們要二胎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希望孩子以後有個伴,不至於太孤單,可是很多兄弟姐妹小時候是手足,長大了關係卻漸漸疏遠,沒有矛盾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養育孩子目的性越強,越容易傷害孩子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兄弟姐妹上,還體現在其他的親情關係上,比如說奶奶希望子女互相幫襯,甚至希望孫子孫女輩的可以照顧除了父母以外的長輩。
《了不起的offer》中王穎飛是個小透明,她分享的一個經歷讓人印象深刻,她說自己3歲的時候爸爸去世了,媽媽照顧她很辛苦,奶奶出了很大的力,從小時候奶奶就囑咐她長大之後一定要對叔叔好。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在中國這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成年之後,她和叔叔之間實在是沒有什麼責任和義務之間的關係,她只是受到了奶奶的照顧,只需要報答奶奶就行了。
孩子未來長成什麼樣,是否會對長輩抱有感恩之情,全看家長怎麼引導和教育,如果家長的目的性太強,反而容易傷害到孩子。
其中就有一個很典型的真實案例,媽媽養了養女10年,養女大學畢業之後,媽媽就開始索要生活費,不給就打罵相加,最後養女迫於無奈把報警處理,媽媽被關進了看守所。
或者我們可以說女孩是「白眼狼」,可是反過來看,媽媽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不純的,對孩子控制性太強,希望養大孩子,換來的是孩子供養自己,當孩子長大之後,發現這一切都是有目的性的,就很容易受到傷害,而結果就很容易是「反目成仇」。
注重教育的過程,忽略養育的目的
養育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把孩子養大,這個過程很辛苦,但同時也很快樂,我們享受的是這個過程,而不是為了最終的目的「養兒防老」。
一旦父母重視教育的過程,享受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孩子就一定會是在一個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性格上一定是健全的,結果就不會差。
但是如果本末倒置,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最容易出現問題。
如何讓孩子們之間相親相愛?
孩子幼年時候,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教會孩子懂得感恩、教會孩子相親相愛,這就夠了。
我們無需擔憂更長久的未來,更不要對孩子的未來指手畫腳,告訴孩子「即使你們成家立業之後,也一定是彼此最親近的人」。
原因如下:
1、孩子成家立業之後小家庭排位第一
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常常會因為雙方成家立業發生微妙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父母不應該幹涉。
孩子成家之後,不只有兄弟姐妹靠邊站,就連父母自己也應該懂得放開手。
孩子成家立業之後,一定要以自己的小家庭為中心,這樣才是健康的,這樣婚姻家庭才是穩定發展的。
2、不幹涉孩子的家庭事務
明智的父母不僅不會強制孩子們一定要彼此緊密聯繫,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之後,還會主動退居二線,接受孩子們已經徹底脫離自己的現實。
只是很多父母嘴上說著孩子長大了,內心卻無法接受孩子不再受自己控制了,而這是一切家庭矛盾的根本。
3、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尊重就夠了
有子女的家庭,父母一定會在兄弟姐妹的關係上多費口舌,父母希望子女們一直是彼此的最重要的人,很容易理解,畢竟都是自己的骨肉,如果父母真的這樣做了,子女也真的聽從了父母的話,那小家庭很有可能是不幸的。
兄弟姐妹之間小時候相親相愛,長大之後各自組建了家庭,關係維繫在互相尊重就可以了,說得太多、做得太多,反而容易影響子女的關係,更重是影響整個家庭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