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壓的特點
1、收縮壓(高壓)增高,高壓和低壓之間的差值增大。
老年人收縮壓(高壓)水平升高,而舒張壓(低壓)在60歲以後呈降低趨勢,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高壓高)是老年高血壓最常見的類型。
2、血壓波動大。
老年人動脈壁僵硬度增加,而壓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減退,這就使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更易隨情緒、季節和體位的變化而變化,表現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高血壓、清晨高血壓和餐後低血壓。
3、假性高血壓增多。
指日常的袖帶法所測血壓高於有創的動脈內側壓,多見於動脈嚴重鈣化的老年人。肱動脈鈣化和僵硬度增加導致袖帶充氣加壓後血管難以壓縮,患者表現為持續血壓升高而無明顯靶器官損害,或表現為降壓治療後出現低血壓症狀而袖帶血壓仍然偏高。老年人應注意假性高血壓,避免過度治療。
4、繼發性高血壓容易漏診。
多數老年高血壓患者是原發性高血壓,但不要忽略繼發原因。老年患者較為常見的繼發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性腎血管疾病和腎實質病變。如果血壓短時間內突然升高或原有高血壓明顯加重,應到醫院就診,明確有無繼發性高血壓。
5、診室高血壓或白大衣高血壓。
老年患者在醫療環境中精神緊張,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易出現診室裡測血壓升高,而家中自測血壓或動態血壓監測正常。所以鼓勵老年患者積極進行家庭自測血壓,有條件者進行動態血壓監測。
老年高血壓治療與管理
年齡≥65 歲,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可診為老年高血壓。
通常情況下,降壓治療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有一定益處,但對虛弱的老年患者而言,強化降壓會增加體位性低血壓的風險,可能由此導致跌倒和暈厥的風險。因此老年高血壓治療前應經過醫生的全面評估,治療後要密切觀察隨訪。
1、老年高血壓患者初始評估。
老年人發現血壓升高應到醫院進行診治,醫生要評估患者血壓水平、重要臟器功能、合併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醫生還應根據患者(尤其是80歲以上者)體重變化、行走速度及體力活動能力等評估患者的衰弱程度,了解治療耐受性。
2、非藥物治療。
老年高血壓患者應進行生活方式幹預,少吃鹽,多吃新鮮蔬果,適當活動。但由於老年人生理機能減弱,多合併骨質疏鬆、營養狀況不佳等情況,進行飲食限制和減重時需慎重,避免因過度控制而影響生活質量,導致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
3、藥物治療。
老年人降壓藥物優先選擇長效藥物,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加量,降壓速度不宜過快,治療初期及調整方案後需注意有無腦循環低灌注、體位性低血壓及心肌缺血相關症狀。常用降壓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及由上述藥物組成的固定複方製劑。此外α受體阻滯劑可用於伴有前列腺增生和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輔助用藥。
4、治療目標。
目前國內外指南根據年齡制定不同的降壓靶目標,一般分為年齡≥65歲(或60歲)和≥80歲,同時考慮患者的生理年齡、衰弱程度、合併的臨床疾病和治療耐受性,對於體質衰弱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給予寬鬆的降壓目標,而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患者應儘量達到積極的降壓目標。
根據《中國老年高血壓管理指南2019》,對於65~79歲的老年患者,推薦目標血壓
老年高血壓很常見,且會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傷,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老年人應定期監測血壓,發現血壓升高後應到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同時應採取健康生活方式,不隨便停藥,不聽信「根治高血壓」的謠言。祝福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合理控制血壓,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