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為什麼難進北京地鐵?

2020-12-23 騰訊網

9月25日,一名45歲男子在北京地鐵站內猝死事件持續引發爭議。在過去的20天裡,多位急救領域人士公開發聲質疑:北京地鐵作為大型公共運輸場所,為何沒有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設備?

10月9日,《中國慈善家》從北京地鐵官方客服處獲悉,截止當前,北京市內390餘座地鐵站內均沒有配備AED設備。至於地鐵站內何時會安裝上該急救設備,工作人員回復稱,已在籌劃中,但具體時間規劃屬公司管理層面事務,自己無法給予答覆。

AED長期缺席北京地鐵

這並非北京地鐵第一次陷入此類輿論漩渦。媒體的公開報導顯示,從2016年至今,北京地鐵內共發生過四起乘客站內猝死事件,且每次都引發了「地鐵站內必須配備AED設備」的強烈呼聲,但始終未見明顯推動效果。

AED是自動體外除顫器的簡稱,可用於對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工作。北京急救中心原急救醫生張元春告訴《中國慈善家》,對於心搏驟停的患者來說,在倒地1分鐘內若有人用AED結合心肺復甦的形式對其施救,救活率會超過90%;此後每延遲一分鐘,患者生還概率則降低7%-10%。張元春指出,通常患者倒地後4分鐘內是心源性猝死的黃金救援時間;在救護車到來之前,對於患者的施救動作需要AED和心肺復甦結合使用才能有所成效。

國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90%的猝死發生於醫院以外。地鐵、公交場站等公共運輸場所人員密集、流動量大,成為心源性猝死的多發區域。

「救命神器」AED在中國的普及率並不高。據央視新聞報導,在日本的公共場所,每十萬人擁有近394臺AED設備,美國為317臺,中國大陸這一數據僅為0.2。

然而事實上,中國公共場所AED配備工作起步不晚。早在2006年,北京首都機場二號航站樓內就安裝了11臺AED,但此後國內的其餘公共場所並未跟上這一節奏。

目前,國內推廣AED方面走在前列屬深圳、上海,兩地AED的配置數量均超過2000臺。截至今年1月1日,深圳地鐵共配備AED設備557臺,是地鐵車站數量的兩倍多。南京地鐵也於今年8月實現了AED全覆蓋。上海、重慶、徐州地鐵站也均有配備。而在人流量較大的北京,全市AED的數量不足1000臺,其中清華大學341臺,地鐵站0臺,絕大多數公共場所的AED仍處於缺位狀態。

(2020年8月14日,南京市,專業人員為社區工作者指導操作AED。)

此前,北京地鐵也曾因AED配備問題引來法律糾紛。2019年3月,一乘客在北京地鐵昌平東關站猝死身亡。其家屬起訴地鐵公司,認為地鐵工作人員除了撥打急救電話,無其它有效急救措施,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法院一審判決指出,地鐵站未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不存在違法過錯。這一判決結果引發了輿論關於「北京地鐵少做少錯、害怕擔責」的質疑。

同年11月,北京地鐵2號線一男子心臟病突發,最終搶救無效去世。隨後,中國紅十字會在其認證的頭條號上發文稱,希望北京地鐵「允許」紅十字會在地鐵安裝AED。業內人士透露,此前中國紅十字會提出向北京地鐵捐贈AED設備,但後者消極回應了這一捐贈意願。

今年9月25日,北京霍營地鐵站乘客猝死事件當晚,微博大V@急診夜鷹 發帖稱,「北京地鐵站45歲男銷售猝死,家屬對死因無異議,但醫生有異議!!!」帖子中,重提上述兩起乘客地鐵站內猝死案例,並質疑地鐵方拒絕企業和個人捐贈AED的行為,在明知心臟驟停有效急救措施的情況下「裝傻」。

2020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今年將在交通樞紐增加AED,做到地鐵站全覆蓋。但年關將近,北京地鐵站內仍未見AED蹤影。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敖虎山對此厲聲詰問,「我想問的是,配置AED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北京地鐵為什麼不去做?」此前敖虎山曾多次公開呼籲,國家應進一步提高除顫儀(AED)在相關場所的配置率。

「不能只盯著北京地鐵」

「配備AED的問題,公眾不能只盯著北京地鐵,要看到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體制原因。」面對外界尖銳的質疑聲,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在採訪中反覆強調。

「整個社會層面的問題不能只針對一個單位去評價。」在陳志看來,北京地鐵AED缺失只是全社會急救問題的冰山一角,更為深層的原因是公眾普遍缺乏對急救問題的認知。「我國沒有國家層面的急救立法,急救文化和急救產業相對社會發展明顯滯後,對大型公共場所和企事業單位急救問題的管理沒有行業標準。」

早在2017年,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現北京市衛健委)就發布《北京市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施設備及藥品配置指導目錄(試行)》,其中規定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將統一配置除顫儀等醫療急救設施設備及藥品。此後,多個政府官方文件中均明確公共場所需配置AED。但顯然,推廣效果一般。

陳志曾參與撰寫的《北京市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置指導目錄》,也由衛健委在其官網上進行了公示,其中要求大型公共場所都要配置急救包和AED。陳志告訴《中國慈善家》,目前北京市衛健委正在全力推廣公眾急救標準化培訓和大型公共場所AED配置工作,也正在就此問題和相關部門密切溝通。

北京市衛健委已經公布了北京市大型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置目錄,其中包括AED和急救包。陳志同時也提到,儘管有了屬地的專業指導意見,但由於衛健委只是一個醫療衛生主管部門,對於其他行業的約束力有限,致使在具體推廣中也遇到了很多現實問題,「這個目錄個相當於一個屬地管理規範」。他表示,如果大型公共場所沒有配備,理當屬於違規,但目前對此現象的監督、處罰的主責部門還沒有具體明確,推廣工作只能由衛生部門約談其他部門的形式進行。

(2016年6月17日,上海地鐵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儀。)

讓陳志不解的是,自從2016年天涯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6號線猝死事件發生後,公眾輿論把矛頭對準了北京地鐵,可北京其它公共場所沒有AED的問題卻少有人關注。

陳志透露,從七年前開始,北京地鐵就要求每年新上崗的員工必須到北京急救中心接受崗前急救培訓,持有培訓證書才可上崗。陳志估算,在全國範圍內,把急救納入崗前培訓的企業不到0.1%。必須持有急救培訓證書上崗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

陳志發現,相關部門和公共場所負責方的認知問題是普及AED的難點,有人擔心配置AED後的追責問題,「萬一沒救好,救壞了怎麼辦?」

2016年11月,上海首次推出具體條例明確即使沒有醫療執業證,只要認為自己有技能可以操作AED,也可以開展救助,並且該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

此後一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其中提到: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今年5月2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再次明確這一點。

由此,在法律層面上,對於施救者個人已經有了保護措施。但對於類似北京地鐵這樣的大型單位發生救助行為後的追責問題以及救助職責還沒有明確說法,這一塊仍處於法律的模糊地帶。

專家呼籲急救立法

全民互助急救平臺「第一反應」合伙人張琳告訴《中國慈善家》,兩年前,自己在推廣AED時遇到的多是閉門羹。有人向她提出疑問,如果安裝這臺AED,是否意味著自己需要承擔一定的安全責任;還有害怕擔責的企業將獲贈的AED設備退回。

現在,張琳和團隊在推廣中遇到更為現實的問題是,有的擔心設備被偷而將AED設備箱上鎖,有的為了成本將AED斷電擺放,還有的設備內的電極片過期也無人維護……

張琳告訴記者,誰來配置、誰來維護、放在哪裡、出了問題是否會擔責,這些都可能成為拒絕AED的理由。

據《北京商報》報導,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田穎曾聯合從事AED行業的朋友試圖捐助AED給北京地鐵,但最終未能成行。「當時和地鐵相關部門聯繫,他們表示沒有政策、沒有地方放、沒有許可,最後就沒做下去。」田穎說。

陳志坦言,「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由於社會認知不夠,體制不完善,才導致諸如北京地鐵這樣的大型單位在AED配置問題上躊躇不前。」

今年8月24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紅十字工作的通知》,將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

陳志撰寫的一篇《心肺復甦》文章,也被收錄到2020年出版的全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必修教材當中,這是建國以來第一篇以心肺復甦為題材的高中體育課本。

陳志稱,未來要在整個中小學包括幼兒園都要進行系統性的急救教育,再配合社會推廣,急救科普才能夠在人思維概念中建立正確、長久的認知。他提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眾認識到急救的重要性,自發報名、參與到急救培訓中,但從整個社會群體來看,這一比例仍是微乎其微。

陳志稱,在急救觀念普及的同時,還應出臺國家層面的急救立法,落實各項管理規定,特別是對公共場所必須安裝AED和急救包。「急救培訓、急救設備的安裝應該跟消防並重。像地鐵、大型景區等公共場所必須配備AED。」陳志強調,急救不立法,就很難有約束力,這也是如今AED推廣工作較難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在推廣AED工作中,設備的配備、人員的培訓、法律的完善三者應當齊頭並進。目前,國家衛健委正委託中國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分會研究起草AED全國推廣的指導性文件。

相關焦點

  • 北京地鐵的AED與中國醫院的安檢門:生命在追責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嗎?
    截止到2020年1月份,深圳地鐵工作人員已有6次在地鐵內用AED成功搶救生命。除了深圳,上海南京等地的地鐵,也都配備了AED。唯有在我們祖國的首都,首善之地的北京,客流量巨大的北京地鐵,卻始終拒絕配備AED。相應的,迄今為止,我們沒有聽說過北京地鐵有成功搶救呼吸心跳驟停患者的案例。
  • 北京地鐵啟動AED配置工作2022年底實現軌道交通車站AED全覆蓋
    客運站、城市公交、地鐵等公共運輸領域發生的乘客猝死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對AED的極大關注。在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積極推動下,10月27日,北京地鐵啟動了AED配置工作。到2022年底前,北京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全覆蓋。
  • 北京地鐵1、2、13號線車站配置AED
    北京地鐵1、2、13號線車站配置AED 近日,北京。
  • 北京為什麼沒有地鐵三號線?
    1969年10月1日,「戰備為主,兼顧交通」的北京地鐵一號線試運行,1971年1月15日正式通車。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截至2019年12月,北京有23條地鐵線路,總裡程699.3公裡。一般來說,地鐵線路編號是按照順序來編的。但是,北京地鐵有一號線、二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六號線…..就是沒有三號線。北京為什麼沒有地鐵三號線?對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版本,每個版本說法不一樣。其實,北京地鐵沒有三號線,沒有太多秘密。
  • 袖珍便利店將進北京地鐵 全家華潤布局7條地鐵線
    「袖珍」便利店將進北京地鐵  全家、華潤萬家便利店 布局7條地鐵線  便利店能否進站臺未有定論  在地鐵就能買到麵包、三明治,渴了各種飲料隨便挑……地鐵族的這些願望很快就能實現。記者了解到,今年全家便利店、華潤萬家vango便利店都已經確定進駐北京地鐵。其中,全家便利店預計進駐北京地鐵9號線、10號線、15號線,華潤萬家則選中5號線、6號線、10號線、8號線部分站點。記者上午從地鐵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對於此事已有批覆,但還需要走程序,因此更多細節還有待確認。
  • 北京地鐵為什麼沒有三號線?
    臨時起意,決定用幾篇短文記載一下這條動脈中搏動著的血液和細胞,紀念一下屬於每個分子的簡單的夢想。      行文寫作中會涉及大量的數據、地圖和史實,個人作戰精力有限,沒法完全核實,如果有了解的更詳細的請私聊我,我會予以補充修改。      談及北京地鐵,多數人關注的是擁擠的人流、偶發的故障和快節奏的生活,卻少有人關注這片巨大的地下宮殿在構思時的精巧。
  • 為什麼北京地鐵是subway,而上海的是metro?
    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第一條)地鐵是英國倫敦的大都會地鐵,始建於1863年。 在英文環境中,根據各城市類似系統的發展起源與使用習慣之不同,常稱為:Metro(法國巴黎、中國大陸部分地區)、MRT(新加坡、臺北、高雄等)、MTR(特指香港)、Overground(特指地上軌道)、Railway(特指地上軌道)、Subway(美國及周邊地區、北京)、Tube(特指倫敦)或Underground(特指倫敦)。
  • 北京地鐵乘客猝死背後:公共場所AED缺失之痛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北京地鐵乘客猝死背後:公共場所AED缺失之痛本報記者 晏國文 高瑜靜 北京報導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地鐵13號線霍營站,一名男子突然暈倒,現場乘客將其抬上站臺,而後有兩名熱心群眾先後對其實施心肺復甦。
  • 廣州地鐵配置AED急救設備,由公益機構捐贈
    記者 | 唐俊12月11日消息,繼上海、深圳、北京之後,廣州地鐵也將開始配置AED設備,AED設備成為一線城市地鐵標配。圖片來源:廣州地鐵今年9月25日,一名45歲男子在北京地鐵13號線霍營站內猝死,引發公眾關於地鐵站配備AED的討論。一個月後,北京地鐵開始引入AED設備。目前,北京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大興線已經全部完成AED配置,預計到2021年底,地鐵全網AED覆蓋率達到84%。
  • AED進地鐵站!年底前覆蓋北京7條線路104座車站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10月27日,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以下簡稱AED)工作。據悉,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設備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等7條線路104座車站的配置工作。
  • 北京地鐵將全線裝備AED 救命神器駕到 你會操作嗎?
    北京地鐵將全線裝備AED  救命神器駕到 你會操作嗎?  近日據媒體報導,2022年年底,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自動體外除顫儀(以下簡稱AED)全覆蓋,今年年底將完成7條線路104座車站的配置。緊接著問題來了,「救命神器」到位了,你真的會用嗎?
  • 北京104座地鐵站年底率先配齊AED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2年底前實現北京軌道交通路網地鐵車站AED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昨日,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工作。
  • 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車站配備AED設備 縮短全天發車間隔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記者從北京軌道運營公司了解到,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從12月8日開始實行新版列車運行圖,高峰行車間隔由8分30秒縮短為8分,平峰時段行車間隔由10分鐘壓縮為9分20秒,全天增加列車22列次,小時運力最大增幅19%,有效減少乘客等待時間、降低列車擁擠度
  • 為什麼北京地鐵不愛在四環路上設站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先引入一個「設站率」的概念,定義:環路上的車站數量/線網中所有地鐵線路與環路相交次數=設站率。北京地鐵1、4、5、6、7、8、9、13、14、亦莊、西郊線與四環路相交17次,設有五棵松、五路居、中關村、奧體中心、惠新西街北口、東風北橋、大郊亭、肖村、科怡路9站。即使不算兩條機場線,設站率也僅為53%。
  • 為什麼北京地鐵叫subway,上海、廣州地鐵卻叫metro?
    乘坐過北上廣深的地鐵以及香港地鐵的小夥伴們可能會問:同樣是地鐵。北京地鐵叫BeijingSubway,廣州/上海地鐵叫 Guangzhou/ShanghaiMetro, 香港地鐵叫 MTR,而倫敦的叫 underground。
  • 運營服務 | 北京地鐵啟動2號線、13號線35座車站AED配置工作
    運營服務 | 北京地鐵啟動2號線、13號線35座車站AED配置工作 2020-11-27 2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鐵空調忽冷忽熱,老大難問題有治了
    2015年,負責運營北京大部分線路的北京地鐵運營公司曾對外公布了車廂內設定的溫度:    記者今天帶著溫度計分別體驗乘坐了1號線、5號線等線路。   為何地鐵車廂不能根據客流變化和天氣變化靈活調溫?    本市地鐵建設方、運營方以及列車供應商,均提到一個天然的難點——地鐵頻繁開閉門,溫度很難控制。
  • 北京地鐵1號線安裝AED設備,2022年底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全覆蓋
    近些年,在客運站、城市公交、地鐵等公共運輸領域,乘客猝死事件時有發生,引起社會各界對AED醫療設備的極大關注。近日,有市民乘坐一號線發現,車站裡面安裝了AED設備,這個被大家稱為「救命神器」的設備怎麼樣,北京未來還有哪些地方會安裝,請接著往下看。
  • 德國媒體:沒想到中國竟然如此強大,連地鐵都備有AED了!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在數十年前,科技還落後於西方國家十萬八千裡了,但是現如今我們中國科技水平已經在穩穩的上升發展了,並且經過這數十年的積累,我們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了,在面對一些挑戰以及困境的時候,我們中國都能夠第一時間找到應對措施,也有很多國家對於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感到驚詫,他們都在感慨:為什麼中國的發展速度能夠這麼快
  • 北京地鐵1號線車輛間隔跑進1分45秒是怎麼做到的
    1號線車輛間隔跑進1分45秒是怎麼做到的?  地鐵今天開始跑得又快了程功 攝  疫情期間,北京地鐵多條線路採取超常超強措施,11條線路邁入「間隔2分鐘」大關。不少乘客發現,站臺等車的時間減少了,站外排隊限流的情況少了。而在這背後,則是北京地鐵員工用「十八般武藝」努力為列車安全運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