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克勤於邦 克儉於家

2021-01-08 大眾數字報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文峰山上新建的季文子廟


  □ 本報記者 卞文超

  在蘭陵縣文峰山上,季文子廉政教育展館向今人展示了兩千多年前一位政治家的優秀品質——勤政,廉政,節儉,嚴於律己,敬德保民。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68年執政,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他是中國歷史上勤政廉政的早期楷模。他去世後,魯襄公諡其號為文,歸葬的神峰山因此得名文峰山,又稱魯卿山、季子山。
  「季文子當時在魯國,是除了國君之外權力地位最高的人。」濟寧學院儒學與地域文化研究傳播中心副主任、教授劉振佳說。將其事跡還原至春秋風雲,這位清官楷模的個性言行尤其顯得可貴。
銳意改革
三桓之一地位顯赫
  季文子出任魯國正卿,前後執掌國政33年。他從周公姬姓,其身份的顯赫之處在於,他出身於魯國三桓家族,是三桓季氏早期首領。
  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嫡長子繼承國君,即魯莊公,另外三子孟氏(亦稱仲氏)、叔孫氏、季氏三家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為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魯國三大強勢家族中,季氏家族銳意改革,季文子所表現出的政治才能尤為傑出。
  由於連年的戰爭,使社會生產力受到很大破壞,舊有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制度也受到衝擊。魯宣公任命季文子為魯國國相後,季文子進行了改革。
  公元前594年,他下令廢除「井田制」,實行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初稅畝」制度,對公私土地一律按畝徵稅,即不分公田、私田,凡佔有土地者均須按畝交納土地稅。井田之外的私田,從此也開始納稅。
  這一改革是夏商周三代以來,首次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初稅畝」的實行增加了財政收入,適應和促進了新生的封建土地佔有關係,標誌著我國從奴隸制賦稅制向封建制賦稅制的轉化,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之後其他各國也紛紛效仿。
  推行「初稅畝」制度後不久,公元前590年,為了對付齊國的入侵,增強國力,季文子又進行了軍賦改革,即「作丘甲」,按地區徵收軍賦,對私田也開始徵收軍賦,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軍賦收入。正因為季文子採取積極措施,提前加強防備,才阻止了齊國的入侵。
  第二年春,齊國派兵侵入魯國的北部邊境,季文子等率領軍隊與前來助戰的晉、衛、曹等國軍隊會師於鞍地(今濟南市一帶)。聯軍將士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齊軍。
  在季文子執掌魯國大政的幾十年間,這些措施無疑對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也使魯國這個相對弱小的國家能夠穩定地立足於激烈爭鬥的諸侯之林。
克儉於家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在文峰山的前半坡上,曾發現一塊半截石碑。碑刻無頭少尾,字跡模糊,依稀可見「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鞍之戰」等字樣。這塊石碑原是季文子祠堂前的石碑。
  和季文子有關的歷代歷史遺存,散見於蘭陵、費縣等地。《費縣誌·卷五·祀典》記載,曾建有季文子廟,並多次重修。季文子之所以被後世敬仰供奉,不僅因他的政治才能傑出,更是源於對其高尚品德的推崇。
  翻開史冊,《國語·魯語上》對季文子崇尚節儉的事跡有生動記載。
  季文子是貴族高官,有自己的封地費邑。但他的妻妾卻不穿綢緞衣裳,他家裡的馬匹不餵粟米糧食,只用雜草糟糠作飼料,府上沒有黃金白玉作私財。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當時的貴族階層幾乎「不可理喻」。
  孟獻子的兒子名叫仲孫它,問季文子:「你身為魯國上卿,可是你的婢妾不穿絲綢衣服,廄中的馬不吃用糧食做的上等精料,難道不怕國中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不怕影響魯國的形象嗎?」
  季文子回答說:「我當然也願意穿綢衣,給自家馬吃好的。可是,我看到國內吃粗糧穿破衣的老百姓還很多,老百姓的父母兄弟吃粗飯穿破衣,而我家裡的妻妾兒女卻過分講究飲食衣著,這不是做國相的人應該做的事情。」
  「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季文子表明態度——「我只聽說,具有高尚品德才能為國家帶來榮耀,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
  孟獻子聽說這件事後,對兒子十分生氣,將仲孫它幽禁了七天。
  受到管教的仲孫它改過前非,從此也節儉律己,妻子穿粗布,家裡的馬也餵平常的雜草。季文子讚賞仲孫它能改過自新,說知錯能改的人就是明智的人。不久,任命仲孫它為魯國上大夫。
敬德保民
重視民意天命觀
  劉振佳教授點評,季文子克儉於家,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
  身為官職人員,要能夠時時刻刻心繫民眾,看到國人生活在食粗衣惡,自己不能不生出如許體恤情懷,而進行自我檢討和約束。
  具體分析季文子的歷史故事,可以發現,他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廉政思想觀念,就在於他能夠遵奉西周以來「敬德保民」「為政以德」傳統思想。
  周公是商周政權輪替之際周國政治家群體中優秀的一員,他的貢獻不僅在於創製「禮樂」,更在於他提出並自覺踐行「敬德保民」的偉大治國思想。
  周公的治國思想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康誥》等篇,這些文獻中頻繁出現的一個字就是「民」。
  在告誡奉命監視殷地的衛康叔的《康誥》中,周公要求衛康叔「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他要求衛康叔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保護百姓,使百姓康樂安定。他的兄長周武王在伐商的《泰誓》中也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周公以商代滅亡和「三叔」(管叔、蔡叔、霍叔)等叛亂活動為鑑,特別重視通過禮樂來加強對王室貴族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強調「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先教後誅」,「有孝有德」,「力農毋逸」等,主張以政績考察、選任官吏,注重禮賢下士,尊重賢能之士,善待來者。
  「敬德保民」,或者說「崇德貴民」以及重視民意的天命觀是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思想的核心。這是儒家學派的思想文化的源頭所在。與「敬德保民」有關的命題還有「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
  魯國作為周公的分封地,他的治國思想和他所制定的禮樂典章制度在魯國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季文子以及後來的孔子,都生活在這一文化氛圍中。這種敬德保民、重視民意的天命觀,在季文子的言行中,體現出清晰的傳承和堅守。
  季文子憂國愛民,他曾感慨地對身邊的人說:「中原各國如果不加強軍事建設,南邊的蠻夷打過來,就沒有人可憐我們,關愛我們。古詩中說:『上天不關愛下民,天下就會動亂永無安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統治者不知關愛下民,下民能不動亂嗎?我們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人們知道了都說:「能像季文子這樣居安思危,國家就不會滅亡了。
三思後行
隨葬僅有日常用品
  季文子留給後世的信條,有一句,至今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三思而後行。
  「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難,遇事三思而後行。」劉振佳教授認為,季文子對於事情總會「三思而後行」,三思對於廉政的意義,就是面對錢財利益,保持堅定的理性態度,同時能夠深度思考義利關係,不致因情迷而無原則地得其錢財。
  季文子雖然出身高貴,身居要職,但他行事謹慎,瞻顧周詳,凡事做足準備的性格,在史料中多有事跡為證。
  據《左傳》記載,魯文公六年,季文子將要出使晉國,讓下屬準備好遇到喪事該如何行事的禮儀再上路。他的下屬不明白,季文子說:「預防意外是古代的好教訓。萬一需要而沒有準備,就會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多準備一些,又能有什麼壞處呢?」
  季文子謀一事則當慮三變,然後入而行之,所謂君子三思。凡事總要做到有備無患,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徵。
  孔子對此似有不同的看法。《論語·公冶長》中記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聽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說,考慮兩遍,就可以了。
  《論語》記載的這段話,並非發生在孔子和季文子之間的直接對話。季文子先於孔子,季文子去世後十七年,孔子才誕生。以上對話,發生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間,其時,季文子已經去世多年。從側面可以看出,季文子的行事準則在當時影響頗深,在他死後多年,仍然被人提及,並引發孔子的點評。
  在季文子身後,孔子和魯國三桓的角力,才剛剛拉開序幕。
  「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孔子認為,三桓的勢力太大了,已經超過了國君的權勢了,必須要削減魯國大夫三桓的勢力,並安排弟子拆掉三家封邑的圍牆。三桓隨之作出反擊,迫使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行。然而,孔子跑了十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國家重用他,最終三桓同意孔子回到家鄉,養老送終。
  孔夫子和權貴集團的這場恩怨,令三桓在歷史上留下了負面的評價。然而,回到魯國後的孔子,一心著書立說,他對「敬德保民、節儉毋逸」治國思想的發揚,與季文子的思想其實是源自一脈,不謀而合的。
  季文子勤政廉潔,最後壽終於相位。他去世之時,魯襄公親自前去弔唁,只見季文子的隨葬品僅有幾件日常用品,沒有任何豪華奢侈的物品。
  魯襄公大為感慨。他認為做官就應該為百姓著想,否則有什麼資格為相呢!把自己的生活限定在百姓的水準上,以崇高的道德為國家之榮,這些品格至今看來仍然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論語》晨讀,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論語大義》)季文子或有因臨事三思而起私意之經歷,故孔子責之。但孔子卻認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是考慮過多,「再,斯可矣」,需要考慮得少一點。為什麼呢?我們需要再了解一下季文子這個人,他的為人處世。一方面,季文子是「賢相」的形象。《左傳 成十六年傳》:「範文子曰:『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 』」《左傳 襄五年傳》:「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
  • 老子、文子、範蠡的師生傳承
    範蠡的師父是誰,是文子。文子,姓辛,名計然,春秋葵丘濮上人。早先是晉國流亡的貴族,外表貌似平庸、愚鈍,但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文子酷愛山水,常泛舟出遊,南遊到越國的時候,收範蠡為徒。不但把自己的經商之道傳授給他,還教給範蠡治國之道。
  • 圓悟克勤禪師的悟道機緣:我知道了「我知道」
    圓悟克勤禪師不知知,病也。——《道德經》圓悟克勤禪師是宋朝臨濟宗的大德,他自幼天賦聰慧,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克勤的彎路克勤失望之餘埋怨法演禪師:「師傅太不慈悲,不知道提攜後學。」法演禪師卻笑著說:「等你得了一場大病就會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
  • 文子,一個有夢就敢拼的女子
    點擊左上角↑關注我們在「費恩萊斯健美健身比基尼大賽」中,我們的隊員 陳健文 獲得了女子健體全場第五名  女子形體全場第七名的優異成績,祝賀文子
  • 文聖是孔子,那麼,文子是誰呢
    根據這一記載,我們能知道,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與孔子是同一時期的人。而除了《漢書》中的記載,在北魏李暹的《文子注》中,文子還是範蠡的老師。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範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
  • 吉川文子 鑄鐵鍋點心食驗室
    吉川文子 鑄鐵鍋點心食驗室:彷彿施了魔法一般,呈現出食材的鮮甜美味
  • 文子千:揮灑翰墨寫人生!
    文子千,字真明,號無夢居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航空書法家協會會員
  • 「邦家案」受害者可登記信息
    ■23萬人被騙近百億案件追蹤新快報訊 見習記者黃嘉豐報導 非法集資99.53億元,受害公眾達23萬餘人次,2016年全國規模最大、涉案金額最高、受害群眾最多的廣東邦家公司集資詐騙案(見2016年3月1日新快報報導)後續工作有了新進展。
  • 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2010年11月22日,首屆圓悟克勤禪師暨「茶禪一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昭覺寺隆重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在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師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的主題演講,全文摘要如下:楊曾文,生於1939年12月7日,山東省即墨市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等。
  • 克勤老師生日快樂,好懷念去年深深幫你過生日的日子
    我看到網上很多人問為什麼叫克勤老師為克勞斯,這其實是一個諧音梗,在《蒙面唱將猜猜猜》中,大張偉老師口誤稱克勤老師為克老師,克勞斯也就是克老師的諧音,跟大老師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李克勤有樂壇第五大天王的美稱,也被稱為是零瑕疵歌手,在音樂成就上是能和四大天王並駕齊驅的人。
  • 婺源第一家開元品牌酒店:鑫邦開元名都大酒店正式開業
    婺源第一家開元品牌酒店:鑫邦開元名都大酒店正式開業 2019-05-29來源:婺源旅遊編輯:龔雲飛作者:
  • 《文子》-道原
    老子〔文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為御,則無所不備也。
  • 第四季「邦家博士」杯德州羽毛球超級聯賽賽果!
    綠之韻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邦家博士山東運營部總經理宋樹林先生致辭經過24支隊激烈的角逐,第三屆德州體育狂歡節「邦家博士」杯第四季羽毛球超級聯賽成績如下: 第四季「邦家博士」杯羽毛球超級聯賽冠軍:琛琦珠寶俱樂部第四季「邦家博士」杯羽毛球超級聯賽亞軍:海楓紫砂桐城戰隊第四季「邦家博士」杯羽毛球超級聯賽季軍:夢之藍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