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民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來傳承至今,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倒不是說俗語會有多高的文學素養,更多的是在於這些俗語中蘊藏著的思想、知識。換句話說,那是生活中的常識。
一個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常識不通。舉個例子,老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中是有規矩的,若不依照規矩辦事,那麼就會為江湖所不容。此處將「江湖」換成「社會」同樣在理。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民間中常見的常識性俗語:「喜事叫,喪事到」,兩者有何區別?老祖宗道出人情世故,農村生活過的人深有體會。
喜事叫
中國,是一個好客的國度。儘管地域廣袤,但幾乎每一個民族對待他人時總是熱情的。隨著時間的演進到今天,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喜事叫」,就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規矩。意思是指人逢大喜之事時,要叫上親朋好友共同慶祝。
這裡的「大喜之事」包含很多,比如大婚之喜、孩子滿月之喜、房子喬遷之喜,若是家有學子學業有成,高中狀元,則又有高中之喜。
值得一提的是,將自家喜事與他人分享並非我國特有習俗。事實上,其他國家民族也是這麼做的,由此可大致以人類的角度說:人類是願意分享的。
在中國民間,有喜事一定要「叫」。當然,這裡的「叫」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去將人叫來。那麼,要叫哪些人呢?
主要是父老鄉親、親朋好友,將自己的喜事廣而告之,邀請他們來家裡做客,為了表明自己的誠意,故一定要親自上門去叫。
我們相信當讓我們滿懷誠意地對待他人時,他人也一定會這樣對待我們。所以,誠意一定要做到十足。但需要注意一點,喜事時主家請客是會分親疏遠近的。
主家一般邀請的會是關係比較近的,若是關係比較遠的,主家不會貿然邀請。
對於被邀請者來說,若是主家沒有邀請自己,自己也不會自己「不請自來」,對方根本沒有邀請自己的意思,又何必湊這個熱鬧?
須知,我國自古就有「好客、惡客」之分的,雖然辦喜事的一方不會反對你湊熱鬧,但隨席的其他賓客卻會對不請自來之人十分反感,故而沒有人願意做「被反感之人」,一定要主人家親自「叫」才會去。
喪事到
我國民間有句古話叫做:「報喜不報喪」。家裡有喜事要廣而告之,與他人同慶。若家裡有了喪事,同樣也需要告知他人。
但注意這裡的「告知」只是讓他人知道,而主人一般是不會邀請他人來參加喪事的。
喪事,意味著不幸。在很早之前,老祖宗就告訴咱們自己的不幸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他人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來幫助你。所以,懷著這等樸實的願望沒有人會要求他人來幫自己解決自家的喪事。
不過,人與人之間畢竟是有關聯的,通知一下其他人是必要的,來不來就看自己各自情況,於是就有了這句俗語「喪事到」。故而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被通知到的人是一定要到的。
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這裡沒有強制性。但是在我們自古傳承下來的常識中,「喪事到」要求我們必須儘可能的要到喪事現場,到主人家裡幫忙。
因為咱們相信,誰都有低谷的時候,家有喪事,家人心情沉痛,需要他人安慰,加之諸多儀式若僅靠一家人去操辦,顯得其他人太不近人情。
「人情味」,是中國民間各個習俗中最易體現的東西。由人情味衍生出了許多讓人尊敬的品質,比如同情,比如,善良,比如互助,又比如團結。
住過農村的你,是否見過這樣的事情?
過去農忙時節,先行忙完的一家會幫助其他村民一起工作。舉個例子,插秧,一個村子裡總有一兩戶人家人丁不旺,或者因為各種事故災難只剩下孤家寡人。
此時,其他的村民們會默契的幫助這家人插秧、幹農活,不索取任何報酬,管口水喝就成,這是「人情味」最開始的體現。
結語
生而為人,當有「人情味」,要想知人情味便須知生活常識。民間俗語:「喜事叫,喪事到」充分體現了我國民間百姓的淳樸、善良,但願在未來的發展中人情味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