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固有一死」,死亡是人類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活到一定的歲數對死亡就能看得很開。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家裡的老人活到八十歲以上,可以沒病沒災的安詳離世,就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無論是對逝者個人,還是對親戚朋友來說,這都是值得「高興」的事,這就是農村的「喜喪」。
在農村地區高壽老人的「安詳離世」在當地是值得高興的喜事,就會出現「熱鬧」的場景。農村有個習俗,自己的家人過世了不可以自己抬著去埋了,都是靠本家親戚或者鄰居幫忙,人緣好的不請自來,人緣差的還要提前請人來幫忙,除了好吃好喝招待人家,還要千恩萬謝!在親戚鄰居和鄉鄰的幫助下,安葬好老人之後,為了犒勞大家的幫助之情,通常都會擺宴吃飯,這不是對逝者的不敬,是為了表達對鄉親們的謝意。
高壽的人,最後順其自然的離世,叫做「壽終正寢」,而在農村地區一般認為家裡有老人高壽離世,事實上證明這家人基因非常好,按照遺傳學說,這家人後輩的基因中大概率會繼承這種優良基因,所以一般在下葬之後的擺宴飯中氣氛都不會很悲壯。在外人看來,一悲一喜,感情衝突太強烈,有點奇怪。其實這也是為了寬慰主家失去親人之痛「有效」的一種辦法,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傳統風俗文化。
其實現在很多喪事、喜事大部分已經淪為一個讓家族人聚一聚的藉口。現在已經沒有那種幾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了。家族成員散落在祖國的大地上,有的在工地,有的進工廠,還有的發了財當了老闆。雖然是一家人,但幾乎沒有聯繫了,除非什麼重大事件發生,不然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
在小編老家就有一個人外出打工20多年了,期間一直沒回過家鄉,在他二舅去世的時候他回來過一次,40多歲的年齡說哭就哭,嘴裡說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或許,一個人的去世能讓外出的謀生的人想到,我還有個根,我還有家可以回,這大概也是死去的人對活著的人最大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