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事有歌舞,有樂隊,反而沒有嗩吶,老一輩說真是傷風敗俗

2020-12-12 農村耕耘

大家好,我是農村耕耘,對於農村辦理喪事也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因為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原來的傳統習俗,並且參雜習著現在的花樣,最後讓喪事越來越複雜,很多人好面子就變成了講排場,過於形式,所以對於農村的農民朋友來講,現如今辦理喪事,讓各個地方都頭疼。

對於農村人來講,喪事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很多地方的農村喪事,還保留著傳統的做法,但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為了攀比現象,做錯了,讓老一輩人感到心痛的事情,比如說傳統的嗩吶對現代化的樂隊代代替,在早期的時候喪事一定要請嗩吶人員送葬,現在很多地方的人不在清嗩吶了,改成請專業的樂隊一次估計就要上千塊錢,每次音樂生都是響聲震天,讓老一輩人感到痛心。

更讓人不得其解的是,現如今的喪事,還有流行歌舞的表演,畢竟喪事是一個比較沉痛的事情,但是對於有些人為了攀比,請一些歌舞表演給活人助興,大家感到比較新奇,所以紛紛效仿,歌舞表演也是花大價錢的,對於農村人來講,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而讓老一輩人也感到非常不理解。

在農村辦理喪事的時候,也能用到放鞭炮,這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講,最熟悉不過了,雖然在大城市裡面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對於農村來講,目前還沒有那麼嚴格,這不有些人為了顯擺,將鞭炮用大炮代替,就是誰家結婚時用的禮炮,送葬的時候將大炮用白布纏起來,一路上響個不停,並沒有嗩吶送行,而且響聲也是非常大,讓人有時候受到驚嚇,這樣的禮炮也是花大價錢來租下的,一次下來也是上千塊錢,這對於農村人來講,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我是耕耘,鋪張浪費,讓老一輩人感到痛心,辦理喪事的形式,也讓老一輩人感到不思其解,那麼你們對於農村辦理喪事該如何簡單明了了?你們有什麼意見呢?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嗩吶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
    俗話說「嗩吶一響全劇終」,是農村白事上最常見的樂器,為何現在很多地方不讓吹了呢?在我們這裡,過去的確有很多辦白事的時候大吹特吹嗩吶,但是現在卻幾乎絕跡了,我認為:白事不讓吹嗩吶,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嗩吶被當作了一種文藝表演形式走上了大雅之堂。
  • 《百鳥朝鳳》中的嗩吶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找不到吃的,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 《百鳥朝鳳》:消逝的不僅僅是嗩吶,更是中華民族的傳承精神
    有人說他道德綁架,有人說他做作,也有人認為方勵的一跪才是真正的對得起藝術情懷四個字。在直播間,方勵哽咽地說道:「這是我們中國的電影,講的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我們能不能給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電影一次機會?你說我一生都為錢在活,我一生就掙那點錢,你說你的人生豐富嗎?我們總得有任性的一次吧!」
  • 農村人說「喜事叫、喪事到」,兩者有何區別?老祖宗道出人情世故
    倒不是說俗語會有多高的文學素養,更多的是在於這些俗語中蘊藏著的思想、知識。換句話說,那是生活中的常識。 一個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常識不通。舉個例子,老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中是有規矩的,若不依照規矩辦事,那麼就會為江湖所不容。此處將「江湖」換成「社會」同樣在理。
  • 視頻 嗩吶教學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 寒冬農村喪事「亂象「多,傳統儀式變了味,農民:有傷民風應禁止
    冬天的時候,條件好的城市地區會有空調或者暖氣,在屋子裡是不會感受到寒冷刺骨,農村地區可不一樣,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冬天很難享受到暖氣。寒冷對於身體素質比較好的青年人來說倒也沒有什麼大事,但是對於年老體弱的老年人來說,冬天可就難過了,天氣一寒冷,老人們身上的病痛就開始發作,因此,根據有關統計顯示,一般農村冬季的時候,喪事舉辦的比較多,這不僅和冬季氣溫低,老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弱有關。
  • 晉南大地 碾塔嗩吶——一個不朽的傳奇
    農村人家操辦喜事,誰家都想圖熱鬧,爭面子,講排場,請來嗩吶匠和鼓樂手吹吹打打,舉辦送嫁妝、跟花轎、鬧洞房、喝喜酒等一系列喜慶娛樂紀念活動,少則一兩天,多則鬧上三五天。操辦喪事的風俗習慣更多,倘若祭奠長輩,鋪排場面更是豪華鋪張。祭靈、弔喪、送喪,喇叭吹得嗚嗚咽咽。更有甚者,請戲班、拉靈車、打玩友、唱孝歌,親朋好友和藝人們陪同亡靈 名曰「守靈」。
  • 民間俗語「喜事叫,喪事到」,什麼意思?農村人對此深有體會
    「喜事叫,喪事到」中的人情世故俗語「喜事叫,喪事到」,其實也反映出了農村地區的生活狀態,以及鄉裡鄉親們的人情往來。別人家有喜事的時候如果沒有叫自己,那麼一般人都不會主動登門。相反當別人家辦喪事的時候,很多人卻往往會不請自來。
  • 王勳燦:鄉村嗩吶傳承人
    嗩吶人王勳燦,現年50歲,出生在嘉溪村,父親王紹嶽,是祖傳嗩吶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對吹嗩吶這一民間藝術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十二、三歲時就偷偷拿父親的嗩吶吹著玩。在父親教徒弟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聆聽,並且學會了嗩吶吹奏中的第一道關卡———換氣(口腔裡一直吹氣不斷,同時鼻腔吸氣)。父親見他悟性極高,心裡早已有讓兒子傳承祖業的意思。
  • 嗩吶一響,百鳥為王,淺談《百鳥朝鳳》所傳遞的嗩吶精神
    2006 年 5 月 20 日,嗩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古至今,中國人骨子裡刻下來的東西,就像紮根在了這片土壤上,不但不會輕易斷絕,反而會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傳承下來。因此嗩吶不僅是一種技藝,還是一種精神的歸屬,是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 農村老一輩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竹子開花真有那麼可怕嗎
    深受小孩子的喜愛,即便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也會停下腳步欣賞一番,但有一種植物如果開花了,農村老人卻認為是很不正常的,甚至認為這是不幸。竹樹在農村隨處可見,農村的菜籃子,蓆子等都離不開竹子,但見過竹樹開花的卻不多,而且在農村,老一輩認為竹樹開花,必有大災,這是真的嗎?
  • 在農村,嗩吶只能在喪儀上演奏嗎?
    認為嗩吶只能在農村的喪儀上演奏是完全片面的!據記載,嗩吶於3世紀從波斯和阿拉伯傳入中國。經過歷代的發展,嗩吶有很多種,從外形上到外形上到外形上到外形上。在我國,嗩吶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在歷代的宋朝集市、廟會或地方曲藝表演中都能看到。嗩吶原本只是一種伴奏樂器,但由於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在獨奏中逐漸佔據了一席之地。嗩吶藝術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室友要學嗩吶,請問什麼樂器能鎮壓他?
    實在怪不得物業,畢竟隨手一搜,你就可能看到這樣的提問:△感受一下這恐怖的瀏覽量|來源:知乎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圍觀群眾們顯然有很多話說,紛紛提供了各種可行(?)方案——@老楊叔:鑼!如果說嗩吶是樂器界的流氓,那鑼就是樂器界的惡霸。任你金戈鐵馬殺聲震天,一鑼下去,都給我乖乖待著。
  • 選秀他是唯一用「樂器流氓」嗩吶的人:贏要用嗩吶贏輸要用嗩吶輸
    嗩吶,有一個樂器流氓的稱號,主要是因為它的音調太獨特了,在和別的樂器一起伴奏的時候,它的音色就跟耍流氓一樣,讓聽眾再也注意不到以外的聲音。因為音調過於特殊,也因為嗩吶經常出現在紅白喜事上,導致很多人對嗩吶有一定的偏見,覺得它很低級,並且覺得它難登大雅之堂,所以這些年,我們都很難看到有關嗩吶的表演或者伴奏。
  • 與電聲搖滾跨界,嗩吶也可以吹《菊次郎的夏天》
    人們對嗩吶的傳統印象來自婚喪嫁娶,沒想到,嗩吶還能吹《菊次郎的夏天》這樣洋派的曲子。11月28日晚,由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姜峰、閆晉龍等領銜的「嗩吶也搖滾」在上海思南公館登場,一場嗩吶與電聲搖滾的跨界,為2020「思南賞藝會」完美收官。
  • 我們的樂隊:冠軍泰山樂隊巡演開啟,看看有沒有你在的城市
    在主唱張恩岱的微博評論下,我也是看到他說杭州這個城市還沒發布,是不是也說明還有其他城市沒有公布呢?不管是不是這樣,我也就這樣先期待著吧。 在張恩岱轉發泰山樂隊這條官微的時候,自己也是說到,還有很多嘉賓。肆季君也大膽猜測一下,肯定有很多節目上的樂隊也一起加入了進來,這樣一想,還真是有點激動呢。
  • 青山嗩吶有傳人吧 成了留守孩子的好夥伴
    我家有5個人吹,我自己、兒子、女婿、孫子、外孫,都是縣嗩吶藝術團的成員,去年年底他們還到臺灣表演。」  說話間,孫子左天露給嗩吶裝上鼻引,給我們表演了「鼻吹雙嗩吶」和「口鼻雙吹嗩吶」《雙點鼓》。別人用嘴巴還氣息不夠,他用鼻子照樣吹得高昂激越,令人嘆為觀止。這門需二三年練就的「絕活」,左家三代有5個人會。
  • 民樂線上課堂|中國民族樂器與音樂賞析 嗩吶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 傳承千年的民間藝人嗩吶,你是否還記得呢?
    嗩吶聲越來越近,我的心中猛然一緊,又有一個靈魂上天了。我起了床,推開窗戶,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窗外的天空還沒亮呢!昏黃的路燈下,一隻送葬隊伍緩緩前行…… 秦巴山區的嗩吶聲是一倒獨特的風景,一般是不響的。但是如果響起來,就必定是有事情,或者喜事,或者喪事,但是現在已經普遍成了喪事了。說起嗩吶,我不禁想起我們村裡一位名叫彭老么的嗩吶藝人。
  • 在農村參加完喪事酒席後,孝衣孝布怎樣處理才好?可直接帶回家嗎
    在我們菏澤農村參加葬禮能披麻戴孝的那一定是直系親屬,在遠一點的親屬穿的就是孝衣孝布,更遠一步的那就是給一個白手絹,有那個意思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從孝衣孝布上面能夠很直觀地看出親疏有別的關係,直系親屬直到葬禮結束孝衣孝布都是不能脫下來的,而遠一步的親戚,在祭拜完之後就可以隨手摘下來,所以從這點就能看出親戚關係的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