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嗩吶有傳人吧 成了留守孩子的好夥伴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左克和指導3歲的重孫吹嗩吶。喻國強 攝

  青山嗩吶——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適齡孩子普遍入學,嗩吶不再成為謀生手段,不再需要幼年輟學習藝,師徒朝夕相處、口傳心授、術業專攻的今天,它如何吸引孩子們跨過新舊譜的鴻溝,掌握代代相傳的複雜技藝,傳承南派嗩吶獨特的技能?

  老藝能否新傳?日前記者前往了解。

  嗩吶成了留守孩子的好夥伴

  記者來到孕育青山嗩吶的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時,一陣明快高昂的嗩吶聲從歇馬中學傳出來——在二樓一間大教室,幾個民間藝人正在指點12個初一學生吹的吹、敲的敲,熱鬧非凡。

  「升學壓力雖然大,但老師和學生都願意擠出時間,搞特色教育。吹嗩吶是本地的傳統,我們要傳下去。」校長陳鴻明介紹,2011年下半年,本鎮在外經商的朱永紅提出辦嗩吶班,全體老師一致贊同,每周訓練一個下午的免費嗩吶培訓班誕生了。

  李燕、趙滿等12個學生身著紅色傳統服裝,運氣吹奏,片刻之間,臉漲得通紅,細密的汗珠冒滿額頭。他們的服裝、器材、民間藝人的工資,全由有識人士贊助。

  孕育青山嗩吶的青山橋鎮、石鼓鎮、分水鄉,因山脈環抱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盆地。「這裡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很多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假期看管留守兒童的責任,就落在了學校。嗩吶成為了一部分留守孩子的好夥伴。」陳鴻明覺得,這是嗩吶班得到孩子們喜歡的原因之一。

  李燕、陳潔是嗩吶班僅有的兩個女徒弟。她們的兒時記憶,都有家族成員玩嗩吶的身影。在青山橋地區的歷史中,嗩吶技藝一直傳男不傳女,正是她們不經意間打破了傳統。

  歷經五代的青山嗩吶

  午後,湘潭縣銅梁山腳,銅梁村,嗩吶世家左克和家。左克和笑著告訴記者:「青山嗩吶歷來以工尺譜記載。外界都看不懂。」工尺譜的上、尺、工、凡、六、五、一,分別代表簡譜中的1、2、3、4、5、6、7,旁邊加個單人偏旁表示高音。「歇馬中學12個學生都認得,教了就認得,呵呵呵……」

  認譜不成問題,但離開那些口傳心授的獨特方法,青山嗩吶的複雜技巧能否在短而集中的培訓時間裡學會呢?「學無止境,關鍵靠用心。青山嗩吶格外講究氣韻、指韻、心韻合一。天天苦練,同樣的音,用心就能吹出不同的好韻味,格外優美。我家有5個人吹,我自己、兒子、女婿、孫子、外孫,都是縣嗩吶藝術團的成員,去年年底他們還到臺灣表演。」

  說話間,孫子左天露給嗩吶裝上鼻引,給我們表演了「鼻吹雙嗩吶」和「口鼻雙吹嗩吶」《雙點鼓》。別人用嘴巴還氣息不夠,他用鼻子照樣吹得高昂激越,令人嘆為觀止。這門需二三年練就的「絕活」,左家三代有5個人會。25歲的左天露就是2011年底曾經赴臺灣參與演出的人之一,現在被公認為是青山嗩吶「第五代傳人」。

  嗩吶新曲「醉倒」聽眾

  湘潭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版權)局黨組書記、局長莫柏槐組織完成了嗩吶傳承的四個工程:成立嗩吶藝術團,做專題節目,收集整理了370首嗩吶曲牌專輯,出版了一套石鼓、青山嗩吶音像光碟。莫柏槐還充分吸收老一輩藝人的精華,新創作了《祈豐年》、《春風吹進青山橋》、《鳳鳴青山》等新的嗩吶吹打樂。訓練有素的藝術團經常到臺灣、北京、縣裡公開演出,今年3月份,湖南省國家非遺項目評估驗收組來指導青山嗩吶申報世界非遺時,左天露等人換上鮮亮的演出服,吹奏了新曲《祈豐年》,「醉倒」了在場的領導。

  左克和講起孫子左天露的往事:放假了,左天露來到爺爺家,說「吹嗩吶好玩兒」,在爺爺家吃了睡、睡了吃,就不回家,硬磨到爺爺答應教他嗩吶。現在他是青年人中的嗩吶翹楚,與伯伯一起,是歇馬中學嗩吶班的老師。他與「徒弟」們相處得格外融洽,教起來也格外到點。今天上午,他指導李燕和趙滿,「下周教換氣法,鼻子吸氣,這周你們要練習讓氣息勻稱,像這樣輕點慢點長點吹。」兩個徒弟茅塞頓開。

  事實上,這一家子5個人只要沒有紅白喜事的空當,都會去指導歇馬中學的徒弟、周圍的愛好者以及湘鄉等地遠道而來登門求教的人,毫無保留。修行在自身,但藝靠眾人傳,這一家深諳此理。

  說著過去的故事,左克和3歲的重孫左仁義走了過來。跟歷代祖輩們幼時一樣,他也把這個響的東西認成了「玩具」。他拿起爺爺打了兩個補丁的嗩吶,朝天吹得震天響,笑了樂了。

  嗩吶聲中,我們又想起了陳鴻明校長講的,「明年你們來,就能看到成果了。專門的嗩吶教室、歷史淵源展示、學生表演,都會有。」憧憬中,我們看到了青山嗩吶的明天,看到了它代代傳承的希望。(記者 唐湘嶽 通訊員 吳竹 趙風華)

相關焦點

  • 選秀他是唯一用「樂器流氓」嗩吶的人:贏要用嗩吶贏輸要用嗩吶輸
    因為音調過於特殊,也因為嗩吶經常出現在紅白喜事上,導致很多人對嗩吶有一定的偏見,覺得它很低級,並且覺得它難登大雅之堂,所以這些年,我們都很難看到有關嗩吶的表演或者伴奏。今年讓人比較欣慰的是,在《明日之子》裡我們真的看到了一個學嗩吶的選手,並且這個選手將嗩吶作為自己的主要演奏樂器帶到了節目中,每次表演他都會用嗩吶進行配角,讓觀眾很驚喜,表示才知道原來吶可以有如此驚豔的表演。
  • 「大美河山」嗩吶悠悠(散文)
    陝南的喜宴上,和土菜老酒一道端上桌的,必然有喧天的鑼鼓和悠揚的嗩吶。鑼鼓響起,主家的心意就到了,場面跟著熱火起來,客人手中筷子的節奏就跟著慢下來,就連半蹲在枝頭的鳥雀都轉過身子,停止嘰嘰喳喳的歌唱,好似一個個神情專注的戲迷。
  • 王勳燦:鄉村嗩吶傳承人
    嗩吶人王勳燦,現年50歲,出生在嘉溪村,父親王紹嶽,是祖傳嗩吶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對吹嗩吶這一民間藝術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十二、三歲時就偷偷拿父親的嗩吶吹著玩。在父親教徒弟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聆聽,並且學會了嗩吶吹奏中的第一道關卡———換氣(口腔裡一直吹氣不斷,同時鼻腔吸氣)。父親見他悟性極高,心裡早已有讓兒子傳承祖業的意思。
  • 嗩吶是樂器之王?還是樂器界的頭號「流氓」?
    最近對嗩吶特別感興趣,是因為受到到二手玫瑰以及蘇陽的音樂的影響。二手玫瑰的音樂裡面有專職專業的嗩吶手,所以在很多歌曲的編曲裡都有嗩吶。蘇陽的音樂也加入了嗩吶,聽多了這些人的音樂,就像中了嗩吶的魔咒,對嗩吶特別有好感了。
  • 《百鳥朝鳳》:消逝的不僅僅是嗩吶,更是中華民族的傳承精神
    我們總得有任性的一次吧!」方勵口中所說的電影就是2016年5月6日上映的《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在影片上映時吳天明導演已經去世,所以80.90後可能對他不太熟悉。到了新的傳人遊天鳴手裡,嗩吶這門手藝已經漸漸被人嫌棄和遺忘了。即便焦師傅和徒弟遊天鳴新舊兩代人,對嗩吶文化的不懈堅持,依然沒能改變傳統手藝逐漸沒落的命運。該影片從嗩吶在無雙鎮的漸漸淡出,折射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整體不可抗的流逝!今天我們不談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師徒情、父子情、堅守心中信念等等。
  • 《念書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悲哀!
    偶然的機會,在騰訊視頻上看到了這個電影,《念書的孩子》。《念書的孩子》是一部以留守兒童為主題創作的文學作品。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路開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九歲的開開跟爺爺在家鄉上學。因為爺爺患病突然去世,父母回來料理完爺爺的後事,因為沒條件將孩子帶在身邊,所以只能開開獨自一個人在家,在家的開開領受了孤獨和恐懼。爸爸回來接他,可他非要把那隻朝夕相伴的小狗(名叫小膽兒)帶走。爸爸堅決不讓帶,開開哭著走了。小狗被丟在了家鄉,被六歲的鄰家女孩兒收養。兩個孩子天天通話,開開還把新學的課文念給它聽,大人們漸漸理解了孩子,在萬象更新的新春佳節,開開終於把小膽兒帶上了汽車。
  • 【西部地理】康北嗩吶:慰藉農人心靈的鄉村音樂(組圖)
    趕場  1反映農人的生死歌哭  中國民樂中,記者一直比較鍾情古琴,沉靜古樸、乾淨圓融的樂音,心瞬間從喧囂的塵世中超脫出來,當然有些人聽音樂就是想要給自己提提精神,那麼就來聽聽來自康北沾著泥土氣息、帶著吹奏者胸腔共鳴的嗩吶吧
  • 嗩吶一響,百鳥為王,淺談《百鳥朝鳳》所傳遞的嗩吶精神
    無數先輩們留下的精神文化,嗩吶王焦三爺是其中一個傳承者,他不怒自威,骨子裡透著一股傲勁,因為他對於自己嗩吶匠的身份無比的自豪。作為焦家班的掌門人,焦三爺深受鄉裡人的尊敬,因此有無數個像天鳴父親那樣的人,想將自己的孩子送進焦家班的師門,以光宗耀祖,那時嗩吶所代表的意義不言自明。
  • 室友要學嗩吶,請問什麼樂器能鎮壓他?
    一首甜甜的《戀愛循環》,分分鐘變成「死亡循環」,神曲《極樂淨土》成了「急著進土」,《愛河》成了「哀河」,《威風堂堂》成了「威風靈堂」……現場觀眾一個個走得都很安詳.jpg△來源:B站渾元Rysn而事實證明,沒有什麼音樂是嗩吶安排不上的,一眾嗩吶愛好者也是時時跟進熱點——開頭提到的嗩吶差點被物業大哥沒收的小夥伴,這會兒又琢磨起了
  • 民勤嗩吶有了專門的音像出版物
    民勤嗩吶有了專門的音像出版物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日前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音像出版物由民勤縣文化館與民勤匯聚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貴州黃平:石望山雲霧繚繞蒼穹,嗩吶門嗩吶響徹雲霄
    石望山雲霧繚繞蒼穹嗩吶門嗩吶響徹雲霄仙翁·居士「千山兮高入雲,石望山上有歌聲,密霧茫茫山谷橫,飛鳥騰雲越山崗……」很古以前,一位喇叭匠從朱家山而來,順著舊院翻越石望山走向小溪溝、樺槁山、花院方向。誰知,他正在吹奏嗩吶越過山門時,不知是被莽莽森林所迷途,還是演奏嗩吶達到撼天動地之境界,喇叭匠居然在山坳口定格成吹奏嗩吶狀而羽化了!當地好心者將喇叭匠安葬上山上,並把此地尊稱為嗩吶門,因為地形也頗似喇吶門,讓喇叭匠與青山為伴,與嗩吶相依。也有人曾經奇思妙想,這裡將發生驚天動地的事情,因為喇叭匠早已演繹了前奏曲!預言早已被遺忘,但歷史卻驚人的巧合。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陳偉在大埡村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村小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我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把我帶大的,我知道對他們來說,教育扶貧比物質扶貧更有效。」為了讓山裡孩子更自信地走出去,他成為了學校的一名全科教師,承擔起了一個班級所有學科的教學。
  • 《百鳥朝鳳》中的嗩吶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找不到吃的,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 孩子愛撒謊,怎麼辦?​『讓愛留守』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區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五期本期內容(小學篇)■孩子愛撒謊,怎麼辦?多數情況下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淘氣惹禍了怕受責罰。如果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卻沒有被父母發現,這就會強化孩子撒謊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愛撒謊的習慣。 模仿大人。小學階段的孩子常常認為父母、老師等大人的觀點或行為就是正確的。如果看到父母及周圍的大人撒謊,或者看到電視上有大人撒謊的情景,他們就會認同撒謊行為並模仿。
  • 90後的留守兒童們都長大了,您們卻成了孩子!致我的爺爺奶奶
    而使我們獲得了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90後的我們處於一個尷尬的年代,同時也是留守兒童最多的年代;父母的外出使爺爺奶奶成了我們童年最多的記憶。叛逆期的我們,總感覺自己是對的,沒滿足自己的要求時,心中還會有莫名的憤怒和煩躁甚至與他們爭吵,卻沒有注意到他們嚴肅面孔中還有著不知所措的無奈和焦急。童年的我們雖然得到的父愛和母愛很少,卻總有那麼一兩個人默默的陪伴著你,關注著你,擔心你生活中的一切,儘可能的滿足你的要求,他們的付出和期盼只為了我們的成長。
  • 《百鳥朝鳳》: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不是吹給別人聽的
    《百鳥朝鳳》是講述了焦家班因為嗩吶從榮耀走到衰敗,因為時代的更替有了中西文化的撞擊,讓嗩吶文化難以走下去,導致焦家班走的走散的散,最後因為文化局上門尋找才讓嗩吶文化用政府的力量才保護了下來,裡面演繹了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讓人感動!
  • 民間高手嗩吶吹奏經典歌曲,吹的真不賴!
    吹手們很自豪,因為能比一般的幫襯者多吃幾個羊肉包子,還能給孩子帶幾塊厚實的鍋盔回去,更能在婆娘的誇讚裡奉上幾塊錢的酬勞,然後膨脹一下酒後的本能。在為數不多的嗩吶吹手裡,老胡是很特別的一個。之所以覺得老胡特別,是因為他不像大多數吹手那樣有家有孩子那麼體面。他是個單身漢,一個居無定所、四處流浪的50多歲的資深單身漢。適逢臘月,他就暫留在西大寨。
  • 高圓圓送李佳琦嗩吶曲譜 簡直太貼心哈哈哈
    高圓圓送李佳琦嗩吶曲譜 簡直太貼心哈哈哈時間:2020-08-23 23: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高圓圓送李佳琦嗩吶曲譜 簡直太貼心哈哈哈 昨晚李佳琦直播的時候女神高圓圓也在直播間,高圓圓送給李佳琦嗩吶曲譜,曲譜上寫著無所不能,包羅萬象,高圓圓這狀態也太了吧,眼神真的好溫柔,
  •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第十五期 2020-11-30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鳥朝鳳》-「嗩吶」憾人心
    《百鳥朝鳳》講述了德高望重的嗩吶老藝人焦三爺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導演吳天明在創作《百鳥朝鳳》時已經72歲高齡,劇本改了很多稿都不滿意,最後甚至閉關一個半月逐字修改,經常改到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