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克和指導3歲的重孫吹嗩吶。喻國強 攝
青山嗩吶——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適齡孩子普遍入學,嗩吶不再成為謀生手段,不再需要幼年輟學習藝,師徒朝夕相處、口傳心授、術業專攻的今天,它如何吸引孩子們跨過新舊譜的鴻溝,掌握代代相傳的複雜技藝,傳承南派嗩吶獨特的技能?
老藝能否新傳?日前記者前往了解。
嗩吶成了留守孩子的好夥伴
記者來到孕育青山嗩吶的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時,一陣明快高昂的嗩吶聲從歇馬中學傳出來——在二樓一間大教室,幾個民間藝人正在指點12個初一學生吹的吹、敲的敲,熱鬧非凡。
「升學壓力雖然大,但老師和學生都願意擠出時間,搞特色教育。吹嗩吶是本地的傳統,我們要傳下去。」校長陳鴻明介紹,2011年下半年,本鎮在外經商的朱永紅提出辦嗩吶班,全體老師一致贊同,每周訓練一個下午的免費嗩吶培訓班誕生了。
李燕、趙滿等12個學生身著紅色傳統服裝,運氣吹奏,片刻之間,臉漲得通紅,細密的汗珠冒滿額頭。他們的服裝、器材、民間藝人的工資,全由有識人士贊助。
孕育青山嗩吶的青山橋鎮、石鼓鎮、分水鄉,因山脈環抱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盆地。「這裡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很多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假期看管留守兒童的責任,就落在了學校。嗩吶成為了一部分留守孩子的好夥伴。」陳鴻明覺得,這是嗩吶班得到孩子們喜歡的原因之一。
李燕、陳潔是嗩吶班僅有的兩個女徒弟。她們的兒時記憶,都有家族成員玩嗩吶的身影。在青山橋地區的歷史中,嗩吶技藝一直傳男不傳女,正是她們不經意間打破了傳統。
歷經五代的青山嗩吶
午後,湘潭縣銅梁山腳,銅梁村,嗩吶世家左克和家。左克和笑著告訴記者:「青山嗩吶歷來以工尺譜記載。外界都看不懂。」工尺譜的上、尺、工、凡、六、五、一,分別代表簡譜中的1、2、3、4、5、6、7,旁邊加個單人偏旁表示高音。「歇馬中學12個學生都認得,教了就認得,呵呵呵……」
認譜不成問題,但離開那些口傳心授的獨特方法,青山嗩吶的複雜技巧能否在短而集中的培訓時間裡學會呢?「學無止境,關鍵靠用心。青山嗩吶格外講究氣韻、指韻、心韻合一。天天苦練,同樣的音,用心就能吹出不同的好韻味,格外優美。我家有5個人吹,我自己、兒子、女婿、孫子、外孫,都是縣嗩吶藝術團的成員,去年年底他們還到臺灣表演。」
說話間,孫子左天露給嗩吶裝上鼻引,給我們表演了「鼻吹雙嗩吶」和「口鼻雙吹嗩吶」《雙點鼓》。別人用嘴巴還氣息不夠,他用鼻子照樣吹得高昂激越,令人嘆為觀止。這門需二三年練就的「絕活」,左家三代有5個人會。25歲的左天露就是2011年底曾經赴臺灣參與演出的人之一,現在被公認為是青山嗩吶「第五代傳人」。
嗩吶新曲「醉倒」聽眾
湘潭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版權)局黨組書記、局長莫柏槐組織完成了嗩吶傳承的四個工程:成立嗩吶藝術團,做專題節目,收集整理了370首嗩吶曲牌專輯,出版了一套石鼓、青山嗩吶音像光碟。莫柏槐還充分吸收老一輩藝人的精華,新創作了《祈豐年》、《春風吹進青山橋》、《鳳鳴青山》等新的嗩吶吹打樂。訓練有素的藝術團經常到臺灣、北京、縣裡公開演出,今年3月份,湖南省國家非遺項目評估驗收組來指導青山嗩吶申報世界非遺時,左天露等人換上鮮亮的演出服,吹奏了新曲《祈豐年》,「醉倒」了在場的領導。
左克和講起孫子左天露的往事:放假了,左天露來到爺爺家,說「吹嗩吶好玩兒」,在爺爺家吃了睡、睡了吃,就不回家,硬磨到爺爺答應教他嗩吶。現在他是青年人中的嗩吶翹楚,與伯伯一起,是歇馬中學嗩吶班的老師。他與「徒弟」們相處得格外融洽,教起來也格外到點。今天上午,他指導李燕和趙滿,「下周教換氣法,鼻子吸氣,這周你們要練習讓氣息勻稱,像這樣輕點慢點長點吹。」兩個徒弟茅塞頓開。
事實上,這一家子5個人只要沒有紅白喜事的空當,都會去指導歇馬中學的徒弟、周圍的愛好者以及湘鄉等地遠道而來登門求教的人,毫無保留。修行在自身,但藝靠眾人傳,這一家深諳此理。
說著過去的故事,左克和3歲的重孫左仁義走了過來。跟歷代祖輩們幼時一樣,他也把這個響的東西認成了「玩具」。他拿起爺爺打了兩個補丁的嗩吶,朝天吹得震天響,笑了樂了。
嗩吶聲中,我們又想起了陳鴻明校長講的,「明年你們來,就能看到成果了。專門的嗩吶教室、歷史淵源展示、學生表演,都會有。」憧憬中,我們看到了青山嗩吶的明天,看到了它代代傳承的希望。(記者 唐湘嶽 通訊員 吳竹 趙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