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2020-12-14 知行路上話歷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選擇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如此,既可以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裡路,長了很多的見識。同時,很多大學招收老師以及企業招收管理人員,都必須要求有海外求學經歷,因此出國成了很多人的必經之路。

(一)、海外歸子的忠告

饒毅的頭上頂著諸如北大教授、首都醫科大校長、西湖學院校董等多個頭銜,同時他也是很早就留過洋的人,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有過多年的求學經歷。在那裡他學習到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也因如此,他在回國以後才成了"香餑餑"。

同時,他對美國有著很深的見解。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

那麼何為頂尖?饒毅說:"眾所周知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思維,很多人都以為把子女送到了那麼好的學府以後,將來肯定會有大的作為。甚至這些頂尖大學,都成了一種神話。饒毅發表那篇文章,就是想打破國人對美國頂尖大學的臆想

他在文中表示"就算去了洛克菲勒,去了哈佛或者去了耶魯,國人的成材率也並不高,能當上專業領域教授的更是少之又少"。說到底,饒毅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中國父母可以警醒,不要掉入這種誤區。

其實不僅僅是上美國的頂尖大學,即使能夠考上國內的頂尖大學能否成功成才也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的。能夠出國留學者,要麼就是家境殷實,要麼就是學習成績十分優異,成為人中龍鳳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尤其是進入了美國的頂尖大學,憑著這個名頭即使回國也能找個好工作。不過饒毅從學生自身出發表示"在美利堅的頂尖名校中,薈萃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中國孩子與他們比不了的,就是學術背景"。

饒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舉出了幾個例子,他的某位男同學父親是斯坦福的教授,另一位是馮·諾依曼的外孫,還有一位女同學的父親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饒毅言語中所表達的觀點是人家都有良好的家庭學術氛圍,本就比國人具有優勢,他們自己也很努力,會讓中國留學生喪失信心。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如果留學生連這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將來又該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所以,饒毅教授的擔心雖然設身處地但有些多餘。

能進入美國頂尖名校的,都不是泛泛之輩,如果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做不到那還指望著他們將來能有多大的作為。

(二)、師夷長技,以制夷

整個社會都在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能因為那裡競爭大,壓力大就選擇放棄,就不去嘗試。如果只知道一昧地待在溫室之中,那該等到何時才能從容綻放。再者,美國是如今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國,它的科研水平無能出其右者。

中國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去到他們那裡學習好先進的經驗,才能回來報效祖國。就像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還有物理巨擘楊振寧。

他們都是在美國學成歸來後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不能因為害怕,就不敢走出去。

饒毅先生擔心"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不能一出來就面對狂風暴雨",他真的是設身處地地為這些人著想,但想法有些過於片面。

雛鷹總要學著飛翔,不能因為大家都飛得太高而喪失了展翅的勇氣。去往美國頂尖名校讀書,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夢想,既然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就不應該輕言放棄。不論是為了個人的前途還是為了報效祖國,都應該欣然赴之。

饒毅教授在文中舉出了很多美國頂尖名校的畢業生從事其他行業的例子,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也很普遍。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從事本專業,也不是所有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都能找到好工作。最起碼地去嘗試了,才會知道結局。

(三)、退而求其次

饒毅教授在文中表示"美國的頂尖大學,不如大學適合華人"。或許在他看來,倒不如選擇那些二流的美國大學去讀,在那裡競爭壓力要小很多還能滿足拿到畢業證的夢想。

這個觀點其實非常中肯,對於很多的留學生而言就只是為了長長見識,並沒有什麼一定要取得成就的想法,"次頂尖"名校不失為很好的選擇。當然,事情並沒有絕對的。

對於那些追求上進,想要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之人,肯定還是選擇頂尖名校為好。即使上了好多年沒有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那認識的人和接觸的層次也要比"次頂尖"要高得多。

這種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信如果有份美國頂尖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擺在面前,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去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即使並非美國名校,就算是有了國內雙一流大學的錄取資格,相信大多數專科或者普通本科的學生也會毫不猶豫地接受。

饒毅教授對他的那篇文章定位還是很準確的,他在文章最後寫道"當然,本文大概基本無用"。其實留學生們怎樣擇校,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和家庭的用意,這不是誰說幾句話,或者誰寫幾篇文章、發表幾個觀點就能左右的。

相關焦點

  • 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因為他們認為留洋歸來的孩子在社會上會更受歡迎,尤其是一些頂尖學府畢業的學生,更是會遭到廣大企業的哄搶,但是身為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卻公開表示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這是為什麼呢?那麼究竟是為什麼會出現現在這種家長對頂尖大學的錯誤認知呢?其實現在的很多家長其實本人根本沒有經歷過留學,沒有進過國外內的頂尖學府,甚至其中有一部分根本都沒有上過大學。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原校長尚永豐調回北大工作
    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 2007年,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擔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當時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在北大生科院院長任上,饒毅大刀闊斧提出改革。 他的實驗室研究行為和認知的分子機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顯示,饒毅的教學涵蓋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藥理學。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饒毅和施一公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時間。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
  • 北大院長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饒毅清華北大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高校,也是中國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這兩所學校承載著中華民族太多的希望,他們將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復興的翅膀。所謂樹大招風,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似乎不論再怎麼做都無法滿足中國人內心的希望。曾經有一位北大教授就怒批中國的學術界,他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饒毅,他的學術成果與他的社會批評一樣引人注目。
  • 舒紅兵回國任教時,在北大是教授,但在美國是副教授,職稱有差異
    具備海外留學背景的精英學者,歸國任教之時,通常都能在國內頂尖大學擔任重要的教育職務,比如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任教的饒毅,直接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從普林斯頓大學歸國任教的施一公,直接成為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
  • 舒紅兵和饒毅先後離開北大,如今都成為校長,但兩人待遇有差異
    舒紅兵教授和饒毅教授在求學任教的歷程中,分別從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回國任教。在時間順序上,舒紅兵比饒毅早了近七年的時間來到北京大學任教,而舒紅兵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時間,正是19歲的王延軼(舒紅兵現在的夫人)進入北京大學的時間。
  • 該院士爭過饒毅、施一公,當上武大副校長,如今因夫人被質疑
    一位學者走在科研學術的發展道路上,不僅科研文章要注意謹小慎微,對待師生關係也要懂得克己復禮。但是這位中科院的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教授卻因為師生關係的陳年舊事,以及舒紅兵夫人王延軼是否能夠勝任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的問題,遭到了各種各樣的質疑聲音。
  • 北大前院長饒毅惜敗武大副校長舒紅兵,落選院士存在爭議
    例如在美國西北大學擔任過教授的饒毅,以及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過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就是如此。 經過一番探索,饒毅教授攜手施一公教授在世界權威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國內科研現狀的文章,內容直指當時國內的科研氛圍,針砭時弊,稱此種科研環境阻礙科技創新,尤其是科研經費的分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駱利群:從少年班學生到美國院士,曾經的理想是做公交車司機
    據統計,1949年以後在中國大陸出生,後來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有兩位頂尖科學家便是從中科大少年班起步:一位是史丹福大學教授駱利群,另一位是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就這個題目來講,我從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做教授,是主觀報告。今天的主觀報告會比較多,至於客觀分析,我想在你們聽完主觀報告後,和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分析。曾經的理想是做公車司機主觀報告從科大少年班開始。
  • 如何評價西湖大學?「中國斯坦福」要明日黃花了嗎?
    西湖大學。江湖上一直流傳著很多的傳說——學校定位:「西湖大學對標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規劃!」「「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四大校長發起:「西湖大學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等科學家發起籌建」。
  • 美國教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清華浙大從「三流」提升為「二流...
    美國大學教授:清華北大浙大是三流大學 李志文先生是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蔻翰講座教授,浙江大學光彪講座教授、商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他對當今國際高等教育和中國大學發展道路有寬闊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
  • 大學教授孔慶東美國豪宅曝光,網友:崇洋媚外,別教壞了中國學生
    孔慶東教授被網友捧得找不到北,一下子在節目中失去了分寸。居然在有一次訪談節目中,公開表示美國的空氣特別香甜。甚至還說中國才會強制戴口罩,而在美國環境特別好,完全不用戴口罩。認為孔慶東不是「教授」,而是「野獸」,德不配位,才會真正荼毒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有的網友嘲諷:這樣的教授能夠教出什麼樣子的學生呢,不要毀壞了我們的大好青年。甚至還有的人嘲諷說,這麼喜歡美國,崇拜美國,怎麼不去美國啊,還在北大待著。
  • 北大教授: "高度篩選"社會與中國教育策略的嚴重斷裂
    由此引出來一個嚴肅的問題,在中國為什麼我們能容忍如此巨大的、甚至超過了美國的分化?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的教育資源產生了這麼大的分化,而且一直在加劇?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我所說的第一個迷思。第二個迷思,我們經常被國際上有名的教育經濟學家批評,他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財政體制存在著根本性的體制性的不公平。北大、清華收的學費相對來說是低的,無論以何種計算方式,培養成本都是高的。
  • 美國大學教授控訴川普:阻擋中國學生留美,令美國企業、大學和...
    據國會山報導,此前川普發布了一項聲明,暫停某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這項聲明嚴重的威脅了美國大學與中國學生對學術追求所做出的寶貴貢獻,也危及到他們每年對美國經濟貢獻的130億美元。
  • 北大學子炫耀本校出國人數多,艾躍進教授怒斥:這是北大的恥辱!
    清華北大可以說是我國最頂尖的學府了,這兩所高校享受著最高的經費支持,通過高考篩選出全國最優秀的生源,可以說在教育質量上是我國頂尖水平,而且清華北幾乎成了我國在高等教育界的門面,是許多學子做夢都想去的地方。不過最近一段時間,這兩所學校飽受爭議。
  • 教育部打破「SCI至上」神話,饒毅或迎來機遇?
    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現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饒毅,就曾經在著名雜誌《Science》上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文章中直言:「在中國,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關係」。饒毅教授剛正不阿的性格,也導致他在院士的評比中落選,並發誓永不參選。
  • 北大院長,學術界的「直男」,直言: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
    這兩所高校是我國的頂尖學府,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比如施一公、顏寧、錢理群、屠呦呦等等。而能夠在這兩所高校中任教,自身實力也得尤為強勁才行,這兩所學校的教授,很多人都具有院士身份,或者評選院士的資格。對於院士身份,大家也都不陌生。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稍顯突兀的是,「世界一流大學」莫非也像體育比賽的世界紀錄,建成的一霎那,還有時有點?人大也不遑多讓,有金教授在,很多人很為其折服,覺得要看清世界,人大教授不失為一扇觀察美國的窗口。北大則是另一種狀態。因為我們這邊風景獨好,所以,前些年有不少人愛討論美國產業空心化。其實,中國人更應該擔心一下,作為中國大學雙塔之一的北大,是不是早已趕在美國產業空心化之前,思想空心化了?當然,過度擔心沒有必要,魯迅當年就對北大寄予厚望。1925年,當北大還是一個年方27的青年人時,魯迅應北大學生會邀請,寫了一篇《我觀北大》。
  • 舒紅兵、王延軼和饒毅之間的那些事你都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