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岡元寇史料館,遊客正欣賞「靖遠」號上的媽祖神龕 攝/法制晚報記者 吳海浪
法制晚報訊(甲午遺證報導組 蔣伊晉 蒲曉旭) ·引言·
兩甲子匆匆過去,歷史並未走遠,當年日軍的「戰利品」在日本並不難覓。面對這些「甲午遺證」,中國人當如何反思?日本人又當反思什麼?
今天我們反思甲午戰爭,並不是簡單地反思戰爭勝敗,而是為了超越歷史、超越戰爭,是中國人、日本人乃至相鄰國家的相處與未來。
在日本福岡縣東公園的元寇史料館,藏有一座120年前北洋海軍「靖遠」艦的媽祖神龕。
1895年的元宵節,威海衛劉公島,暫為旗艦的「靖遠」號被日軍擊中。第二天,海軍提督丁汝昌為「以免資敵」下令將其炸沉。
2014年6月27日,當法晚甲午遺證報導組記者見到這座神龕時,卻意外地發現,其標識牌竟將「靖遠」艦沉沒時間提前了7年。而這一錯,就是30餘年。
專家認為,雖然媽祖是中國沿海地帶的人出海時祈求平安的一種手段,但在戰爭中是無法拯救北洋海軍的。中國要想打贏戰爭還是要靠軍隊自身強大的實力。
日本探訪 參觀人少 需提前預約才開門
元寇史料館位於福岡市區的東公園內,因此並不難找。進入東公園,首先進入記者視野的是一座高23米的銅像。公園小賣部的售貨員說,這是日本佛教日蓮宗創始人日蓮上人,元寇史料館就是為紀念他而建。
原來,日蓮宗先於1904年建成了銅像,後來決定配合銅像建立一座博物館。最初他們是想建一座和本宗歷史相關的博物館,誰知展品不夠。日蓮上人生活在日本的鎌倉時代,與中國的元朝是同一時期,而福岡正好是日元戰爭的戰場之一。日蓮宗的信徒便將元朝軍隊留下的武器等捐了出來,建起這座元寇史料館。
因為擔心可能遇到周末閉館,記者決定趕在6月27日,也就是星期五前去參觀。誰知,還是遭遇鐵將軍把門,整個公園空曠得只剩小賣部售貨員及覓食的鴿子。售貨員解釋,平日裡前來參觀的人委實太少,該館就決定採取預約制,也就是每當有人打電話表示想參觀時,才會開門。
當記者表達完參觀意願後,售貨員幫記者聯繫了博物館管理方——日蓮上人銅像護持教會。大約10分鐘後,一名自稱是管理方職員的身穿灰色T恤的男子,急匆匆地從公園大門處跑來。
他介紹自己叫飯野達觀,隨後的交談印證了售貨員的話——前來元寇史料館參觀的人極少。「周一到周五基本沒人來,只有周末才偶爾會有一兩撥人預約參觀。」飯野進一步介紹說,主要是日本佛教的信徒,也來過一些學生,還有一位對媽祖文化非常感興趣的大學教授。
這不禁令記者的心「咯噔」了一下——「靖遠」艦的媽祖神龕在一個世紀後的異國他鄉仍有忠實的粉絲……
媽祖展位 周圍放置刀槍炮彈
元寇史料館是一座兩層的小樓,一樓租給人做商鋪,展區布置在二樓。
熱情的飯野帶記者來到二樓後介紹,展區分前後兩部分。前廳主要是日蓮宗史、日蓮上人銅像史、武器的歷史等;後廳則主要展示日元戰爭中元軍的武器。
記者所要找尋的「靖遠」艦媽祖神龕就在「武器的歷史」展區中。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從右至左依次排列著明治初期、西南戰爭、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武器。奇怪的是,其餘幾場戰爭的銘牌前展出的都是刀槍炮彈等,日清戰爭銘牌前放置的卻是這座媽祖神龕。
飯野猜測,博物館最初主要陳列的是日元戰爭時期的一些武器,可後來又發生了日俄戰爭等。「可能是為了讓整個戰爭史更完整,才把日清戰爭軍艦上的媽祖神龕也放到了這裡。」他說。
「這些展品都是當時的信徒捐贈過來的,而博物館建於甲午戰爭後,或許這座媽祖神龕就是那個時候捐過來的。」對於媽祖神龕的來歷,飯野只知道這些,「這個博物館就是日蓮宗自己的博物館,裡面的東西就像是家裡祖傳的東西一樣,一直放在這裡,現在完全沒人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也沒有資料記載」。
其實,1897年,即「靖遠」號自沉的第三年,日本人就進行過打撈拆解。目前所知的是,鐵錨被運回並陳列於東京上野公園。半個世紀後的1947年,鐵錨終於回國。可媽祖神龕為何出現在此處,至今仍是個謎。
據該館編寫的《元寇物語》一書介紹,「清國媽祖神位」是日清戰爭中中國北洋艦隊沉沒艦船「靖遠」號上的物品,高94.5釐米、長45釐米、寬22釐米。
記者看到,該神龕是木製品,神龕內中央的牌位上刻著「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天上聖母」的字樣。據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介紹,這是乾隆皇帝給媽祖的封號。神龕原本為左右對稱結構,兩邊各有一根長方體支柱,可惜的是如今僅左邊部分留存,右邊的那根不知去哪兒了,使得神位現在看起來有點兒不協調。
它的前方還擺著一塊銘牌,標題為「中國·媽祖神」。上面說這是日清戰爭1888年威海衛之戰時被擊沉的清國「靖遠」號遺物。
銘牌還介紹了「媽祖」的起源,說是大明天子將為祈禱船隻往來安泰而墜海的少女視為觀音化身,並賜其「天妃老媽」的諡號。通常供奉在廟的道觀中,或以這種形式安置在船內,是唐船必備之物。
記者了解到,此處的「唐船」並非指中國唐朝時的船隻,而是日本對於中國對日貿易所用的帆船的統稱,主要是指1633年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後,參與到與日貿易的中國帆船。
也正是因為唐船多將長崎作為貿易港,所以銘牌還強調,現如今長崎市的華人寺廟——崇福寺裡還有媽祖神位。銘牌還介紹,元寇史料館展示著的重要古代媽祖,在中國臺灣引起諸多關注。
只是,內容豐富的銘牌存在一個極其明顯的錯誤——「靖遠」號戰鬥沉沒的威海衛之戰發生在1895年,而非1888年。
對於記者的疑問,飯野迅速地拿其手機上網查證,然後非常尷尬地表示:「是我們搞錯了,這個時間完全不對。您是第一個向我們提出此問題的遊客。」
據飯野介紹,博物館於1982年遭遇了一場大火,重建後,陳設一直沒變過。也就是說,這塊銘牌至少錯了30年。
山東探訪 顯應宮內 北洋船模早已消失
對北洋海軍稍微有點了解的人或許會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作為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直都在向西方看齊,海軍制服、作戰方法、每艦必備的洋教頭等等,可為何北洋海軍裡速度最快的「靖遠」艦上會出現一座神龕?
對於非生長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中國人而言,理解這種怪現狀得從媽祖傳說的起源及象徵意義說起。
在中國語境下,媽祖是著名海神,就像西方的海神波塞冬一樣。她以救濟海上旅人而聞名,深受中國沿海船民的信仰與祭祀。
據陳悅在7月7日《威海晚報》所著文章《北洋海軍的媽祖崇拜》一文,不僅是「靖遠」號,整個北洋海軍艦船上普遍供奉媽祖牌位,甚至官方規定每逢農曆十五以及媽祖誕辰,軍艦上都要懸掛專門設計制定的繡著「天上聖母」字樣的天后旗。除此之外,威海衛以西的長山列島中的廟島上建有中國北方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顯應宮」,北洋海軍各艦船的模型被擺在神像面前,祈求受到庇護。
7月初,「甲午遺證」報導組記者赴顯應宮,試圖尋找媽祖廟中的北洋海軍諸艦船以及北洋海軍媽祖崇拜的原因。
從山東蓬萊縣坐船至長島中轉,大約再乘船半小時,即是廟島。廟島古稱沙門島,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船民為求海神保佑,在沙門島鳳凰山前修建了「娘娘廟」,廟島之名由此得來。
登上廟島,出碼頭不遠便是顯應宮。拾級而上,顯應宮大殿內,一尊金色媽祖像居中坐在神龕龍墩之上。穿行至後殿,還供奉著一尊宣和年間的銅鑄鍍金媽祖像。殿外兩側房內,存有各式碑、匾200多塊和歷代船模300多艘。
可是,在120年風吹雨打、時光摧殘之下,北洋海軍諸艦船的模型早就不見了蹤影。
廟島傳說 媽祖救難 獲崇禎皇帝賜匾額
媽祖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顯應宮主持何方燮說,媽祖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一戶林姓漁民家。由於出生時沒有哭喊,因此得名林默。小時候,林默與小夥伴經常一起玩耍。誰知有一天,井裡突然鑽出來一個人,嚇得小夥伴四散奔逃,只剩下林默。這人送了些蘊含道法的書給林默,令她不僅能治病,還可預知吉兇禍福。
湄洲島與大陸之間有不少礁石,過往船隻時常陷於傾覆的危險之中。每當此時,林默就有感應,立馬趕去在大海中投草化木,幫助船隻渡過危險。28歲羽化升仙后,林默被傳身著霞衣飛翔於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遂被尊稱為媽祖。
那麼,南方的媽祖又是如何來到廟島的呢?據何方燮介紹,早在唐朝,廟島上就有一座小寺廟。元朝定都北京後,南方船隻前往京城,時常要在廟島避風,有人就將媽祖像供在了廟島上的寺廟裡。
伴隨著鄭和下西洋和中國海運的發達,廟上的香火也逐漸興盛。到明朝崇禎元年,山東左都督楊國棟奉旨對媽祖廟進行大規模擴建,還獲崇禎皇帝御賜的匾額「顯應宮」。至此,媽祖廟的聲名與規模達到了鼎盛。
「在廟島這一帶,媽祖經常顯靈,漁民在大霧大浪找不到方向時,心中默念媽祖,就能看見天上有塊紅光,跟著紅光走,就能化險為夷。」何方燮頗為虔誠地說。
可惜,「靖遠」號還是沉沒了。
「靖遠」一生
黃海顯威 組織艦隊「轉敗為功」
時隔百年之後,再回顧「靖遠」號在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中的英勇表現,更加令人唏噓嘆惋。
「靖遠」巡洋艦與捨身撞日艦的「致遠」艦系姊妹艦,排量均為2300噸,都是英國船廠製造,且同於1887年加入北洋艦隊。它們的速度一樣,18.5節(約為34公裡/小時),雖然在黃海海戰中比日艦「吉野」號(23節)、「秋津洲」號(19節)、「千代田」號(19節)慢,但已經比包括「定遠」艦、「鎮遠」艦(均為14節左右)在內的其他所有北洋軍艦要快。
在講究「一寸快一寸強」的黃海海戰中,從已故甲午研究史專家戚其章的研究中看,「靖遠」號發揮了轉敗為勝的關鍵性作用。
當姊妹艦「致遠」戰沉、「濟遠」逃走、「經遠」沉沒的危急關頭,「靖遠」與「來遠」又被「吉野」、「秋津洲」、「高千穗」、「浪速」四艦圍攻。二艦臨時組成姊妹艦,相互扶持,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直到均多次中彈重傷又發生大火後,才西撤到大鹿島淺灘。依靠地利,二艦邊繼續炮擊邊修補滅火,最終得以保全。
等到「定遠」、「鎮遠」被日本5艦圍攻,情況異常險惡的時候,「靖遠」、「來遠」修竣歸隊。「靖遠」在幫帶大副劉冠雄的建議下代替旗艦升起收隊旗幟,組織「來遠」、「平遠」、「廣丙」以及魚雷艇聚攏歸隊,最終「轉敗為功」。
威海衛自沉 北洋海軍成為歷史
威海衛之戰中,在「鎮遠」受傷、「定遠」中魚雷後的一段時間,「靖遠」曾作為海軍提督丁汝昌的旗艦使用。只可惜,1895年2月9日,中國農曆上的元宵節,日軍佔領的中國鹿角嘴炮臺向「靖遠」開了數炮,其中一發正好擊中。「靖遠」進水下沉,但是艦上官兵十分迅速地關閉了水密門,以至於艦內仍然保留有足夠的浮力,使得艦體始終半浮在波濤上。
一天之後,也就是2月10日,眼看著保船無望,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命「廣丙」號用魚雷將半沉半浮的「靖遠」炸沉,「以免資敵」。1天後,也就是2月11日晚上,丁汝昌吞鴉片自殺。北洋海軍從此成為歷史。
戰敗殤思
海軍雖敗 卻給中國打開一扇窗
「現在來看『靖遠』艦及整個北洋海軍,他們就像是一支殉國的海軍先驅。」陳悅表示,北洋海軍雖然敗了,但它給中國的近代化打開了一扇窗口,在當年,清政府沒有去接觸近代化的東西,唯獨北洋海軍接觸到了近代化的世界,這是它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地方。
此外,北洋海軍也為中國留下了一批接受了近代化、接受了西方文化影響的近代化人才。雖然甲午戰爭之後很多海軍官兵都沒有繼續留在海軍任職,但是他們散落到中國近代化的各個領域裡面,包括大學校長、機器局總辦、翻譯官等。
陳悅表示,從整個社會層面的意義上講,它為中國培養出了第一批近代化的人才。
海軍自強 遠比信媽祖更為重要
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專家許華認為,中國福建等沿海地帶的人常年出海,媽祖是他們的家人用來祈求他們平安的一種自我精神安慰的手段,表達的是一種善良的願望。
媽祖出現在當時北洋海軍的軍艦上也可以理解,畢竟北洋海軍是在封建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一支近代化海軍。那個時候在軍艦上放置媽祖神位,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士兵精神上的激勵,但是這完全不能當做是一種軍事手段,和軍事作戰也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在戰爭中媽祖是無法拯救北洋海軍的。
「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尤其是遇到日本這樣兇殘強暴的對手,想靠媽祖的保佑獲得勝利,最多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許華說。
許華強調,在今天的人民海軍軍艦上絕對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物品,要想打贏一場高科技的戰爭還是要靠軍隊自身實力的強大,必須要立足於踏踏實實的訓練和軍隊士兵優秀的作戰能力。
文/甲午遺證報導組 蔣伊晉 蒲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