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艦媽祖神龕流落日史料館 介紹牌寫錯沉沒時間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日本福岡元寇史料館,遊客正欣賞「靖遠」號上的媽祖神龕 攝/法制晚報記者 吳海浪

  法制晚報訊(甲午遺證報導組 蔣伊晉 蒲曉旭) ·引言·

  兩甲子匆匆過去,歷史並未走遠,當年日軍的「戰利品」在日本並不難覓。面對這些「甲午遺證」,中國人當如何反思?日本人又當反思什麼?

  今天我們反思甲午戰爭,並不是簡單地反思戰爭勝敗,而是為了超越歷史、超越戰爭,是中國人、日本人乃至相鄰國家的相處與未來。

  在日本福岡縣東公園的元寇史料館,藏有一座120年前北洋海軍「靖遠」艦的媽祖神龕。

  1895年的元宵節,威海衛劉公島,暫為旗艦的「靖遠」號被日軍擊中。第二天,海軍提督丁汝昌為「以免資敵」下令將其炸沉。

  2014年6月27日,當法晚甲午遺證報導組記者見到這座神龕時,卻意外地發現,其標識牌竟將「靖遠」艦沉沒時間提前了7年。而這一錯,就是30餘年。

  專家認為,雖然媽祖是中國沿海地帶的人出海時祈求平安的一種手段,但在戰爭中是無法拯救北洋海軍的。中國要想打贏戰爭還是要靠軍隊自身強大的實力。

  日本探訪 參觀人少 需提前預約才開門

  元寇史料館位於福岡市區的東公園內,因此並不難找。進入東公園,首先進入記者視野的是一座高23米的銅像。公園小賣部的售貨員說,這是日本佛教日蓮宗創始人日蓮上人,元寇史料館就是為紀念他而建。

  原來,日蓮宗先於1904年建成了銅像,後來決定配合銅像建立一座博物館。最初他們是想建一座和本宗歷史相關的博物館,誰知展品不夠。日蓮上人生活在日本的鎌倉時代,與中國的元朝是同一時期,而福岡正好是日元戰爭的戰場之一。日蓮宗的信徒便將元朝軍隊留下的武器等捐了出來,建起這座元寇史料館。

  因為擔心可能遇到周末閉館,記者決定趕在6月27日,也就是星期五前去參觀。誰知,還是遭遇鐵將軍把門,整個公園空曠得只剩小賣部售貨員及覓食的鴿子。售貨員解釋,平日裡前來參觀的人委實太少,該館就決定採取預約制,也就是每當有人打電話表示想參觀時,才會開門。

  當記者表達完參觀意願後,售貨員幫記者聯繫了博物館管理方——日蓮上人銅像護持教會。大約10分鐘後,一名自稱是管理方職員的身穿灰色T恤的男子,急匆匆地從公園大門處跑來。

  他介紹自己叫飯野達觀,隨後的交談印證了售貨員的話——前來元寇史料館參觀的人極少。「周一到周五基本沒人來,只有周末才偶爾會有一兩撥人預約參觀。」飯野進一步介紹說,主要是日本佛教的信徒,也來過一些學生,還有一位對媽祖文化非常感興趣的大學教授。

  這不禁令記者的心「咯噔」了一下——「靖遠」艦的媽祖神龕在一個世紀後的異國他鄉仍有忠實的粉絲……

  媽祖展位 周圍放置刀槍炮彈

  元寇史料館是一座兩層的小樓,一樓租給人做商鋪,展區布置在二樓。

  熱情的飯野帶記者來到二樓後介紹,展區分前後兩部分。前廳主要是日蓮宗史、日蓮上人銅像史、武器的歷史等;後廳則主要展示日元戰爭中元軍的武器。

  記者所要找尋的「靖遠」艦媽祖神龕就在「武器的歷史」展區中。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從右至左依次排列著明治初期、西南戰爭、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武器。奇怪的是,其餘幾場戰爭的銘牌前展出的都是刀槍炮彈等,日清戰爭銘牌前放置的卻是這座媽祖神龕。

  飯野猜測,博物館最初主要陳列的是日元戰爭時期的一些武器,可後來又發生了日俄戰爭等。「可能是為了讓整個戰爭史更完整,才把日清戰爭軍艦上的媽祖神龕也放到了這裡。」他說。

  「這些展品都是當時的信徒捐贈過來的,而博物館建於甲午戰爭後,或許這座媽祖神龕就是那個時候捐過來的。」對於媽祖神龕的來歷,飯野只知道這些,「這個博物館就是日蓮宗自己的博物館,裡面的東西就像是家裡祖傳的東西一樣,一直放在這裡,現在完全沒人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也沒有資料記載」。

  其實,1897年,即「靖遠」號自沉的第三年,日本人就進行過打撈拆解。目前所知的是,鐵錨被運回並陳列於東京上野公園。半個世紀後的1947年,鐵錨終於回國。可媽祖神龕為何出現在此處,至今仍是個謎。

  據該館編寫的《元寇物語》一書介紹,「清國媽祖神位」是日清戰爭中中國北洋艦隊沉沒艦船「靖遠」號上的物品,高94.5釐米、長45釐米、寬22釐米。

  記者看到,該神龕是木製品,神龕內中央的牌位上刻著「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天上聖母」的字樣。據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介紹,這是乾隆皇帝給媽祖的封號。神龕原本為左右對稱結構,兩邊各有一根長方體支柱,可惜的是如今僅左邊部分留存,右邊的那根不知去哪兒了,使得神位現在看起來有點兒不協調。

  它的前方還擺著一塊銘牌,標題為「中國·媽祖神」。上面說這是日清戰爭1888年威海衛之戰時被擊沉的清國「靖遠」號遺物。

  銘牌還介紹了「媽祖」的起源,說是大明天子將為祈禱船隻往來安泰而墜海的少女視為觀音化身,並賜其「天妃老媽」的諡號。通常供奉在廟的道觀中,或以這種形式安置在船內,是唐船必備之物。

  記者了解到,此處的「唐船」並非指中國唐朝時的船隻,而是日本對於中國對日貿易所用的帆船的統稱,主要是指1633年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後,參與到與日貿易的中國帆船。

  也正是因為唐船多將長崎作為貿易港,所以銘牌還強調,現如今長崎市的華人寺廟——崇福寺裡還有媽祖神位。銘牌還介紹,元寇史料館展示著的重要古代媽祖,在中國臺灣引起諸多關注。

  只是,內容豐富的銘牌存在一個極其明顯的錯誤——「靖遠」號戰鬥沉沒的威海衛之戰發生在1895年,而非1888年。

  對於記者的疑問,飯野迅速地拿其手機上網查證,然後非常尷尬地表示:「是我們搞錯了,這個時間完全不對。您是第一個向我們提出此問題的遊客。」

  據飯野介紹,博物館於1982年遭遇了一場大火,重建後,陳設一直沒變過。也就是說,這塊銘牌至少錯了30年。

  山東探訪 顯應宮內 北洋船模早已消失

  對北洋海軍稍微有點了解的人或許會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作為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直都在向西方看齊,海軍制服、作戰方法、每艦必備的洋教頭等等,可為何北洋海軍裡速度最快的「靖遠」艦上會出現一座神龕?

  對於非生長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中國人而言,理解這種怪現狀得從媽祖傳說的起源及象徵意義說起。

  在中國語境下,媽祖是著名海神,就像西方的海神波塞冬一樣。她以救濟海上旅人而聞名,深受中國沿海船民的信仰與祭祀。

  據陳悅在7月7日《威海晚報》所著文章《北洋海軍的媽祖崇拜》一文,不僅是「靖遠」號,整個北洋海軍艦船上普遍供奉媽祖牌位,甚至官方規定每逢農曆十五以及媽祖誕辰,軍艦上都要懸掛專門設計制定的繡著「天上聖母」字樣的天后旗。除此之外,威海衛以西的長山列島中的廟島上建有中國北方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顯應宮」,北洋海軍各艦船的模型被擺在神像面前,祈求受到庇護。

  7月初,「甲午遺證」報導組記者赴顯應宮,試圖尋找媽祖廟中的北洋海軍諸艦船以及北洋海軍媽祖崇拜的原因。

  從山東蓬萊縣坐船至長島中轉,大約再乘船半小時,即是廟島。廟島古稱沙門島,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船民為求海神保佑,在沙門島鳳凰山前修建了「娘娘廟」,廟島之名由此得來。

  登上廟島,出碼頭不遠便是顯應宮。拾級而上,顯應宮大殿內,一尊金色媽祖像居中坐在神龕龍墩之上。穿行至後殿,還供奉著一尊宣和年間的銅鑄鍍金媽祖像。殿外兩側房內,存有各式碑、匾200多塊和歷代船模300多艘。

  可是,在120年風吹雨打、時光摧殘之下,北洋海軍諸艦船的模型早就不見了蹤影。

  廟島傳說 媽祖救難 獲崇禎皇帝賜匾額

  媽祖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顯應宮主持何方燮說,媽祖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一戶林姓漁民家。由於出生時沒有哭喊,因此得名林默。小時候,林默與小夥伴經常一起玩耍。誰知有一天,井裡突然鑽出來一個人,嚇得小夥伴四散奔逃,只剩下林默。這人送了些蘊含道法的書給林默,令她不僅能治病,還可預知吉兇禍福。

  湄洲島與大陸之間有不少礁石,過往船隻時常陷於傾覆的危險之中。每當此時,林默就有感應,立馬趕去在大海中投草化木,幫助船隻渡過危險。28歲羽化升仙后,林默被傳身著霞衣飛翔於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遂被尊稱為媽祖。

  那麼,南方的媽祖又是如何來到廟島的呢?據何方燮介紹,早在唐朝,廟島上就有一座小寺廟。元朝定都北京後,南方船隻前往京城,時常要在廟島避風,有人就將媽祖像供在了廟島上的寺廟裡。

  伴隨著鄭和下西洋和中國海運的發達,廟上的香火也逐漸興盛。到明朝崇禎元年,山東左都督楊國棟奉旨對媽祖廟進行大規模擴建,還獲崇禎皇帝御賜的匾額「顯應宮」。至此,媽祖廟的聲名與規模達到了鼎盛。

  「在廟島這一帶,媽祖經常顯靈,漁民在大霧大浪找不到方向時,心中默念媽祖,就能看見天上有塊紅光,跟著紅光走,就能化險為夷。」何方燮頗為虔誠地說。

  可惜,「靖遠」號還是沉沒了。

  「靖遠」一生

  黃海顯威 組織艦隊「轉敗為功」

  時隔百年之後,再回顧「靖遠」號在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中的英勇表現,更加令人唏噓嘆惋。

  「靖遠」巡洋艦與捨身撞日艦的「致遠」艦系姊妹艦,排量均為2300噸,都是英國船廠製造,且同於1887年加入北洋艦隊。它們的速度一樣,18.5節(約為34公裡/小時),雖然在黃海海戰中比日艦「吉野」號(23節)、「秋津洲」號(19節)、「千代田」號(19節)慢,但已經比包括「定遠」艦、「鎮遠」艦(均為14節左右)在內的其他所有北洋軍艦要快。

  在講究「一寸快一寸強」的黃海海戰中,從已故甲午研究史專家戚其章的研究中看,「靖遠」號發揮了轉敗為勝的關鍵性作用。

  當姊妹艦「致遠」戰沉、「濟遠」逃走、「經遠」沉沒的危急關頭,「靖遠」與「來遠」又被「吉野」、「秋津洲」、「高千穗」、「浪速」四艦圍攻。二艦臨時組成姊妹艦,相互扶持,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直到均多次中彈重傷又發生大火後,才西撤到大鹿島淺灘。依靠地利,二艦邊繼續炮擊邊修補滅火,最終得以保全。

  等到「定遠」、「鎮遠」被日本5艦圍攻,情況異常險惡的時候,「靖遠」、「來遠」修竣歸隊。「靖遠」在幫帶大副劉冠雄的建議下代替旗艦升起收隊旗幟,組織「來遠」、「平遠」、「廣丙」以及魚雷艇聚攏歸隊,最終「轉敗為功」。

  威海衛自沉  北洋海軍成為歷史

  威海衛之戰中,在「鎮遠」受傷、「定遠」中魚雷後的一段時間,「靖遠」曾作為海軍提督丁汝昌的旗艦使用。只可惜,1895年2月9日,中國農曆上的元宵節,日軍佔領的中國鹿角嘴炮臺向「靖遠」開了數炮,其中一發正好擊中。「靖遠」進水下沉,但是艦上官兵十分迅速地關閉了水密門,以至於艦內仍然保留有足夠的浮力,使得艦體始終半浮在波濤上。

  一天之後,也就是2月10日,眼看著保船無望,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命「廣丙」號用魚雷將半沉半浮的「靖遠」炸沉,「以免資敵」。1天後,也就是2月11日晚上,丁汝昌吞鴉片自殺。北洋海軍從此成為歷史。

  戰敗殤思

  海軍雖敗  卻給中國打開一扇窗

  「現在來看『靖遠』艦及整個北洋海軍,他們就像是一支殉國的海軍先驅。」陳悅表示,北洋海軍雖然敗了,但它給中國的近代化打開了一扇窗口,在當年,清政府沒有去接觸近代化的東西,唯獨北洋海軍接觸到了近代化的世界,這是它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地方。

  此外,北洋海軍也為中國留下了一批接受了近代化、接受了西方文化影響的近代化人才。雖然甲午戰爭之後很多海軍官兵都沒有繼續留在海軍任職,但是他們散落到中國近代化的各個領域裡面,包括大學校長、機器局總辦、翻譯官等。

  陳悅表示,從整個社會層面的意義上講,它為中國培養出了第一批近代化的人才。

  海軍自強   遠比信媽祖更為重要

  甲午戰爭與近代海軍史專家許華認為,中國福建等沿海地帶的人常年出海,媽祖是他們的家人用來祈求他們平安的一種自我精神安慰的手段,表達的是一種善良的願望。

  媽祖出現在當時北洋海軍的軍艦上也可以理解,畢竟北洋海軍是在封建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一支近代化海軍。那個時候在軍艦上放置媽祖神位,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士兵精神上的激勵,但是這完全不能當做是一種軍事手段,和軍事作戰也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在戰爭中媽祖是無法拯救北洋海軍的。

  「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尤其是遇到日本這樣兇殘強暴的對手,想靠媽祖的保佑獲得勝利,最多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許華說。

  許華強調,在今天的人民海軍軍艦上絕對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物品,要想打贏一場高科技的戰爭還是要靠軍隊自身實力的強大,必須要立足於踏踏實實的訓練和軍隊士兵優秀的作戰能力。

  文/甲午遺證報導組 蔣伊晉 蒲曉旭

相關焦點

  • 詔安三溪媽祖廟
    廟裡一個鋁合金神龕,供奉著福德公媽的神像。媽祖誕辰那年,正是北宋建國之年,也就是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媽祖的家鄉在福建莆田湄洲灣一帶,她一生救助海難無數,卻終生未婚。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媽祖在又一次救助海難時,終於遇難,年僅27歲。媽祖遇難後,民間百姓感念她的恩德,不願相信這是事實,只說她「升天」了。
  • 比睿號戰列艦沉沒記
    1942年11月13日10點20分,南太平洋薩沃島以北海面上,從美海軍亨德森機場起飛的9架魚雷機和6架戰鬥機發現了日本海軍比睿號戰列艦及其護航的驅逐艦,立即展開了圍剿戰。15架美機突然衝出掩護它們的雲層,從比睿號戰列艦的前方兩側進行魚雷攻擊,兩枚命中目標,將比睿號戰列艦的舵機炸毀。
  • 世界上一艘永不沉沒的戰艦,被稱為「水泥戰列艦」
    我們都知道要研製一艘戰列艦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戰爭期間,可是美國的軍工就很會就地取材,在一座小島上打造了一艘戰列艦,非常神奇,成為了世界上永遠不會沉沒的戰艦,這艘戰列艦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那就是「水泥戰列艦」,那麼美國軍工究竟是怎麼就地取材打造的呢?
  • 兩棲艦燒完沒幾天,美軍又一輛兩棲戰車海上沉沒,8人屍骨無存!
    包括「羅福斯」號在內的多艘戰艦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接著有一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被徹底燒毀。7月30日,又有一輛AAV兩棲戰車在海上訓練時沉沒,車上共有15名精銳海軍陸戰隊員和1名水手。當時只救起來8人,其中1人因為傷勢過重死亡,另有兩人重傷。美軍此後調動海軍、海岸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展開了大範圍搜索。
  • 書法祝賀媽祖誕辰
    莆田網訊 4月6日,臺灣地區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中華媽祖信俗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陸炳文博士,題詞拜謁臺北市景美區的萬隆集應廟和新北市石碇區的集順廟明德宮兩座媽祖廟,迎接和平女神1060周年誕辰。
  • 德國巨型戰列艦俾斯麥號沉沒記
    1941年5月26日10時30分,在大西洋海域,德國大型戰列艦俾斯麥號上的瞭望員發現了一架英軍名叫「卡特琳娜」的水上飛機,該飛機迅速將俾斯麥號的位置報告給英軍戰艦。俾斯麥號的行蹤被暴露了。大約10個小時以後,15架從英國皇家方舟號航母起飛的劍魚攻擊機飛抵俾斯麥號上空。
  • 臺6億建媽祖園區沒媽祖像,島內這麼吐槽......
    由於大甲媽祖信眾囊括各黨派,島內政客都視鎮瀾宮為超級票倉及兵家必爭之地。此前4月7日舉辦臺中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早上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搶得頭香,請媽祖出神龕,下午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參加祈安典禮,高雄市長韓國瑜到鎮瀾宮參拜。此外,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前「行政院長」賴清德與臺北市長柯文哲等人均到場參拜。
  • 胡德號戰巡:被戰列艦炮火擊中沉沒,甲板裝甲難擋500磅航彈攻擊
    即便如此強悍的一艘大型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卻葬送在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之手,據網絡可搜尋到的資料,1941年5月24日,在大西洋丹麥海峽海戰中,從「俾斯麥」號戰列艦主炮發射的一發380mm口徑彈重0.8噸的德制炮彈擊中了「胡德」號的艦體。
  • 二戰日本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
    說到日本的戰列艦,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曾經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但卻不是日本民眾心目中的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因為當時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從建造到下水服役一直都是保密進行的,所以日本民眾當時幾乎不知道日本在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1936年,日本拒絕在新的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
  • 甲午黃海大戰日艦「西京丸」「赤城」撤出戰鬥後真的因傷沉沒?
    由於愛好歷史,對甲午戰爭也有很厚興趣,最近從網上看到一個說法,即日本聯合艦隊「西京丸」「赤城」兩艘軍艦,在黃海大戰中雖受傷未沉沒,但撤出戰鬥不久因艦體受傷過重而沉沒。今天又看到這個說法後,再次查閱了一些詳細資料,看到的仍是「中方五艦沉沒,日艦一艘未沉」。因此,所謂「西京丸」「赤城」號撤出戰鬥後也沉沒了,並不是真實的。據記載,黃海海戰時,日本聯合艦隊分成兩個分隊,即第一遊擊隊、聯合艦隊本隊。其中第一遊擊隊由「吉野」「高千穗」「秋津州」「浪速」4艦組成,「吉野」為旗艦。
  • 詔安最早的媽祖廟——北門內天后宮
    ,甚是普遍;媽祖文化,源遠流長。在詔安,供奉媽祖的媽祖廟隨處可見,大小不一,建築風格大同小異。其中,最早的一間媽祖廟,建於南宋末期,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了。媽祖廟緊挨城牆根,又在北門以內,所以又叫北門內天后宮。     後來,歲月滄桑,時代變遷,老縣城的城牆被拆了,變成了一條環城路,而且路越鋪越高,這媽祖廟更顯得矮小了。如今,廟的左側是環城北路,廟的右側是西門街媽祖巷。    北門內天后宮,坐西向東,屋頂屬硬山頂。
  • 【媽祖】平海天后宮探秘
    謎之二:神龕中所供奉的媽祖神像,別處多為一尊,此處為何五尊並列,宛如海空中五朵永不凋謝的祥雲?謎之三:作為宋代宮殿式的古建築,其木石建材,何以處處含有「108」這個神秘的數字,其背後,又暗藏什麼玄機?現在,就請讀者隨我走進平海鎮,走進古衛城南門外的濱海路,走進這座面對大海,閱盡千載風雲、萬頃波濤而泰然安坐的天后宮,來一探究竟吧!
  • 「媽祖生」與水族朝聖
    抗疫非常時期,我在廈門面向湄洲遙拜,祈願媽祖威靈顯赫驅瘟魔,佑濟普天下之蒼生!我曾在「阿朱講媽祖」第二十六期講了媽祖誕降的神異故事,今天就來說說媽祖誕辰的廟會和水族朝聖的故事。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全世界所有 的大大小小几千座媽祖宮廟,都要舉行隆重的「媽祖節」,來慶祝「媽祖 生」。媽祖節是由群眾性祭祀媽祖活動發展的定期廟會。
  • 【中華媽祖雜誌】媽祖 「繞境巡安」 習俗
    媽祖「繞境巡安」習俗古已有之,亦稱媽祖巡遊、媽祖出遊,意思是媽祖巡視轄區、帶給信眾福祉。許多宮廟每年會擇期將媽祖神像從宮廟中請出,通常是按設定好的路線,組織各種巡遊隊伍擁護神駕舉行繞境巡安活動,祈求媽祖布福施恩。
  • 攻倭艘而屢破,怒沉滄海而不悔——鄧世昌和致遠艦
    7月,為加強臺、澎地區的防務,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兩艘巡洋艦,造價每艘84.5萬兩白銀,這就是「致遠」艦和「靖遠」艦。1887年兩艦建造完成,次年春駛抵天津大沽。由於中法戰爭結束後,臺、澎地區局勢緩和,李鴻章等決定將兩艦留歸北洋。光緒14年(1888),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致遠」艦被編入中軍隊,管帶鄧世昌升署中軍中營副將,並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
  • 媽祖文化知識摘編(七)媽祖的元宵節燃點「燭山」的來歷
    媽祖誕降: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生有一男五女。於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王氏將近分娩時,只見一紅光射入室中,又有好似春雷轟響,地變紫色。媽祖於是降生了。媽祖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哭,故取名為「默」。
  • 軍媒博物館日刊文示警:還有枚鎮遠艦鐵錨在日本神社裡
    巨大的身軀、鐵青的面容、分明的稜角,在沉寂中,在靜臥中,向每一位參觀者訴說著往事……上述「中國軍視網」微信公眾號文章介紹,「鎮遠」艦是德國製造的鐵甲巡洋艦,是清政府北洋海軍的主力戰艦之一,曾在黃海海戰中立下戰功,與北洋海軍的「定遠」、「濟遠」、「經遠」、「來遠」、「致遠」、「靖遠」和「平遠」艦,被並稱為北洋「八遠」。
  • 《魔獸世界懷舊服》沉沒的神廟任務怎麼做 沉沒的神廟任務介紹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某些任務一定有些疑問,相信大家一直在尋找中沉沒的神廟任務的任務攻略
  • 「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大火沒過幾天,美又一艘兩棲戰車沉沒致...
    【環球時報記者 章 節】美國海軍還沒從「好人理察」號兩棲攻擊艦的大火陰影中恢復過來,海軍陸戰隊的兩棲戰車最近又「翻了車」,而且損失還不小。據美聯社3日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確認,AAV兩棲戰車沉沒事故中失蹤的8名美國軍人已經死亡,加上之前死亡的1人,本次事故共有9人死亡。美軍方公布了死者名單。
  • 霞洲媽祖宮今昔談 | 郭阿娥
    下殿進深三間,歇山式,穿鬥抬梁式木構架,架內三通五瓜,梁架中置彩繪丁梁,地鋪紅磚,廳中神龕置四方形「霞洲青獅陣」大幅字牌。霞洲社區是正宗的南少林青獅陣的衍播場所,陣容壯觀,器械完整,青獅威武,至今有數百年的歷史。據霞洲媽祖宮董事長、霞鷹武術館總顧問蔡景民先生介紹,元明以來,每逢媽祖神誕演戲的最後一天,霞洲青獅陣作壓軸表演。